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36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docx

圆柱和圆锥教学计划及教案

621《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计划(第一稿)

黄村小学六年级备课组黄智培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及特征。

3、面积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5、三角形的特征。

6、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7、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8、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9、圆的认识

10、圆的周长。

11、圆的面积。

---------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2、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

3、圆锥的体积。

------------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的周长和面积时,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

1、学生的空间观念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时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清晰地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

2、学生对于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模糊。

为此,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着重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3、学生在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不够灵活的。

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

因此,将以大量的基础知识进行练习,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理解圆柱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理解圆柱体和圆锥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单元评价要点

1、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3、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4、能解决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16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时间

备注

 

面的旋转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称,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

圆柱的表面积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

圆柱的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圆锥的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综合练习

4

合计

16

 

各课时的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 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

课件显示:

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

点动成线

活动二

观察书本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课件显示)

学生体验:

线动成面

活动三

观察书本主题图,(课件显示):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2——3(球)3——4(圆锥)4——2(圆台)

2、介绍:

圆柱、圆锥、球的名称。

小结:

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活动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活动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

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活动六、认一认

小结:

(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

三、知识拓展练习提高

1. 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课本第4页练一练1)

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的。

2. 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课本第4页练一练3)

3. 想一想,连一连(课本第4页练一练4)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 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14×53.14×203.14×103.14×73.14×9

3.14×303.14×23.14×603.14×83.14×40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

(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说说自己的猜想)

三、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活动一研究侧面积(课前预习、实践,然后学习时交流)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

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活动二研究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罐用料多少。

学生测量,计算表面积。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小结:

圆柱的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动画:

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1、质疑:

书本第7页。

2、填空

(1)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  )形。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

3、书本第8页练一练1。

4、提高题:

课本第8页练一练2。

5、拓展题:

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12.56厘米,则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多少?

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 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

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指出:

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

什么叫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5、小结:

二、探索新知

1. 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板书课题)

2.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切拼转化)

   (3)探索求圆柱体积的公式。

(教具的演示)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为什么?

让学生再讨论:

   (5)小结:

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 相等,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课本第11页)

  教学“试一试”

小结:

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

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

如果知道d呢?

知道C呢?

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11页的练一练1。

2、书本第11页的试一试。

3、拓展题:

李叔叔买了一个圆柱形花瓶,底面半径10厘米,高20厘米,他想把它包装送人,能不能把它放入一个容积为6立方分米的盒子里进行包装?

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指出:

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