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2.docx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2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
(2)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
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
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
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
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
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
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
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
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
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
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
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
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
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
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
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
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
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
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
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
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
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
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
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
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
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
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
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
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
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
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请用文中词语,将“我”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________→惊奇→震撼→________
(2)根据要求,品析句子。
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
(从修辞角度)
(3)第⑧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
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困惑;欣慰
(2)运用拟人、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3)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
(或:
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解析】【分析】⑴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如一空可提取第7段的“我感到困惑”中的“困惑”作为答案。
二空,可提取第10段的“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中的“欣慰”一词作为答案。
⑵考查描写和修辞类型及其效果。
“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是运用拟人手法。
“颓丧”与“异常活泼”有运用了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
切忌断章取义。
⑶考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分析来归纳人物形象的能力。
“深深震撼了我”的原因是“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对绣眼失去自由的同情及自责之情。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文句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故答案为:
⑴困惑;欣慰;
⑵运用拟人、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⑶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
(或:
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过程。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关键词句作答⑤段,鸟儿的欢唱——欢快;⑦段,芙蓉的叫声有变化——困惑;
⑧段,绣眼的鸣唱响亮丰富——惊奇;⑨段,两只绣眼欢呼雀跃——震撼;⑩段,飞到鸟的世界——欣慰。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要点是赏析拟人、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是抓住关键词。
二是抓好关键句。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
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
叶子耷拉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
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同,移栽街旁时,挑的植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
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杈,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
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腾。
过往行人,突然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上去。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
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打。
树干猛烈地痉孪,每一条根须都被摇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
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
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
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值班。
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射。
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
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生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
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你是谁?
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
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更理想了。
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月黑风高的日子。
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它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
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
遗它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
细细察看,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
青杨像因公致残的青年,早从伤痛中振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
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
最终的结果怎样?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4)文章结尾写道: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联系全文,说说“我”和先生因为什么而惊叹。
(5)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
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比。
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2)努力:
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
结果:
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3)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
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4)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
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5)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
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
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解析】【分析】⑴解答时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
根据前三段的“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它为何如此羸弱”可知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杨树的特征。
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侧面衬托杨树的特征。
⑵解答时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答案。
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
结果是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重新焕发出生机。
⑶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
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这是比喻的修辞。
“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运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
⑷“好身手”在这里有双重含意:
一是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二是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根据“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的故事,围绕“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要“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第①段中,“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运用拟人、比喻,以正描写突出它的特征。
第③段中,“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把它与旁边的树木对比。
从侧面衬托出它的特征。
⑵努力:
①守在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②商议救树并磨刀霍霍,准备断掉那树的臂膀,刮骨疗毒。
结果:
那青杨肇祸的长臂,被他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比喻,把行人久不锻炼的硬躯比作浊重的冬瓜。
以讽刺的笔调,描写行人愚蠢的举动;拟人,想象青杨受伤害的呻吟,突出了它的惨状。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①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我”和先生谋划许久的难事,被人很好地完成了。
②赞叹树的身手好,被锯断长臂的青杨,比以前更有生机。
⑸①要善待自然,保护环境。
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热心人,愿意因不平事伸出援手。
③青杨的长臂被锯断后反而更显生机,告诉人们应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伤痛。
④人有时候需要壮士断腕的男气,那会给我们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内容和写法。
答题时应注意,提取1、2段概括杨树羸弱、恹恹、缺乏生机的特点。
结合前几段的词句分析手法。
第①段中一连串拟人、比喻,是正面描写,第③段是侧面衬托。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
结果是青杨的长臂被人锯下,青杨比以前简拔清秀生机沁出。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
运用比喻和拟人,突出了它的惨状,表达了作者对青杨的同情,对伤害青杨之人的厌恶,也为下文写救树作铺垫。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情感。
答题时应注意,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就是前后句段,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做答。
一语双关,不仅惊叹砍树的人身手好,还赞叹树的身手好。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观点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内容,多角度多侧面阐明启发。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山界(节选)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达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
“我们顶着天啦!
”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1)选文两次提到了“之”字形的火把,说说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表现红军战士虽浑身紧张,但因后有追兵,没有退路,故意壮胆爬山。
B. 表现红军战士看到火把与星光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 表现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D. 表现红军战士在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3)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
(1)第一次:
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
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2)C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解析】【分析】
(1)第一次是: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根据语境,写火把“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是: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根据语境,这里是进一步对火把的景象进行了具体描绘,展示了“奇观”的细节。
(2)尽管行军路途充满了险恶,但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他们前呼后应,相互鼓励,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A“浑身紧张”“故呼喊着壮胆爬山”错。
翻山时的喊声、笑声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错。
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
D“爱开玩笑的心态”错。
所以选C。
(3)“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运用了两个比喻,把“黑的山峰”比喻为“巨人”,把四围被围的“山谷”比喻为“一口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身处险境却能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解答此题,既要细读文句,指出修辞手法,又要明确文句所要体现的中心是什么,即对表达人物精神品质的意义。
故答案为:
⑴第一次:
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
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⑵C;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高大险峻,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写景的观察角度及事物特点的概括。
“从山脚向上望”可看出是山脚。
“向上看”“向下看”可以看出是半山腰。
围绕“陡”字来写。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在主题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照题干内容既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句子。
分析句子、词语,一般按照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格式解答,如果没有修辞手法,可以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
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
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
种些什么呢?
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绿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
“多好的玫瑰!
”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
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
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
怎么可能呢?
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
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
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
“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
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
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
“你看,生活的路多宽!
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
⑪对了!
这才是生命的选择。
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选文有删改)
(1)此文中,作者描写了两种各是在怎样环境中生长绽放的花?
其用意是什么?
(2)赏析第⑧段中加横线的句子。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3)第⑤段中,“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这句话里的“花朵选择了太阳”和“太阳选择了花朵”分别有什么含义?
(4)第⑩段中,“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有人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2)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玉簪花比喻成古代仕女,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或者:
“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3)花朵选择了太阳的含义是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得花永远向往太阳,追求太阳,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太阳选择了花朵的含义是太阳也喜欢这些明亮的花,这些花儿才受到了太阳的青睐。
(4)这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生活的路是宽广的,不管是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或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能成功,开出灿烂的花朵。
【解析】【分析】
(1)本文通过写楼前的玫瑰花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缤纷和楼后玉簪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表达了“生命之路很宽,关键是自己的选择,有阳光就去做玫瑰,无阳光就去做玉簪花,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精彩,要做最好的自己”这一主题。
可结合“这才是生命的选择。
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这一语句分析作答。
(2)语句“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些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玉簪花”比喻成了“古代仕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簪花的庄重圣洁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首先要知道“太阳”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象征。
所以“花朵选择了太阳”的意思是花朵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永远向着美丽出发;“太阳选择了花朵”蕴含着太阳这样美妙的事物也会去选择美好的花朵,他们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