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地理综合题的的分析.docx
《一轮复习地理综合题的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地理综合题的的分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复习地理综合题的的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
(1)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1、气候:
冷暖干湿
2、地形:
主要地形、地势、地表起伏
3、水文:
河流、湖泊
4、植被:
植被类型、疏密程度
5、土地:
荒漠、草地、林地、耕地
土壤:
类型、厚薄、肥沃程度
(二)描述区域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2、经纬度位置:
高、中、低纬
3、海陆位置:
沿海(大陆东岸、西岸)、内陆
4、交通位置:
交通十字路口、必经之路
(三)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1、地势高低、海拔高度
2、主要地形: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
3、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
4、特殊地形地貌:
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
(四)描述区域的气候特征:
1、气温: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降水:
年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
3、光照、风力
4、四季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
(五)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
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2、地形地势:
⑴坡向:
阴坡温度低于阳坡;
冷空气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⑵不同海拔: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②海拔高,气温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小
⑶不同地形:
谷底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高。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
4、洋流:
①暖流:
增温增湿
②寒流:
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
6、下垫面:
①地面反射率:
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
②绿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
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六)影响降水的因素:
1、大气环流:
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地势:
①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②降水在一定高度达到最大值
3、海陆位置:
海洋性强,降水偏多,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4、洋流:
①暖流:
增温增湿
②寒流:
降温减湿
5、下垫面:
湖泊、河流、绿地降水偏多
6、人类活动:
(七)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量:
流量大小(补给方式、流域面积)
2、汛:
汛期季节,汛期长短,有无断流
3、冰:
有无结冰期,冰期长短、有无凌汛
4、沙:
含沙量大小(植被少,含沙量大)
5、速:
流速大小(落差大,流速快)
(八)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源地、流向、流程、注入
2、流域面积、落差、河道曲直、支流多少
3、水系形状:
扇形、树枝状、放射状、南北对称、东西对称
(九)水能丰富原因:
1、水量大:
降水多,流域面积广
2、落差大:
能源丰富
(十)河流的功能(开发利用价值):
1、水源:
气候干旱区比较明显
2、水运:
水量大,流速平缓,含沙量小,结冰期短(通航期长);流域内工农业发达,运输需求大
3、水电:
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多峡谷
4、渔业:
淡水养殖
5、旅游:
(十一)风能丰富的原因:
1、风频大:
信风带、西风带、季风
2、风速快:
地形平坦开阔,植被稀少,缺乏风力屏障,风速大
3、山口位置:
地形“狭管效应”,风力强
(十二)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
⑴气温高,多风,有利于蒸发
⑵降水少,日照强
2、地形:
面积广阔的平坦沙滩、淤泥质海滩
(十三)渔场的形成区位条件
1、地形:
面积广阔的大陆架(浅海大陆架,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强盛,鱼饵丰富)
2、地理位置:
⑴温带:
温带地区,气温变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⑵河口:
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3、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冷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4、大陆轮廓:
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广
(十四)某地树种丰富的原因:
1、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2、降水充足
3、地形崎岖,相对高差大
二、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1、黄土高原为例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
黄土土质疏松
④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④不合理开矿
⑤轮荒
治理措施:
①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
②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水平梯田
③生物技术措施:
轮作、间作、套种、地膜覆盖等
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原因:
农村生活用能源短缺
整治措施:
①发展立体农业
②大办沼气和速生薪炭林,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源问题
③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
(二)、荒漠化问题
1、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
植被稀少
④地表覆盖深厚的砂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治理措施:
⑴控制人口数量,缓解人地矛盾
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①绿洲地区:
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②在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⑷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⑸合理利用水资源: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三)干旱缺水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地区
1、产生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春季蒸发旺盛
降水变率大
⑵人为原因:
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污染严重
浪费多,利用率低
④(华北)春季小麦处于返青期,需水量大。
2、治理措施:
①跨流域调水
②修水库
③治理水污染
④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⑤调节水价,树立节水意识
(四)土壤盐碱化
1、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①春季降水少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地势低洼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3、治理措施:
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地膜覆盖、合理灌溉、营造防护林
(五)地面沉降(以天津为例)
产生原因: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而且下渗减少
②城市建设高层建筑
③地质结构不结实
危害:
①地面下沉
②海水倒灌,进而导致土壤盐碱化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实行雨季回灌
(六)、水体富营养化:
1、我国典型地区
赤潮(海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水华(湖泊):
太湖
2、多发季节:
夏季。
5-10月
3、产生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①气温高
②静水静风
③海域相对封闭。
⑵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七)酸雨
1、分布:
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
2、成因:
⑴自然:
①气候湿润,降水多;
②地形封闭,污染物不容易扩散
⑵人为: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2、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害人体健康
3、治理措施: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
④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八)湿地减少
1、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①湿地的生态效益:
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
调蓄洪水、净化水质,防止自然灾害,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降解污染物。
②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③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
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教育与科研价值。
可简化为:
①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净化污染;
③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④沼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
2、沼泽地减少
⑴我国典型地区:
三江平原、松潘
⑵沼泽地形成原因:
1纬度高(或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冻土,水不易下渗
4河流有凌汛,增加土壤积水
3、湖泊面积减小
⑴原因:
①降水偏少,蒸发强
②泥沙淤积,湖床抬升
③人口增加,经济密集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
④围湖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
⑤水体富营养化,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⑵危害: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加剧洪涝
⑶防治措施:
①植树造林
②退田还湖
(九)咸潮
1、发生条件:
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2、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
3、成因:
⑴自然:
①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小
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⑵人为:
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②河流下游无序挖沙,使河床降低
三、自然灾害
(一)暴雨
1、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季风区
2、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5月:
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华南春雨—暖锋天气)
6月中旬:
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7月中下旬到8月:
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夏季暴雨—冷锋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天气。
9月:
雨带南移,回到江淮地区。
10月:
雨带退回华南,雨季结束。
(二)洪涝
1、我国典型地区:
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2、河流洪涝分析思路:
⑴成因:
①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势低平
③河道弯曲
④支流多,来水集中
⑤缺乏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⑥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地上河”
⑦围湖造田
⑵治理措施:
①上游植树造林、修水库
②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田还湖
③下游加固大堤、清淤、开挖入海河道
3、海河洪涝
⑴成因:
①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③扇形水系,支流多,来水集中
④泥沙淤积,河床抬升
⑵治理措施:
①上游植树造林、修水库
②中游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③下游加固大堤、清淤、开挖入海河道
(三)沙尘暴
1、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
2、产生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春季大风多,气温回升蒸发强
③地表植被稀少
④地表覆盖深厚的砂质沉积物
⑵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危害:
①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②空气能见度低,危及交通安全
③危害人体健康
④干扰生产生活
⑤生态环境恶化
5、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②营造“三北防护林”
③退耕还林、还牧
(四)寒潮
1、发生条件:
⑴一般定义:
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⑵一般指标:
当气温在24H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
⑶各地标准不一:
如广西规定,
2、寒潮的产生:
⑴源地特点:
北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形成冷空气团。
⑵形成过程:
冷气团由高纬向低纬移动
3、寒潮的“功”:
⑴有助于地表热量交换。
⑵风调雨顺的保证。
⑶天然杀虫剂,保护农作物越冬。
⑷带来风力资源。
4、寒潮的危害:
⑴大风:
海上翻船事故。
⑵雨雪、冰冻:
交通堵塞,电信、电力中断
⑶降温:
形成冻害,影响农业。
①秋季:
影响作物成熟。
②冬季:
危害越冬作物。
③春季:
冻伤作物幼苗。
4、寒潮的防治措施
⑴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⑵对农作物和牲畜作好防寒准备。
(五)地震
1、成因:
地震是地球内能剧烈释放的表现。
2、按发生原因分类:
⑴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震。
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⑵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
⑶冲击地震:
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陨石坠落等原因引起的地震。
⑷诱发地震: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地震。
3、世界两大地震带(板块消亡边界):
⑴环太平洋地震带(日本、台湾、新西兰、、秘鲁、智利)
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
①震级高,破坏性强
②浅源地震
③震中距短;震中附近城市多,人口集中。
④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
⑤发生在夜间
⑥震区交通不便
⑦地震诱发其他灾害,如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等
5、防灾减灾措施: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
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③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建立健全的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⑤加强国际合作
(六)台风
1、成因:
夏秋季节产生于热带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2、主要发生海域:
西北太平洋
3、台风灾害:
强风、暴雨、风暴潮
4、台风的好处: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5、减灾措施:
①加强台风的监测预报
②建立健全的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③营造沿海防护林
④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
(七)滑坡、泥石流
1、发生条件:
⑴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多暴雨
②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③岩石破碎,地表物质松散
④植被少
⑵人为:
①乱砍滥伐,破坏植被
②不合理工程建设破坏山体
2、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
①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②山区面积广,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④植被遭到破坏
3、治理措施:
①健全法制,加强管理
②建护坡、固坡工程
③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
④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8)凌汛
1、形成原理:
冰坝阻塞河道,水位上涨
2、形成条件:
⑴有结冰期
⑵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四、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过快
①衣食供应不足
②就业问题严重
③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2、发达国家:
老龄化问题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国防兵力不足
3、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入地:
①获得充足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影响城市环境
迁出地: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可能造成人才外流
五、城市及其区位分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
(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1、城市化问题:
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②交通拥挤
③住房紧张,居住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员增多
⑤社会治安混乱
2、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
①城市中心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三)城市中工业区及原因:
1、特点:
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2、原因:
①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②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六、工业及其区位分析
(一)工业区位优势分析方向:
1、自然条件:
⑴矿产、能源
⑵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
⑴市场:
市场需求大
⑵交通:
交通便利
⑶政策:
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
⑷资金、技术:
经济发达,资金技术雄厚
⑸劳动力:
劳动数量和素质
⑹农业基础:
(二)工业发展特征:
1、工业部门结构:
轻、重工业比重
2、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技术水平:
3、工业地位:
4、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三)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条件分析:
⑴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
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
⑵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②煤铁资源丰富
⑶社会经济因素: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丰富
③农业基础好
④土地租金低
⑤国家政策支持
不足:
①许多矿产面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
②水资源不足
③产业结构单一
④区内环境污染严重
⑤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⑥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
调整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③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
④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⑤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外资
2、京津唐工业基地
地位: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条件:
⑴地理位置:
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⑵自然因素:
①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②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
⑶社会经济因素:
①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
②科技发达
③劳动力丰富
④市场广阔
⑤靠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
①水源、能源不足
②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
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沪宁杭工业基地
地位:
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型工业基地
区位优势:
⑴地理位置:
濒临长江、东海,位置优越
⑵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⑶社会经济因素: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②科技力量强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市场广阔
⑥经济腹地宽广
⑦政策扶持
⑧农业基础好,有丰富的农副产品
不足:
①能源、资源缺乏
②人多地少,土地紧张
③污染严重
发展:
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
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区位条件分析:
⑴地理位置:
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⑵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②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⑶社会经济因素:
①海陆交通便利
②劳动力丰富
③靠近港澳,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
④侨乡,借助华侨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
⑤市场经济发达
⑥国家政策支持
不足:
能源、资源不足
(四)传统工业区
典型地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意大利西北部、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
鲁尔区:
⑴区位分析: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利的水陆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⑵衰落: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环境污染
⑶整治措施:
①调整工业布局
②改造传统工业
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⑤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⑥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五)高技术工业区
典型地区:
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气候宜人
③科技发达
④便捷的交通
⑤军事订货(美国硅谷特有)
特点:
①科技人才比例高
②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六)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工业集聚:
意义:
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
③降低运输费用和能耗,降低成本
④扩大总体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
①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
②加剧环境污染
2、工业分散:
区位因素:
①产品“轻、薄、短、小、价格昂贵”便于航空运输
②接近市场
③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方
④接近原料地
⑤接近土地租金低的地方
⑥减少环境污染
如:
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
1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2环境优美,污染少
(7)产业转移:
1、转移原因:
移出地:
①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交通拥挤,环境压力增大。
移入地: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廉价劳动力充足、低价低③交通方便④政策优惠⑤消费市场广阔
2、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七、农业及其区位分析
(一)农业区位优势分析方向:
1、自然条件:
⑴气候:
①光照充足(西北、青藏地区)
②热量充足(纬度低,海拔低)
③降水充沛
④昼夜温差大
⑵地形:
地形平坦(丘陵--梯田、立体农业;山地—林业;高原—畜牧业)
⑶土壤:
土壤肥沃(黑土、沙性土壤)
【酸种茶,碱种棉花,黑土种大豆】
⑷水源:
灌溉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条件:
⑴市场:
市场需求大
⑵交通:
交通便利(商品农业)
⑶政策:
国家农业政策
⑷技术:
科技水平高(生物技术、生产工具)
⑸劳动力:
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种植业)
⑹工业基础:
提供机械、化肥、农药
(二)中国典型农业
1、灌溉农业:
⑴典型地区:
①黄河水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②高山冰雪融水灌溉:
河西走廊(祁连山)、南疆(天山)
⑵优势区位条件:
1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2地形平坦
3土壤肥沃(沙质土壤)
4灌溉水源充足
⑶限制性条件:
1降水不足
2冬季易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
3土壤盐碱化
2、商品谷物农业
⑴我国典型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⑵区位优势: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⑤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⑥交通便利
⑦市场广阔
⑧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⑨国家政策扶持
⑶限制条件:
①热量不足
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
③冬季受寒潮和冻害影响
⑷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
①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
美国(家庭农场)
中国(国营农场)
②科技水平
③专业化水平
④粮食单产:
美国单产高
3、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优势区位条件:
⑴自然区位: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⑵社会经济因素:
①人口密集,粮食需求大
②劳动力丰富
③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不足:
①人多地少
②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影响
4、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
天津市郊区农业
区位:
⑴自然:
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⑵社会经济:
①市场广阔
②交通方便
③单位面积产值高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管理
发展方向:
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
⑴区位因素分析:
①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象灾害多发)
②生物物种丰富,有较高产品产出能力(但品种单一,经营粗放)
③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地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
④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形多样,开发难度大)
⑵整治和发展方向:
①综合开发,走立体农业的道路
②系列开发优势资源
③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
6、游牧业
典型地区:
内蒙古草原
我国四大牧场:
内蒙、新疆、青海、西藏
区位优势:
⑴自然:
①草场面积广阔
②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③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⑵社会经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