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识谱教学.docx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识谱教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
小学音乐课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理解力差、坚持性差的特点,依据大纲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识谱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展识谱教学。
一、培养学生识谱兴趣
1.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
如,游戏l《音乐树》:
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游戏Ⅱ《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
如,小猫3、小狗ii小鸡777、小鸭6666,公鸡5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
2.在认识唱名、音位、音高的根底上,进展听辨单音的练习。
如,游戏《小鸟飞》:
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
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教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线谱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
也可配上节奏唱。
此外,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展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二、采用多变手段进展识谱教学
1.先学歌曲,再识谱。
学生通过听教师X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
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根底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展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在线谱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学节奏,整首识谱。
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
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展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
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拟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
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3.先攻难点,再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局部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展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识谱。
以乐句为单位进展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一样点,通过比拟再进展识谱学习。
三、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展视唱练习。
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展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
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3、5、6、7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展视唱。
四、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优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电子琴的弹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另外,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展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总之,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团材施教。
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展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优的识谱教学效果。
中小学识谱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说起
不少中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唱曲谱却感到困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数年前笔者在一次听初中一年级的音乐课时,看到教师先唱do-re-mi,让学生自己接着唱:
mi-re-do,全班学生竟然都唱不准这三个音。
这使我感到惊讶。
后来,对一所中学两个初三毕业班学生逐个进行视唱能力的测验中,发现能够用唱名唱准C大音阶〔从do到高音do八个音〕的学生的比例甚低。
同样,对多所中学的数百名初中学生的视唱能力测验中,也得到“大局部中学生不能唱准C大调音阶〞的测量结果〔当然,这不能说明所有的学校和班级都是这样〕。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中学生连音阶还唱不准呢?
显然,这不可能达到能够“视唱简单的乐谱〞的要求。
不能说这些学生都是“音盲〞或“音高感不强〞,因为他们在课上、课下唱许多歌曲时音准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在模仿唱流行歌曲时,连相当难的音程也都唱得非常准,说明他们的音高感是相当好的。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不喜欢唱歌谱,许多熟悉的歌曲假如让学生唱谱,就感到很困难。
这说明学生们用“唱名〞来表示音高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即缺乏使用“唱名〞来唱曲调的能力。
识谱教学中学生用“唱名〞来唱曲调的重要性
如果从心理的角度对识谱〔视唱〕的过程〔主要是音高的训练〕进展分析,视唱有三个心理过程:
第一是视觉反响的过程,即用眼看乐谱〔识别音符〕的过程;第二是听觉反响的过程,即从听觉的印象中“检索〞出相应的音高的过程;第三是动作反响的过程,即指挥发声器官或其他动作器官进展唱或奏的过程。
当然,这是我们对视唱过程的心理分析,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不能分开的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当中,视觉反响〔第一个过程〕根本上属于智力的X畴,与其它过程相比拟,它对学生来说是比拟容易掌握的。
无论是线谱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音位〔第几线、第几间唱什么?
〕,还是简谱教学时,让学生掌握音符的唱名〔123唱doremi〕,这些都属于知识方面的快速反响,对于中小学生的智力开展水平来说并不困难,稍作说明和练习就能够掌握。
动作反响〔第三个过程〕的前提是听觉印象〔第二个过程〕是否已经熟练地建立起来,如果已经建立了“听觉的快速反响〞,那么对大局部学生来说,动作反响也是并不很困难的,那是属于对发声等器官的控制问题。
上述三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对中小学生来说最难以掌握的是熟练的“听觉反响〞,因为,首先它要求音高的高度准确性,否如此就“走调〞了,再如此,音准观念的获得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
这个获得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观念,在日本的音乐教育理论中,称为识谱教学中的“唱名音程感〞的训练。
“唱名音程感〞是识谱能力的根底。
“唱名音程感〞的训练是识谱教学的十分重要环节。
因此,在日本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求在识谱教学的初期〔或准备阶段,即小学一、二年级〕必须进展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练习,使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结实地掌握“唱名音程感〞,为此,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唱歌教学中大量进展“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
要求在一、二年级音乐教学中将所有所学的歌曲的歌谱全部要进展“唱名背唱〞。
结实地、熟练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对于以后〔中、高年级和初中〕的识谱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学生普遍缺乏“唱名音程感〞的原因
现代学生的音乐经验的获得,大局部在音乐课之外。
从幼儿开始,在家庭、在校内外各种场合,他们听过大量的音乐,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经验,建立起对音乐各种要素的听觉印象。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听到的音乐是歌唱声和乐器声,除了在音乐课上,几乎接触不到“唱名〞。
如果在音乐课上我们很少进展“唱名〞的练习,那么,学生们不掌握“唱名音程感〞就是很自然的。
学生普遍缺乏“唱名音程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用“唱名〞进展歌唱的练习不够。
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唱名音程感〞的训练,以使学生打好识谱技能的根底。
这一点,对学习线谱或简谱来说是完全一样的。
训练“唱名音程感〞的最好方法
如何使学生获得“唱名音程感〞?
主要的方法就是:
多唱唱名。
也就是在歌唱教学中多唱歌谱。
具体来说,就是在低年级教歌时的“唱名模唱〞,各年级的“唱名背唱〞和经常使用“唱名唱歌〞〔唱谱〕。
练习使用唱名,可以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结合歌唱等音乐实践活动进展的方法;另一种是专门训练的方法,即使用听音〔听辨〕、视唱〔视唱练习曲〕的方法。
对于普通音乐教育的中小学音乐课来说,主要是采用结合音乐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学习唱歌、演奏器乐等过程中,进展“唱名〞练习。
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顺带地进展“唱名音程感〞的训练,这是一种自然的、符合儿童特点的方法,要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专门训练的方法,因为它容易变成枯燥的、机械的技术操练,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会好。
即使稍作一点短时间的专门练习,也必须带有游戏性,以保持兴趣为前提。
训练“唱名音程感〞的最优期
训练“唱名音程感〞的最优时期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当然在幼儿时期也是很好的〕。
这个时期的儿童在听觉的区分力和记忆力方面都是开展得最快的阶段,结实地掌握音高感,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小学低年级进展“唱名音程感〞训练的时候,不必使用乐谱。
因为,不用乐谱只用听唱的方法学习“唱名〞,减少了学习识谱的难度,使儿童集中于听觉方面的学习〔充分利用最优期〕,识谱的视觉反响训练,留待以后〔中年级开始〕逐步进展。
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开展规律的。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用听唱法进展唱歌等音乐教学,在听唱的过程中大力进展“唱名音程感〞的训练,为今后的识谱做好准备,打下良好的根底。
这个方法在美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中是早有定论的〔30年代的克瓦尔瓦塞的理论〕,在日本的战后文部省主持的关于识谱教学的实验中〔表现在日本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规定〕也确认了这一点,现今的实际教学也是这样的。
这种作法在我国近年的局部小学音乐教材中也被采用了。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对于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先不用谱,多唱唱名〞这个既有重要意义、而又简单易行的方法,还有不少教师未予以应有的重视。
当然,我们可以进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实验,但是面对我们大面积音乐教育水准偏低和音乐教育研究薄弱的现状,学习借鉴国外现成的经验是必要的。
各年级唱歌教学中都要注意“多唱歌谱〞
在低年级没有结实地建立“唱名音程感〞的班级,在中、高年级,初中阶段怎么办?
唯一的方法是结合唱歌教学等,有意识地进展“多唱唱名〞的“唱名音程感〞训练。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展必要的“补课〞。
这种“补课〞训练同样必须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
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与小学生不同,但也不能采用成人的、专业的那套方法。
在许多中学音乐教学中,无视青少年的特点,采用成人化的、专业化的方法我们应注意防止。
即使在低年级进展了较好的“唱名音程感〞训练的班级,也还要进展“多唱唱名〞的练习,因为每个教学班里学生个体有差异,即使已经掌握的也需要复习巩固。
器乐教学为培养和开展学生的“唱名音程感〞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但凡进展器乐教学的教学班,学生的识谱能力大局部都得到开展。
在对大量学生进展识谱能力测验时证明,但凡班上识谱能力量强的学生都是在课余学习乐器的学生。
在实际唱歌教学中怎样将唱歌谱和唱歌词相结合起来学习唱歌,这是唱歌教学方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各年级段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歌曲的难易、长短、熟悉程度等因素。
根据这些情况,摘自《我要公文网》〔51gongwen〕灵活运用,经常变换,相机行事,循序渐进。
切不可因为强调“多唱歌谱〞而违背了“唱歌教学首先必须把歌唱好〞“通过唱歌教学进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如此。
如果我们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认真地进展“模唱唱名〞和“唱名背唱〞的练习,使学生比拟结实地确立“唱名音程感〞,那么在以后音乐课的识谱教学中将会进展得比拟顺利而有效,相信就不会陷于本文开头所说的到了中学仍“唱不准音阶〞的困境了。
识谱教学反思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
我有这样的体会:
教师重视识谱的教育,但是学生对识谱的教学是最没有兴趣的,也可以说是最弱的,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运用反向教学
按照传统的规律教学,上课的时候一般是先练声,接下来是试唱练耳,然后讲乐理知识,最后是上欣赏课或者学习新歌,学习新歌的时候根本上是让学生先学乐谱,然后再把歌词带进去唱歌,在学唱乐谱的过程当中学生感觉很难,有时甚至是应付式的随便哼一哼,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生不仅没有学到应该学的东西,反而对乐谱失去了兴趣。
鉴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我采取反向的教学方式,在学新歌的时候,我们先学歌曲,在歌曲已经很熟悉、情感也处理得很好的情况下,再唱曲谱,这样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把握节奏,而且也由以前的厌倦曲谱变成现在的对曲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运用这种反向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展识谱的集中教学
我在网上看到过金彩云教师讲到的“识谱集中教学法〞,我觉得很有道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都是把识谱根据年级分散开来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根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根本完成五线谱的识谱任务。
事实上,这个任务一般都不可能完成。
因为分散的识谱方法违反了记忆规律。
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也不是每堂课都教识谱的内容,很难与时组织复习。
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其效果不佳。
所以有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无法独立试唱简谱。
识谱的集中教学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
就是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的一个年级、初中的一个年级来完成。
这样,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制记忆方面的困难,学生也可以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是,他们就根本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拟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走入美妙的音乐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识谱教学重要性的偏见。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常常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认为只要学会了识谱,几乎就可以解决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所有问题,认为“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
而实际情况呢?
一方面培养学生识谱能力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识普教学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冲谈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利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实现。
我们认为识谱教学的理性思考已是“时已到,教所需,不必谈谱色变,该是研讨之时了。
〞 二、新课程改革中思考 在根底教学中,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根底。
但对于音乐课程来说,音乐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表现在熏陶、感染、净化等情感层面上。
音乐新《课标》的“表现目标〞这样阐述:
“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能力与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开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与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一是改变音乐课程中那些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倾向,二是改变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
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看重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
在识谱和学习音乐的关系上,要正确认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识读歌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特别是歌唱、演奏活动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识谱只是学习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
识谱教学的目标是借助于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我们正努力探索在学习音乐的根底上,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尝试 音乐新《课标》指出: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
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识读乐谱〞的要求。
这与以往相比降低了识谱教学的要求,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表现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首先,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
我们身边有许多从来没有学过识谱的儿童、青少年以至老人们能把录音机里、电视里播放的歌曲、戏曲演唱得惟妙惟肖,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开展儿童的听力是音乐课进展审美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乐谱只是音乐信息输入的载体,并不是音乐本身。
例如:
教歌之前不教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录音放给孩子们听,进展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却能轻声跟着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
再进展朗读歌词、随琴试唱歌词、学习歌曲节奏、学习歌曲曲调的练习,最后又重新学习歌曲的歌词。
这样“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相互交替〞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综合——分析——再综合〞的模式进展新歌的学习,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防止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展的缺点。
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知规律。
在学习歌曲曲谱的时候,提倡先从节奏入手,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
有利于提高读谱的效果和减低读谱的难度。
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拟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用读法、击拍法训练附点节奏,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读,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其实在学生视唱能力低的情况下,为了尽快学会唱一首歌,使用听唱法或局部使用听虽法是可行的,而且对于整体上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是有利的。
其次,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识谱。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仅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是怎么学习的。
例如: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在唱唱、跳跳、听听、想想、画画中获得。
①看图自学儿歌:
“小鸡小鸡叽叽叽,小猫小猫喵喵〞让学生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分辨小鸡的叫声哪个长,哪个短;②让学生自己用动作表现这首儿歌,用身体动作表现不同长短;③让学生用不同乐器敲出长短;④把各自听到的声音长短画出来。
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真正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在唱歌、欣赏、器乐活动中“顺带地进展〞识谱教学。
乐理知识只作“仅仅够用〞的解释,使学生能唱会或视奏必学歌普,听懂乐曲即可。
例如:
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赏前学生视唱了主题旋律,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眼睛摇头晃脑,有的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学着电视里指挥家的模样“指挥〞起来。
学生边听,我边插入乐曲简介,学生第二次听赏时,就能听着乐曲看着歌谱唱出旋律了。
欣赏全曲后绝大局部学生都能唱出主旋律。
课后还要借磁带录音再欣赏呢。
另外,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优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
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地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再有,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识谱。
“作为根底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根底性主要不是音乐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而是音乐的兴趣。
〞我们要时刻注意兴趣的培养,可以说音乐兴趣是根底的根底。
让学生少些负担,多些兴趣,这也是音乐教育的开展趋势。
普通的艺术教育,像鸽子一样能够自由飞羞翔就行了。
不要去苛求其飞翔的姿势、高度和距离,更不可用专业艺术标准规X学生。
“〞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情感根底。
〞如:
歌曲教学中,我们坚持先入为主原如此,先让学生唱会优美歌曲,再倒过来练习歌曲曲谱和其中必学的乐理知识。
我校实践证明,90%的学生兴趣盎然,识谱积极准确,久而久之碰到类似节奏音高的旋律歌曲,也能视唱出来。
同时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识谱技能用到音乐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能力体验到音乐艺术美。
尝到了甜头,学生音乐兴趣自然提高了。
再者,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音乐课外活动,学生非常喜欢亲自创造性表演活动。
他们在活动中焕发出来的识谱和学乐理的兴趣,大大促进了音乐课堂上的识谱教学。
在课内外我们正确引导学生,做到“起点不高,落点不低〞,将学生的兴趣培养逐步提高为意志培养。
四、新课程改革中的争鸣。
音乐新《课标》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反思“音乐与人〞的关系。
在提高人综合素质的今天,在初等音乐教育上,识谱要求是:
“立足课堂,面向全体,全识唱名,大半唱准正音。
〞因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学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终生享有音乐乐趣,是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
音高、节奏和音色是构成音乐的根本要素。
要唱好一首歌曲必须准确的掌握这些音乐的根本要素。
而这就是识谱。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与创造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掌握一定的识谱能力,对于音乐教学是必需的。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
〞但“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学生心理和心理开展规律。
不要把识谱与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新课标不仅提出了识谱教学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识谱教学要教出新意,要让学生对识谱教学感兴趣。
我在上课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一提到要学生识谱,学生们马上学习热情就下来了,班上变得死气沉沉,只有一两个学过器乐的学生会起来回答,这样的场面太冷清了。
学生也对于这五线谱感到特别陌生,也不想去认识。
这些反响都是为什么呢?
难道识谱对于学生来说真的很难吗?
其实许多音乐教师都会在教学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在音乐课堂上把识谱的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丰富起来,让识谱教学也像唱歌,游戏和律动一样受到学生的喜爱,激发出学生们的兴趣,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改良的地方。
经过一些时间的实践,我从以下几个地方进展对识谱教学的改良:
一、创设情境,激发识谱兴趣。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
心理学也指出:
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
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识谱的兴趣,学生才能有主动学习识谱的愿望,做到自主学习。
曾经在一节特级教师上的低年级音乐课上我竟然不知不觉把自己当成了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手舞足蹈来学习,成年人都这样,何况小学生呢?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音乐课,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
只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识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快乐中学习音乐,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比照拟抽象的音乐事物难以承受,但是他们喜欢一些小动物,往往教师创设一些关于小动物的情境比拟好教学。
如三年级教音阶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有七个小动物分别住在一个七层楼的公寓里,分别是1(小熊)dododo,2(小狗)rerere,3〔小猫〕mimimi,4〔小羊〕fafafa,5(公鸡)solsolsol,6(小鸭子)lalala,7(小鸡)sisisi。
并且做了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记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怎样唱,通过爬楼梯的方法来接龙,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就会学会七个根本音符。
2、游戏激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严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边玩边学,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
我在外出听课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识谱教学环节就借鉴到我的课堂上,游戏叫《给小动物找家》,意思是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
如,小猫3、小狗ii小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