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8436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骨气》教学设计.docx

《谈骨气》教学设计

《谈骨气》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 理解骨气的含义,鼓励学生做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怎样选择和安排典型事例,用事实证明观点。

教具:

录音机及相关磁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961年,我国正处于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汲取力量,去克服困难,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写了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

作者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

1969年10月11日含冤去世。

补充介绍有关材料:

吴晗(1909-1969年):

著名历史学家。

一个极有骨气的人。

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

十年动乱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

三、朗读带朗读,学生默读,注意生字生词(扫清文字障碍)。

速读课文,思考。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材料?

2、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个角度证明观点的?

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3、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

1、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

2、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不能,他们分别是对应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来说的。

3、(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四、研读课文

(一)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进行分析,本文也不例外,请大家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第1~4段):

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心论点,并概括了骨气的含义以及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

第二部分(第5~9段):

通过对三个具体事例的分析证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

结论:

提出要有无产阶级的骨气。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文章开篇第一段用一句话提出了论点,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论点的表述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论点一般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②论点应是完整的句子;③论点要简洁。

2、围绕论点,这一部分的其他三段话论述了哪些问题?

(1)第二段引用孟子的三句话,其含义是什么?

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含义是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

作者引用了孟子的话说明了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2)第三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

(3)第四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引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论证。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孟子的三句话在文天祥的身上体现出来,但是从作者举例的意图来看,他着重表现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讨论、明确:

富贵不能淫。

因为文天祥被捕后,元朝劝他投降,投降了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禄。

但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就义,以自己的英勇壮举为“富贵不能淫”作了最好的注解。

2、 其他两个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

明确:

“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论证了“贫贱不能移”;闻一多的例子论证了“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三句话正好配上了这三个例子,由此可见,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是非常清楚的。

3、这三个例子的人物分别来自社会中的什么阶层?

这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什么时代?

作者选择这些例子有何匠心?

明确:

       文天祥                                  闻一多        

                    封建官僚                         现代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       

                      贫者           

                    平民百姓             

                    奴隶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选择的这三个例子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了论点,同时,这三个例子的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典型性强,强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这进一步说明我们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有这样有骨气的人。

他们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这个传统与我们今天的无产阶级骨气有没有关系呢?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谈文天祥拒绝降元(富贵不能淫)       

论证论点:

 贫者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                    

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暗杀(威武不能屈)

总结归纳:

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

(一)分析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明确:

第一句是过渡句。

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上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孟子的话到现在还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句引出了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二)本文选择了三个事例来作论据,请问:

记叙文中记叙的事例与议论中作论据而记叙的事例有什么不同?

明确:

记叙文的目的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所以要通过具体的、详细的人或事的记叙使读者受到感染。

因此,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

所以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比较简明扼要,它们作为事例充当论点的依据,是为议论服务的 目的。

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刻画人物,记叙事件多用描写性的语句。

记叙文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力求生动形象。

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论证论点只作慨述。

比较简明概括,能证明论点就行。

 

 

二、无产阶级的骨气是什么?

在当前,怎样才能做个有骨气的人?

结合自己所见所闻的人或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本题为开放式的题目,可学生讨论、交流后,选个代表来说一说,教师点评。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题。

重点段落赏析:

(1—2)(5---9)

1、这一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有什么作用?

告诉我们怎么样是有骨气,引用孟子的话是解释骨气的含义。

2、用简明的话概况三个事例

论据一:

文天祥不为高官所诱  (富贵不能淫)

论据二: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

论据三:

闻一多拍案而起      (威武不能屈)

3、结构内容(见板书设计)

(四)课堂讨论:

小王同学一次违反校规以后,被老师批评不服气,并与老师顶嘴,不承认自己错误,有同学说小王真有骨气。

让我们思考一下,小王这种行为是不是有骨气的表现?

  【有骨气 ≠ 江湖义气】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激励鼓舞民心】

二、解释文中引述孟子的话,并对下面句中加黑的词作出明确的解释:

“富贵不能淫,贫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

迷惑。

移:

改变志向。

屈:

屈服。

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贱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

三、选择题  1.富贵不能淫A.富贵了不能骄纵。

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

C.富贵了不能迷惑。

2.贫贱不能移A.贫贱不能四处流浪。

B.贫贱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C.贫贱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3.威武不能屈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

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

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拓展迁移 课文中说:

“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

”从平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中,请大家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

(1)富贵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陶渊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

(2)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苏武“留胡节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仆,江姐,刘胡兰,夏明翰

四、课堂小结

1、你觉得如何从小事做起,争当一个有骨气的人?

【提示:

课文最后一段。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谈骨气   吴晗

提出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正确鲜明)

     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富贵不能淫)古

事例论据  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古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威武不能屈)今

             (此之谓大丈夫)

总结归纳:

  发出号召       无产阶级的骨气

 

人物        事迹             骨气           原因

文天祥 拒绝降元     富贵不能淫  民族利益

穷人   不食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  讨厌神气       无产阶级应有自己的骨气

闻一多 怒对特务     威武不能屈  人民民主

 

理清文章结构。

并简析第一部分。

(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

教师: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快速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1、学生独立完成。

2、讨论明确。

(1-4)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9)以三个事例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方面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0)无产阶级应该有自己的骨气。

(二)、简析课文第一部分。

教师:

请同学们简析第一部分,分别指出各段的大意。

  

(1)、提出中心论点: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引用孟子的话,将骨气分解为三个方面的表现。

  (3)、从历史的角度阐明骨气的历史意义。

   (4)、从传承角度阐明骨气的现实意义。

四、祥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分析三个事例的特点。

学生读“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句。

教师:

我们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下文将有怎样的内容?

明确:

写祖先有骨气的事迹。

教师:

我们先找同学读出下文中的三个事例。

思考三个事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1、 学生读文,独立思考。

2、 讨论明确。

相同点:

(1)、三个事例都是围绕中心论点进行的叙述,都是中心论点的论据。

         

(2)、三个事例都隐含着同一种内容的对比——生与死。

         (3)、叙事简明概括。

  不同点:

(1)、论证的角度不同。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事例中的三个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古代士大夫

               古代平民百姓

               现代知识分子

(二)、分析本文在事例的基础上所生发的议论的特点。

教师:

记叙,在议论文中,是以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出现为议论服务的。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作者在叙述三个事例的基础上,生发了怎样的议论,这些议论又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

2、 讨论明确。

相同点:

(1)、都是用了讲道理的方法。

            

(2)、都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生发议论。

不同点:

(1)、第一个事例后,直接议论(简略)

             

(2)、第二个事例后,议中又叙(详细)

             (3)、第三个事例后,引主席的话议论(详细)

3、学生朗读三处议论的句子。

(三)、分析第10段

教师:

本段表现了作者写此文怎样地目的,是什么?

明确:

提出无产阶级应有自己的骨气,不向任何困难低头。

五、学生质疑。

教师:

同学们如果心存疑惑,不论课文的内容或形式哪一方面的,请提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对三个人为什么能够在生命攸关的时刻表现出刚强不屈的气节进行探讨,看看作者是怎么分析的,再想想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此环节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做引导,不做说教。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参考话题:

文天祥不求富贵吗?

(求)

俄人拒绝了什么?

为什么饿死了?

(轻侮,没有得到带有同情心的施舍)

敌人以杀相威胁,想要他放弃什么?

(正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到底是什么?

(信念)

六、布置作业

教师:

请同学们写一篇《谈骨气》的读后感,不限字数。

七、结束。

教师:

我们在大致领略了《谈骨气》的观点之后,让我们再一次在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来体悟一下骨气的含义吧。

播放《最后一次演讲》录音,到下课铃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