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554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docx

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湖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1907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①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

②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③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④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故①③正确;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德国与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建三国同盟,②④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07年”“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分析解答。

2.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势图。

一战爆发后,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的作战态势。

其中,西线作战双方是

A.英法和德意

B.英法意和德奥

C.英法和德国

D.英法和德奥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作战双方是英法和德国,故C正确;一战时,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方面的作战,和英法同属协约国,A错误;在东线是俄国对德奥作战,南线是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奥匈帝国主要在东线和南线作战,排除BD。

3.“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

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

”该战场形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说明

A.一战演变为持久战的原因

B.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

C.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

D.同盟国不再推行任何机动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一战演变为持久战,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目的,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不能说明阵地战是最主要作战形式,排除C;材料信息表明德国的速胜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无法得出同盟国以后是否推行机动战,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联系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战略计划分析解答。

4.下图所示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亮相。

早期使用过程中经常陷入泥泞或陷入战壕,或者因为移动缓慢而被炮兵瞄准。

该武器的首次运用

A.极大消耗了敌方的有生力量

B.加速了索姆河战役的胜负分晓

C.标志着“闪电战”开始出现

D.使敌方在心理上产生极大恐惧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的武器是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得到首次运用,使敌方在心理上产生极大恐惧,故D正确;坦克的首次运用,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没有产生极大消耗了敌方的有生力量的作用,也未能起到引导战争胜负分晓的效果,AB错误;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首次使用“闪电战”的是德国突袭波兰,C错误。

【点睛】首先根据“首次运用”得出索姆河战役,然后结合索姆河战役的史实分析解答。

5.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

胡适在演讲中说:

“这一次协约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结合相关史实指出,“美国的帮助”是指

A.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B.战争期间向协约国提供大量物资

C.通过新的《中立法》为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

D.美国掌控了欧洲战场的主导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这一次协约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结合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协约国提供大量物资,对协约国方面的胜利产生巨大作用,B正确;一战期间,美国、日本都属于协约国,A错误;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先后颁布《中立法案》,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表明美国的援助对协约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法体现美国掌控了欧洲战场的主导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一次协约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联系所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主要贡献分析解答。

6.克里孟梭年轻时曾目睹了普法战争后德国对法国的蹂躏。

在他逝世前不久,他曾对一名美国记者说:

“由于德国对法国的罪恶行径,我一生所有的恨全部给了德国。

”对德国的“罪恶行径”,克里孟梭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正当的是

A.组建莱茵共和国

B.肢解德国

C.收回萨尔地区

D.收回阿尔萨斯—洛林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击败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上命令德国交还洛林和阿尔萨斯,这是法国正当的要求,故D正确;一战结束后,法国企图独揽欧洲大陆的霸权,提出组建莱茵共和国,在领土上肢解德国,军事上限制德国等,这不属于法国的正当要求,排除AB;萨尔地区属于德国,收回萨尔地区不是法国的正当要求,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提出的要求正当的是”,结合所学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分析解答。

7.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下的欧洲形势图。

对图中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罗马尼亚是新诞生的国家

B.奥匈帝国分为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

C.莱茵河以西不再是德国领土

D.意大利的北部国土疆界有明显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下的欧洲形势图看出,意大利得到了奥匈帝国部分领土,北部国土疆界有明显增加,故D正确;罗马尼亚不是一战后新诞生的国家,排除A;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后解体、分裂为多个国家,在其领土上新成立了四个国家:

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B错误;莱茵河以西设立非军事区,由协约国占领,以后协约国逐步撤军,仍然属于德国领土,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凡尔赛合约的内容,特别是关于疆界划分以及对德国的处置的内容。

8.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第31次全体委员会议(即末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声明:

中国对于“二十一条”始终视为事实上之压迫,不承认有法律效力,必须废止全约。

最后,该声明仅载入会议记录。

这则材料表明

A.日本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B.中国政府开始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

C.华盛顿会议拒绝中国废除“二十一条”要求

D.不平等的“二十一条”根本上没有法律效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最后,该声明仅载入会议记录”,说明华盛顿会议没有通过中国废除“二十一条”要求,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日本被迫放弃了“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排除A;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中国政府开始提出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排除B;材料反映华盛顿会议拒绝中国废除“二十一条”要求,D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后,该声明仅载入会议记录”,并联系所学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分析解答。

9.诺门罕(今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战役是1939年5月日本与苏联发生的一场战役,面对苏军的装甲部队,日本关东军损失惨重,战役最后以日本失败告终。

关于这一战役的解读合理的是

A.该战役发生与日本“北进”策略有关

B.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在该战役后形成

C.关东军在该战役中遭到毁灭性打击

D.该战役使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诺门罕战役,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役,诺门罕战役使东北关东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彻底落空,进而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故A正确;1936年日本军部上台标志着二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B错误;诺门罕战役使东北关东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彻底落空,并非关东军遭到毁灭性打击,C错误;1941年德国发动苏德战争,诺门罕战役苏联不存在两线作战的境地,排除D。

10.意大利军事家朱里奥·杜黑首先建立了系统的制空权理论,强调空中力量在军事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军事行动最能体现双方争夺战场制空权的是

A.曼施坦因方案

B.海狮计划

C.巴巴罗萨计划

D.施里芬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二战期间,德国制定了空袭英国的海狮计划,这是英德争夺战场制空权的战役,故B正确;曼施坦因计划主张的是奇袭,达到突然性和激动性,不能体现“争夺战场制空权”,排除A;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苏德战争主要是陆上作战,不能体现“争夺战场制空权”,排除C;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思想是采取“速决战”,能体现“争夺战场制空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争夺战场制空权”,联系所学德国空袭英国的不列颠之战的史实分析解答。

11.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宣传海报,被描绘成食人恶魔形象的希特勒脚下的残骸分别是波兰、比利时、法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希腊。

由此判断,希特勒的下一个“啃食”目标是

A.英国

B.奥地利

C.苏联

D.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侵略顺序是:

1939年突袭波兰开始,然后,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空战)、希腊、苏联,所以德国侵占希腊后,下一个目标是苏联,故C正确;英国在德国侵略希腊前就已经被德国侵略,排除A;早在二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吞并斯洛伐克、奥地利,排除BD。

1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登陆战的兴盛时期,登陆战规模、次数、战术、组织,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下列登陆战发生的地点从西到东的排列顺序是

①西西里岛登陆

②诺曼底登陆

③“火炬”两栖登陆

④冲绳岛登陆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盟军于1943年7~8月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诺曼底位于法国西北部;“火炬”两栖登陆地点是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冲绳岛是太平洋的岛屿;故从登陆战发生的地点从西到东的排列顺序是③②①④,故选D。

13.在军事行动中,“突袭”是一种重要战术,往往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取得战场主动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列战斗发生的地点与“突袭并取得战场主动权”有关的是

①波兰

②珍珠港

③马奇诺防线

④中途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取得战场主动权,①②正确;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防御设施,不符合“突袭”,排除③;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期间一次海战,不符合“突袭”,排除④;故选A。

14.1945年6月,美、英、苏、法四国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专门就审判战犯问题进行磋商。

尽管美、英、法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对立,属于海洋法系的美、英和属于大陆法系的苏联和法国在法制上存在分歧,但在根本目标上四国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

①该会议为纽伦堡审判奠定基础

②国际关系中可以“求同存异”

③法律观念可以超越对立与分歧

④该会议是波茨坦会议的补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尽管美、英、法与苏联在意识形态上对立,法制上存在分歧,但在根本目标上四国是一致的,可见,法律观念可以超越对立与分歧,国际关系中可以“求同存异”,该会议为纽伦堡审判奠定基础,①②③正确;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故选A。

15.二战期间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这些会议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下列内容出现于德黑兰会议的是

A.“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

B.“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C.“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保障……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

D.“(罗斯福)建议把德国分成五个自治邦,(丘吉尔)主张把德国分成两个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德黑兰会议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苏美英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故D正确;A是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投降的内容,排除;B是开罗会议的内容,排除;C是《大西洋宪章》的内容,排除。

16.贞观二年,唐太宗告诫大臣: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下列措施能体现唐太宗“务本”思想的是

①凡稼穑艰难,不夺其时

②计口授田,实行均田制

③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务本”即重视农业,“国以人为本”体现民本思想,①体现重视农时的思想,②实行均田制体现重视农业和农民,③体现君主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①②③正确;“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意思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要得到人才,无法体现“务本”思想,排除④;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民本思想分析解答。

17.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

下列史实体现康熙帝对西藏地区管理的是

A.文成公主进藏

B.设宣政院

C.册封活佛

D.设立木兰围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康熙帝册封活佛,强化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故C正确;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进藏,不符合题意,排除A;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排除B;木兰围场是清代皇家猎苑,地处内蒙古草原,地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康熙帝对西藏地区管理”,根据时间和地点,并联系康熙帝的事迹分析解答。

18.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人物的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孔子

D.西塞罗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思想家,孔子是春秋时期(公元前6-5世纪)的思想家,ABC时间都符合“轴心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塞罗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思想家,不符合“轴心时代”,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抓住关键事件信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联系所学选项中人物生活的时代分析解答。

19.下图是彩绘《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有人认为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出现了凳子、桌子、线装书、毛笔等物品是“穿越了时空”以下对该画作的认识恰当的是

A.画师美化孔子形象,抬高孔子地位

B.画师臆想的场景,不具有史料价值

C.画师以自身所处时代附会历史场景

D.该图真伪需考古学的支持才能判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汉才发明造纸术,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孔子生活中春秋时期,不可能出现线装书、毛笔等物品,该画作是画师以自身所处时代附会历史场景,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化孔子形象”,排除A;B项中“不具有史料价值”表述太绝对,错误;D表述太绝对,错误。

20.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亚里士多德说: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都主张以德治国

B.都强调中庸之道

C.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D.体现道德在不同方面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即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亚里士多德主张“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说明道德对国君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的作用,故D正确;A不符合亚里士多德,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庸之道,排除B;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道德的作用,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排除C。

21.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事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指挥纳西比战役

②审判查理一世

③驱散议会

④颁布《航海条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纳西比战役的时间是1645年,1649年审判查理一世,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故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④③,故选B。

22.华盛顿在《告别辞》中说道:

“我应当退出政坛,而且,爱国心也容许我这样做。

”华盛顿提出退休要求的主要着眼点是

A.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B.完善美国的总统制

C.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华盛顿提出退休要求,是为了防止因个人威望走向独裁,保证民主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故A正确;华盛顿提出退休要求的主要目的并非完善美国的总统制,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华盛顿提出退休要求,是为了防止因个人威望走向独裁,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无关,排除D。

23.1912年孙中山为南洋路矿学校的题词“造路救国”,该题词体现了孙中山的

A.联俄联共主张

B.反帝反封建主张

C.民主自由主张

D.发展实业主张

【答案】D

【解析】

【详解】孙中山的“造路救国”主张发展实业,在经济上对抗殖民统治,并不是要求政治上的民主自由,故D正确,C错误;“造路救国”与联俄联共主张无关,排除A;“造路救国”主张发展实业,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想,无法体现反封建,排除B。

24.民国7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发表通电指出:

“顾我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这表明孙中山

A.尚未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B.找到了中国革命转型的正确途径

C.找到了护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D.开始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顾我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

”表明孙中山开始认识到曾经表示拥护革命的西南军阀同北洋军阀的反动本质是一样的,尚未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A正确;民国7年即1918年孙中山还没有找到了中国革命转型的正确途径,排除B;护国运动时间是1915年-1916年,结果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护国运动胜利,排除C。

25.2001年美国艺电公司开发的游戏《红色警戒2》中,将“苏联阵营”中具有心灵控制能力的角色设计为列宁的形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

①列宁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先行者

②社会主义理想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大感召力

③列宁在苏联(俄罗斯)人民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④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渗透在文化产业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的俄国不曾沦为外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不存在民族解放运动,排除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排除④;结合所学,列宁在苏联(俄罗斯)人民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主义理想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强大感召力,具有心灵控制能力,故②③正确,故选B。

26.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主持制定《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支持倡导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可知,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主要原因是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年进一步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故D正确;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1年制定并通过《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联系所学1978年邓小平的主要活动分析解答。

27.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设计工作中”,起到解放思想作用的是

①撰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②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③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

④主持召开中共十五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邓小平的作品,排除①;中共十五大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于1997年2月19日去世,④错误;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都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②③正确,故选B。

28.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他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等地至河北张家口,①正确,故选A;②位于江西,③位于甘肃,④位于湖北,都不符合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故排除BCD。

29.艾萨克·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牛顿晚年致力于神学研究,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

以上史实说明

A.牛顿的科学研究存在着认识上的边界

B.科学与神学本质上是一致的

C.工业革命引发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反思

D.牛顿深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晚年却致力于神学研究,说明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