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提纲.docx
《《美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复习提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复习提纲
绪论:
什么是美学
●美学一词的英文表述是aesthetics。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AlexanderGottliebBaumgarten,1714–1762)发表了《美学》第一卷。
美学史家认为,这一事件乃是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他对美学的界定:
“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scienceofsensoryknowing)。
●对美学有三种基本理解:
●
(1)美之哲学,其核心问题是:
美是什么?
●
(2)审美心理学,其核心问题是:
审美是怎样的过程;
●(3)艺术哲学,其核心问题是:
艺术是什么?
●研究美学有两条基本路径:
“自上而下”,此乃思辨哲学之路径;“自下而上”,此乃经验科学之路径。
●美学在中国的开山祖师是王国维。
【阅读理解】
李斯托威尔说:
“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漠,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
”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学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王国维《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
披我中国之哲学史,凡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斯可异已!
……岂独哲学家而已,诗人亦然。
……呜呼!
美术之无独立之价值也久矣。
此无怪历代诗人,多托于忠君爱国劝善惩恶之意,以自解免,而纯粹美术上之著述,往往受世之迫害而无人为之昭雪者也。
此亦我国哲学美术不发达之一原因也。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第一章美
●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哲学追问,就是所谓的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的核心是:
美在心还是在物?
●哲学在古希腊之本义是“爱智慧”(loveofwisdom)
●柏拉图区分了美的事物(beautifulthings)与美本身(beautyinitself)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西方美学史上有三大阵营:
客观论、主观论和主客观关系论
第一节客观论:
美是和谐
●在客观论的各种理论中,“美在于和谐”的说法最普遍,也最持久。
●美在和谐,被塔塔尔凯维奇称为“伟大理论”(theGreatTheory),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17世纪,这一理论盛行了22个世纪。
与这一理论相比,后来所提出种种关于美的理论,都极为短命。
●古希腊所说的和谐,乃由对立所产生的和谐,这与中国先秦所说的“和而不同”精神一致。
●西方的“模仿自然”之说,是以“自然是完美的”为前提的,其精神实质与中国古代的“法天象地”是一致的。
【阅读理解】
《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国语·郑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
罗丹: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孔子家语·在厄》: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
第二节主观论:
美是美感
●主观论的核心观点:
美在心,不在物;在人,不在自然。
●斯宾诺莎,这位十七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
故而可以证明,美的主观论与唯物主义并无必然联系。
●斯宾诺莎《伦理学》:
“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
”
●主观论的哲学基础是洛克关于物质的第一性质(primaryqualities)和第二性质(secondaryqualities)的区分:
●第一性质(primaryqualities)是物体本有的性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知觉的性质:
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
任何物体、那怕它小到人们不能感觉到它,它仍然具有体积、形象、数目、运动、静止等性质。
●第二性质(secondaryqualities)则是物体中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和运动等,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
所以,我们所感觉到的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其实并不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只不过是第一性的质的变形而已。
这种性质依赖于第一性质的变化,又叫做“附属性质”。
●主观论的实践意义在于,激励人去发现美:
【阅读理解】
柳宗元: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
《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前三句说明“美”是客观存在的,第四句说明“美”是要由人去探究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第三节主客观统一论
●主客观统一论的核心观点:
美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存在于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之中,故而亦称作关系论。
●中国美学界,朱光潜是主客观统一论的最大代表。
【阅读理解】
●朱光潜:
“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
●朱光潜:
“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意义。
”
第二章审美心理学
第一节审美概说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兴起,20世纪美学家不在抽象地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转而讨论审美经验何以可能。
美学研究重点由“美”转向“美感”,“自上而下”的美学逐渐让位于“自下而上”的美学。
一人产生审美经验的必要条件
1腹饱衣暖
2耳聪目明
3审美态度(aestheticattitude)
4文化修养
二人的审美能力
}1形式感知力
} 2联想想象力
} 3情感体验力
}4理性领悟力
三事物成为审美对象之条件
}1对审美主体不会构成生理或心理伤害
}2在主体感知范围之内
}3对象的物质实用功能要得到一定弱化
}4对象的视听感性特征鲜明
}5要有情感诱发功能
}6要有智慧启迪功能
四审美快感的层次
}李泽厚《美学四讲》区分美感的三种形态: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依此,薛富兴将美感分为三个层次:
}1耳目之悦
}2情意之悦
}3智悟之悦
第二节审美距离
●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提出,人对于世界的三种态度:
实用态度、科学态度和审美态度。
●爱德华·布洛在1912年发表了《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PsychicalDistance'asaFactorinArtandasanAestheticPrinciple")一文。
●距离的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TheworkingofDistanceis,accordingly,notsimple,buthighlycomplex.Ithasanegative,inhibitoryaspect-thecutting-outofthepracticalsidesofthingsandofourpracticalattitudetothem-andapositiveside-theelaborationoftheexperienceonthenewbasiscreatedbytheinhibitoryactionofDistance.
●距离的二律背反(theantinomyofdistance,通译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Thispersonal,but'distanced'relation……iswhatIproposetocall'theantinomyofDistance.'
●距离丧失(lossofdistance)的两种表现:
“距离过近”('under-distance')及“距离过远”('over-distance')
【阅读材料】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
朱光潜: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方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
第三节其他审美态度理论
一闵斯特堡的“孤立”说
}1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点
}科学关心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艺术:
关心事物本身;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孤立”。
}2“知识世界”和“美的世界”
}我们直接经验到的世界有两个:
“知识世界”和“美的世界”,前者属于科学,它发现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后者属于艺术,要求事物孤立;把经验的一切因素孤立起来,取消它一切可能的联系,按它们本来的面目那样交给我们的理智。
}3“孤立”说的主要观点
}孤立在客体创造了美,在主体创造了审美活动;客观印象是审美活动的唯一对象;
}艺术和美的本质就是“孤立”;
}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创造孤立。
二今道友信:
日常生活的“垂直切断”
美的意识可以使日常意识中断,中止日常生活的步伐。
所谓日常意识,就是像机器一样自动化了的意识。
这种意识,有时候会被破坏,比如因修路而被迫改道。
这只是中途变更,日常意识并未被破坏。
审美就不同了:
审美态度理论的核心:
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
}[美]杰罗姆·斯托尔尼兹《“审美无利害性”的起源》:
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不管对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采取赞成态度也罢,采取反对态度也罢,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美学理论的确在围绕着这一核心概念而运转。
我们只要把这一概念置于美学理论的中心地位,就能把西方近代美学和西方古代美学区别开来。
五审美态度理论的极致:
万物皆可观赏说
审美态度理论推至极致,必然会推出“万物皆可观赏说”。
然而,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欣赏的。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Needs-HierarchyTheory)
●1943年,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HierachyofHumanNeedsTheory)。
他认为人有5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依次是:
●1生理需要(thephysicalneeds)
●2安全需要(thesafetyneeds)
●3爱的需要(theloveneeds)
●4尊重的需要(TheEsteemNeeds)
●5自我实现的需要(TheneedsforSelf-Actualization)
二对需要层次理论的几点说明
●1需要是分层次的:
每当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新需要就会出现。
●2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
基本需要或超越需要
●Basicneeds(基本需要):
指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能的低级心理需要,自下而上的层次顺序为获得安全和保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敬和咨询的需要.
●Metaneeds(超越性需要):
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受到存在性价值的需要,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meta-pathologies)或灵魂病态。
●3需要层次理论的两个版本
●马斯洛也并不认为他的理论完美无缺,他在1943年曾说:
"我们对自我实现在实验上和临床上都还了解不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54年,他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补充了两个的需要层次,即在尊重的需要之后,增加了“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
三审美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1审美是超越物质需求的精神活动
2审美是感性精神活动(审美与科学相比)
3审美是即时性的感性精神活动(审美区别于宗教)
四何谓审美
审美,通俗地说,是指人类对一切美好对象、事物的感知、欣赏、体验和享受,他是人类以感性形式、感性对象求得即时性生理、心理快感的精神活动,它与科学、哲学、宗教、伦理一样,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形式。
四美是什么:
从审美活动出发界定美
■1美是一种价值。
■美本质问题可以说是人本质问题。
换言之,若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美本质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2美是一种特殊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特殊生命追求:
它是以精神的、感性的、即时的形式表现的生命追求,此是人类审美价值之特殊性。
3美在爱之中
■今道友信:
从价值角度看,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
这没有什么疑问。
但是,如果没有热爱真、善、美的心,实际上理想不可能存在。
■陈望衡:
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
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
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就没有审美。
五审美之所能
1审美是人生之境
■它能让你过一种精神生活,让你超越动物界,真正作为一个人,而不只是动物活一辈子,它是对人的动物性存在方式、生理生命的超越。
审美代表着人类区别于自身动物性生理需求之上的一个更高的生命层次、更高的生命空间、更高的精神生命的世界。
2审美是人生之趣
■审美是一种高雅、精致的生活情调和趣味。
一个人能审美,他的生活就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3审美是人生之艺
■审美是一种暂时的自我心理调节术,帮你实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惟有智者能自我安慰,审美便是智者自我心理调节、平衡的艺术。
4审美是人生之情
■美不是别的,它就是一首人生恋歌,一种俗世激情。
审美以声色和情意展示这个世界的意义。
5审美是人生之福
■审美能益于大众心理健康,增进大众人生幸福。
■人生之境、人生之趣,人生之艺、人生之情,其实最后都归于一点:
审美是人生之福。
六审美之所不能
■也许薛富兴老师是美学界第一个明确指出“审美之所不能”的美学研究者:
■1、审美不能当饭吃;
■2、审美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以科学为代表的人类理性精神生活图景;
■3、审美回避了人类对自身消极性经验的体验;
■4、审美不能为人提供持久的价值关怀。
■感性、愉快、当下,这三点决定了审美的世俗情结和大众文化立场,其胜人处与致命处均缘于此。
万不可自恋太过,自误误人。
第三章艺术
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eyerHowardAbrams,1912-)在其名著《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TheMirrorandtheLamp:
RomanticTheoryandtheCriticalTradition)中,列出了艺术批评的四座标:
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
Universe
↑(模仿说)
Work(客观说)
(表现说)↙↘(实用说)
ARTISTAUDIENCE
●根据此图式,艾布拉姆斯将艺术理论分为四类:
●
(1)MimeticTheories(interested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WorkandtheUniverse)模仿说(MimeticTheories),感兴趣于作品与世界之关系;
●
(2)PragmaticTheories(interested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WorkandtheAudience)实用说(PragmaticTheories),感兴趣于作品与读者之关系;
●(3)ExpressiveTheories(interested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WorkandtheArtist)表现说(ExpressiveTheories),感兴趣作品与作者之关系;
●(4)ObjectiveTheories(interestedinclosereadingoftheWork)客观说(ObjectiveTheories),感兴趣于对作品之细读(closereading)。
一表现说(expressivetheories)
●表现说(expressivetheories)从“作者”角度看待艺术作品,认为艺术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故而其衡量艺术作品之首要标准是“诚”或“真诚”。
.
●中国古代之“诗言志”即表现说之典型。
西方则是在浪漫主义运动之后,表现说才蔚为大潮。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所说的“poetryisthespontaneous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s:
ittakesitsoriginfromemotionrecollectedintranquility.”(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即西方文论中表现说的典型说法。
二模仿说(mimesistheories)
●2模仿说(mimesistheories)从“世界”角度看待文学,认为艺术作品本质上是现实的再现(representation)和反映(reflection)。
故而其衡量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是“真”或“真实”。
模仿说的局限
■1“抒情诗的现象一直是这种理论的绊脚石。
”([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
■2给艺术家的创造性基本没有留下地盘
●如果摹仿是艺术的真正目的,那么显而易见,艺术家的自发性和创造力就是一种干扰性的因素而不是一种建设性因素:
它歪曲事物的样子而不是根据事物的真实性质去描绘它们。
艺术家的主观性所带来的这种干扰,是古典的摹仿说所不可否认的。
■3艺术还需偏离自然
●因为甚至自然本身就不是一贯正确的,它也并不总是能达到它的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就必须去帮助自然并且在实际上去修正它或使它更完善。
●为达到最高的美,就不仅要复写自然,而且恰恰还必须偏离自然。
■4忽视形式因素
●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说:
“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
三实用说(PragmaticTheories)
实用说关注于作品的社会效应,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有益于社会人生。
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以及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寓教于乐”的主张,就是其典型代表。
要求艺术作品必须有益于社会人生,本无可厚非。
但这种理论潜藏的危险则是,将文学艺术看成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means),文学艺术会沦为政治或宗教的婢女。
故而,进入现代之后,艺术自律(autonomy)成为艺术摆脱婢女地位的理论尝试。
四艺术与美的联姻: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长期以来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一直认为它是反动的、颓废的东西。
这实在是一种不敢直面历史的可怕误解!
事实上,在西方文论史上,唯美主义是一种愤世嫉俗、反抗社会,具有“革命”意义的理论,也是19世纪传统文论向20世纪现代派文论转折的中介和枢纽。
(李珺平:
《如何评价唯美主义》
1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要义
☉[俄]瓦·叶·哈利泽夫《文学学导论》:
三种最高价值:
真善美。
19世纪初,出现了对审美的崇拜,德国的一些思想家常常将审美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
唯美主义。
☉将审美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这种对审美价值的推崇,通常被称为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的口号“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sSake)
2唯美主义(aestheticism)之先驱:
雪莱和济慈
☉济慈《致柏莱》:
我对于诗名的崇敬使我认为它高不可攀。
☉雪莱《诗辩》:
诗的确是神圣之物。
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同时又是知识的圆周。
它是包含了一切科学而所有的科学又都要涉及的东西,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之根和花朵。
它既是萌生出万物的胚芽,同时又是使万物生色的装饰。
……倘若诗的精灵没有飞升到那工于心计的猫头鹰所从来不敢企及的永恒领域,为人类带来光亮与火焰,世间的美德、爱情、友谊和爱国主义算得了什么?
宇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算得了什么?
倘若没有这一切,那么什么能成为我们尘世的安慰,什么又是我们对天国的希冀呢
3唯美主义的“始作俑者”:
诗人戈蒂耶(ThéophileGautier,1811—1872)
☉1834年发表了让世人为之大吃一惊的的《莫般小姐·序》,集中体现了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纲领。
☉
(1)艺术的性质:
无功利
☉这是戈蒂叶的核心观点,也是整个19世纪唯美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A艺术独立于政治道德之外
☉戈蒂叶《莫班小姐·序言》:
“在莫里哀的作品镇南关,道德总是受到羞辱和沉重的打击,正是道德戴上了绿帽子。
”(见伍蠡甫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223页)
☉B艺术无用,有用的不是艺术
☉戈蒂叶《莫班小姐·序言》:
“只有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才具有真正的美;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这表明了某种需要,而人的需要就像他那可怜的、残缺不全的本性一样,是卑鄙无耻,令人恶心的。
”(见伍蠡甫编《西方古今文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220页)
☉C艺术有其自身目标,即艺术本身
☉戈蒂叶《莫班小姐·序言》:
“任何美的东西都不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
人们尽可以取消鲜花,这个世界不见得因此在物质上会有所损失;然而谁会愿意没有鲜花呢?
我宁可不要土豆也不愿放弃玫瑰花,我以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功利主义者会把花坛上的郁金香统统拔掉,改种大白菜!
”
☉
(2)艺术的目的:
唯美是求。
☉在戈蒂叶看来,一切皆过眼烟云,唯有艺术和美是永恒的;诗人只崇拜美,为美舍弃一切
4唯美主义大师与殿军:
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为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
(1)艺术与自然:
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
☉若不从印象主义的画家处,我们从哪里还能得到那些美妙的棕色的雾,它爬过我们的街道,把煤气灯弄得朦胧,将房屋变成巨大可怕的阴影?
……
☉现在人们看雾,不是因为有雾可看,而是因为诗人与画家已经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看雾气的神秘与可爱处。
伦敦也许多少世纪以来就有雾,我敢说早就有雾了,但没有人看雾,所以关于雾我们一无所知。
雾原不存在,后来艺术发明了雾,雾才存在。
(2)艺术与人生:
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
☉首先因为人生是不完美的、丑陋的,所以不值得艺术进行描写。
“人生是破坏艺术的毒剂,是毁灭艺术之宫的仇敌。
”
☉其次,因为艺术是创造。
☉“艺术家的任务在于创造,而不是记录。
……文学之美妙,就在于能使不存在的人物生存。
”
☉“以写实主义为方法,那是整个的失败。
”王尔德极力攻击写实派的呆滞摹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就是谎言,就是创造。
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3)艺术与时代:
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其一,艺术不表现时代,只表现自身
☉“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艺术不一定是现实的;在一个信仰的时代,它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