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8602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docx

青海省十二五旅游规划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1

一、“十一五”旅游发展基础评价1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强力推动旅游发展的格局1

(二)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发展的浓郁氛围和合力1

(三)全省基本形成大进大出的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2

(四)成功应对挑战并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2

二、“十二五”旅游发展环境评价3

(一)国家战略实施构建了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平台3

(二)玉树灾后重建为破解旅游发展难题带来机遇3

(三)新的交通建设为形成大客源市场创造条件4

(四)核心旅游产品突破增强青海旅游吸引力4

(五)旅游新需求和新业态全面彰显青海旅游价值4

三、“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5

(一)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旅游发展瓶颈5

(二)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5

(三)核心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5

(四)旅游发展的大市场尚未真正形成6

(五)各类旅游人才极度缺乏6

(六)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6

(七)旅游大产业发展机制没有理顺7

第二章 目标定位与总体战略7

一、总体定位7

(一)在青海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8

(二)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定位8

(三)旅游主题形象定位8

二、发展目标9

(一)确定目标的原则9

(二)发展目标9

(三)支撑条件与工作目标10

三、发展战略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发展方向11

(三)发展战略12

四、发展布局13

(一)以“一圈三线”为重点,构建发展框架13

(二)抓住震后重建机遇,实现青海旅游发展的新突破13

(三)深化青藏铁路旅游带发展,培育旅游发展的主轴13

(四)突出西宁市的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两地”建设14

(五)以风景廊道和自驾车服务体系统筹全省旅游14

(六)依托重大战略载体,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14

第三章 重点任务与支撑项目15

一、“一圈三线”旅游精品建设工程15

(一)加快环西宁旅游圈建设,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15

(二)加强“三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精品线路16

二、“大美青海”品牌推广工程17

(一)将“大美青海”作为全省整体形象进行推广17

(二)以“大美青海”为主题品牌形象整合营销青海旅游17

(三)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实施牵手营销计划17

(四)制定标准,将“大美青海”深入渗透到服务细节之中18

(五)策划活动,投放广告,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宣传18

三、地震灾后旅游重建工程19

(一)玉树高原生态旅游名城建设19

(二)交通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19

(三)加快景区和住宿等旅游要素重建20

(四)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城镇21

(五)建设一个门户机场21

四、青藏旅游一体化深度开发工程21

(一)着力推行“一程多站”式高原旅游观光列车21

(二)完善西宁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建设22

(三)加快推进格尔木重要节点旅游城市建设22

(四)加快沿线综合服务基地与城镇、景区点配套开发23

五、旅游创牌评优工程23

(一)创建三家5A级景区23

(二)创建一批4A级旅游景区24

(三)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25

(四)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26

(五)创建一批优秀旅游目的地26

六、自驾车旅游示范省建设工程26

(一)优先建设环夏都西宁圈自驾车旅游样板线路26

(二)有序推进祁连山风情等五条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建设28

(三)拓展建设多条个性化自驾车旅游线路28

七、高原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工程28

(一)生态旅游新高地建设28

(二)避暑旅游新高地建设29

(三)商务会议旅游新高地建设29

(四)乡村民俗旅游体验旅游新高地建设29

(五)宗教文化及心灵旅游新高地建设29

(六)体育旅游及康体健身新高地建设30

(七)自驾车旅游新高地建设30

(八)特色购物旅游新高地建设30

八、特色节事节庆创建工程30

(一)整合已有节事节庆活动和品牌,形成青海节事节庆体系31

(二)充实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31

(三)构建青海特有的、标志性节事节庆活动31

九、大旅游产业建设工程31

(一)产业谱系构建31

(二)旅游核心产业32

(三)产业融合发展35

十、创新示范工程37

(一)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示范区38

(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38

(三)特色旅游目的地示范38

(四)自驾车旅游示范省38

(五)县域旅游产业示范县38

十一、旅游科技与信息化工程39

(一)上网工程39

(二)管理工程39

(三)电子商务工程39

(四)呼叫中心和安全监控工程40

(五)虚拟旅游工程40

十二、旅游人才建设工程40

(一)以事业前景和适当待遇吸引、稳定人才40

(二)分层实施旅游教育培训40

(三)强力打造旅游教育培训基地41

(四)建设人才市场41

(五)探索旅游教育培训和人才交流的改革创新41

(六)加强旅游科研建设41

第四章 实施保障与政策措施42

一、强化组织领导42

(一)拓展强化综合协调机制42

(二)强化旅游发展的考核监督42

(三)出台配套的旅游发展政策措施43

二、创新体制机制43

(一)省直管重点旅游目的地、计划单列重点旅游项目43

(二)依托国家政策建立旅游改革创新试点43

(三)建立旅游业多方战略合作机制43

三、加大资金投入44

(一)进一步增加和完善旅游发展基金44

(二)充分利用好灾后重建资金44

(三)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机制44

(四)政府搭建招商引资平台44

(五)整合相关资金增加投入45

(六)加大金融支持45

四、加大政策支持45

(一)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的相关政策45

(二)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和支持青海等藏区发展的扶持政策46

(三)全面落实青海省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46

五、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47

(一)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诚信建设47

(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47

六、加大宣传培训47

(一)加强旅游规划宣传47

(二)开展旅游规划培训宣讲48

(三)开展规划公众咨询48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条件

“十一五”期间青海旅游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成功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挑战,提前一年完成了规划的主要目标,全省基本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大产业格局、大区域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动旅游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十一五”旅游发展基础评价

“十一五”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我国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五年。

青海旅游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旅游规划的主要目标,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省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旅游的新格局,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形成强力推动旅游发展的格局

“十一五”期间,青海的旅游发展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和省长亲自抓旅游发展,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战略。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下,青海省旅游业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是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重大战略部署,将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实现有青海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的支柱产业。

二是提出全面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品牌。

三是成立了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协调机制。

四是召开了四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

五是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六是进行了青海湖管理体制改革,设立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

全省掀起了旅游发展的热潮,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7年青海接待游客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

“大美青海”营销初见成效,极大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形成全社会推动旅游发展的浓郁氛围和合力

相关部门支持,各地政府积极行动,形成了全社会发动、全社会支持、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的大好局面。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对交通、通讯、餐饮、娱乐等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强,旅游与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并形成大产业发展格局,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越来越重要。

各州、地、市政府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采取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理顺经营管理体制,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举措,形成了青海旅游发展的大区域格局。

各部门主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省发改委积极研究编制全省旅游厕所、环卫设施建设方案;省交通厅积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全省旅游客运市场管理。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上马了一批以湟源丹噶尔古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化隆盘龙曲玛锦绣山庄、塔尔寺藏文化展示中心等为代表的大型旅游项目。

青海全社会聚焦旅游业发展,各级人大和政协积极提交关于旅游发展的议案和提案,媒体积极关注旅游项目建设和体育旅游赛事,全社会已经形成了浓郁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和氛围。

(三)全省基本形成大进大出的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

“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青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青海省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运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铁路形成了以西宁、格尔木为中心,东接陇海铁路、北接兰新铁路、西连南疆铁路、南通拉萨的主骨架铁路网。

新建哈尔盖至木里等四条地方铁路,改扩建双寨至甘河等支线铁路,省内铁路网络通达性提高。

公路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连接周边、出省通畅的以“四横四纵”为主骨架的公路网。

航空形成了以西宁、格尔木为基础,玉树三江源、土沟、大武、德令哈为支线的机场网络。

开辟了贵德至李家峡水运航线,以及通往青海湖沙岛、二郎剑等景区的新航线。

立体式交通大格局的出现为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逐步形成以大城市(西宁市)、中等城市(格尔木市)和小城市(德令哈市、平安县城、共和县城、玉树县城、玛沁县城、乐都县城、贵德县城和西海镇等)及其它县城所在地城镇和一批建制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城镇体系大格局开始形成。

(四)成功应对挑战并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成功应对了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挑战,以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发展旅游,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连续多年呈现20%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旅游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主要旅游指标预计为:

旅游业总收入70.7亿元,国内旅游人数1226.5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1.58亿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43548人,年均新增就业人数4400人,入境旅游人数3.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08.55万美元。

总体上看,青海省旅游业除入境游客量以外的所有统计指标均提前一年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目标任务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一五”期间,青海旅游业的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逐步确立,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功能趋于综合,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质量逐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青海旅游业进入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新阶段。

目前,全省共有两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39个国家A级景区,198家旅行社,120家星级宾馆,各项指标居西北地区前列,在西北同类地区逐渐成为新兴的目的地。

二、“十二五”旅游发展环境评价

(一)国家战略实施构建了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平台

青海省地处西北地区的核心地带,位于新疆、藏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交接区,是全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

国家一系列区域战略实施,将进一步使青海从边缘省份进入全国发展的主战场。

国家在积蓄了十年的势能后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支持新疆、藏区、关中—天水等区域战略相继出台预示着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心在向西北倾斜,西北地区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2008年和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两份全面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件。

未来十年内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等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近30个国务院和区域发展文件中,也将加快旅游业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对旅游业的认识和定位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旅游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构建了发展的战略平台。

2010年国家明确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区的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最终建成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国家对玉树震后恢复重建的大力支持将促进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二)玉树灾后重建为破解旅游发展难题带来机遇

长期制约青海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缺乏龙头旅游目的地、旅游知名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客观上形成了解决以上三大问题的突破口。

玉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在恢复重建规划中已将其定位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玉树和三江源地区具备成为灾后旅游龙头目的地的条件。

全国奋力抗灾的形势客观上为青海旅游全面开展灾后营销创造了条件,青海有望在短期内大幅度提升知名度和旅游形象。

国家灾后重建将全面改善提升玉树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特别是修建西宁—玉树的高速公路将缓解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的瓶颈制约。

(三)新的交通建设为形成大客源市场创造条件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出网络化和高速化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无缝连接的趋势,快速交通网络将覆盖绝大部分国土面积和人口。

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各种交通方式布局合理、结构完善、便捷通畅、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

青海省在“十二五”期间将以大交通建设融入国家快速交通网络,有条件直接对接国内主要客源市场。

未来十年内青海将新建直达新疆、甘肃、四川的铁路,与青藏铁路一起形成六条出省铁路大通道。

青海作为青藏铁路中转站的角色将得到转变,将成为沟通西部五大省区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

北京—拉萨、西宁—玉树、格尔木—敦煌等高速公路将贯穿青海全境,青海将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

青海在提升现有西宁和格尔木机场的基础上,将新建成青海湖、德令哈、花土沟、玉树和果洛五大支线机场,形成“二大五小”的省内机场网络格局,省内偏远地区的进入性和通达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四)核心旅游产品突破增强青海旅游吸引力

青海旅游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将进入相对快速发展阶段,前期大力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将逐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青海“一圈三线”建设、青海湖、三江源等核心旅游产品整合建设将会取得重大突破,并将形成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格尔木特色旅游城市等一批新兴精品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新兴旅游增长极,构建数条旅游精品线路。

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不断增强,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要素配套能力逐步增强,青海旅游吸引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五)旅游新需求和新业态全面彰显青海旅游价值

“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旅游需求和业态出现新趋势,全面彰显青海旅游发展的新价值,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业随着经济中心逐步东移,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为青海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创造了机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出现,混合型业态将成为旅游业主流,青海可以将特色旅游资源与文化、医疗、体育等资源嫁接,构建旅游发展大格局;全球气候变化赋予了避暑胜地新的价值,西宁可以利用优质气候资源打造全国避暑旅游名城;低碳经济将推动旅游消费和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变革,青海可以借此机遇占据全国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发展新高地;汽车时代来临导致自驾游成为重要旅游形式,青海独特的大景区特点正好适应自驾游的盛行,形成自驾车旅游新高地。

三、“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旅游发展瓶颈

青海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还将迎来新一轮的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期,进一步缩短青海与主要客源市场的距离。

但是,交通仍然是制约青海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直接服务旅游的交通网络还没有形成。

青海到各省会的国内航线还有空缺,全省还没有国际航线,入境旅游包机不能实现常态化运营。

每年入省旅游的交通饱和量是700万人次,成为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

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缺乏快速交通连接,景区内部交通发展滞后,断头路较多,通达性和舒适性没有完全解决。

缺乏加油站、餐馆、汽车旅馆、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游客赴景区旅游比较困难。

各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的交通连接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旅游集散中心的交通环线没有形成。

自驾车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

(二)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

海拔较高,冬季漫长缺氧,使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视为畏途,担心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制约了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冬季旅游的发展,影响旅游招商的成功和景区、饭店的投入。

(三)核心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

青海旅游的核心产品和目的地建设严重滞后,还未形成象九寨沟、张家界那样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全省旅游发展有很大带动能力的的大型旅游区和目的地。

全省还没有一个5A级景区或国家旅游度假区,4A级景区也仅有13个。

旅游产品结构层次低,基本属于单纯的观光旅游,缺少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

青海湖景区、塔尔寺等相对成熟的景区也仅需半天时间就游览结束,产品精细化程度较低,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落后,旅游产品缺乏较强的市场带动力和号召力。

全省缺乏功能完善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不能有效地吸引游客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制约了青海旅游的效益提升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由于处于过境地(或顺访地旅游)地位,旅行社串线路时还有“快餐化”趋势。

旅游产业链条短,旅游商品开发严重滞后,游客用于旅游购物消费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旅游发展的大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青海省游客市场以到西藏的过境游客、以周边短程市场为主,入境游客、休闲度假游客等高端客户群较少,支撑青海省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大市场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具体主要表现在:

国内游客多,入境游客少,2009年入境游客仅占游客总数的0.3%,旅游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周边省份游客多,远程游客少,2008年甘肃、四川和陕西占到入省游客数的30.7%,旅游吸引力的辐射范围有限,东部发达地区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观光游客多,休闲度假游客少,游客的消费能力有限;过境游客多,过夜游客少,游客在青海的停留时间有限。

(五)各类旅游人才极度缺乏

青海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成为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特种旅游等特色旅游是青海旅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人才更为短缺。

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一方面是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各地各景区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六)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

近年来青海的旅游业虽然增长迅速,但发展过程中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重硬件景区建设、轻软件配套服务,重战略宣传、轻转化落实,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还停留在粗放增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弱小、效益比较低。

“十二五”期间青海在扩大旅游经济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旅游业加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七)旅游大产业发展机制没有理顺

青海省旅游大产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统筹全省旅游发展的手段不足,整合全省旅游资源的力度不够。

在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高端旅游产品,整合宣传促销资源共同开发市场,挖掘地方特色品牌共同打造旅游形象,建立统一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旅游投诉受理机制、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推动政府高层沟通合作等方面都还需要大力推进。

在全省范围内还不能完全实现无障碍旅游,不能实现区域资源、市场和信息共享,旅游线路、门票收费、导游服务、车辆通行等在区域外还不能享受同等待遇。

“十二五”期间青海应该建立包括省委书记和各地区主要领导在内的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切实构建旅游大产业发展机制。

第二章 目标定位与总体战略

发挥旅游业“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优环境、塑形象”等综合功能,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成为培育“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扬青海美名、促青海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要标志。

将青海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建成以“绿色、健康、体验、运动、探险、避暑、自助、自驾”等为主题的时尚旅游新高地,成为全国旅游新热点。

推进青藏旅游一体化,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新的增长极。

全力推广营销“大美青海”主题形象,并将“大美青海”作为一种标准,渗透到青海旅游服务之中。

一、总体定位

(一)在青海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发挥旅游业“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优环境、塑形象”等综合功能,使旅游业成为“推动青海跨越式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成为青海开放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人民群众就业致富、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产业,全面塑造青海新形象、凝聚发展软实力的文化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两型社会的绿色产业,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促进藏区稳定的融合产业”。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培育“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中的特殊作用,成为扬青海美名、促青海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重要标志。

强化抓旅游就是抓经济建设、抓社会建设、抓生态建设、抓文化建设的全新理念,实施“旅游名省”战略,以旅游业扮靓青海、宣传青海、优化青海、激活青海、形成区域发展品牌效应,以特色旅游业为引领,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强消费拉动能力,提高服务业对青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旅游名省与生态立省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青海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科学发展。

(二)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建设成为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建成新兴的国际性、复合型、四季游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建设“大美青海观光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神奇青海体验之旅”等系列青海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建成以“绿色、生态、体验、运动、探险、避暑、自助、自驾”等为主题的时尚旅游新高地,成为全国旅游新热点。

推进西北旅游区域合作及青藏旅游一体化,建成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新的增长极。

发挥特色优势,不断创新探索,力争建成全国自驾车旅游试点省、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试点省、旅游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省。

(三)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针对青海风景无处不在,融大山、大江、大河等于一身的资源特点,本着发挥青海旅游优势、彰显青海旅游特色、顺应旅游市场形象诉求以及引领青海旅游发展方向等原则,全力打造和推广营销“大美青海”的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大美青海”不仅仅是青海的旅游主题形象,同时也是青海省的整体形象。

全力推广营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