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第三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410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四第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任务四第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任务四第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任务四第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任务四第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务四第三题.docx

《任务四第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四第三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任务四第三题.docx

任务四第三题

1.你学习本课程有哪些收获?

请具体谈谈。

答: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1)了解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和颁行的重大意义以及普通话、汉语方言等相关知识;

(2)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系统、方音辨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知识;(3)学习了语素问题研究、合成词研究、汉语词汇与汉文化、语汇运用等内容;(4)掌握了词类、短语、句子和句子的类别、句子的意义、常见语病等知识;(5)掌握了汉字结构、汉字现代化、汉字文化等知识;(6)了解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等知识。

并提高了相关的能力。

2.本学期你参加了哪些形式的网上学习?

请简要总结一下。

答:

本学期我参加了上网查阅学习资料、收看专题讲座、发帖和回复、参与论坛交流、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学习交流、制定学习计划、参与形成性检测等形式的网上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基本扫除了学习中的障碍,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达到了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3.现代汉语规范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请结合学习谈谈你对语言规范的认识,同时将这个内容发送到课程论坛“语文规范大家谈”帖子里面与大家交流。

答: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的现状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过的是群居的社会生活。

人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从中获得生活资料。

生产不是孤立的个体能够进行的,而是要靠分工和协作。

人们要协作就必须保持经常的联系,经常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有合用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有许多种类,而其中最重要工具的就是语言。

  语言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包含意义的一连串声音,是音义结合物。

它和思维结合在一起,把思维的成果固定下来,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语言自然离不开社会,而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

社会离开语言这个工具,交际无法顺利进行,生产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社会一旦停止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要崩溃。

就这个意义说,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

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进行交际,进行交际不能只有一方,至少要有两方。

所以,语言的使用表面看是个人行为,而实质是社会行为。

为了使思想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必须遵守统一的标准,而不能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方说的话另一方听不懂,交际就无法进行。

就这个意义说,使用语言的人没有自由。

他必须接受社会已有的语言规则的约束,按照别人的样子来使用语言。

规则就是规范。

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确定使用语言的规范,并且推广这种规范,使人们用合乎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语言规范的标准不是哪个部门哪个个人主观制定的,而是由语言学家根据语言发展规律确定下来的。

语言的规范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也要随着语言的发展做改变或调整。

有了规范还必须推广,用来指导实际的语文活动,克服语言使用中种种背离规范的现象。

语言规范化是任何语言都不能缺少的。

  特别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形势发展迅猛,名牌商品占领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的势头愈来愈大,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涌向东南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交往明显增多,方言分歧、语言隔阂问题凸现出来,推广普通话,实现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呼声更为高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销售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更趋繁荣;随着我国国力强大,外国来华投资的人愈来愈多,来华求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多;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交往、经济交往、科学文化交流等愈来愈频繁。

总之,随着现代汉语的地位愈来愈高,现代汉语规范化显得愈来愈重要。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人工智能研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现代汉语的规范化。

二、现代汉语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汉语是汉族的母语,有悠久的历史,是高度发达的语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不但是汉族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国国内各民族间的交际工具,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做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工作,提高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水平,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任务。

  现代汉语有明确的规范。

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下面就对这个规范做些解释。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信息的载体。

共同语必须有明确的标准音,而这个标准音只能是具体的地点语音,不能是地区的语音,也不能是人造的语音。

现代汉语的标准音只能是北京音,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音,这是由汉语发展的历史决定的。

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金元时代起,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北京音逐渐扩展到全国,得到生活在各地的汉族人民认可,确立了它的标准音地位。

明、清的官话,基本上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

辛亥革命后,开展了国语运动,推广了北京音。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大力开展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大力推广普通话,北京音作为标准音的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语音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不是以北京人对一个个具体词的读音为标准。

北京音的语音系统,也就是汉语拼音所拼写的系统。

所以学会了汉语拼音,也就基本掌握了北京音的语音系统。

标准音要排除北京的土音。

例如打碎的“碎”,北京土音念cèi;表示禁止性否定的“甭”,北京土音念bíng。

这都不是普通话标准音。

  北京音中有一批异读词。

例如,“质量”有人读zhìlìang,有人读zhuiang;“教室”有人读jiàoshì,有人读jiàoshǐ;“阿谀”有人读ēyú,有人读āyú;“呆板”有人读dāibǎn,有人读dáibǎn。

异读词的存在不利于语音规范化。

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异读词的读音做了规定。

上面说的四个词,前一个读音成为规范音。

语音也是发展的。

有些词语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读音的规范也要适时调整。

“癌”以前读yán,60年代改读为ái。

“叶公好龙”的“叶”以前读shè,现在读yè,减少了多音字。

  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

民族共同语必须以现有的一种有影响的方言为基础。

汉语各大方言中,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在各方言中影响最大。

白话文是和文言文相对来说的,是和口语一致的书面语。

白话文有古代和现代之分。

《水浒传》、《红楼梦》是古代白话文,《子夜》、《骆驼祥子》是现代白话文。

典范指的是在语言上有示范作用、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

现代和当代的文学著作、科学著作、政治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都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这些著作中使用的语法就是规范的语法。

这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正好配合一致。

这是语法规范的总原则,有了这个原则还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解决实际的语法规范问题。

所以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需要规范的问题。

大量新词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开发、创收、走红、保值、官倒、转产、举报、群体、扶贫”。

有些旧词增加了新义。

例如“病毒”原来指使发病的病原体,现在还指破坏计算机程序的程序。

“炒”原来指烹调方法,现在增加了“经营”或“倒卖”等意义,如“炒股票”。

“发烧”原指体温升高,现在增加了热衷等意义。

为了丰富词汇也吸收了一大批方言词、外来词。

从广东话吸收了“炒鱿鱼、酬宾、爆满、排档、水货、发廊”等。

外来词也增加了很多,例如“卡拉OK、基因、艾滋病、桑拿浴、镭射”等。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生造词,如“抽吸、虏捉、罩盖、芬香”。

还有滥用方言词、外来词的问题。

如广东话的“炒更、拍拖”,外来词的“迷你、影碟”,都是应该规范的。

1、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问题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

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有弟子三千,分别来自四面八方,其语言各异。

孔子讲学时就用雅言而不用鲁国方言,我们可以说孔子是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驱。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

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

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

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

老白姓也以会讲官话为荣,因为人们认为讲官话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

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都来源于上古汉语,同出一源。

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现在常听人批评一些作品“滥用方言”,但何谓“滥”,向来没有量化标准。

一般认为,一个方言词语,如果在普通话里能找到其同义形式,它已无法提供比其同义形式更多的信息量,就不宜再用。

道理很简单:

同样的工具何必配备两个呢?

这不是重复、累赘吗?

但是,方言作为方言文化的载体,它的内涵有时要大大超出语言的内容,而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特定场合它具有一定的感情容量;比如文学作品中,为了凸现地方风情,作者有意在事物名称和亲属称谓等方面使用一些方言俚语,常常可以表达出一种特有的情趣。

“一次,主席听了蒋桂英演唱的民歌,说有荆楚特色。

他最喜欢有小女婿的那一首,对这个词尤感兴趣。

他说如果翻成北方话的‘小不点儿’或普通话的‘一点点’,就没有荆楚特色了。

”(梅白《毛泽东看黄梅戏》,《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1月26日)作为诗人,毛泽东同志以他的艺术敏感,从方言词中捕捉到的,首先是“荆楚特色”,所以他不赞成翻成“小不点儿”或“一点点”。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对待方言词语,一定要全面考察,分清不同的使用目的,区别对待。

普通话要从方言中吸取养料以丰富自己。

这种吸取,不像在自选商场选购货物,事先早备好了满货架东西供你慢慢比较,从容挑选;这种吸取,自始至终是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

不使用无以鉴别,不使用难从发展趋势看,方言总要慢慢萎缩;从局部看,在某个特定时期看,方言也可能占一定优势,它会主动向普通话渗透,不仅会给普通话增加一些东西,也会挤掉普通话中原有的东西,而以自己的东西取而代之。

近年来粤方言以及港台词语的大举渗透,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这也许对普通话的发展有好处,完全用不着惊慌失措。

正如海潮涨落一样,来势迅猛,到时又会退去,再看此时的海滩,虽不复旧时模样,但基本面貌未改,而且还会留下不少意外的收获。

2、书面语言与日常口语相统一的问题

首先,迄今为止,语言学家们判断一种语言现象是否规范的主要依据,基本上是与此有关的某些语言规则。

语言本身的规则和语言运用远不是一回事,用语言规则来驾驭语用,难免捉襟见肘。

何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还不时会出现一些偶发现象,几乎无法取舍,更应慎重。

例如,“金庸热”兴起后,原本只在武侠小说中使用的一些词语,迅速流行开来,特别在体育报道中,更是被大量地、反复地应用。

再如,一部《秋菊打官司》,使“有个说法”“给个说法”之类很快在全国成为大众习语,而且毫无争议地被各阶层接受,就连李锐这样的知名人士,也受影响,情不自禁地以“请给一个‘说法’”作为自己文章的题目,并在该文结尾接连写道:

“我希望老熟人吴冷西给我一个‘说法’,也给历史一个‘说法’。

”(李锐《请给一个“说法”》,《读书》1995年第1期)电视剧《爱你没商量》刚一播出,“××没商量”的格式立刻风靡全国。

尽管你可以指斥它语言“痞气”,或愤愤然于“电子传媒文化”的无孔不入,以致使人们“交出了自己的语言”,但你却无法拒绝这样的语言事实,也无力扭转这类现象。

有些词语,句子在书面语中是合适的、清楚的,但放到口语中就有可能引起误解,碰到这种情况报告人必须及时调整,用口语形式表达。

如:

在一次有关扫六害的报告中,报告人巧用了几个成语“性”风作浪,大发“黄”财,这种书面语上的妙处在口语中却无法体现,听众们把这两成语听成“兴风作浪”“大发横财。

”在分析赌博原因时,报告人用了“爱资病”一词,但听众却听成赌博原因是“爱滋病”,如堕五里雾中,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原因就在报告人照本宣读,没有适当地转化为口语。

看来,尊重语言规则,尊重规范意识,首先就得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实践。

3、语言规范化和语言发展以及个人风格的问题

我们谈的是语言的问题,也不妨举文字的例子。

汉字简化,减少一些字的笔画,使它们易认易写,方便了群众,是一件大好事。

由于方针正确,所以进展顺利,成绩很大。

但也有片面追求笔画简省,忽视其他方面的情况。

例如“厂”字,繁体由“广”和“敞”组成,现在简成了“厂”,笔画一下子从15笔简成了2笔,可算是简得不能再简了,但综合起来看却不见得简便。

因为繁体“厂”字学起来虽然麻烦些,但一经掌握后就捎带着学会了“敞”字;简体“厂”字好学好记,但“敞”字得专门另学。

两相比较,从效益看,简得并不划算。

不仅如此,简体“厂”这种笔画结构,给书写也造成一些局限。

首先它只能一横一撇写得规规矩矩,不大能横撇连写(连笔酷似日文)。

其次它不容易写得好看。

软笔还比较好办,比如可以适当将横笔写得短肥些;硬笔就相当棘手。

第三,跟别的字搭配在一起,且字体又较大时,“厂”中间的大空缺简直难以处理。

竖行尚能勉为遮掩,横写实在无计可施。

这大概就是有的书法家题写厂名时不愿用简体的原因之一吧。

再往深层说,“厂”本是个独立的古字,读hǎn,像突出的石崖,下可住人;又读ān,同“庵”,多用于人名。

现在用作“chǎng”的简化字,跟古字“厂”撞车,导致二字相混。

由于古字“厂”现在基本不用,一般人也不认识。

所以这种撞车,平常情况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一遇特殊情况就会带来麻烦。

清人俞蛟,号梦厂(ān)居士,所以他的一部颇有价值的笔记小说,书名也叫《梦厂杂著》。

如果出版此书,题写书名怎么办?

用简体,“厂”很可能被人读成“chǎng”;用繁体,又有碍汉字规范。

你看,汉字简化的第一要义本是为了简便,现在却有点自寻麻烦了。

再如“鱼”,下面原是四点,后来简成了一横,笔画少了三笔。

但繁体的四点基本上是相同笔形的简单重复,不会给认和写增加什么负担,简不简掉三笔实在无所谓。

而从书法角度看,一横放在字下而容易使笔势板滞,极难写好;四个点并列,放在字下,写起来却可以千姿百态,变化万端。

笔者无意对这两个简化字的得失优劣妄加评议,更不配对整个汉字简化工作说三道四;引这两个字为例,无非是想说明汉字除了是记录汉语的工具,具有交际功能外,尚有艺术功能和学术功能。

倘使当年进行汉字简化时,在强调汉字的工具性之外,也兼顾一下它的后两种功能;倘使今天在进行汉字规范、特别是社会用字规范时,能将它这三方面的功能综合起来考虑,也许会在工作中少几分尴尬,多一点主动。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汉语言文字规范问题始终是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难题,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音习惯;小学教师的误导;具有权威性的主持人、播音员偶尔出现的发音错误;港台普通话对规范语言文字的干扰;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冲击等等,这些都增加了语言文字规范的难度,更何况汉语言文字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古代和现代对某些文字的发音就有明显的差别,许多古代诗词用现在的发音标准读起来不押韵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此就汉语言文字的发音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四、所述问题的解决办法

从事汉语规范可以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容纳,一种是剔除。

容纳的实质是宽容,即对突破原有规范模式的一切语言现象不忙着定是非,判正误,而是坚信语言本身的筛选能力,承认不同表达形式的表达特点,尊重语言使用者的创造。

其结果是语言本身的丰富,语言使用的活跃。

容纳当然不排斥选择,但这应当是在语言实践之后,而不是在实践之初。

剔除采取的是审视的态度,对一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总喜欢像海关人员那样左检查右挑剔,生怕一不留神混进一些走私货物,溜进几个奸滑之徒,从此酿成大灾大祸。

这也难怪,因为他们追求的是语言的纯洁。

世界上万事万物真能做到纯洁的可谓凤毛鳞角,语言这东西又偏偏最不容易做到纯洁。

在封闭凝滞的环境中,语言相对稳定,人们还勉强可以感受到它那副纯洁的面孔。

一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思想活跃,交流频繁,语言的每一个分子简直都被激活起来,它的发展演变,真叫人眼花缭乱,此时再要求它纯洁,实在显得有点一厢情愿。

想当初,“的士”“巴士”刚出现,说惯了“出租汽车”“公共汽车”的人有过一阵骚动,有人惊呼这是“旧时方言外来词回潮”。

又是“旧时”,又是“方言”,又是“外来词”,可谓不纯洁之至,但曾几何时,“打的、面的、的哥、的姐、大巴、中巴”纷纷用开,原先蹙眉的人也跟着改口,再让他说“出租汽车”一类名称,倒反而不习惯了。

最近广东又出现了“冷巴”的叫法,倘若流行开来,不知还会不会引起骚动?

剔除倒不是一概排斥,符合规范的当然也吸收,一时拿不准、无法定夺的也可容纳。

但这一切的决定权据说主要在语言学家手里。

谁个规范,谁个不规范,谁个处于两可之间,诸如此类,都主要得由他们说了算,其余的各色人等一概不必为此劳神费心,只需照他们指点的办理就是。

遗憾的是,这番好意好多人不愿领情,在语言使用上依然我行我素,不怎么把语言学家的训诫当回事。

于是有人感叹曰:

“规范意识太差!

”诚然,这确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深究一下便不难发现,事情并不如此简单。

当今有些语言学家,可以算是语言研究家,就研究而言,可能十分高明,但语言实践的范围不广,除写学术论文外,不大有兴趣写其他种类的文章,比较缺乏语言使用的具体经验,对别人写作中的创新不大习惯,对别人写作中的甘苦体会不深,所以评议起来难免有不周到、不切实之处,严重的,甚至用一般扭曲了个别。

他们判定一些语言现象是否规范时,经常言而不中,大概与这些情况不无关系。

基于以上理由,语言学家要想对个别语言现象的发展走向进行预测是可能的,但要做到从总体上准确地预测语言发展中的诸多复杂情况,就不那么容易了。

例如,语言运用中,在一些职业、职务、职衔前冠以“男”或“女”的字样,有的单纯是为了区分性别,如“男同胞、女同胞”“男教师、女教师”等;有的则除了区分性别外,还兼有强调的作用,如“女部长、女将军”等。

这类情况,往往没有或不必有对应的词语出现,如旧社会理发是男人的职业,妇女是不会干的,解放后男女平等,妇女也从事这一职业,于是有了“女理发师”的说法,但一般并不说“男理发师”。

有时根据语言体系均衡的需要,可以预测出现了“男保姆”之后,会继之而出现“女保姆”,原有“富翁”,后来有“富婆”,但不能据此推断出在出现了“男阿姨”之后,是否一定会出现“女阿姨”。

至于下面这句话:

“《论语》有‘后生可畏’的话,想不到女后生也这样可畏。

”(张中行《负暄三话》77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我们甚至很难判断“女后生”的说法是否规范,更不要提预测今后会不会有“男后生”一说了。

再比如,汉语里表示某件事情或某个动作行为开始的意思,喜欢用“开”字打头,后面再配一个相关的词语。

例如开始收割叫“开镰”,开始演出叫“开演”,会议开始叫“开幕”,比赛开始叫“开赛”,诸如此类。

近来这种格式用得多了起来,也变得复杂起来。

例如旧时京剧开演又可叫“开锣”,可重大的拍卖活动也曾经叫“开锣”,后来又改称“开锤”,而击锤明明是表示一桩拍卖交易结束,而不是开始。

高尔夫球和台球比赛都用“开杆”,这是一种叫法指称两件事物。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收割小麦已很少用镰刀,因此今年报道三夏情况的新闻已不用“开镰”,这是旧有叫法的淘汰。

面对如此复杂的语言现象,你怎么预测呢?

桥牌比赛如果可以叫“开牌”,钓鱼比赛呢,是叫“开钩”还是“开竿”?

虽然从理论上说预测是可行的,但要付诸实践,特别是要预测准确,却很不容易。

因为预测往往需要假设种种条件,而这些假设不是根据已有语言规则进行推论,就是主观的分析,都不一定跟得上语言的变化。

特别是,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假设不准,预测也会随之落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总结,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一座里程碑,她的公布与实施,将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我们相信,有这部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项法律作为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语言规范化工作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规范化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人们推进规范化的自觉性也会越来越强。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普通话词汇规范化是社会生活大势所趋,而普通话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具体体现,因此,不论词汇是稳定还是不断变化的,其词汇规范化的使用也是人们生活所向,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做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工作,不能采取强迫命令的方法,只能因势利导,使用扩大影响的方法,通过编纂规范性的现代汉语词典、审定语文教材等方式来进行,另外,还要与新闻、广播、电视、电影、戏剧、出版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得到全民的重视,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