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8530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docx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终审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

[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来源:

[11-09-1309:

42:

00]作者:

唐玉娟庞卫勤编辑:

studa090420

【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

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

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的,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因而“4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

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

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

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1958年美国Peter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高级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pport,PLS)[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

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地推行。

200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发生在院外的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患者中,95%来不及到培训;在公共场所配置非医务专业人员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4]。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如美国已有5000万人接受过专门的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培训(CPR-BLS);法国主张消防员能进行较CPR-BLS更多的救护[5]。

在国外的调查中显示,学校除了将一般急救纳入教学之外,还已经拓展到心里急救,以应对突发事件及暴力因素[6]。

3我国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及现存问题

3.1我国急救的:

的急救医学事业起步并不晚,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本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参照前苏联急救站的体制,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专业急救机构--急救站,由医务人员担任现场急救。

急救站担负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为社会所肯定,也为民众所需要,它成为中国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一部分并做出了贡献。

1980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指出了急救医学工作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其性质和任务;对建立健全急救站组织,从以院外抢救为主的急救站到医院建立急诊科等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同时成立了中国急救医学研究会,加强了急救机构、急救医学工作者的联系和学术交流。

它有力地促进80年代改革开放形势下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我国急救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即第二阶段[7]。

后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建立了急救站,我国急救医学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公众的普遍急救意识还不够强,而我们也因错过了最佳时间而丧失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

3.2我国急救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也是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2001年,红十字会总会、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部、卫生部、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电力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15个部委办联合发文《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北京市政府也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使北京市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1/60,而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的培训[8]。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120”医疗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和急救一般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

而对美国旧金山院前急救系统的调查发现,那里的急救知识十分普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国内统一的呼叫号码[9]。

有学者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对急救知识培训的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的急救教育部门和队伍,教师未受过系统的正规化的训练,教学方法、教材、训练器材不规范。

4问题与对策

我国目前急救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4.1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

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大多数人都是旁观,而真正会实施现场急救的人极少。

为此,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是很重要的,有学者支持要把急救知识融入学前教育,把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把急救知识纳入岗前培训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10]。

4.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在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并且持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经过一定时间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资质认证后再重新上岗。

而目前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1]。

为此政府建立专业的急救知识培训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4.3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

公众急救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心肺复苏和创伤的急救,较少涉及其它如中毒、中暑及常见急症发作时的家庭急救等方面知识,培训内容比较单一片面。

我认为,对在校学生的急救培训更有效果,因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未来的希望,学生掌握能力较强。

在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课堂教学的方式也最为有效,掌握的知识也更多[11]。

4.4培训结果不如人意,很多成员经培训后并不敢真正实施现场急救,而有些成员经培训后,虽然实施了抢救但知识掌握并不牢固。

据调查,急救培训中,二次培训效果明显优于一次培训者。

但在二次培训中仍有许多问题:

如清除呼吸道异物,约有35.94%(23/64)的受训者仍是先开放气道后清除异物;判断意识是否存在,大声呼唤同时伴随拍打双肩用力过猛,有的用力摇晃患者,容易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波动,约有29名受训者只触摸12s后即判断心跳停止;评估复苏效果时,部分只做了4个循环(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算一个循环)或多做了12个循环等等。

而三次培训的合格率又比二次培训的要高,故应进行反复多次定期培训以提高熟练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了二次培训后测试存在的问题也将在以后的再次复训中加以改正[12]。

5结果

在6年零3个月的研究期间,在1254例病例中276例被列入研究,并进行了标准化和分析。

病例平均年龄为59岁(范围:

14±91岁),其中215名患者为男性(78%)。

心脏骤停急救后经过6个月的观察期,137例存活(50%),其中119人神经系统预后良好(87%)。

总体而言,死亡的139例中位生存期4.5天(范围:

45分钟±145天)。

在139例死于6个月的观察期内的病例中,133并发不同程度神经系统损害,其中位生存期4天(范围:

1±145天)。

6例无神经系统损害而死于观察期内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为34天(范围:

17±134天)。

5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急救措施有待规范以及普及不够,我国的心脏骤停急救成功率不到1%,低于全世界的2%,而美国的拉斯韦加斯州更是已经高达74%.当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都会放置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施,“而且规定18岁的青年都要学会急救,急救知识灌输到了公众。

”为此,提高公众的急救普及意识有着很大的意义,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急救培训,从而提高我国第一目击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浅谈我国急救知识综述

摘要

本文综合讲述我国急救知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由于急救意识不高,全民急救知识普遍缺乏,我国人民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自救知识缺乏和互救能力缺乏,造成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

关键词:

公众;急救知识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问题。

据我国最近资料显示,意外伤害已经成为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杀手。

每年有超过20万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死亡率为67.13/10万),即每三位死亡的儿童中就有一位是意外伤害所导致。

而通过历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儿童意外事故发生最多的地点是在住宅里,其次则是街道以及学校。

而致死意外因素排在前列的包括溺水、交通意外、窒息、跌落、中毒、烧烫伤等等。

(云南信息报)

成年人及中老年人因意外伤害而死亡的人数也在每年飙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由于供求不平衡近几年各景点门票一涨再涨,很多人骑上自行车开始自己的骑行生活。

伴随着骑行、暴走、野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二急救知识尚未普及到人们中间,意外事故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死亡率也逐年攀升。

我国急救知识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阶段,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因而“4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

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

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

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我国急救知识现状

2.1典型事例

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几年发生的事迹:

11日上午,惠州市博罗县罗阳一中8名初二年级的学生到江边烧烤。

途中,一名男同学下江游泳时不幸溺水,其他4位同学发现后手牵手去救他,结果不幸一齐落入江中失踪。

至当晚9点50分,5名学生的遗体全部被打捞上岸。

(2013年5月12日《广州日报》)

7月3日晚,娄底孙水河公园河段岸边,当邓锦杰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时,两边岸上已挤满了成百上千闻讯而来的市民。

他的两条爱犬仍在人群外眼巴巴地等着主人牵它们回家,可生前爱狗如命的邓锦杰再也无法照料它们了。

此前一个小时,27岁的邓锦杰为了营救溺水的一家三口,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人。

不幸的是,因体力不支他被湍急的河水吞噬。

而让人心寒的是,当邓锦杰遇险生死不明时,被救的一家三口不但没积极施救,也没留下来关注事情的进展,而是漠然地选择了离开……(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2012年7月5日)

像上面的事迹很多,看着一个个的人就这样在我们的眼前消失,无不让人扼腕叹息,每月都会有这样的事故发生,而因为交通事故而丧生的更是不计其数。

由于没有急救知识,很多不来可以不死的人们还是离开了我们。

是的在他们跳进河里之前,他们没有十足的把握自己可以回来,他们本可以不下去救的,他们本可以理性一点,替他呼救打110,但生命转瞬即逝,谁能忍心看着一个生命在自己面前一步一步的消失,他们即逝有百分之一的把握,也会跳下去救人,因为他们输给了自己的良心。

2.2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到1%

2012-10-2010:

22:

40来源:

姑苏晚报

“谁先尝试一下对安妮进行心肺复苏”17日起,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急救技能培训志愿者小分队的5名老师,对苏州学府中学7年级、8年级的3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急救基本技能培训。

培训老师针对中学生认知特点,通过讲解、图片说明、模拟演示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介绍了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以及心肺复苏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救护知识。

为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授课教师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互动,模拟进行窒息病人的通气、外伤部位的压迫止血和三角巾包扎,本文开头提到的“安妮”就是师生实施心肺复苏的塑料模型。

志愿者带队老师、苏卫院学工处副处长黎明告诉记者,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普及公众急救技术非常重要。

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89.95%;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的培训占总人口的比率方面,美国为1/4,新加坡为1/5,悉尼为1/20,而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

为此,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组织党员教师成立了急救技能培训志愿者小分队,对苏州市区大中院校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社区居民进行急救基本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学校还在苏州教育园内的多家学校开设了护理急救方面的课程,同时还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护理急救方面的讲座,普及意外事故的早期处理知识和相关技能。

不难想象在一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急救知识普及率不到百分之一回事什么情况,这也是我国出现死亡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每天有多少家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对于别人来说没什么,但对于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他们的天都塌了,哪个父母不为自己的子女哭瞎了眼睛,这让他们以后的生活该如何度过,这将是他们永恒的疤。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我国的急救技术的话,一定是“糟糕”。

因为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它而永远的离开,每天都有很多个家庭因为它而坠入深渊。

3、急救技术的发展前景

现状是糟糕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由于我过市人口大国每天都发生着无数期溺水事故,无数次交通事故,因而随着无数人的逝去,国家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教育,现在各高校,各培训机构都开始向这方面努力,我相信随着国家的投入,急救技术必将逐日增高。

4、结论

急救技术在中国发展的相当缓慢,也非常不健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她的作用日渐凸显。

急救技术在中国已经迫切需要普及刻不容缓,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急救知识的教育的投入。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填补这片空白,努力学习急救技术,强化自己的生存本领,在必要的关头给别人一个帮助,也许一个生命就会从你的手中重新燃起,救人救己。

另外社会不良道德已经已经阻碍了帮助他人,最近出现了许多“不敢帮”,这也阻碍了急救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但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素质普遍提高,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另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应做好准备,谨防不良人们因素质低下而带来的自身损失。

5、参考文献:

广州日报

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

姑苏晚报

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

来源:

[11-09-1309:

42:

00]作者:

唐玉娟庞卫勤编辑:

studa090420

【摘要】据了解,由于急救知识的普遍缺乏,我国民众在遇到灾害和突发事件时,往往自救和互救能力低下,这也造成了很多完全能够避免的人身伤亡。

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发现其中的主要问题:

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及方式有待更新;培训结果不如人意。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以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

【关键词】公众;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的,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

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患者约70万人,是居民死亡原因的第4位或第5位,也是134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1]。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近年来在急救知识普及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急救知识的普及使公众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自救和互救,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甚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2]。

1普及急救知识的意义

大量医学统计调查发现,如果在心跳停止4min内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为5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8min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率下降为10%,如果在心跳停止后10min才实施急救,抢救成功的可能性仅为1%。

因而“4min”被称为救命的“黄金时间”。

急救强调的是速度,而通常情况下救护车接报到赶抵现场平均约需10min,这正是心搏骤停、人工复跳的“黄金时间”[3]。

但由于我国部分公众急救意识较差,对自已能否正确运用急救知识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后果,缺乏救死扶伤的精神和责任感,急救意识的淡漠让很多生命贻误了宝贵的抢救时机[1]。

大多数人除了消极等待急救医生的到来而别无他法,而部分人不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在意外事件中因为搬运不当等导致伤者“第二次伤害”。

所以急救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2国外急救知识普及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建立了心肺复苏理论和技术体系;1956年ZOLL应用电除颤成功抢救了一例心室颤动的患者,1958年美国PeterSafar证实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优于“压胸抬臂通气法”;1960年Kou-v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胸外心脏按压,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构成了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1961年Safar更进一步将CPR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高级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pport,PLS)[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证实,在普及CPR知识的欧美国家,每天有100多人幸免于死。

由第一目击者进行CPR的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充分证实了“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有效CPR的重要性[3]。

急救培训在欧美、日韩等国家都得到了积极地推行。

200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发生在院外的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患者中,95%来不及到培训;在公共场所配置非医务专业人员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4]。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医学急救知识通常被政府列入常规教学课程,如美国已有5000万人接受过专门的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培训(CPR-BLS);法国主张消防员能进行较CPR-BLS更多的救护[5]。

在国外的调查中显示,学校除了将一般急救纳入教学之外,还已经拓展到心里急救,以应对突发事件及暴力因素[6]。

3我国急救知识普及情况及现存问题

3.1我国急救的:

的急救医学事业起步并不晚,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

本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参照前苏联急救站的体制,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专业急救机构--急救站,由医务人员担任现场急救。

急救站担负城市居民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的急救功能为社会所肯定,也为民众所需要,它成为中国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一部分并做出了贡献。

1980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指出了急救医学工作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其性质和任务;对建立健全急救站组织,从以院外抢救为主的急救站到医院建立急诊科等作了一系列的规定。

同时成立了中国急救医学研究会,加强了急救机构、急救医学工作者的联系和学术交流。

它有力地促进80年代改革开放形势下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我国急救医学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即第二阶段[7]。

后来我国多个城市相继建立了急救站,我国急救医学的学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公众的普遍急救意识还不够强,而我们也因错过了最佳时间而丧失了一条又一条的生命。

3.2我国急救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也是医疗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2001年,红十字会总会、部、公安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铁道部、部、卫生部、民航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电力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15个部委办联合发文《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救护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范围、提高普及率的目标;北京市政府也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使北京市民接受急救培训的比例达到1/60,而参加奥运会的志愿者必须经过急救技能的培训[8]。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对“120”医疗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和急救一般知识的了解非常匮乏。

而对美国旧金山院前急救系统的调查发现,那里的急救知识十分普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国内统一的呼叫号码[9]。

有学者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对急救知识培训的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的急救教育部门和队伍,教师未受过系统的正规化的训练,教学方法、教材、训练器材不规范。

4问题与对策

我国目前急救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4.1公众对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

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大多数人都是旁观,而真正会实施现场急救的人极少。

为此,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是很重要的,有学者支持要把急救知识融入学前教育,把急救知识列入义务教育,把急救知识纳入岗前培训来加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10]。

4.2缺乏完善的急救普及培训体系。

在国外和我国香港特区,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并且持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经过一定时间必须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资质认证后再重新上岗。

而目前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统一的培训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