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488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docx

孙恒振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翻译错误

首页:

标题、英文提要、关键词及作者简介

论文标题:

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一处翻译错误

——《工资、价格与利润》一文的误译及其影响

UrgentamendmenttoatranslationerrorinthewritingsofMarx

      -Mistranslationof"wages,pricesandprofits,"anditsimpact

孙恒振

Abstract:

"Wages,pricesandprofitssince1922,ChinapublishedChinesemonographsdate,ithasbeenmorethan90years,despitethetranslationofthevariousversionsdiffer,butthebooktranslationinformativeerrorwereunabletoavoid,thistranslationTheerrorsresultedintheChinesetranslationoftheMarxisttheoryofvalueisclearlyincompatible.Than90years,amistranslationofthebookhasnotbeenabletoattractattention,thebookawiderimpactonChina'seconomiccircles,thetranslationerrorledtotheeconomiccirclesofthemisinterpretationofthetheoryofvalue,resultinginovertheyearsbuiltonmisinterpretationoftheMarxisttheoryofvaluebasedonquestioningofMarx'stheoryofvalue,mistranslationbecamethepretextforthenameofsomeso-calledfor"thedevelopmentofMarxism,theideaof​​Marxism"againstMarxism.OnlyrestoretheoriginalMarx'struecolors,tocrackquestionedadheretoMarxismofMarx'stheoryofvalue.

Keywords:

Wagesandpricesandprofits;Marx;original;theoryofvalue;translationerrors

作者简介:

孙恒振,1966年2月出生,男,汉族,学士学位,河北清河县人,就职于清河县杨二庄中学,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学教学。

 

论文见下页

马克思著作中急待修正的一处翻译错误

——《工资、价格与利润》一文的误译及其影响

孙恒振

摘要:

《工资、价格与利润》自1922年我国出版中文单行本算起,至今已经90余年了,各种版本的翻译尽管有所不同,但书中翻译的知识性错误均未能避免,这一翻译的失误造成中文译本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明显不符。

90多年来,该书的一处误译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由于该书对我国经济学界的影响较广,翻译的错误导致经济学界对价值理论的曲解,致使多年来出现了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曲解的基础上的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质疑,误译遂成为一些人以所谓为“发展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口实。

只有还原马克思原著的本来面目,才能破解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质疑,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

工资价格与利润;马克思;原著;价值理论;翻译错误

正文:

《工资、价格和利润》是马克思于1865年6月20日和27日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会议上用英语所作的演说,1898年由马克思的幼女爱琳娜以《价值、价格和利润》(Value,PriceandProfit)为题,首次在伦敦发表,后来德文版改名为《工资、价格和利润》。

马克思作这次演说的时候,他已经建立起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且已经完成《资本论》的全部草稿。

这篇讲演用非常紧凑而通俗的形式阐述了他的已经成熟了的经济理论。

 

《工资、价格与利润》是对我国经济学界影响较大的经典文献。

我国新旧版本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都收入该文。

早在1922年,商务印书馆就出版了李季翻译、书名为《价值价格及利润》的单行本,1939年解放出版社的《政治经济学论丛》中也编入了该文,1946年10月解放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解放后先后有1950年的三联书店单行本(书名《价值价格与利润》)、1964年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等。

1977年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工资、价格与利润>讲解》,1979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工资、价格与利润>解说》等,可以说该文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影响是较大的。

不同的中文版本尽管有一些差别,但存在一个共同的失误:

对该文第十二节第3自然段的翻译明显与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不符,且上下文自相矛盾。

如果从1922年算起,至今已经90余年了,文中的误译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下面以200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为例,分析这一翻译失误并力求回归马克思的原意。

一、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存在的问题

2003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对《工资、价格与利润》(以下全部简称“《工》文”)第十二节第三自然段的译文如下:

“但是,商品的价值——这种价值最终一定要调节商品的市场价格——虽然完全由商品中所凝结的劳动总量来决定,并不取决于这种劳动量分为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但是决不能说,例如在12小时内所生产的个别商品或成批商品的价值会永远不变。

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或由一定的劳动量所生产的商品的数或量,取决于所用的劳动的生产力,而不取决于劳动的延伸或长度。

纺纱劳动的生产力,在一般水平下,例如,在一个12小时的工作日内能生产12磅棉纱,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生产2磅棉纱。

这就是说,如果在前一场合,12小时的平均劳动实现为6先令的价值,12磅棉纱就要值6先令,而在后一场合,2磅棉纱也要值6先令。

所以,在前一场合,1磅棉纱只值6便士,在后一场合,1磅棉纱竟要值3先令。

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就是所用劳动的生产力有差异的结果。

生产力较高时,1小时劳动体现为1磅棉纱;生产力较低时,6小时劳动才能体现为1磅棉纱。

在前一场合,1磅棉纱的价格只等于6便士,尽管工资较高而利润率较低,在后一场合,它的价格却等于3先令,尽管工资较低而利润率较高。

这是必然的,因为1磅棉纱的价格是由耗费于这磅棉纱的全部劳动量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个劳动量分为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的比例决定的。

所以,我前面所说的高价劳动可能生产低廉的商品,而低价劳动可能生产昂贵的商品这一事实,也就不再像是什么奇谈怪论了。

这只是说明了一般的规律,即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耗于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的,所消耗的劳动量完全取决于所用劳动的生产力,因而也随劳动生产率的每一变化而变化。

”【1】199-200((加粗字体的部分是笔者认为存在翻译问题的部分)

“《工》文”第十二节的标题是《利润、工资和价格间的一般关系》,在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已经说明工资与利润的关系,这一自然段旨在说明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耗于商品的劳动价值量决定的,并且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工资的高低不影响商品的价格。

开头和结尾部分(字体没有加粗的文字)的表述还是比较清楚的,开头是论点,结尾是结论,可是中间部分的数据分析却令人费解:

(一)“12小时的平均劳动实现为6先令的价值,12磅棉纱就要值6先令,而在后一场合,2磅棉纱也要值6先令”、“1磅棉纱只值6便士”、“1磅棉纱竟要值3先令”的表述违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与结尾部分的观点自相矛盾。

首先,按照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纺纱工人的劳动只是棉纱的价值中的一部分,即活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在上面的引文中,既然纺纱工人12小时就创造了6先令的价值,加上从棉花、机器损耗转移过来的物化劳动的价值,12磅棉纱的价值肯定会大于6先令。

显然,这里是把纺1磅棉纱创造的价值等同于1磅棉纱的价值的错误,这样的表述是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不符的。

其次,在上面的引文的结尾部分,马克思也说得很清楚“1磅棉纱的价格是由耗费于这磅棉纱的全部劳动量决定的”,可见译文已经造成了前后文的明显不一致。

再次,对照“《工》文”第十二节第一自然段,也能说明“12磅棉纱就要值6先令”违背了马克思原著的原意。

第一自然段开头部分的文字是:

“从商品的价值中除去补偿原料和耗费在商品上的其他生产资料的价值,即除去商品中所含的代表过去劳动的价值,这商品价值的余留部分就是最后雇用的工人所加的劳动量。

如果这个工人每天工作12小时,如果12小时的平均劳动结晶为6先令的金量,那么这6先令的附加价值就是他的劳动所创造的惟一价值”【2】198。

这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6先令是纺纱过程创造的价值,而不是2磅棉纱的价值。

最后,我们还可以用《资本论》中的相关内容证明:

纺1磅棉纱的创造的价值不同于1磅棉纱的价值。

“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产品是20磅棉纱,价值30先令。

这个棉纱价值至少有(24先令)是由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只是再现的价值(20磅棉花20先令,纱锭等等4先令)构成的,或者说,是由不变资本构成的。

其余的是在纺纱过程中产生的6先令新价值,其中一半补偿预付的劳动力的日价值或可变资本,另一半形成3先令剩余价值。

可见,这20磅棉纱的总价值是依下列方式构成的:

30先令棉纱价值=24先令c+3先令v+3先令m”【3】255 马克思在这里分析的也是棉纱的价值问题,虽然设定的数据与“《工》文”不同,但也能够说明棉纱的价值是物化劳动与纺纱过程创造的价值之和。

(二)对数据分析的结论不成立:

“在前一场合,1磅棉纱的价格只等于6便士,尽管工资较高而利润率较低,在后一场合,它的价格却等于3先令,尽管工资较低而利润率较高。

即便我们忽略“1磅棉纱的价格只等于6便士”、“等于3先令”的错误,我们也得不出“尽管工资高而利润较低”、“尽管工资低而利润较高的”的结论,因为全部的数据分析中,都没有涉及工资高低的问题,更没有提供前一场合的工资高于后一场合的工资的依据,怎么能得出前一场合的工资高于后一场合、利润低于后一场合呢?

两个场合的工资各是多少、利润率各是多少?

按照上下文的文意,得出这一结论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工资的高低与商品的价格没有直接关系,可是不回答这些疑问,怎么能得出这个结论来呢?

笔者推测,翻译者没有读懂原文,所以没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中文版其他版本对《工资、价格与利润》的上面两处文字的翻译,虽然有些差别,但同样存在把“纺纱创造的价值等同于棉纱的价值”的问题,同样导致了马克思的著作既不符合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且上下文自相矛盾的现象(参见文后《中文版翻译对照表》)。

二、中文版翻译的失误的分析

(一)6先令是12磅棉纱的价值,还是纺12磅棉纱创造的价值

英文原著:

Ifthen12hours'averagelabourwererealizedinthevalueof6sh.,intheonecasethe12lbsofyarnwouldcost6sh.,intheothercasethe2lbsofyarnwouldalsocost6sh.Onelbofyarnwould,therefore,cost6d.intheonecase,and3sh【4】199-200

《全集》中文版:

如果在前一场合,12小时的平均劳动实现为6先令的价值,12磅棉纱就要值6先令,而在后一场合,2磅棉纱也要值6先令。

所以,在前一场合,1磅棉纱只值6便士,在后一场合,1磅棉纱竟要值3先令。

英文中的“Cost”,的释义有:

费用;花费;价钱;成本;.努力;代价;损失等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商务印书馆,第六版,379页)。

《全集》中文版翻译为“值”,即价钱。

intheonecasethe12lbsofyarnwouldcost6sh,翻译为:

“(在前一场合)12磅棉纱就要值6先令”,汉语里“值”与数量词结合就是“价格”;英文的价格用Preis,《工资、价格与利润》全文中的价格都是用Preis而不是Cost。

从语言环境来看,“前一场合、后一场合”都是指纺纱的“场合”,而不是交易的场合,没有涉及到棉纱的价格;分析的是纺纱劳动,6先令是纺纱的劳动“成本”,而不是纱的“价格”。

因此把cost翻译成“值”,即棉纱值多少钱(棉纱的价格)是不确切的。

中文版的前面一句已经说的很清楚,6先令是“12小时劳动实现的价值”,而不是棉纱的价格;而随后的这一句又说成是“12磅棉纱值6先令”,明显自相矛盾。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6先令是纺纱劳动创造的价值,这里可以把英文的cost直译为“成本”或者“耗费”,意译为“纺纱创造的价值”,才符合原意。

这段文字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生产力高的和生产力低的“两个场合”在12小时内创造的价值是一样的,都是6先令,前一场合1磅棉纱的纺纱劳动成本6便士,后一场合3先令。

(二)关于两种情况下的工资、利润的高低

英文原著:

Thedifferenceofpricewouldresultfromthedifferenceintheproductivepowersoflabouremployed.Onehouroflabourwouldberealizedinonelbofyarn,withthegreaterproductivepower,whilewiththesmallerproductivepower,6hoursoflabourwouldberealizedin1lbofyarn.Thepriceofalbofyarnwould,intheoneinstance,beonly6d,althoughwageswererelativelyhighandtherateofprofitlow;itwouldbe3sh.intheotherinstance,althoughwageswerelowandtherateofprofithigh.【5】199-200

《全集》中文版:

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就是所用劳动的生产力有差异的结果。

生产力较高时,1小时劳动体现为1磅棉纱;生产力较低时,6小时劳动才能体现为1磅棉纱。

在前一场合,1磅棉纱的价格只等于6便士,尽管工资较高而利润率较低,在后一场合,它的价格却等于3先令,尽管工资较低而利润率较高。

根据前面的内容,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生产力下纺1磅纱的劳动价值(创造的价值)不一样,分别是6便士和3先令,并没有涉及到棉纱“价格上的差异”,因此这一部分的“价格差异”不是上文的结论,因此把Thedifferenceofpricewouldresultfromthedifferenceintheproductivepowersoflabouremployed翻译成“这种价格上的差异就是所用劳动的生产力有差异的结果”是不确切的。

应该翻译为:

价格的差异就是所用劳动的生产力有差异的结果。

Onehouroflabourwouldberealizedinonelbofyarn中文版的翻译:

“生产力较高时,1小时劳动体现为1磅棉纱”。

其中的realized是“实现”的过去时,这里意思就是“纺了”,没有必要用“实现”,这句应翻译为:

生产力较高时,1小时纺1磅棉纱。

既然6便士、3先令不是1磅棉纱的价值,Thepriceofalbofyarnwould,intheoneinstance,beonly6d,可以意译为:

1磅棉纱的价格里面(包含的纺纱劳动价值),在前一场合,只有6便士(劳动价值,因此价格低);itwouldbe3sh.intheotherinstance,意译为:

在后一场和,却有3先令(因而价格高)。

前一场合劳动生产力高,1磅棉纱的价格里面只有6便士的纺纱劳动价值,只是说明了纺纱劳动价值小(只有6便士)、棉纱的价格低,并没有涉及也不能说明工资高利润低。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纺纱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与利润之和,工资高利润就低,反之亦然。

althoughwageswererelativelyhighandtherateofprofitlow《全集》中文版翻译为:

尽管工资较高而利润率较低。

“尽管”是肯定了“工资高”,是没有依据的。

英文“although”有“即使”的释义,因此应翻译为:

即使工资高,但利润就会低。

前者纺一磅棉纱的劳动价值只有6便士,后者是3先令,生产资料相同,前者的棉纱价格由于耗费的劳动价值低自然会高于后者。

按计件工资,前者纺1磅棉纱的工资与利润之和只有6便士,后者是3先令,是前者的6倍;按日工资计算,前者工资与利润之和是6先令,后者也是6先令。

因此说前者工资高没有任何依据。

其后的文字中的“高价劳动可能生产低廉的商品,而低价劳动可能生产昂贵的商品”,马克思说的是“可能”,而不是“一定”,这也可以说明,把“although”译为“虽然”不符合原著的原意。

马克思在《工资、价格与利润》中,主要批判的是约翰·韦斯顿的工资提高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的观点,马克思要证明的是,工资与商品价格没有关系,工资只与利润有关系:

工资高利润就低、工资低利润就高。

而中文版的翻译,得出的却是棉纱价格低则工资高、棉纱价格低则工资的高的结论,这明显违背了全文的初衷,是不符合马克思原著的原意的。

三、回归原著愿意的尝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早期的译本还是最新的译本,中文版对“《工》文”第十二节第三自然段相关文字的翻译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相悖、与该书前后的内容存在明显的矛盾,因此有必要重新解读这部分的相关文字。

翻译外文著作必须把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读者,“信、雅、达”是翻译的三大原则,要求翻译做到准确无误,要表达出作者的真实观点。

在直译无法表达原著作者的本意的情况下,结合适当的意译是必要的。

对照马克思手稿的英文原著,根据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原理结合该文的前后内容,对上述文字进行调整,使之能够与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相符、与上下文的观点保持一致。

下面是笔者在2003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的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的尝试:

“但是,商品的价值——这种价值最终一定要调节商品的市场价格——虽然完全由商品中所凝结的劳动总量来决定,并不取决于这种劳动量分为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但是决不能说,例如在12小时内所生产的个别商品或成批商品的价值会永远不变。

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或由一定的劳动量所生产的商品的数或量,取决于所用的劳动的生产力,而不取决于劳动的延伸或长度。

纺纱劳动的生产力,在一般水平下,例如,在一个12小时的工作日内能生产12磅棉纱,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生产2磅棉纱。

这就是说,如果在前一场合,12小时的平均劳动实现为6先令的价值,纺12磅棉纱创造的价值为6先令,而在后一场合,纺2磅棉纱也创造6先令的价值。

所以,在前一场合,纺1磅棉纱创造的价值只有6便士,在后一场合,纺1磅棉纱竟创造3先令的价值。

价格的差异就是所用劳动的生产力有差异的结果,生产力较高时,1小时劳动纺1磅棉纱;生产力较低时,6小时劳动才能纺1磅棉纱。

1磅棉纱的价格中的纺纱劳动价值,在前一场合,只有6便士,即使工资高,但利润就会低;在后一场和,却有3先令,即使工资低但利润就会高。

这是必然的,因为1磅棉纱的价格是由耗费于这磅棉纱的全部劳动量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个劳动量分为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的比例决定的。

所以,我前面所说的高价劳动可能生产低廉的商品,而低价劳动可能生产昂贵的商品这一事实,也就不再像是什么奇谈怪论了。

这只是说明了一般的规律,即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耗于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的,所消耗的劳动量完全取决于所用劳动的生产力,因而也随劳动生产率的每一变化而变化。

四、理论界的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曲解与译文的错误的渊源关系

在我国,对于大多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人来说,通读马克思《资本了》的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但是通读《工资、价格与利润》中文译本的却是很多的,因此译文失误的影响也是极为广泛的,这在理论界还是教学界都不乏其例。

例证一:

引用曲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案列,作为质疑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依据

程恩富、马艳的《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的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6】167-173(以下下简称“《马》文”)一文,是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对“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提出质疑的文章,该文的分析是从一段材料切入的:

“如传统的权威教科书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一月份某厂1小时生产4吨钢,1吨钢价值是1/4小时;二月份,这个厂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小时生产8吨钢,1吨钢价值降为1/8小时。

这是因为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场合,劳动时间并没有变,支出的劳动量也没有变,发生变化的仅仅是具体劳动。

结果是,同量的劳动原来凝结在4吨钢中,后来凝结在8吨钢中,从而每吨钢的价值量减少了一半。

可见,这里丝毫没有考虑劳动生产率与劳动主观因素复杂化之间的变量关系。

这样,在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中,就出现了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因素包含劳动复杂化和劳动强度这类主观因素,同考察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果舍弃劳动复杂化和劳动强度的不一致的论述,导致逻辑上的悖论。

不清楚“《马》文”引用的是哪本教科书,如果是教科书的原文,说明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理解有误;如果是“《马》文”杜撰,说明该文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有误。

该案例的错误是:

首先,“某厂1小时生产4吨钢,1吨钢价值是1/4小时”是明显与实际、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不符的错误理解,因为,4吨钢的价值不是“某厂”独自创造的,4吨钢的价值包括冶炼过程创造的价值和铁矿石的价值以及能源耗费的价值等,1/4小时只是1吨钢价值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同样,炼钢厂1小时生产8吨钢,1吨钢的价值也不可能是1/8小时。

其次,冶炼过程的劳动生产率也不是“与钢的价值成反比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率”,而是冶炼环节的劳动生产率。

把环节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不成反比,作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成反比其结论自然也就不可能正确了。

由此可见,该文引用的“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不管该文的观点是否成立,用不符合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案例来质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至少是缺乏说服力的。

该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最多能够证明所谓“传统教科书的叙述”是错误的,却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导致逻辑上的悖论”。

“《马》文”在学术界有不少支持者,如朱殊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对程恩富、马艳框架理论的数理分析与评析》【7】50-57、《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会使价值总量增加吗——程恩富、马艳框架下的分析》【8】152-155等文章。

朱殊洋在前面的一篇中,也把“《马》文”中的“传统教科书的叙述”当成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正确解读,特别引用了“《马》文”所谓“传统教科书的叙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