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摘录.docx
《新闻评论摘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评论摘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闻评论摘录
2014.8.25《东方早报》东方评论
《企业信息公开,关键还在政府限权》——早报记者沈彬
导语:
企业信息公开,可以看作从去年开始的简政放权改革,以及构建社会信用制度的关键一招。
事件回顾:
8月23日《企业信息公布暂行条例》
意义阐释:
这其实是中国企业监管机制的一次范式改革,这意味着我国将从行政审批管企业转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规范企业;
这意味着在中国取消公司年检制度之后,一种新兴的监管方式正在成型。
本质阐述:
改革的着力点不再企业本身,而在长期掌握企业登陆信息的工商管理部门。
企业信息的公开,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信息的公开。
前情提要,为什么:
律师调用企业资料不方便,
信息成为部门资源谋取部门利益。
号召:
动员众多社会成员来监管企业,让诚信信息成为企业的通行证,而不是不断地设置行政许可。
管理思路的转变意味着政府要自我约束发挥市场作用。
管住哪只闲不住的手。
政策后果:
大数据时代,信息充分挖掘和利用。
浑水摸鱼,恶意做空
与地方反腐挂钩
结尾: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就必须真刀实枪
2014.8.26《新民晚报》今日论语
《落马官员的“政绩观”与“风水观”》——张涛甫
事件回顾:
8月11日,张方屏事件
引用事实论据:
最大的环球中心
李春城将亲人的坟墓迁到都江堰,先生做道场
铁道部长刘志军在办公室设“靠山石”
意义阐述:
这些贪官表面上风光无限,但是内心成了“风水”领地,“风水”成了信仰缺乏的贪官们的精神鸦片。
前情提要:
风水大师身价倍增,穿行于权贵之间。
本质阐释:
如果说官员的政绩观不出轨,风水也不会乘虚而入。
无论时政绩观还是风水观,根本在官员的三观。
三观坍塌,私欲膨胀,权力失控。
同版权威声音《贪腐不除,“豆腐渣”难绝》——人民日报
导语:
豆腐摘工程的频现,已经让人不能不忧虑:
下一个掉进坑里或被砸埋的会不会是我?
本质阐释:
官员之贪与职员之贪,如白蚁般一点点蚕食着建筑工程。
引用论据:
十八大落马的十几位高官中,大多插手工程建设,进行权力寻租,收取、索取不义之财。
号召:
杜绝豆腐渣,反腐是第一要务。
同版自由谈《“拆违热”中需要“冷思考”》——怡然
现象:
本质:
多少违建本不该出生?
要是在违建的“标杆”竖立伊始,“榜样的力量”尚未释放时,就亮出红牌当场罚下,还会招致众多后来者“法不责众”的心态,一窝蜂的跟风违建吗?
引用论据:
“枫桥经验”
习近平群众考察,群众工作
号召:
社会矛盾需要根除于萌芽状态
同版新民随笔《表面奢侈》——高兴
现象:
时髦女在奢侈品鉴赏会,脱内衣证明它是奢侈品。
本质阐述,设问句:
我不知,那位拎着内衣离开的女性,当时是什么情形?
是庆幸?
是悻悻?
是愤愤?
还是满足?
这是为了虚荣不要底线。
其实我更想问,是谁造成了这可笑又浮华的一幕?
引用论据:
复旦大学教授石磊:
LV比垃圾袋还多
观点与号召:
搞奢侈品鉴赏本身就是对奢侈品的误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
真正的奢侈永远不再外表,更不需要去鉴定。
人最大的奢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结尾:
余秋雨:
衣帽整洁,声音温厚,用语干净,逻辑清晰……
2014.8.27新民晚报自由谈
《现代官员的“闺门之教”——李菲》
导语:
为领导干部及其家庭幸福着想,为其打一针“抗生素”,装一堵“防火墙”。
现象:
领导在诱惑面前没有定力,没有远见,没有忧虑意识和清醒的头脑,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其家属配偶将自身的特殊地位及影响力“变相折现”。
本质阐述;1、夫妻开店,合伙经营
2、配偶打旗号
3、领导在背后,配偶当前台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论据:
严嵩的东窗事发事件
号召:
反腐固然要制度约束,但领导干部一日三省吾身式的自我排查、自我警戒和自我修养,也同样重要。
与此同时,严格约束配偶,防止“后院起火”,也能避免“堡垒先从内部攻破”的丑闻笑话。
2014.8.28新民晚报权威声音
很重要!
!
《破解“医患纠纷,从哪里起步”》——《人民日报》
导语:
现象,如果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明天谁为我们看病?
本质阐释:
家属:
宁闹不谈,缺乏医学常识和对医院的信任
医院:
医疗纠纷调节机制不完善
从医疗纠纷演变成“暴力袭区”,从质疑结果蜕变为过激行为,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信任。
破解医患矛盾的关键在于重建信任。
怎么办:
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理性的社会心态,媒体和公众都有责任去修复医患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置身事外,甚至抱着看热闹围观的心态。
“拔毛门”等乌龙新闻一再表明,极端情绪只会让本就遍体鳞伤的医患关系更加千疮百孔。
涵养理性不能取代制度革新。
调节方(保险、行业协会)信息不对称。
让公益回归公益,铲除以药养医的体制。
斩断医疗贿赂。
2014.8.29人民网观点频道
《王岐山:
“反腐永远在路上”有何深意》——王萌
导语:
间接隐语,王岐山在十二大七次会议上的应答。
现象与多方观点:
外媒:
打虎封顶?
老虎苍蝇反扑?
上述论调适合居心?
是否隐晦图谋?
本质阐述:
党和腐败势力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正与邪的辨证存在的客观事实
是一种庄严承诺,是执政者不断洁净自身,履行权利与义务,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
阴奉阳违或侥幸心理都是螳臂当车,玩火自焚
怎么办:
公务员薪酬改革与政绩考核相挂钩
财产暴露在阳光下,防止细菌滋生
2014.9.2人民网观点法制日报:
少女失联不必杯弓蛇影
现象:
日前,16岁重庆少女小敏(化名)在晋江见男网友后失联一案引发广泛关注。
从8月初的重庆女孩搭错车遇害开始,媒体陆续报道了济南女大学生打黑车遭遇囚禁性虐及江苏女孩回家遭抢劫杀害案,情节类似的悲剧迭出,深深刺痛着安全教育及社会治安的神经。
本质:
根据人的思维惯性,媒体的跟风报道必能吸引眼球,大赚收视率、点击率、转载率,可是这种杯弓蛇影般的报道,既没有警示意义,也不能彰显媒体价值,只是营造了一种虚无的恐慌,让读者虚惊一场,须知此种恐慌也是一种非正义,因为这样的报道绑架了读者的安全感。
号召:
媒体的责任应是通过报道给社会以最深刻的警醒,通过传播的力量促进社会治理机制的更加完善,传递法治声音形成对各种犯罪现象的强大舆论威慑,而不是以利益为导向的杯弓蛇影式的跟风报道,让媒体的操守及法治秩序跑偏。
2014.9.2人民网:
人民日报青眼:
偶像倒掉以后
现象:
偶像倒掉之后,有人骂,与人继续追脑残粉
本质阐述:
偶像是什么?
美好事物与完美人格的向往与追求。
目前现象:
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偶像的概念被刷新了。
已经不比要是完美的人,其道德榜样的作用大大削弱。
号召:
有必要重申偶像的真实意义。
失足的偶像也能成为偶像——浪子回头金不换。
2014.9.8人民网:
纪委“暗访”小黑板提前告知,还能暗访到啥?
现象:
如题
本质阐述:
原因一:
不一定会来,加强提醒
原因二:
一定会来,要好好表现。
某些单位,本来就平时纪律不严明。
号召:
泄漏暗访信息也是一种严重的违纪行为,容易滋生形式主义,也让暗访变味。
不管是哪种行为,提前告知暗访,都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也是对纪委的权威的亵渎。
出现暗访被广而告之,实际上是一些单位心虚和视工作纪律为空气的表现。
2014.9.9人民网: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现象回顾:
曾经,动辄上千元的豪华月饼盒中,居然搭配名酒、珠宝、工艺品,让月饼蒙上“腐败道具”的恶谥,以风雅之名,遮贿赂之实,把个月圆花好,做成了月黑风高,活活地败坏了中秋节的清雅美妙。
中秋一过,礼品使命完结,风光了半个月的月饼便倏然不知所终。
有调查说,七成左右的精美月饼盒,从礼品变成了垃圾,没送出去的月饼也直接碾成了肥料——仿佛一夜之间,身披婚纱的娇俏新娘,就成了蓬头垢面的弃妇。
现象对比: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被清洗过的中秋,终于有干净醇厚的月饼味道了。
宗旨阐述:
节日习俗回顾
中秋节的文化意味,而今面临分崩离析。
郑重的拜月,狂欢的“玩月”,而今安在哉!
号召:
曾经蒙尘的中秋,开始洗去恶俗。
但是,节日所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娱乐精神,尚未复苏。
在干净的中秋,不妨细嚼月光,或能嚼出中国人那活泼昂扬的文化气韵,嚼出一缕来自文化传统、浸润和洗礼今人眼睛和心灵的远香……
人民日报9月13日请呵护孩子们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
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所谓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
一个曾经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失落了国学,或还能理解,但是,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对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就迫在眉睫,必须从孩子开始。
否则,一代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
“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因此,请在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缘被中华文明的薪火淬过,让那一片源于屈陶李杜、飘自王杨卢骆的清风朗月,在新的时代,继续吹拂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满溢充实,让下一代依然优雅如瓷、坚韧如丝,让这份“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
每一篇雪花都有愧于雪崩,当我们的小小指尖点击了评论或转发的时候都会产生蝴蝶效应。
所以每一名社会成员都应该守土尽责,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多一份怀疑和谨慎,我们才会彻底铲除“悬疑”新闻的土壤,涵养一个好的舆论生态。
人民日报:
诚然,和许多行业一样,新闻媒体也需要自负盈亏,新闻从业者也会遭遇油盐酱醋的烦恼,面临不少现实困境。
特别是伴随着技术变革和行业整合,越来越多的媒体经营出现困难,也不得不面对复杂深刻的社会转型。
但这绝不是“新闻寻租”的理由!
将传统媒体商业模式难以为继,当成新闻敲诈时有发生的原因;以“行业潜规则”“职务行为”等为说辞,为涉案的新闻记者辩护,根本就是是非不分。
即便像有些人说的,“理想不能下饭,情怀难以变现”,但就像穷困不是偷盗的理由、亏损不是欺骗消费者的借口一样,任何情况,媒体都不应该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是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
变革中的中国是座新闻富矿,媒体从业者躬逢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是职业之幸,下笔要对得起时代、发声要无愧于未来。
舞台足够大,要想更好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更不能丢了“初心”——恒定、健康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对于媒体人,这是安身之本,更是立命之基,须臾不可忘记。
人民日报:
纪录片,用跨界激活功能
人民日报:
谁是悬疑新闻的推手
现象:
“标题党”们于互联网海洋中布下浅滩暗礁,让人一不留神就会搁浅,真可谓防不胜防。
本质:
细究“标题党”现象,其实质乃是网络传播语境下,新闻标题功能的一种退化、异化。
“老汉约女网友开房却是儿媳”“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
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老人菜市场晕倒178人无视跨过”……类似标题,已经不只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还极易挑起社会情绪、累积负能量,危害甚深。
号召:
不管是“悬疑新闻”,还是藏身于“悬疑新闻”的“标题党”,都妨碍了传播公正,误导了公众的价值判断,强化了审丑化、恶俗化心态,可说是对公共生活的精神污染,堪称“全民公敌”。
拒绝成为“标题党”,警惕良心陨落,避免社会混乱与人心颠覆,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我们摆脱的是低俗和功利,收获的将是信任与尊重。
人民日报:
公章瘦身,改革刻下的历史印记
现象:
很多时候,不是不能办,而是不愿办——公章的橡皮里边,有油水、能养人,“谁用谁知道”。
松开那只闲不住的手,比什么“强刺激”都来得实惠管用。
本质:
今天,我们早已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走向法治社会,要的就是扯断各种枷锁与束缚,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是,封存公章之意,又不限于打掉政府“傲娇”、方便群众办事,更体现对权利的敬畏,对公民的责任。
警惕:
试想,109个变成1个,简单了,但也意味着权力更为集中,如果不加强约束,后果更可怕。
号召:
世易时移,权力的酸甜苦辣,我们皆已尝遍。
从人治走向法治,从身份走向契约,从琢磨人走向不求人,才能始终为官不昏昏然、用权不飘飘然,才能在多年以后,牵着孩子的手参观陈列公章的博物馆时,娓娓道来那份改革的艰辛。
人民日报:
缝合医患关系,要手术还要仁心
现象:
一个手机号码,一句“有情况随时联系”,本来冷冰冰的病历本瞬间就拥有了人性的温度。
杭州第三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贠健这个坚持了15年的小习惯,近日被网友“爆料”后,在让赴诊患者感动感叹的同时,更收获了无数网友真诚的点赞。
(可以以好的现象引导)
号召: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谁也不愿意让自我保护与医者仁心相互对立。
当医生都不愿意冒风险时,医学怎么能进步?
患者怎么能受益?
医患矛盾的今天,不仅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相关,与公众健康素养较低相连,也与新闻舆论的“放大效应”有关。
解开死扣,消除戾气,需要消除制度缺陷,更要弥补精神缺陷。
只是,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医者,坚守着初心。
医生要会手术又会心术,理解病人,而患者也要理解和尊重医生,释放善意和信任。
只有双方缔结为情感与道德的共同体,有了互信与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重建以敬畏、悲悯、感恩、利他为基线的和谐医患关系。
打破诉放道路,要走法治道路
理顺出口、防止法律程序空转、畅通出口三个方面,把进错车道的信访案件引导到法治轨道上,以打破怪圈,让信访的归信访、法律的归法律。
一方面是某些领导缺乏法治思维,采取法外途径解决以“息事宁人”;另一方面,少数政法部门“宁踢皮球,不惹麻烦”,在矛盾纠纷化解面前不敢担当。
这就对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划分清楚“诉”与“访”的标准与界限。
该谁管的,不给推卸的借口;不该管的,不给插手的空间。
人民日报:
杜绝奢华培训,需要釜底抽薪
“十面围剿”之下,还有暗流涌动的“奢华培训”,还有未被铁帚扫到的“四风死角”,这一方面印证:
反“四风”是一场艰苦的、长期的、需要久久为功的战役;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
消除顽瘴痼疾,需要釜底抽薪。
(多用象征性词语)
甚至有人还打着算盘,反“四风”凌厉拳风之下,高档饭店不敢去了,豪华会所不能进了,保留个内部培训中心,可以方便行事、掩人耳目。
但他们恰恰忘了:
任何心存侥幸都不可能走到最后。
福彩培训中心再怎么乔装打扮,再怎么隐蔽谨慎,不还是浮出了水面?
自以为用“拖字诀”就能熬过刹风整纪,靠“装字诀”就能瞒过监督检查,靠“变字诀”就能把制度的力道化解掉,只会被证明是打错了算盘。
EMBA退学潮湿纯洁官商关系的起点
一些人或许会说,让一个社会的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共同学习、加强合作,不也降低了招商引资的交易成本吗?
殊不知,这样的培训,事实上很容易异化为结交人脉的俱乐部、利益资源的集散地、官商勾结的名利场。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学校汇集了政商资源,官员获得了耀眼学历,商人结交了官场人脉,表面的互利共赢背后,既让培训学校的学术品格和大学精神受到玷污,也令领导干部的形象、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损伤。
传销案中群众信号为何失灵
心知“难啃的骨头”不好管、不愿管,所以也就顺水推舟不管。
但这岂是袖手旁观的理由?
在群众看来,该管的事情不管,踢皮球,“绕道走”,无异于在部门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不作为默契”。
难怪有人愤愤地说:
如果摆在面前的是好做又能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工作,估计好些部门会抢着干吧。
说到底,“不作为”“少作为”的背后,其实是部门利益最大化的“精心计算”,是精于世故、趋易避难的一种选择。
它像瘟疫,会传染,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官场文化。
时间久了,埋下“地雷”,贻害社会。
一旦事发,虽然三下五除二解决了问题,岂不知早已损了政府形象,凉了群众的心。
海外旅游,当好“中国读本”
置身其他文明的场域,每个人都成为一本生动的“中国读本”。
从这个意义出发,每一位出境的公民,都有责任当好国家形象的代言人。
不应忘记,最好的旅游,是把旅途中所有的美好刻在心上;而除了记忆,什么都不要留下。
愿国耻日激发奋进的力量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样描绘“记忆”——它往往把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把读到过的和亲历过的完全吞入遗忘的黝黑的渊底,不经强迫隐而不露,只有意志的呼唤才能将它从幽冥中召回。
日本人写的《支那论》曾说当时的中国人似蚯蚓,“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
这样的耻辱延续多年,直至全面抗战爆发,才迎来历史转折。
正因如此,今天我们的国家格外珍视和平与主权,对于任何侵犯主权、破坏和平之举,都会坚定地挺身而出、敢于说不。
今天,当我们听到警报,最需要想一想曾经遭受的耻辱,而最好的洗刷方式,则是在新的时代重拾抗战精神,拿出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啃下难啃的改革硬骨头,闯过艰难的发展关口,去完成抗战先贤们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
人民日报:
“阿里传奇”能被多少“小微”复制
对于中国万千普通百姓来说,一个鼓励创业、创新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近在眼前,人们也比任何时候都企盼着让小微企业破茧成蝶的良好环境。
从砍掉600余项审批的简政放权,到注册登记的自降门槛,从“营改增”的步步为营,到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的自我约束,从中央到地方,所出台的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所努力营造的宽松氛围、包容环境、法治格局。
加大税收支持,月销售2万—3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都暂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加大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以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创业基地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等,这无疑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使得看上去难以复制的“阿里传奇”,让人觉得有了点“赢的可能”。
“小微”要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成为一株大树,离不开好的商业环境,离不开奋斗打拼。
小微企业的好前景,是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体共同的“大未来”。
宏观的简政放权,中观的创业支持,微观的竞争奋斗,一个都不能少,才有中国经济的未来,才能续写更多“逆袭者”创业成功的“小微故事”。
人民日报:
你改变,政治生态就改变
孔子有云: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今天,无论是谁,都至少应敬畏三样东西:
法、理、情。
政治生态不佳,不是自甘堕落的借口,更不是可以腐败的理由。
做人的底线,为官的本分,工作与生活的最终目的,都是值得叩问心灵的严肃问题。
身上捆着名缰利锁,脑中想着进退留转,眼里盯着功名利禄,就容易翻船落马。
与其出事之后怨这恨那,不如静一静、想一想,贪欲因何而起,心门缘何洞开?
人民日报:
不允许新闻掮客的存在
新闻工作的本质是追寻和报道真相。
新闻界长期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
付费给消息源属于一种“腐蚀”,付费给记者也是一种“腐败”。
人们不应受金钱驱使开口说话或者闭口不语,金钱会破坏消息源和媒体的可信度,干扰大众对信息的判断,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
“新闻掮客”的存在,不仅损害了被报道者,也对媒体行业造成巨大的伤害。
他们干扰了正常的新闻采编秩序,也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败坏了行业风气,甚至引发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
他们以“自媒体人”自居,以开发媒体资源为己任,四处钻营打探、煽风点火。
而个别媒体和媒体人由于职业道德败坏、职业规范不严、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也心甘情愿地钻进他们的陷阱,与之狼狈为奸、蝇营狗苟。
传媒行业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路上,有必要对自身经济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进行反思自省,有必要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新闻从业者进行整顿规范,有必要对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新闻掮客”进行坚决打击。
人民日报:
旅游不文明,不能光呼吁
现象:
人认为,从旅游性质看,旅游往往是一锤子买卖。
游客大多不是本地人,八辈子不来一次,用博弈论的话语,这叫“一次性博弈”,对景区没什么归属感,内心的小恶魔很容易挣脱道德的束缚,只顾自己痛快。
有人分析,从景区管理看,公共假日景区内游客扎堆,对管理资源的占用大,也是客观原因。
需要管理的方面一排序,保障游客人身安全、防止踩踏、避免出事,这些都有点儿忙不过来,哪有精力来管乱扔垃圾的、乱刻字的?
措施或者号召:
把垃圾带出景区,给你一瓶矿泉水。
有些地方成立“文明旅游银行”,游客全程文明,就能获得积分和免费旅游名额等优惠,甚至可成为“文明旅游形象大使”。
微刺激,有时候有大作用。
人民日报:
免费也要细思量
现象:
假日里节节攀升的博物馆参观人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刻度尺。
免费开放政策以零门槛、零障碍扩大了博物馆的观众群,彰显了博物馆的公益属性,是政府文化惠民的实在举措.
本质:
弊端首要就在博物馆从此无法区分有效观众。
在付费参观的时代,进入博物馆的绝大多数都是想看看展品的,而免费以后,谁是有效观众就只有天知道了。
人民日报:
谁说正能量没市场
现象:
在解构四处盛行、犬儒成为时尚的“后现代”,这样的“主旋律”话题,引来粉丝无数,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有些难以想象。
但事实胜于雄辩,
阐释:
世界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系统,有阳光就有阴影,有奉献就有需求,就像硬币有它的两面。
经历了多少年“高大全”的拔高式宣传教育之后,这些年来,我们开始向人之常情回归,却又矫枉过正,陷进另一种有着逆反色彩的审美观之中。
于是乎,崇高被解读为虚伪,真情被曲解成矫情,“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被奉为真理,不压榨出人家“皮袍下的小”来,一些人心里似乎总感到不踏实。
于是乎,自私才是人性、变态才属正常、丑陋才够真实的阴谋论充斥舆论场,负能量取代“没市场”的正能量,成为最能争夺眼球的话题焦点。
号召:
真善美从未随风而逝,正能量不是票房毒药。
无需包装,也不用“升华”,原生态的展现最叫好,也最叫座。
人民日报:
上海自贸区:
局部突破与万众创新
当“试验田”里的良种在更大面积播种,中国的发展因此获得的新动能,将喷薄而出。
新的改革活力,就蕴藏在大众之中
到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整整一年了,它交出的成绩单开始迎接各方打量。
有一点可以肯定,经过一年,不但操作者的一系列认识——做“改革高地”而非“政策洼地”、做“苗圃”而不做“盆景”,特别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深刻,就连围观者也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这个被称为自贸区的局部试验,与昔日开发区、保税区之类,果然存在根本区别。
只需略作盘点,就会发现,这个自贸区并没有“占国家便宜”,没有国家任何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成绩单上,醒目的也不是各种数字,而是一项项志在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
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业已形成……这些制度,无不触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难啃的硬骨头,也进入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绕不开的“深水区”甚至“雷区”。
这也让人进一步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将之称作“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的深意。
一年来,从国家各部委到上海自贸区,各级政府不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捏指成拳的智慧推进自我革命,削自己的权,革自己的命,向自己亮起手术刀。
政府的权力少了,企业的活力多了,贸易便利了,金融走向有序开放了。
而随着新制度开始向全国复制推广,人们更有理由相信:
中国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完全可以从局部突破,可以一部分地方领跑;改革与开放、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完全可以水乳交融、良性互动;社会主义中国完全拥有充分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的能力。
自贸区的试验证明,有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促动,改革共识的凝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国家部委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与规范法律环境、防范系统性风险并行不悖;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从一个28平方公里的局部率先突破,先行先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成本;正是通过开放倒逼改革,“逼”出了政府权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