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6070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docx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6013

 

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

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

 

 

BACHELOR'SDEGREETHESIS

OFNORTHEASTPETROLEUMUNIVERSITY

 

TheChallengesandSolutionofChineseGovernment'sManagement

inLowCarbonEra

 

College:

Subject:

Administrativemanagement

Name:

WangZhaopeng

Directedby:

JiangZhaoyuAssociateProfessor

 

June2011

郑重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摘要

低碳时代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时代,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低碳时代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顺应低碳时代的要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走着一条非低碳的发展道路。

低碳时代的中国政府管理,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经济发展的压力、社会心理的阻力、国际社会的抗力等。

中国政府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战胜三个挑战,才能在低碳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引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首先,中国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和和谐发展理念。

其次,中国政府要变革管理模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市场参与机制。

第三,中国政府要加强管理能力,提高规划能力、引导能力和协调能力。

第四,中国政府要革新管理工作,运用管制工具、经济工具和绩效工具。

实施了以上四个方面的管理举措,中国将会步入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持续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

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挑战;解决思路

 

目录

第一章低碳时代及其政府管理相关研究概述

1.1何谓低碳时代

1.2低碳时代政府管理的理论渊源

1.3低碳时代西方国家政府管理的应对策略

第二章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2.1经济增长的压力

2.2社会心理的阻力

2.3国际诉求的抗力

第三章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的解决思路

3.1管理理念的更新

3.1.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3.1.2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3.1.3树立和谐发展理念

3.2管理模式的变革

3.2.1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3.2.2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3.2.3建立市场参与机制

3.3管理能力的提高

3.3.1提高规划能力

3.3.2提高引导能力

3.3.3提高协调能力

3.3.4提高保障能力

3.4公共政策的革新

3.4.1运用管制工具

3.4.2运用经济工具

3.4.3运用绩效工具

第四章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变革后的前景预测

4.1环境友好型社会

4.2资源节约型社会

4.3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一章低碳时代及其政府管理相关研究概述

1.1何谓低碳时代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

因此,各国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而“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就要求当今世界必须进入低碳时代。

何谓低碳时代?

具体而言,低碳时代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时代,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时代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目的在于实现七个“低碳化”,即能源低碳化、交通低碳化、建筑低碳化、农业低碳化、工业低碳化、服务低碳化以及消费低碳化。

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

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

低碳时代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2低碳时代政府管理的理论渊源

生态行政是低碳时代西方政府管理的前奏。

早在1908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美国国家林业局长就在一次西半球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主义的环境政策。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以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事件,也出现了以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代表的对于生态环境破坏揭露和关注的声音,在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还出现了要求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自发性群众街头抗议活动。

自此,生态行政进入了快速而广泛的发展时期。

如1969年美国成立了对总统负责的“环境质量委员会”,1970年正式成立了新型的国家行政机构“国家环保局”,以专门行使环境保护职能。

由于西方国家政府的重视和实践,生态行政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在能耗与环保上面临着更为突出的矛盾,生态行政理论已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此情况下,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发展逐步成为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相继提出了“绿色新政”措施,低碳政府理论研究开始逐步升温。

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于2009年出版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提出了“保障型国家”(ensuringstate)概念,对低碳时代政府的战略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

与工业文明时代的“参与式国家”中政府的辅助者角色不同的是,低碳时代,政府的领导、指导与引导者的角色更为突出,政府的战略地位更为显著。

为实现低碳转型,西方国际努力实现公共政策流程的“低碳化”、“减碳化”乃至于“无碳化”(De-carbonize),也就是优化政府决策程序,在决策中结合推进低碳的发展思维,支持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1.3低碳时代西方国家政府管理的应对策略

低碳时代的西方国家在政府发展战略、财税政策、能源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转型,将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环境问题纳入国家宏观发展政策统筹考虑,促进了低碳发展的政策工具创新。

例如,英国已形成包括气候变化法、气候变化税、欧盟碳排放贸易制度等完善的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并建立了碳基金,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设立了碳信托基金,提供节能服务和贷款等,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英国还引入了财政激励机制,推出了“气候变化税”。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碳预算被赋予公共政策内涵,开始作为一种政策管理工具出现。

英国在全球第一次把碳预算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以便更好地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有效实施碳减排。

2009年4月22日,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这意味着英国政府的每项决策都将考虑碳的排放和吸收,还要相应考虑由此引起的财政收支。

西方国家还对政府责任进行了积极的立法规定,赋予了政府在低碳发展中的重要规划权力以及相应的裁量权力。

比如,英国于2003年2月24日发表了《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白皮书;2007年3月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2009年7月15日,公布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白皮书。

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与政策,英国确立了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再比如,日本政府2004年发布《面向2050的日本低碳社会》、2008年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将低碳社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德国政府1986年修改出台了《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2002年出台了《节约能源法案》,2004年出台了《国家可持续发战略报告》。

美国2009年6月26日也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

此外,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对节能、可再生能源等减排二氧化碳技术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确定能源效率标准与建筑节能标准等。

并且,实现了从高碳政府模式向低碳政府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强化对气候变化的政府管理,提升政府气候管理部门的战略地位。

例如,根据《气候变化法案》,英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委员会,负责向政府提供独立的专家建议和指导,确保政府制定并坚决执行节能减排政策;还负责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每年向议会提交公开、透明的年度进展报告。

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还设立了气候变化特命大使。

日本设立了首相领导的国家节能领导小组。

而且,西方国家还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突出政府的法律责任,完善政府低碳发展的问责机制。

例如,英国规定中央政府机关建筑物的能耗必须符合节能标准,从2008年4月起,博物馆、展览馆和政府办公大楼等建筑的能耗情况将张榜公布。

《气候变化法案》要求英国政府提前至少15年制定“二氧化碳减排预算”,英国政府每年必须向议会提交一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报告。

第二章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2.1经济增长的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高度消耗为代价的。

过度开发水资源、破坏自然植被和乱垦滥伐等现象,贯穿着整个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过程,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矿产和原油资源也被大量开采使用。

比如,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31.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

煤炭消费量30.2亿吨,增长9.2%;原油消费量3.8亿吨,增长7.1%;天然气消费量887亿立方米,增长9.1%;电力消费量36973亿千瓦小时,增长6.2%,资源能源压力巨大。

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9%,达到32.5亿吨标准煤。

煤炭消费量增长5.3%,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电力消费量增长13.1%。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1%。

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3个百分点,超过5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

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沉重代价。

若要改变这一现实,扭转这一局面,中国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对环境问题进行整治。

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等人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如果在2020年时达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5%的目标,今后10年每年需为此新增300亿美元投资,相当于每户中国家庭每年负担64美元(约合437元人民币)。

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机构也对中国为不同减排目标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了估算。

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中国面临的减排成本巨大。

要在短期内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低碳化发展,其对中国政府的管理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2.2社会心理的阻力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国”,可国民的浪费现象之随处可见却令西方人瞠目结舌,自叹弗如。

且不说上亿美金的豪宅、90吨啤酒的喷泉、倒入垃圾桶的20万人民币的“满汉全席”、“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所耗费的大量钱财等等,据统计,光普通人每年餐桌上倒掉的饭菜的价值就高达600个亿。

并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已跻身于世界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之列。

2004年,重庆市的餐桌浪费达13亿元,陕西省仅2005年上半年的餐桌浪费就超过10亿元,武汉市每日倒掉的剩饭菜就达500吨。

2008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达86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5%,稳夺亚军宝座。

2009年1月,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占全球市场的25%,达到8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由此可见,过度消费乃至于浪费资源的现象在中国是相当严重的。

中国式浪费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性的浪费,而是折射出中国人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精神贫困。

这种精神贫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即国人公共精神和责任感的缺失。

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公共物品的不珍惜上;其二,国人将具有浪费的能力当成了一种“身份符号”,当成了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面子”的重要指标。

美国人亚瑟.亨.史密斯在其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共列举了中国人的27项个性,其中“保全面子”是中国人最特有的个性。

中国人病态的社会心理特征,也对低碳时代的中国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

2.3国际诉求的抗力

国际能源机构(IEA)指出,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近一半将来自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两国。

过去几年中,中印两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超过了所有其他主要国家,同时也使得两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

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贡献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74%,而仅中印两国就贡献了45%的增长。

在能耗总量增加的背后,中国能源利用的低效现象依旧未能得到有效改观。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至少低约1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对于中国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现象,国际社会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积极地采取约定形式对中国加以管控。

比如,1986年9月29日,中国加入《1969年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议定书》;1989年,中国签署《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5月1日,中国加入《经修正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1991年10月3日,中国签署《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1992年1月3日,中国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92年6月11日,中国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等。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低碳化诉求,也成为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三章低碳时代中国政府管理的解决思路

3.1管理理念的更新

3.1.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为向导,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局面的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要求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从重点防治工业污染向全面防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转变;从重点治理水污染向全面推进水、大气、固废、土壤、噪声等污染治理转变;从污染治理攻坚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

要把污染治理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社会转型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规定了必须保持财富的增长并满足人类的理性需求,它的实物基础主要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发现、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优化结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正确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遵守社会规律,又遵守自然规律,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1.2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具体到政府实践中,一是要完善落实“不能保全绿水青山,就撤销你的金山银山”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和环保责任机制,促使政府包括环保职能部门以及领导干部切实以“生态优先”为施政管理实践的根本原则。

二是要完善落实“谁破坏绿水青山,谁就丢失金山银山”的严格的治污执法机制、环境补偿机制,促使企业不敢有、不能有、不会有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

三是要建立“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足额到位的生态补偿机制,调动目前那些经济欠发达、生活欠小康又发挥着重要的固碳生态功能的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要建立“不失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生态科技生态经济的促进机制,包括相应的生态科技促进法、生态经济促进法等,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提下的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

3.1.3树立和谐发展理念

和谐内涵的本质是共同发展,只有关系和谐,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它既明确了目标,又明确了实现目标的途径。

目标是相关事物和谐发展,而不是自由发展。

和谐发展的途径是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互利互惠的和谐关系,这是社会法则——共生原理。

自由发展的途径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竞争关系,这是自然法则——优胜原理。

生物与生态由遵循自然法则的自然存在,向遵循社会法则的社会存在转化,是进化。

这种进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生物的个体与群体行为由自发到自觉、由盲目到理智的转化过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人与自然应当是和睦相处的伦理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自然的索取应当保持良好的循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能超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爱惜资源、爱护环境是人类必须承担的责任。

当人类不再被饥饿困扰时,就应当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着力优化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人自身的幸福体现在适度和谐消费之中,寻找消费行为与理性需要的平衡点,用人类应有的理性去约束具有无限扩张的消费欲望。

3.2管理模式的变革

3.2.1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城市是中国的能耗主体和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中国城市总数已达661个,城镇人口5.6亿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城市能源消费量也大幅增加。

中国城市的代谢量统计表示:

城市消耗的钢铁占全国的86%,铝材占全国的88%,铜材占全国的92%,水泥占全国的75%,能源占全国的80%;城市排放的CO2占全国的90%,SO2占全国的98%,COD占全国的85%。

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低碳发展,就必须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带动城市居民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政府应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等,向公众普及低碳经济知识,使全社会认识高耗能、高污染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类生存条件将产生严重威胁,使“循环经济”、“低碳生活”成为社会的共识,规范社会道德与环境行为,增强公众低碳经济发展意识。

更多社会公众都行动起来,低碳意识才能得到全面、踏实、自觉的落实。

应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

公众不仅有参与的权力,还有参与的责任。

作为公众,一是要养成节约、低碳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二是要购买和使用节能、低碳产品,形成整个社会低碳消费的氛围,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三是要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保证资源管理和利用政策的有效性;四是要跟踪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等。

3.2.2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非政府组织作为联系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的“中介性”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了解国家政策、具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发挥对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等公共信息的传输和监督执行作用,并将行业管理、社区管理的社会和市场信息反馈到国家相关决策部门,用社会化的方式完成原来用行政手段完成的职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衔接和填补政府管理的“真空”。

具体操作上,其一,具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包括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行业带头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开展环境教育,培育公众的环境意识;倡导环保的生活方式;监督、披露环境事件促成问题的解决;代表公众或消费者群体利益与政府协商和讨论低碳发展的相关事宜。

其二,健全社区服务体制,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服务和管理社会基层网络,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以建立绿色社区为目标,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

要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系统。

例如,可推行城市自行车租借系统,让自行车租借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设立自行车专用道等。

要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如轻轨和地铁系统,这些是低碳交通的标志,尽管轻轨和地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以高碳排放为代价,但从该系统低碳运行几十年或上百年的角度看,仍属城市低碳交通。

要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

例如,可在市区推行单双号汽车上路规则。

这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还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此外,城市交通应该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3.2.3建立市场参与机制

考虑到环境治理及减排的社会成本,还应该引入市场手段,用市场杠杆引导社会资金的正确流向。

政府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要始终把市场观念、手段深入到各个环节,碳减排具有稀缺性,通过价格信号,让它在企业之间实现碳减排指标的交易,围绕价格,形成一个公开、公正、透明的碳交易市场机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减排、改进技术,获得盈利。

对那些积极治理及减排企业,要给予奖励与补偿;对那些不积极保护环境及减排的企业,要给予惩罚并分摊成本。

合理使用税收、碳交易等手段,传递明确的市场信息,引导资源向绿色低碳方向配置。

政府还可以采取市场手段制定排污许可证交易、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交易的政策。

这是一种创建市场的政策,即在缺乏环境资源与服务市场的领域创立市场。

以排污许可证交易为例,就是政府根据一个地区的最优污染数量,印制相应数量的污染许可证,然后向污染者拍卖这一既定数量的许可证,并规定只有购得许可证的人才有权进行一定量的所容许的污染,污染者可以通过市场价格进行许可证交易。

资源使用许可证也可通过相同的方式建立。

通过市场对污染权、资源使用权的交易,实现政府对环境的管理,保证污染总量和资源使用最优,控制成本最少。

3.3管理能力的提高

3.3.1提高规划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规划就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部署,是用一定的规则、规程来谋划、筹划和计划未来;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综合利用各方面资源,围绕特定的目标而作出的统筹安排,包括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以及具体的实现路径等。

规划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建设发展的纲要,决定着一个地方发展的方向、快慢、成效。

好的规划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加快发展;不好的规划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耽误发展。

政府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制订低碳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