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933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docx

4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

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

葛中海

采用自举电路设计的功率放大器虽然电路相对较为简单,但却存在下限工作频率截止点。

引入自举电路是为了避免对信号正半波进行放大时,没有足够电流提供给互补管使用。

不缺三极管使用的情况下,采用恒流源可以保证对正半波进行放大时,也有足够的电流提供给上位管。

与此同时,将差动放大器也设计成由恒流源提供工作电流,可以大大提高对共模噪声的抑制比和放宽对电源电压的准确要求。

如图1所示,这是笔者为中山技师学院电子专业三年级同学,在讲授《实用音响电路》一书时,为大家设计的第五个中功率音频功放电路。

通过实验制作、电路调试、交直流参数测试、计算,理解、分析与体验功放电路的工作原理、调试方法以及故障排查。

图1差动输入级(恒流源、Ube倍增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

R1是输入电阻,与C1组成低通滤波电路,滤除信号源或电路板引入的杂散高频干扰。

R2为C2提供放电通路,在系统断电后放掉C2残存的电荷。

R5与C3、C4组成去耦电路,消除输出级电流波动引起的电压纹波对输入级的影响。

C3(瓷片电容)滤除高频,C4(电解电容)滤除低频(R7阻值较小,正常工作时压降忽略不计)。

R6、R8、VS1与VT3组成恒流源,给差动管提供恒定的静态电流——既是电源电压有较大范围的变动,该电流也基本保持不变。

VS1击穿导通,压降约3.6V,R8控制稳压二极管击穿电流(大约7.5mA),使其工作于反向特性曲线陡降区,同时又能满足其安全工作要求。

由于VT3发射结压降为0.6V,则R6的压降约3V,因此流过R6的电流约1mA。

该电流也是VT3的发射极电流IE3,又IE3≈IC3,IC3又被VT1、VT2分流为IC1、IC2,则IC3≈IC1+IC2。

VT4、VT5构成镜像恒流源,且VT4的b-c极连接,通过限流电阻R9到地。

忽略二者的基极电流,若它们的UBE、β也相同,则它们的e-c极电流相等,即

IR9≈IC4≈IC5

VT4、VT5电路结构对称,IC4≈IC5,犹如镜子内外的物像完全一样,这就是镜像恒流源名称的由来!

VR1、R0与VT0构成UBE倍增电路,调节VR1可使静态时UAB=3*UBE,抵消VT7、VT8与VT9发射结死去压降,其电流调节能力、温度补偿性均优于两只开关二极管(1N4148)与可调电阻的组合运用。

电阻R3、R4组成分压电路产生Vcc/2电压,加到VT1基极,建立静态偏置电压(直流Vcc/2)。

若把VT1、VT2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等效成集成运放,则VT1、VT2的基极分别相当于集成运放的同相端和反相端,则电路的交流等效模型相当于同相比例放大器,于是,系统的分析就变得简单了。

一、静态参数

1.静态电压

设电源为+20V,调节VR1时测量R16(或R17)压降(采用数字万用表200mV挡),使其约为5-10mV。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这时功率管VT9、VT10集电极静态电流约为20-40mA。

这时,所有三极管发射结电压都约为0.6V左右,各个三极管都工作在放大状态。

实测电位,计算有关参数:

晶体管

基极

集电极

发射极

发射结压降

说明

VT1

9.96V

1.295V

10.6V

Ueb1=Ve1-Vb1=0.64V

差动对管

VT2

10.02V

0

Ueb2=Ve2-Vb2=0.58V

VT3

16.85V

10.6V(=Ve1)

17.46V

Ueb3=Ve3-Vb3=0.61V

恒流源

(实际参数R6=2.4K

VS1=3.1V)

VT4

19.39V

20V

Ueb4=Ve4-Vb4=0.61V

镜像恒流源

VT5

19.39V

11.16V

Ueb5=Ve5-Vb5=0.61V

VT6

1.272V(=Vc1)

9.36V

653mV

Ube6=Vb6-Ve6=619mV

激励管

VT7

-

-

-

619mV(直接测量)

复合管NPN

VT8

-

-

-

622mV(直接测量)

复合管PNP

VT9

607mV(直接测量)

功放管

VT10

598mV(直接测量)

VT0

UAB=1.829V(实际测量时,VT0的基极不能用万用表碰触,否则整机电流很大)

UBE倍增管

注:

由于笔者手中暂无3.6V稳压管,因此VS1用3V稳压管代换,此时R6用2.2kΩ;另外,笔者手中没有D880,用TIP41代替。

1.VT1的静态电流

稳压二极管VS1与电阻R8组成简单的稳压电路,则VT3的基极电位比电源低稳压二极管VS1的反向压降,则VT3、R6与VS1构成恒流源,为差动放大级VT1、VT2提供恒定的静态电流,提高对共模噪声的抑制比,同时削弱电源电压波动对差动输入级的影响。

IE3=(3.6-UEB3)/R6=(3.6-0.6V)V/3KΩ=1mA

式中,3.6V是稳压二极管VS1的稳压值(注:

笔者手中没有3.6V稳压二极管,因此用3.1V稳压二极管代替,把R6改为2.4K。

IE3也约为1mA)。

一般来说,希望差动管VT1、VT2均分IC3,即IC1≈IC2=0.5mA。

如此,电阻R7的压降为

UC1=IC1*R7=0.5mA×1kΩ=1V

2.镜像恒流源

晶体管VT4、VT5组成镜像恒流源,因此IC4≈IC5≈IR9。

若电源电压Vcc=20V,则IR9约为

IR9=(Vcc-UEB4)/R9=(20-0.6)V/3KΩ=1.94mA

忽略VT7、VT8基极电流,则VT5的集电极电流IC5几乎全部流经VT6,即

IC5≈IC6≈IR13

于是,VT6的基极电压UB6(也即VT1集电极电压UC1)就可以表示为

UB6=UBE6+UR13=UBE6+IR13*R13=0.6V+1.94mA×200Ω=0.988V

——这个数据非常接近第1项中的分析计算!

但是,实际测量VT6发射极电压为UE6=653mV,则流过R13(笔者实际用220Ω)的电流为

IR13=653mV/R13=653mV/220Ω=2.89mA

该值远大于IR9(=1.94mA)!

这就是说,虽然IC5≈IR9,但IC4≠IC5,镜像电流源的“不镜像”(注:

笔者做的另一块电路板IC4≈IC5)。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

原因在于,分立的单体晶体管不是由同一晶片制成的,它们的UBE、β很难做到一致,因此,分立晶体管组成的镜像电流源的电流未必相等也在情理中。

而集成电路内部的晶体管集成在同一硅片上,可以通过相同的激光刻画工艺技术,使得镜像电流源对管或差动对管大致一样的UBE、β,保证镜像电流源的电流相等。

二、交流测试

1.1kHz空载、负载

橙色——输入;蓝色——输出(下同)。

图3空载——输出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30mA

图4负载(8Ω喇叭)——输出下半波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550mA

2.10kHz空载、负载

图5空载——输出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30mA

图6负载(8Ω喇叭)——输出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400mA

3.随机波形(负载8Ω喇叭)

图7随机测试《康美之恋》

(1)

图8随机测试《康美之恋》

(2)

三、分析与思考

(1)有些音响书籍中,在VT2集电极对地串入与R7等值的电阻。

但是,实际测试发现,该位置是否串入电阻对电路的直流、交流没什么关系。

一般来说,为了保持电路的对称性,最好串联与左侧电路等值的电阻。

在双互补电路,串联这个电阻,通过测量电阻上的压降即可知道,差动管的静态电流是否相等。

(2)在直流分析与计算时,我们知道

IR9≈IC5≈IR13

由于晶体管放大状态时,发射结压降变化区间很小,硅管约0.6V。

因此,VT6基电位可表示为

UB6=UBE6+IR13*R13=UBE6+IR9*R13

另一方面,观察VT1,其集电极电位可表示为

UC1=IC1*R7

显然

UC1=UB6

IC1*R7=UBE6+IR9*R13

其中,IR9是镜像电流源设定的电流,即使IR9≈IC4≠IC5,IC5也相应确定了(要么比IR9大一些,要么比IR9小一些)。

因为IC5≈IC1,故IC1也确定了(只要不超过VT1、VT2发射结上的恒流源所能提供的极限值)。

承接前文,为了使差动放大器性能一致,希望IC1=IC2,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对元件参数的恰当设定而得到。

比如,当电源为20V时,IR9=1.94mA,若IR9=IC4≈IC5,UBE6=0.6V,则

UB6=UBE6+IR13*R13=0.6V+1.94mA×200Ω=0.988V

另一方面

UC1=IC1*R7=(IE3/2)*R7=0.5mA×2kΩ=1V

若R13=100Ω,则

UB6=UBE6+IR13*R13=0.6V+1.94mA×100Ω=0.794V

于是

IC1=UC1/R7=UB6/R7=0.794V/2kΩ=0.397mA

那么,有

IC2=IE3-IC1=1mA-0.397mA=0.603mA

这时,差动放大管VT1、VT2的c-e电流就不再相等了!

(3)由于IC3≈IC2+IC1,故理论上讲IC1最大值为1mA,UC1最大值为2V,由公式UC1=UBE6+IR13*R13,可知

UBE6+IR13*R13≤2V

而UBE6的变化区间较小,约为0.6V,则上式可变换为

IR13*R13≤1.4V

考虑到IR13≈IR9=1.94mA,则

R13≤1.4V/1.94mA=720Ω

另外,由于R13是激励放大管VT6的发射极电阻,它具有交直流负反馈的作用,故取值不宜过大。

(4)输出端直流电压的稳定问题

观察电路,读者可能会问:

镜像电流源VT4、VT5处于放大状态,激励放大管VT6也处于放大状态,怎么能保证输出端电压稳定在Vcc/2,且A点比Q点高2个PN结,B点比Q点低1个PN结呢?

实际上,输出电压是能够保证稳定在Vcc/2上的!

否则,平衡被打破、电路自动调整,直到稳定新的平衡。

比如,若由于某种原因致使Q点电压比正常时偏低,因为VT2基极电压约为Vcc/2,则电阻R10上的电流(从左至右)增大,即VT2的基极电流增大。

于是,IC2增大、IC1减小、UC1降低(=IC1*R7),则UBE6降低。

这时,虽然IR13不变(镜像电流源决定),但晶体管VT6的c-e压降会自动增大,抑制Q点电压的下降。

(5)极限输出电压

由前文空载交流测试波形可知,系统最大不失真电压峰-峰值约为17V,也就是说,输出信号以Vcc/2为基准,上下摆动幅度约为±8.5V,比理论极限电压±10V稍小,为什么会这样呢?

仔细观察原理图可以发现,若VT9饱和导通(此时VT10截止),理论上讲Q点电压可以非常接近20V。

然而,此时若UQ≈20V,则VT9的基极比UQ高0.6V、VT7的基极UA比UQ高1.2V,即UA≈21.2V——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同理,若VT10饱和导通(此时VT9截止),理论上讲Q点电压可以非常接近0V。

然而,此时若UQ≈0V,则VT8的基极比UQ低0.6V,即UB≈-0.6V——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即使VT6饱和导通,UB≈UBE6+UR13,如此,输出端电压大于零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负载时,输出功率管的管压降UCE增大,所以输出电压正负摆幅更低。

至于正半波提前削波失真之原因,盖因静态时A点比Q点高2个PN结。

四、改进电路

1.工作原理

由于用分立元件组成的镜像恒流源中的电流未必“镜像”,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更为可靠的恒流源,使其电流满足希望的设计要求。

另外,VT9所用的NPN管也可以用PNP(复合管仍然为NPN)代替,电路作适当变形,就可得到另一种形式,依照这种思路设计的电路如图9所示。

 

图9改进电路

由于R9的存在,VT5发射结为VT4提供基极偏置;同时,VT5发射极经R12接电源,故R9又为VT5提供基极偏置。

VT4、VT5均处于导通状态,忽略二者的基极电流,则VT4的e-c电流经R9流到地,R12的电流经VT5的e-c,作为激励级的静态电流。

若VT4的发射结为0.6V,则R12的电流为

IR12=UEB4/R12=0.6V/220Ω≈2.73mA

另外,参考原理图图1所示电路,会发现图9所示电路中功率管VT9、VT10串联的功率电阻(R16、R17)位置变动了——都处于功率管的发射极!

这样的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功率管的静态IC。

因为功率管温升后发射结曲线左移,发射结压降不变时、基极电流增大、IC增大,由于R16、R17串联在发射极,则UR16、UR17必然增大。

若UAB不变、VT7、VT8输出电流也不变,则电阻R14、R15的压降UR14、UR15也不变。

由于

UR14=UR16+UEB9

UR15=UR17+UBE10

那么,UR16、UR17的增大,必然使功率管发射结压降减小,相应地抑制功率管IB、IC的进一步增大(电路局部负反馈)。

为了让读者更能明白这一点,现以图示说明如下:

如图10所示为晶体管发射结特性曲线,常温25℃时UBE1对应基极电流IB1,高温55℃时UBE1对应基极电流IB2,显然IB2>IB1,即同样晶体管发射结压降,高温时基极电流远大于常温时的基极电流。

通过发射结串联电阻,电阻压降增大致使,高温时晶体管发射结压降,如图10所示的UBE2,这时对应基极电流IB3,虽然IB3>IB1,但是比IB2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图10晶体管发射结特性曲线

1.交流测试

(1)1kHz空载、负载

橙色——输入;蓝色——输出(下同)。

图11空载——输出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30mA

图12负载(8Ω喇叭)——输出下半波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550mA

2.10kHz空载、负载

图13空载——输出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30mA

图14负载(8Ω喇叭)——输出最大不失真,整机电流约400mA

3.随机波形(负载8Ω喇叭)

图15随机测试《美丽的神话》

(1)

图16随机测试《美丽的神话》

(2)

图17实物电路板(万用板焊接)

2013-6-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