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广东卷.docx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广东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广东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广东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7.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材纤维和土豆淀粉遇碘水均显蓝色
B.食用花生油和鸡蛋清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包装用材料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都属于烃
D.PX项目的主要产品对二甲苯属于饱和烃
8.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H4+、Ba2+、Br-、CO32-B.Cl-、SO32-、Fe2+、H+
C.K+、Na+、SO42-、MnO4-D.Na+、H+、NO3-、HCO3-
9.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叙述Ⅰ
叙述Ⅱ
A
1-己醇的沸点比己烷的沸点高
1-己醇和己烷可通过蒸馏初步分离
B
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需外接电源才能工作
C
乙二酸可与KMnO4溶液发生反应
乙二酸具有酸性
D
Na在Cl2中燃烧的生成物含离子键
NaCl固体可导电
10.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gNa与足量H2O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A个H2分子
B.1molCu和足量热浓硫酸反应可生成nA个SO3分子
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H2混合气中含nA个原子
D.3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失去8nA个电子
11.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能引起有c向b的变化
B.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0-13
C.该温度下,加入FeCl3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
D.该温度下,稀释溶液可能引起由c向d的变化
12.准确移取20.00mL某待测HCl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装入NaOH溶液进行滴定
B.随着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中溶液PH由小变大
C.用酚酞作指示剂,当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无色时停止滴定
D.滴定达终点时,发现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悬滴,则测定结果偏小
2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都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
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3.甲—庚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己的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有强脱水性,甲和丁在同一周期,甲原子最外层与最内层具有相同电子数。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丙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28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庚<己<戊
C.常温下,甲和乙的单质能与水剧烈反应
D.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30(15分)有机试剂(R—ZnBr)与酰氯(
)偶联可用于制备药物Ⅱ:
途径1:
途径2: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2)有关化合物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可发生水解反应B可以与新制的Cu(OH)2共热生成红色沉淀
C可与FeCl3溶液显紫色D可与热的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溶液反应
(3)化合物Ⅲ含有3个碳原子,且可发生加聚反应,按照合成1的合成线路的表示方式,完成途经2中由Ⅲ到Ⅴ的合成路线:
_______________(标明反应试剂,忽略反应条件)。
(4)化合物Ⅴ的核磁共振氢谱中峰的组数为_______,以H替代化合物Ⅵ中的ZnBr,所得化合物中羧酸类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种(不考虑手性异构)
(5)化合物Ⅵ和Ⅶ反应可直接反应得到Ⅱ,则化合物Ⅶ的结构简式为:
__________。
31、(16分)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
(1)传统上该转化通过如右图所示的催化剂循环实现,
其中,反应①为2HCl(g)+CuO(s)
H2O(g)+CuCl2(g)△H1
反应②生成1molCl2的反应热为△H2,则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热用△H1和△H2表示)。
(2)新型RuO2催化剂对上述HCl转化为Cl2的总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①实验测得在一定压强下,总反应的HCL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ɑHCl—T曲线如图12,则总反应的△H0,(填“>”、“﹦”或“<”);A、B两点的平衡常数K(A)与K(B)中较大的是。
②在上述实验中若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画出相应ɑHCl—T曲线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③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ɑHCl的有。
A、增大n(HCl)B、增大n(O2)C、使用更好的催化剂D、移去H2O
(3)一定条件下测得反应过程汇总n(Cl2)的数据如下:
计算2.0~6.0min以内HCl的物质的量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以mol·min-1为单位,写出计算过程)。
(4)Cl2用途广泛,写出Cl2制备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
32.(16分)七铝十二钙(12CaO·7Al2O3)是新型的超导材料和发光材料,用白云石(主要含CaCO3和MgCO3)和废铝片制备七铝十二钙的工艺如下:
(1)煅粉主要含MgO和,用适量的NH4NO3溶液浸取煅粉后,镁化合物几乎不溶,若溶液I中c(Mg2+)小于5×10-6mol·L-1,则溶液PH大于(Mg(OH)2的Ksp=5×10-12);该工艺中不能用(NH4)2SO4代替NH4NO3,原因是,
(2)滤液I中的阴离子有(忽略杂质成分的影响);若滤液I中仅通入CO2会生成,从而导致CaCO3产率降低。
(3)用NaOH溶液可除去废Al片表面的氧化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电解制备Al(OH)3时,电极分别为Al片和石墨,电解总反应方程式为。
(5)一种可超快充电的新型铝电池,充放电时AlCL4-和Al2Cl7-两种离子在Al电极上相互转化,其它离子不参与电极反应,放电时负极Al的电极反应式为。
33.(17分)NH3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围棋处理装置依次为
(2)按图13装置进行NH3性质实验。
①先打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原因是,稳定后,关闭旋塞1。
②再打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
(3)设计实验,探究某一种因素对溶液中NH4Cl水解程度的影响。
限制试剂与仪器:
固体NH4Cl,蒸馏水、100mL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天平、PH计、温度计、恒温水浴槽(可控制温度)
①实验目的:
探究对溶液中NH4Cl水解程度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能直接读取数据的相关物理量及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表中V(溶液)表示所配制溶液的体积)。
③按实验序号I所拟数据进行实验,若读取的待测物理量的数值为Y,则NH4Cl水解反应得平衡转化率为(只列出算式,忽略水自身电离的影响)。
2015年高考广东卷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试题(word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17.图6为某实验器材的结构示意图,金属内筒和隔热外筒间封闭了一定体积的空气,内筒中有水,在水加热升温的过程中,被封闭的空气
A.内能增大B.压强增大C.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D.所有分子运动速率都增大
18.科学家使用核反应获取氚,再利用氘和氚核反应获得能量,核反应方程分别为:
和
,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X是中子B.Y的质子数是3,中子数是6
C.两个核反应都没有质量亏损D.氘和氚的核反应是核聚变反应
19.如图7所示,三条绳子的一端都系在细直杆顶端,另一端都固定在水平面上,将杆竖直紧压在地面上,若三条绳长度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三条绳中的张力都相等B.杆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自身重力
C.绳子对杆的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D.绳子拉力的合力与杆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20.在星球表面发射探测器,当发射速度为v时,探测器可绕星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当发射速度达到
时,可摆脱星球引力束缚脱离该星球,已知地球、火星两星球的质量比约为10:
1半径比约为2: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探测器的质量越大,脱离星球所需的发射速度越大
B.探测器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比在火星表面的大
C.探测器分别脱离两星球所需要的发射速度相等
D.探测器脱离星球的过程中势能逐渐变大
21.如图8所示的水平匀强电场中,将两个带电小球M和N分别沿图示路径移动到同一水平线上的不同位置,释放后,MN保持静止,不计重力,则
A.M的带电量比N大
B.M带负电荷,N带正电荷
C.静止时M受到的合力比N大
D.移动过程中匀强电场对M做负功
34.
(1)(8分)某同学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①请完成以下主要实验步骤:
按图14(a)安装实验器材并连接电源;竖直提起系起有重物的纸带,使重物
(填“靠近”或“远离”)计时器下端;,,使重物自由下落;关闭电源,取出纸带;换新纸带重复实验。
②图14(b)和(c)是实验获得的两条纸带,应选取(填“b”或“c”)来计算重力加速度。
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仍小于当地重力加速度,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和。
图14
(2)(10分)某实验小组研究两个未知元件X和Y的伏安特性,使用的器材包括电压表(内阻约为3
)、电流表(内阻约为1
)、定值电阻等。
图15
①使用多用电表粗测元件X的电阻。
选择“×1”欧姆档测量,示数如图15(a)所示,读数为
。
据此应选择图15中的(填“b”或“c”)电路进行实验。
②连接所选电路,闭合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左向右滑动,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填“增大”或“减小”);依次记录电流及相应的电压;将元件X换成元件Y,重复实验。
图16
③图16(a)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U-I图线,由图可判断元件(填“X”或“Y”)是非线性元件。
④该小组还借助X和Y中的线性元件和阻值
的定值电阻,测量待测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电阻r,如图16(b)所示。
闭合S1和S2,电压表读数为3.00V;断开S2,读数为1.00V,利用图16(a)可算得
E=V,r=
(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视电压表为理想电压表)。
35.(18分)如图17(a)所示,平行长直金属导轨水平放置,间距L=0.4m,导轨右端接有阻值R=1Ω的电阻,导体棒垂直放置在导轨上,且接触良好,导体棒及导轨的电阻均不计,导轨间正方形区域abcd内有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bd连线与导轨垂直,长度也为L,从0时刻开始,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规律如图17(b)所示;同一时刻,棒从导轨左端开始向右匀速运动,1s后刚好进入磁场,若使棒在导轨上始终以速度v=1m/s做直线运动,求:
⑴棒进入磁场前,回路中的电动势E;
⑵棒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最大安培力F,以及棒通过三角形abd区域时电流i与时间t的关系式。
36.(18分)如图18所示,一条带有圆轨道的长轨道水平固定,圆轨道竖直,底端分别与两侧的直轨道相切,半径R=0.5m,物块A以v0=6m/s的速度滑入圆轨道,滑过最高点Q,再沿圆轨道滑出后,与直轨道上P处静止的物块B碰撞,碰后粘在一起运动,P点左侧轨道光滑,右侧轨道呈粗糙段、光滑段交替排列,每段长度都为L=0.1m,物块与各粗糙段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1,A、B的质量均为m=1kg(重力加速度g取10m/s2;A、B视为质点,碰撞时间极短)。
⑴求A滑过Q点时的速度大小v和受到的弹力大小F;
⑵若碰后AB最终停止在第k个粗糙段上,求k的数值;
⑶求碰后AB滑至第n个(n<k)光滑段上的速度vn与n的关系式。
物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