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8041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50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docx

学生展能成志教师专业发展交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理解合作,同边发展

(交大二附中三年发展规划汇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2011年3月

 

目录

 

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三年发展规划…..………..……3

二、上海交大二附中市和谐校园创建规划…………...…………43

三、上海交大二附中工会三年发展规划……………….…….….50

四、上海交大二附中德育三年规划……………….……………..55

五、上海交大二附中课程三年规划………………….…………..64

六、上海交大二附中教学三年规划……………………...………74

七、上海交大二附中科研三年发展规划……………….….….…79

八、上海交大二附中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82

九、上海交大二附中团委、学生会工作三年发展规划…….….90

十、上海交大二附中数字化校园三年建设规划………………..97

十一、上海交大二附中总务管理三年规划项目……………….103

 

让学校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上海交大二附中创建闵行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

(2010年9月----2013年8月)

(第三届第八次教代会通过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二0一一年四月

 

第一部分:

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为交大二附)由李首民先生主持于1994年创建,是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开发的一项配套工程。

办学过程中,学校几易其址,几经变迁:

1994-1995借徐汇区交通大学子弟小学为校舍;1995-1996借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汽车中心为校舍;1996年搬迁进闵行区德宏路2188号新校舍;1997年,学校成长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4年,中小学分离,学校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05年,交大与闵行区人民政府签约,成为一所重点建设的完全中学。

2007年1月起学校实行属地化管理,脱离交大,归属于闵行区人民政府。

通过十六年的建设,目前,学校已拥有校园面积53亩,校舍18500m

,成为一个绿树成荫、布局合理、各类教育设施齐全的美丽校园;同时,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初中部20班,高中部18班,并正在筹建国际教育中心,初步形成合理的学校教育布局。

(一)、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势

16年的办学历程,在交通大学浓厚的学府文化影响下,在交大与闵行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与关心下,在全体交大二附中教职工的智慧工作中,学校初步确立起如下发展优势:

1、交大教育资源与交大品牌

由于我校是在交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故带有深深的交大烙印,学校不仅享有交大的教育资源,而且享有了交大的品牌效应。

2、多元价值观的校园

这里有两层含义:

首先,建制在交大的那些年,学校运用交通大学人事制度和工资待遇的优势,吸收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和上海各区的优质师资,其中有较大比例的交大教师家属,他们跟着配偶辗转国内外名牌大学,有着多元文化学习生活背景,给学校带来了多元价值观。

其次,在上海交大的大学教育价值观与闵行本地价值观的共同影响下,二附中情理相融的教育价值观更具其独特性。

3、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学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十六年来,学校倡导多元文化的融合,树立教师的自尊和自立,加强教师对上海教育理念的传递,开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化研究,在实践中形成一支思想观念较先进,责任心较强,有主见,有一定特色的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为35岁,学历层次在闵行区同类学校领先(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9%,28%的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

其中区级骨干3人,校级骨干教师10人;高级教师43人,占教师总数的33%。

另外,学校教师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经历,构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4、形成了以“小课题研究”、“分类培训”为特点的校本研修,为教师的成长构建了有效专业成长平台。

5、近十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与特色项目。

一是具有较浓厚的交大教育文化;二是形成了如艺术教育、机器人实验、读书节等特色项目,这些项目已享誉闵行。

6、初高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初、高中学生在学习习惯培养上的衔接,有利于学校探求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校对初高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7、和谐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

十六年来,学校初步形成了和谐合作、共同发展、情理相融的良好校园人际关系与工作关系,学校管理凸现民主和人性化,学校内部民主气氛浓厚。

(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对社会、家庭、学生、政府、交大对我们高的期望,面对新的教育现象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面对交大这块金字招牌,面对十六年来积累的教育文化,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发展目标、课程设置等等都需要我们做深入的思考、研究、实践与发展。

2、多元文化背景的老师有其优势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也影响巨大!

如对学校办学愿景、学校积极文化的形成等都有负面影响。

如何因势利导考验着我们每个交大二附中人的智慧。

3、学校校本培训卓有成效,但缺少基于学校实际的核心教育理念与相应的教育实践,学校教育改革困难不少,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

4、交大体制转换为闵行管理体制,由于文化惯性的原因,对学校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主要形成了如下问题:

学校经费的紧张;校舍建设的滞后;管理方法与机制转型困难;工作方式与节奏还没跟上闵行教育发展的步伐等等。

另外,初中地段学生人数激增,造成初中班额数扩大,并稀释了优势生源与学校原有文化,给初中部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5、校园面积、教学设施相对紧张。

当年学校是按九年一贯的模式建设的,因此在校园面积较小,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并没有达到新建高中的要求。

另外由于学校产权等问题的存在,学校进入闵行区后,校园建设的投入并不多。

6、学校目前是以完中的形式建制的,在初高中衔接、初高中教学教研、教师配置一体化等方面尚缺少经验和完整的思想,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完全中学在上海成功的案例较少,这两个学段的巨大差异造成管理、课程、教育等方面的诸多困难,这对我们而言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7、学校特色发展尚处于萌发阶段,相关课程的整体设计等还处于基础阶段,要形成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8、行政、业务管理等脱离交大后,如何更好利用好交大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交大二附与紫竹科技园和上海交通大学毗邻,良好的社区环境给学校发展创造了高科技、高知识含量、学习型社区的办学环境。

老闵行地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缺少,给学校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同时,社会,特别是交大教师和高端人才对优质基础性教育的渴望对目前学校的教育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2、随着国家与上海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出台,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与目前学校现状有一定的落差,这既是学校发展的挑战,也是学校发展的机遇。

3、交大这块金字招牌是学校发展的背景与重要基础,但如何使交大二附与交大这块牌子名副其实是未来学校的挑战。

4、目前,学校高级教师的比例过高与目前上海正在推进的岗位聘任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突,可能会造成对后续老师发展的影响,处理不好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

5、十六年来,学校初步形成的“情理相融”的教育文化是弥补珍贵的学校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

但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对此认识还不够深刻,内涵与外延发展还不够,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

6、学校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由于长期游离于闵行基础教育外,故学校的办学有相当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学校在办学经验积累上略显不足,优势学科建设也有所不足,优质师资团队的形成有待时日。

 

第二部分:

学校规划的指导思想、办学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教育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我校制定本规划的指导思想:

其一是体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个代表”思想与“和谐社会理想”;其次是体现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的新课程理念与理解教育思想,深刻理解并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第三是体现最近颁布的国家与上海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精神,并充分体现闵行的区情;第四是让我们的教育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第五是继承与发展交大二附本身所特有的学校特点与先进学校文化,特别是要充分吸收交大的教育文化。

(二)、办学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应是我们根据学校的教育实际、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师生的发展规律与需求作出的教育哲学思考。

学校十六年的发展告诉我们,目前我校的最大的特点有两点:

一是交大的附中,二是十多年来初步形成的情理相融的学校文化。

而今天的中国教育,已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上海也公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

在这两个新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准备。

同时,我们的研究认为,交大二附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教育过程中更需要理解、包容、欣赏。

由此我们提出未来三年交大二附的办学思想: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理解合作,同边发展。

首先,从价值观层面来讲,“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不仅是交大的校训与教育价值观,同样也是我们交大二附的教育价值观。

对于当代学生,我们现在有一个共识:

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缺失!

115年交大,就是在“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孕育出江泽民、钱学森等一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

作为交大的附中,我们的学生应该继承交大这种优秀的传统,形成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理念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从方法论与本体论上来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理解合作,同边发展”。

这里的“理解”是指通过师生间及师生与理解对象间相互交流在感情、认知与行为上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

其实,理解的两边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处于两个视域内,要达到理解必须让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其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

对我们交大二附来说,无论从学校的历史与文化,还是我们的教育实际,都需要理解。

理解是校园和谐、教育和谐的前提与过程,又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所以,理解是二附中教育成功的一个核心元素。

我们认为,合作是信息社会事业成功、人的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交大二附来说,又是我们的一种文化。

教育伦理学理论告诉我们: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最大的幸福是伦理幸福,即人的社会性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体验(幸福教育论P21,刘次林著)。

从这层意义上说,理解合作让我们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人生幸福和人性之美。

这就是我们比较好地继承了源于教育伦理学的我校原校长李首民先生“情理相融”的办学理念及因此而形成的情理相融的学校文化,同时反映了新时代教育的特征。

美国人类学学者玛格丽特提出了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说,即:

前喻时代、互喻时代、后喻时代。

她认为,今天这个时代,人类已开始进入后喻时代,即年轻人可以教导年长者!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放下知识与精神权威的架子,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活动、研究,共同发展;而我们的学生同样应该尊重长者,学习他们的经验与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发展。

这就是同边发展的基本意义。

我们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伦理的、科学的,是情理相融的。

(三)办学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学校的历史、文化与特点,我们的办学目标有两层含义。

其一,从其内涵来说,我们的学校应是一个让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其二,从其外在表象来说,交大二附是一所有科技与艺术特色(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的、有一定国际开放度的、充满理解文化的高质量的大学附中。

首先,我们从教育内涵来说,一个让师生留恋的地方必然有如下几个特点:

这样的地方一定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地方,即是一个思想自由、个性可得到充分发展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一定是有文化内涵、让人成为有修养的君子和淑女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一定是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与理解的、情理相融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一定是人们发生理想、追求梦想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一定是“读书”的好地方……

其次,我们知道,交大二附由于是中国名校交通大学的附中,而且就是于2007年从交大母体中分离出来,故交大的教育文化对二附中有着巨大的影响!

交大的校训: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交大的原意: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交大的大学特色:

发达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等等。

这些理应成为交大二附发展的土壤与重要的内涵。

同时,我校尽管建校只有十六年,但我们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多元文化在这里汇聚,既是好事,让校园多姿多彩,同时对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负影响,故我们的校园更需要理解的文化与国际的视野。

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明确提出高中教育应是朝着多样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并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为此,我们提出了我们交大二附的发展目标:

有科技与艺术特色(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的、有一定国际开放度的、充满理解文化的高质量的大学附中。

(四)培养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我们的学生是一群个性鲜明兼具科学人文修养的、有一定国际视野的、有爱国荣校、兼济天下精神的一代新人。

交大一百多年历史,在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熏陶中,涌现了如伟大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一代民族英才,作为来自交大的附中,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这些交大英才的精神与胸怀:

爱国荣校兼济天下!

无论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还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都多处提交我们未来的中国人应有国际胸怀的人。

从未来的世界来看,地球已是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正在打破原有的国界加速融合,未来的人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球人,故作为中国名校交大的附中学生,理应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未来世界的境界。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必备素养;交大又是以理工科扬名世界的,我们交大附中的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科学素养。

但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让我们的地球与人类自身受到危险。

所以,理解、宽容、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等伦理修养以及审美、情意等人文修养成为现代人的另一必备修养。

同时,在我们交大二附这样一个倡导思想自由的校园里,我们的学生应是一个学科学习自有所长,健体、艺术自有所长,志向兴趣自有所长的个性鲜明的现代人。

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我们交大二附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不一样,但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这是一个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过程。

其二,理解已成为人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存在的一种方式,理解又是现代教育具体有效的方式与教育目的。

其三,我们的学生需要我们的老师理解与爱的滋养。

所以,我们认为,我们交大二附的教师应该是具有理解素养的老师,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是基于理解的教育。

同样,我们交大二附的教师应是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创新型的教师。

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中华文化修养与本体知识修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永恒的!

而创新既是我们交大的传统,又是教育、学校、人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同时,我们交大二附的老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与高深的教育学术造诣。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开放的教育、开放的学校、开放的学生。

所以,我们提出我们交大二附的教师内在发展目标是:

我们的老师是具有理解理念与理解能力的、有优秀教师修养的、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教师。

从外在整体上说,经过三年努力,30%以上的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学校拥有的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名列区同类学校前列;一批教师成为学校骨干,绝大多数教师成为受学生欢迎的高素质教师。

3、校园建设目标

学校校园作为学校教育的最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课程最重要的资源。

在未来三年内,我们争取在教育局与交大的领导的支持下,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发展需要,从硬件与校园文化两个方面加强校园建设,并达到如下目标:

1)、硬件:

①力争建设体操馆、新门卫室、道路、绿化等其它配套工程;②改造学校田径运动场,新建塑胶篮球场四块;③实验室、各专用教室的设施配置和使用率达标;④重视对学校信息化工程的投入,新建和升级学生电子阅览室1个,多媒教室2个,电脑房2个,远程教室一个,并使生均电脑拥有率达到6人/台,教师人手电脑大于1台;⑤提升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和书刊杂志的使用效率,图书馆管理数字化,实现图书检索,借还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着力开发和利用图书资源,加大对符合时代潮流、激发学生兴趣、切合二期课改精神的有关新书的购置力度,使生均图书达标;⑥完善与升级校园信息化网络,实现数字化校园;⑦建设国际教育中心,使之符合学校国际教育的发展需要。

2)、校园文化:

显性方面要让校园与学校教育理念与价值观相匹配;隐性方面,特别是学校精神文化更要彰显交大二附的学校教育理念与价值观,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4、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根据交大二附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目前学校的学校文化与师生状况,以及教育发展自身的规律,学校将发展目标分为二个阶段。

近期发展目标(2010.9—2012.1)是:

交大二附成长为一所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的、先进学校文化、初具特色的、社会认可度较高的(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较高的、在同类学校中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完全中学。

具体指标是:

学校教育内涵较丰富、教师教育行为与理念与新教育思想基本一致;有显著教育特色框架、学生培养目标初步达到;教育质量各类指标有显著提升;国际教育起步,外教进课堂等。

第二阶段发展目标(2012.1—2013.7)是:

交大二附不仅成为一所特色鲜明、高质量、开放性、在同类学校中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完全中学,而且是一个让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具体指标是:

学校办学思想得到实现;学校的艺术与科技特色形成;其办学思想与学校特色在同类学校中有一定示范作用,并在市内有一定知名度;学校的教学质量已赢得社会与家长的信任;学生与教师感到幸福并有成就感;国际教育有一定影响力等。

学校力争成为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闵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等。

第三部分规划实施(实验)项目

为了有效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建设,学校根据学校(包括师生情况)的实情与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面向未来提出了《基于新知识分类的学校教育研究》课题,并已被批准为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同时,学校向教育全国规划办提出,将吴金瑜校长主持的全国规划课题《理解教育实践研究》变更在交大二附中实践研究,并已获全国规划办通过。

在这两个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七个方面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改革,从而实现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

一、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的建构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南,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旨,全面贯彻《上海市中小学民族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理解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德育模式,是实现我们德育目标的具体内容与方式途径。

我们在未来的三年中,致力于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带来学校德育内容、方式、途径等的全面改革,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群具有爱国荣校、兼济天下精神的一代新人。

(二)、德育目标

1、总体德育目标:

秉承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德育是美德体验而非道德符号灌输的育人理念。

在充分了解、理解新时代的学生基础上,一方面从养成教育入手,以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主动成长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从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载体探索入手,通过借鉴、整合、创新发掘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美德体验中形成优秀的德性。

同时在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校本培训引领下,建设一支事业心强、富有爱心与智慧的、以班主任为首席德育导师包括全体教职工的德育队伍。

2、显性学校目标:

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闵行区文明单位,争取上海市文明单位等。

3、分阶段学生发展目标:

年级

德育主要目标

体验载体

高一

基本素养

1、注重仪表、仪容;

2、拥有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较好认知与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4、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新生入学教育、军训、交大文化活动;

2、礼仪教育、人生导航活动;

3、学法指导、心理讲座;

4、学校的学生节日;

5、科学家报告等。

个性鲜明

1、遵纪守法、有团队意识;

2、举止得体、有修养。

1、法制教育、礼仪教育;

2、德育导师制;

高二

基本素养

1、强化组织纪律性教育;

2、具有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4、懂得吃苦耐劳;

5、懂得正确择友;

6、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1、开展常规性的行规及法制教育;

2、学法指导课程、人生导航活动;

3、学农实践活动、文化之旅;

4、青春期心理道德教育;

5、学校的学生节日。

个性鲜明

1、乐于奉献;

2、良好人际沟通能力。

1、学校、社区自愿者服务行动、社团活动;

2、德育导师制。

高三

基本素养

1、具有鉴赏与批判能力;

2、具有良好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3、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4、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5、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科学家讲坛、德育导师。

2、心理辅导讲座及个别心理疏导;

3、法制教育、学工实践活动;

4、十八岁成人仪式。

个性鲜明

1、有个人的人生理想

2、拥有一个以上兴趣爱好

1、人生导航活动;

2、人生职业规划。

注:

以上德育目标的分类只反映该学段学生主要德育目标,而且反映的是一个群体而非针对某一个体。

(三)、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的建构(初步成果已获区第七届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1、我们对德育的理解(具体可见我们相关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德育是美德的体验而非道德符号的灌输。

在国内外,美德一词已演化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所以美德就成为人类道德的核心内容,甚至平时我们讲的道德具体就是指美德,如有人被指是有道德的人,即指具有美德的人。

在西方,有一种基于美德的德育方式被人们称为“美德袋”教育模式。

即将抽象出的美德符号,采用近乎灌输的方式进行美德灌输。

但今天西方的德育方式主流是美德体验而非“美德袋”教育模式。

在中国,从古代到今天,几乎都是通过“美德袋”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不同的是,“美德袋”里的美德内涵不尽相同。

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告诉我们:

有效德育是美德的体验而非道德符号的灌输。

为此,我们建构了如下图所示的学生德性形成过程。

所以,在有效的德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学生传授以文字、图画、故事等表象的美德“符号”,告诉他们是非,但最根本的应是让学生自主进入蕴涵美德的社会学习生活现象中,在体验美德现象的同时,使自己成为德育的主体去反思、建构美德知识,从而形成德性。

2、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规约性的教育,是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但其过程却应该是为德育主体所理解的(人性化的)。

所以我们认为:

这种基于理解的德育过程必然是我们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认识、体验、感悟、抉择、践行美德的过程,是师生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均得到合理张扬的过程。

所以,基于理解的德育强调了师生主体间要保持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

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模式,是指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的无距离或近距离德育模式。

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我们的德育主体通过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目标认同,自主进入蕴涵美德的社会学习生活现象中,在体验美德现象的同时,使自己成为德育的主体去反思、建构美德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

3、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的建构

1)、将基于理解的零距离德育理念融入学校课程,使德育成为学校课程最重要目的与内容

从教师角度来讲,理解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