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7238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docx

高三历史知识点课后达标综合检测

                    [单独成册]

 

1.(2018·杭州模拟)1921年苏维埃政权出现了政治危机,领导人列宁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此,列宁(  )

A.宣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发表《四月提纲》,号召推翻临时政府

C.宣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解析:

选D。

由所学可知题干中列宁描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列宁认为其“错了”,再结合所学可知列宁放弃了这一政策,改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故选D项。

2.(2018·广东惠州模拟)“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国家控制了‘制高点’——土地所有权。

”这说明苏联(俄)当时正在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选B。

由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私有制经济,前提是保证公有制主体不变,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

3.(2018·广东佛山模拟)“自由过少会带来停滞,自由过多则造成混乱。

”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政策是(  )

①自由主义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④罗斯福新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选C。

“自由过少会带来停滞,自由过多则造成混乱”体现了对自由的态度是既要自由,同时也要对自由进行限制。

自由主义反对任何干预,故①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军事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没有自由,故②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③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国家干预,故④正确。

故C项符合题意。

4.(2018·山东青岛质检)美国某学者就苏俄某一政策评论道: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该政策的实施(  )

A.表明国家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

选A。

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私人贸易存在,说明该政策实施的前提是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实行国有制,但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可以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

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新经济政策无关。

5.苏联学者指出:

“斯大林主要是列宁学说……非本质立场的继承者。

在对待列宁遗产方面他的非连续性显然占优势。

”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  )

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C.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D.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选B。

斯大林时期没有延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的政策,斯大林上台后放弃了该政策,与题中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相符,故B项正确;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C项错误;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

6.(2018·河南洛阳模拟)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解析:

选B。

材料中“农民没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B项正确。

7.(2018·湖州模拟)1928年,苏联一经济学家提出: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此经济学家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用供给学派理论指导工业建设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主张放慢工业发展速度

D.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解析:

选C。

材料“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表明该经济学家反对经济建设急躁冒进,主张循序渐进、遵循规律,故C项正确。

8.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

“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

B.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C.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

D.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解析:

选D。

从材料“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可知,当时苏联对集体农庄进行集中生产和管理,不允许独立生产,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9.(2018·嘉兴模拟)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

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解析:

选C。

由比例图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结合所学可知苏联“二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最终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

10.(2018·天津南开区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样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解析:

选D。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题干所述是斯大林模式建立后的情况,故A项错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对苏联公民的剥削,故B项错误;五年计划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西方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五年计划使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故D项正确。

11.(2018·宁波模拟)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

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社会主义代议制度的形式

B.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唯一的总统

C.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了第一次重大失败

D.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被彻底废除

解析:

选D。

由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选D。

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苏联政局的动荡,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故D项正确。

13.20世纪是世界经济政策大调整和发展模式的大探索时期。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

——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

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

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摘编自李明玉《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模式”的含义,并列举出“他挽救了市场经济”的措施。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三,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的史实论证“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建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等角度回答。

(2)问,第一小问含义,根据“他引进了一些新政”可知是罗斯福新政,据此回答含义即可;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回答。

第(3)问,在论证过程中要体现材料三的观点,即“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在论证过程中做到史论结合即可,可列举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作为史实进行论述。

答案:

(1)调整: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

从间接过渡到直接过渡;②所有制结构上:

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

一的公有制;③经济管理体制上:

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④分配制度上:

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

(任答三点即可)

(2)含义:

国家干预经济(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工业生产;③调节农业生产;④实行福利制度(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⑤进行社会立法。

(任答四点即可)

(3)(史论结合,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表达通顺

第二等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表达较通顺

第三等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

未能结合史实。

表达欠通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