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8769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第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域特点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

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商周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

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屯田制、均田制等)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种植业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种植结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大禹治水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较为著名的是在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2、形成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

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④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

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补充:

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发展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在我国古代阻碍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原因即不利条件。

①自身规模的限制——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特别是后期,剥削加重及社会的动荡;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瓦解表现: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开始走向崩溃。

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土地所有制形式:

(1)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战国以来的土地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影响: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2、土地公有制:

(1)屯田制(三国)

(2)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

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

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根本:

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补充:

1、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国家对土地制度的政策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

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

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

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

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

(1)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初步开发

(2)中唐后南方开始超过北方(3)南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

(二)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

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⑤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1)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2、钢铁冶炼技术

(1)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

(1)春秋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技术

1、丝织技术

(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

(1)宋末元初:

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代: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3)元明时期:

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4)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技术演变

1、制陶技术: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青瓷。

(2)南北朝时期白瓷(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6)明代斗彩和五彩瓷;(7)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

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

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

春秋时期

(2)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3)发展:

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补充: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三)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③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④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一、商业的兴起:

1、原始商业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原因: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发展:

(1)商朝:

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4)隋唐:

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5)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元代:

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

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迄唐代: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2)坊市分开(3)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3)城市职能: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

(1)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手工业技术发达

补充:

1、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期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用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群体活跃。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一、重农抑商1、产生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2、产生: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

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

(2)中唐以来: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

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广州一口通商)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二、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②“海禁”的后果:

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3)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缓慢发展:

1、条件: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3)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2、特征:

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概况:

(1)苏州:

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2)景德镇:

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目的:

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暴力特权

2、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3、列强攫取的经济特权及危害:

(1)开埠通商,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外国经济势力由此深入内地,扩大了外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传教和经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并造成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

(3)协定关税:

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此后,葡萄牙、比利时、荷兰等国也纷纷与清政府订约,取得英美法所享有的特权。

这样,中国的大门不仅向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开放,而且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了。

(二)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1、1842—1846年:

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原因:

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

2、1846—1856年:

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

原因:

自然经济的抵制(根本原因),盲目倾销,购买力低下

3、1860以后:

外国商品长驱直入:

原因:

凭借低关税和子口税等特权

(三)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1、传统经济结构:

(1)含义: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

(2)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3)原因:

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对中国原料、农产品的掠夺

2、影响(表现):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民、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

买办迅速成为一个社会阶层。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内忧外患使清朝政治统治出现危机。

①内忧:

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②外患:

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③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2、根本目的:

维护清王朝统治

3、内容:

(1)军用企业①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制造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②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弊端:

生产消耗高,效率低;大小官员贪污成风;洋人操纵生产技术大权);

(2)民用企业:

1881年开平煤矿——第一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4、评价:

(1)作用;产品进入市场,达到分洋利的目的;促进其他工业发展

(2)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对我国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补充:

1.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达到“自强”“求富”的原因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一些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牟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3)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中心,仅凭地方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

(4)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

2、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学习西方方面对今天的借鉴:

(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培养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促进了本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题体制,重视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洋务企业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的诱导

中国的经济、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

1、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1、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2、“实业救国”的影响

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4、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曲折

发展

较快

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沉重打击

抗战

爆发后

1.沦陷区:

来不及内迁的企业为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2.国统区:

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

萎缩

抗战

胜利后

1.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

2.美国商品的排挤

3.官僚资本的排挤

4.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补充:

1.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中国民族资本走过一条独特的创立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上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

(3)从工业分布看,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其原因是这些地区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较早,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和商品发展的程度较高,同时,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看,中国民族企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来看,中国民族企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性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二)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民国时期发展史实:

参看上表

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不利因素:

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后天畸形。

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有利因素: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统治政策的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三)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