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5978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管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顶管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顶管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顶管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顶管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顶管施工方案.docx

《顶管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管施工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顶管施工方案.docx

顶管施工方案

芜湖市长江南路道路及排水工程

 

 

2010年12月6日

 

一、工程概况

1、本次工程长江南路(华电大道-峨山路)为芜湖市区通往三山区,芜湖长江大桥开发区新区的一条南北向城市主干道长江南路(原名滨江南路)南延的一期工程,本工程范围西南起临江工业园区的华电大道交叉口,北至峨山路交叉口以北约287米,一期总长17.8km。

本次施工雨污水工程(城南高新区范围)起点为青弋江分洪道大桥,终点为峨山路交叉口以北约287米。

2、本次顶管施工的主要工程量

1)DN800管道长为1342米;DN1000为776米,DN1200为1848米,DN1500为2074米。

2)顶管工作井20座、顶管接收井28座;顶管倒砌井22座

3)本次顶管全线采用全封闭机械化顶管施工。

3、顶管要求

顶管材料采用C50钢筋混凝土Ⅲ级管,抗渗标号S8,顶管最大抗压强度不得小于50Mpa。

接口采用“F”型接口,齿形橡胶止水圈(遇水膨胀橡胶),接口抗渗试验应达0.5Mpa。

二、地质、地形

经勘探揭露,该线路沿途地形地貌变化大,线路大部分为沟塘、水稻田、厂房及村庄和山土丘,地形起伏较大。

①层:

耕土及塘泥组成,多成因组成,该层土质不均,沟塘底部夹有淤泥,一般厚度为0.2-5.2米

②层:

粉质粘土,软可塑,灰色。

③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黑色

④层:

粉质粘土,软可塑状,灰色

地下水情况:

本场地地下水较复杂,水量及水位埋深受季节影响较大。

三、施工难度

1、本线路土层变化较大,施工精度较高。

2、本工程位于交通主干道,并且在两侧居民区附近施工,环境、文明施工要求高。

四、施工准备

1、临时圈围,人员、设备、材料全部就位,具备施工要求。

2、组织学习施工图纸,认真进行图纸交底,并对重点工序、关键环节进行施工交底,办理书面交底手续。

3、认真分析、核查地质资料,并进行现场调查,掌握与工程有关的情况。

五、沉井施工

1、沉井制作工艺流程图

场地平整

测量放样

基坑开挖

夯实基底

抄平放线验线

砂垫层铺设

素砼垫层制作

安设内模

钢筋绑扎

安设外模

浇筑砼

养护、拆模

下一节制作

 

1.1测量放线

基坑开挖前,根据设计图纸上的沉井中心坐标定出沉井中心桩及纵横轴线,根据基坑底面几何尺寸开挖深度及边坡定出基坑开挖边线,并测设控制桩的攀线桩作为沉井制作及下沉过程的控制桩,控制桩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固定物上,施工放样完毕后经监理复核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

1.2基坑开挖施工

基坑开挖采用大开挖放坡挖土,宽度为刃脚外侧面至基坑底边的距离一般为2.0m,本工程根据勘探报告,地下水位在2m左右。

基坑放坡为1:

1,挖土深度定为1米。

挖土用履带式反铲挖土机挖土,配合人工修坡和平整场地,挖出的土方用汽车驳运至弃土场地

1.3承垫木下砂垫层施工

承垫木下砂垫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超过20~25cm,黄砂适当加水,用平板式振捣器振实平整,承垫木的铺设应用水平仪找平,使刃脚踏脚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平面布置上均匀对称,每根承垫木的长度中心应与刃脚踏面中线相重合,承垫木应均匀铺设,每根之间留间隙20cm,定位垫木的布置要使沉井最后有对称的着力点。

1.4脚手架施工

沉井制作首先需要搭设脚手架,脚手架采用φ48钢管扣件结式结构,外脚手架竖管须座落在井基础内的砂垫层之上,竖管下端铺垫木板,扩大在砂基础上的接触面积,顶层底面走道板低于砼浇捣面约0.5m,并配有防护栏,栏杆高度约1m。

1.5模板工程施工

沉井制作采用九厘板模板与扣件式脚手管配套使用。

砼墙身采用模板拼装成整体模板,模板使用前需涂脱模剂两度。

1.6钢筋工程施工

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翻样,并按翻样图进行弯配钢筋,确保每根钢筋的尺寸准确。

严格按方案施工图纸进行绑扎,保证每根钢筋位置准确,绑扎必须牢固,特别是箍筋角与主钢筋的交接点均应扎牢,对必要地方应用点焊焊接加强。

1.7砼浇筑施工

砼采用商品砼,水平运输采用砼搅拌运输车,垂直运输采用泵车布料杆,浇筑砼落差高度不超过2m,严格控制砼对模板最大侧压力,浇筑采用分层平铺法,每层厚度控制在30cm~50cm均匀浇灌,刃脚砼必须一次浇筑完毕,不得中途停顿,其他浇筑砼时应连续进行,分层浇筑间隔不得超过初凝时间,浇灌混凝土时应沿着井壁四周对称进行,避免混凝土面高低相差悬殊,压力不匀而产生基底不均匀沉陷。

2、沉井下沉施工工艺流程图

2.1承垫木拆除

刃脚承垫木在混凝土达到100%强度始可拆除破土下沉。

2.2挖土下沉施工

2.2.1本工程沉井每层挖土量不大,故挖土采用人工进行,在挖土时采用特制铁桶盛泥,用履带式吊车或先吊解决垂直运输。

2.2.2沉井下沉深度在0~3米范围内为初沉阶段。

首先将承垫木底部的砂挖去,使垫层下空,再抽承垫木,在抽承垫木时注意对称施工,抽除时由专人负责,测量要求在此期间加强观察,当沉井发生倾斜时,应及时调整凿除位置,尽可能使沉井平稳的切入土中。

2.2.3初沉时,沉井下沉系数较大,重心高,稳定性差;出现波动,乃属正常现象,但是当沉井四个方向(东、南、西、北)高差值偏大时,就应该及时纠偏。

2.2.4初沉阶段对沉井下沉的阻力极大多数来自井底刃脚踏面和内墙底面的土反力,并且伴随着下沉进尺量的增加,井外侧向摩擦力增加。

2.2.5在初沉阶段的末期,如沉井的各项技术指标良好,可增加沉井锅底深度,一般锅底深度控制在1.2m左右,并可加快挖土速度,减少土反力,从而降低下沉时的阻力,提高施工进度。

2.2.6沉井下沉时,井仓内应对称挖土,均匀下沉,先掏挖中央部位的土体,再掏挖刃脚下土,井内土面高差不得大于1.0米。

施工时应随时观测下沉情况,若发现倾斜,及时采取纠偏措施,严禁出现刃脚中部被局部搁置等现象。

施工中作好沉井下沉的记录工作,画出下沉的速度图,为终沉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2.2.7终沉确定刃脚踏面为警示标高,暂定比设计高程抛高200mm,(实际抛高量也可根据终沉情况而定)。

当沉井的进尺到最后2m时即进入终沉阶段。

终沉阶段是沉井的关键时刻,故一定要加强观测,测量在最后阶段应每隔不少于1小时,提供一份测量报告,严格控制沉井的下沉速率。

2.3测量控制与观测

沉井位置的控制,在井外地面设置纵横十字控制桩,水准基点。

下沉时,在井壁上设十字控制线,并在四周画测设水平点,在壁外侧用红铅笔或油漆画出标尺,以观测沉降。

2.4沉井封底

当沉井沉到设计标高,经2~3天下沉已稳定,或经观测,在8小时内累计下沉量不大于10mm时,可进行沉井封底。

2.5下沉倾斜、位移、扭转的预防及纠正

沉井下沉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倾斜、位移、扭转等情况,应加强观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纠正。

对倾斜产生的可能原因有:

①、刃脚下土质软硬不均;

②、拆刃脚垫架,承垫木抽出不对称进行,或未及时回填;

③、挖土不均,使井内土面高低悬殊;

④、刃脚下掏空许多,使沉井不均匀突然下沉:

⑤、井内一侧出现流砂现象:

⑥、刃脚局部被大石块等搁住:

⑦、井外弃土或施工荷载对沉井一侧产生偏压。

操作中可针对原因予以预防。

如沉井已倾斜,可采取在刃脚较高一侧加强挖土,并可在较低的一侧适当回填砂石,必要时配以井外射水,或局部偏心压载,都可使倾斜得到纠正,待其正位后,再均匀分层取土下沉。

位移产生的原因多数由于倾斜导致的,如沉井在倾斜情况下下沉,则沉井向倾斜相反方向位移,或在倾斜纠正时,如倾斜一侧土质比较松软时,由于重力作用,有时也沿倾斜方向伴随产生一定位移。

因此预防位移应避免在倾斜情况下下沉,加强观测,及时纠正倾斜。

位移纠正措施一般是有意使沉井向相反方向倾斜,再沿倾斜方向下沉,至刃脚中心与设计中心位置吻合时,再纠正倾斜,因纠正倾斜重力作用产生的位移,可有意向位移的一方倾斜,纠正倾斜后,使其向位移相反方向产生位移纠正。

沉井下沉产生扭转的原因是多次不同方向倾斜和位移的复合作用引起的,可按上述纠正位移,倾斜方法先纠正位移,然后纠正倾斜,使偏差在允许范围以内。

六、顶管施工

1、顶管设备选型

针对本工程沿线水文、地质及施工条件,为确保顶管施工质量和进度,减少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本工程设计已经明确采用φ800泥水机械平衡式顶管机。

该类顶管机是目前世界上在软土地层中能自动平衡切削面土体压力、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操作安全可靠、施工速度快的最好机型之一。

泥水机械平衡式顶管机主机采用2台SCY14-1B油泵,通过4台A2F56油马达、4台GFA105K减速器,经小齿轮、大齿轮带动中心刀盘旋转切土,浮动加压装置用设定的压力始终紧压着开挖面,以控制地面沉降;中继顶、主顶装置使混凝土管随机头循序顶进;4只纠偏油缸使前机壳可作2°的相对摆动,用以控制顶进轴线。

2、顶管基本工艺

整个顶管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出洞前准备阶段,正常顶进阶段,进洞及后期收尾阶段。

2.1出洞前准备阶段

本阶段工作包括:

洞口止水装置安装,轴线放样,立后靠,机坑导轨、主顶油缸组测量安装就位,泥水系统机坑旁通阀组及管道系统安装就位、操纵平台搭建。

电气控制线路布置、储水箱及泥水泵安装就位、压浆系统及其管道安装就位、顶管机头下井就位、各部分设备调试运行、联机总调试。

洞口地基加固措施、触变泥浆搅拌储存。

2.2出洞及正常顶进阶段

打开洞门、机头顶入洞口后下设备段。

转接油管、电缆及泥水管后继续顶进。

油缸顶到位后,拆除泥水管和电缆,第一节管子下井,设备段与第一节砼管合拢,接通泥水管和电缆继续顶进。

重复上述过程。

在顶进过程中每顶一节管子对顶进轴线作一到二次测量,确定纠偏的方向和时机;并对机头前10米,后20米的地面沉降监测点作一测量,以便当班施工人员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沉降幅度。

整个顶进过程中须在压浆孔向管壁外注入触变泥浆,以便顶进的定量定点压浆,减小顶进时管外壁阻力,填充扰动土中空隙,减小地面沉降。

严格执行班长交接班一小时衔接制度,交待上班各类情况,共同观察工作现状,以保证全顶程的连续无间断。

2.3进洞及后期收尾工作

本部分工程包括:

接收导轨就位,洞口止水装置安装,洞口地基加固,机头偏差复测,井位复测,打开洞门,机头进洞,管道内清理,洞口井壁与砼管节间连接处理,机坑内设备拆除和吊运。

管道清洗,管节偏差测量记录,固化压浆。

3、顶管顶力计算

顶管顶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必须克服砼管子在顶进过程中土壤对管外壁产生的摩擦力;第二部分为顶管机行进过程中迎面阻力(即迎面土压力)为表达简洁,用字母表达通式如下:

F=л·D。

·f·L+NF(KN或T)

F—顶进阻力(KN或T)

式中л—圆周率取3.14

D。

—砼管道外径=(D+0.2)(m)

L—管道顶进长度,表列各规格管道均以100m长计算,长度不同时可按比例换算(m)

f—砼管道外壁与土壤的单位面积平均摩擦系数KN/m2

NF—顶管机的迎面土压力(T或KN)

表达式中基本数据采用:

(1)管道外径:

各规格管子均以(内径+0.2)=D。

(2)f—f值应根据勘探取土样通过试验室测定,设计文件中未查到,为此采用了触变泥浆减阻技术的管外壁单位面积平均摩擦阻力,地勘报告:

各种规格管道均座落在粉质粘土层中,取f=4.0KN/m2。

(3)NF—由于泥水平衡机械顶管是通过刀盘以及顶速平衡正面土压力,该项阻力较小,其量微不足道,且管道埋深及土压力系数不够准确,今作以下估算NF值计算。

沿线管道中心设定埋入地下6.0m,则顶管机迎面阻力NF=γ饱·H中·K·An(KN或T)

式中γ饱—土壤饱和容重2.05T/m3

H中—管道中心距自然地面6.0m深

K—土压力系数tg(45。

-30。

/2)=0.577

An—顶管机迎面面积0.785×AH

各规格管道NF值计算

NF=2.05×6.0×0.577×AH=7.10·AH(T)

管道规格

NF

备注

以KN为单位

以T为单位

D=800

35

3.56

(T)与(KN)换算如表列数据

D=1000

55

5.57

D=1200

79

8.02

D=1500

123

12.54

L=100m时不同规格砼管顶力计算表

(二)

计称要素

管道规格

лD。

f·L

NF

F=лDfL+NF

(KN/T)

以“KN”为单位

以“T”为单位

以“KN”为单位

以“T”为单位

d=800D。

=1000

3.14×1.0×4×100=1256

128.0

35

3.6

1290/131.6

d=1000D。

=1200

3.14×1.2×4×100=1507

153.6

55

5.6

1562/159.2

d=1200D。

=1400

3.14×1.4×4×100=1758

179.2

79

8.0

1837/187.2

d=1500D。

=1700

3.14×1.7×4×100=2135

217.6

123

12.5

2258/230.1

说明:

表列“F”值以100m长计算列出,若管长与表中不同时,则以“100”与之比乘以本表数据即可。

4、顶进系统

工作井内主顶装置采用两只油缸,该油缸行程1100mm,顶力2000KN/只,油压50Mpa。

后座千斤顶总顶力可达4000KN。

5、中继间

当顶进阻力超过主千斤顶的容许总顶力或砼管节容许的压力或工作井后靠土体容许反推力,而无法一次达到顶进距离要求时,应采用中继接力顶进技术,实行分段逐次顶进。

中继间采用组合式密封中继间。

中继环止水橡胶可通过径向调节螺丝自由调节,在圆角方向可以根据需要局部或整体调节,具有良好的止水性能。

每道中继环安装一套行程传感器及限位开关与DK-20自动控制台相连。

中继间安装的位置应通过摩阻计算,其第一组中继间主要考虑工具管的迎面阻力和部分的管壁阻力,应留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其它中继间则考虑克服管壁的摩阻力,可留有适当的安全系数。

6、泥浆系统

6.1泥浆减阻

用泥浆减阻是长距离顶管减少摩阻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如果注入的润滑泥浆能在管子的外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浆套,则其减摩效果将是十分令人满意的,一般情况摩阻力减至3-5KN/m2。

本工程采用顶管掘进机尾部同步注浆和中继环后面管段补浆两种方式进行减阻。

润滑泥浆材料主要采用钠基膨润土、纯碱、CMC。

物理性能指标:

比重1.05-1.08g/cm3,粘度30-40s,泥皮厚3-5mm。

6.2注浆设备

润滑泥浆用BW-160压浆泵通过总管、支管、球阀、管节上的预备注浆孔压到管子与外管土体之间,包住砼管。

7、供电系统

现场供电由业主提供,现场配电间安装主受电柜1只,分别输入3只配电屏,经三路分送至各用电部门。

8、测量系统

8.1建立平面控制网

地面上按设计院提供的井位轴线控制桩定位。

采用T2经纬仪测量。

工作井、接收井施工结束后,按工作井穿墙孔与接收井接收孔的实际坐标测量放线,定出管道顶进轴线并将轴线投放到工作井测量平台上和井壁上。

在工作井井四周建立测量控制网,并定期进行复核各控制点。

8.2管道轴向测量

(1)直线段施工管道轴向测量采用高精度激光经纬仪进行测量,测量主要用导线测量法,测量平台设在顶管后座处。

测量光靶安装在掘进机尾部,测量时激光经纬仪直接测量机头尾部的测量光靶的位置,并根据机头内的倾斜仪计算机头实际状态。

(2)顶管水准测量

全站仪水准仪测量精度由于顶进距离长而略有降低,传统方法用联通管测量。

为进一步提高管道水准测量精度,本工程水准测量采用硅油微压差计测量系统。

9、顶管施工技术措施

9.1顶进穿墙措施

顶进前所有顶进设备必须全部安装就位,并需试运转。

在穿墙前通过井墙上的预埋螺栓安装好帘布橡胶板、圆环板、扇形后板等止水装置。

将掘进机机头顶进至工作井墙面,拆除封门板后,马上启动主顶千斤顶和顶管掘进机顶进工作。

9.2顶管轨迹控制措施

初期顶进,顶管掘进机先行入土,然后在其尾部拼接特殊纠偏段。

初期顶进应均匀出土,控制好初始偏差,并及时调整后座千斤顶合力中心来控制初始偏差。

确保工具头初始状态稳定和轴线顺直。

9.3顶进时管道防扭转措施

(1)在安装设备及管材的另一侧配以相同重量的配重,使管道顶进时左右重量保持平衡。

消除人为造成管道扭转的因素。

(2)顶进时掘进机及每个中继环处设有管道扭转指示针。

一旦发现微小的扭转用单侧加压重的方法进行纠扭。

9.4顶管接收井进洞措施:

在顶管掘进机接近接收井洞口30M-50M时,作一次全面的轴线及高程复核,在确认无误后,在接收井内做好接收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接收平台的搭设。

工具头顶进到井壁后,停止压浆,拆除接收井的封门,顶管掘进要穿进井墙上接收架,马上采取临时止水措施,并继续顶进,待完全上架后采取永久性止水封堵措施。

10、质量标准

项目

允许偏差(mm)

<100m

≥100m

轴线位置

50

100

管道内底高程

+30,-40

+60-80

相邻管间错口

15%壁厚且不大于20

对顶时两端错口

50

11、保护措施

11.1调查地质和环境

仔细研究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认真调查周围环境,提出详细准确的顶管线路上的地质纵剖面图,标明连通附近水域透水砂砾层、暗浜或地下障碍物。

提出顶管沿线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环境调查图,务必完全准确地标明各种建(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功能、构造型式、以及其与顶管管线在平面和深度上的相对位置。

11.2合理选择工具管形式及施工方法

本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和周围环境,倒塌地选择了顶管工具管型式及施工方法。

11.3采取减少地层移动的施工技术措施

(1)工具管开挖面的稳定措施

在开挖和顶进中,必须采取措施防坍塌、防涌水,确保正面土体稳定,并尽量使正面土体保持或接近原始的应力状态。

在局部气压水力开挖式工具管中,开挖面水压力的局部气压压力要合理选定,并在施工中保持稳定。

须探明地层的渗透系数、漏气通路及覆盖层防跑气的可靠程度以相应地采取稳定气压的措施。

虽有气压但仍须注意正面土体不要完全脱开网格并应在开挖后即顶进。

在施工开始时通过试顶,合理确定每次开挖和顶进的距离。

采用泥水平衡式工具管时,为平衡正面土体,须注意根据土质特性在密封舱中施加性能适当的护壁泥浆。

泥水平衡的密封舱中的泥浆压力,宜保持1~1.1倍正面土体的静止土压力,并通过关于地层移动的量测反馈资料及时合理调整。

查明和封堵顶进路程中的漏浆通路。

严密检查工具管尾部的密封性,以防漏浆影响正面泥浆压力。

(2)向顶管外周空隙中精心注浆

由于顶管工具管与管道外径相差以及工具管纠偏形成的管道外周空隙,必须精心压注触变泥浆有效地予以填充。

压浆一定要及时、适量,压力、点位要适当,方法要正确,以使全部管道外周空隙在整个顶进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有一定压力的触变泥浆。

(3)控制顶管顶力的偏心度

随时监测推进中该管节接缝上的不平均压缩情况,推算接头端布应力分布状况及顶推合力的偏心度,并据以调整纠偏幅度,防止因偏心度过大而使管节接头压损或管节中部出现环向裂缝,从而无法保证管道外围泥浆套的支承润滑作用,因而造成推进困难并引起地表沉降。

(4)确保顶管承压壁的后靠结构及后靠土体处于稳定状态

除了保证沉井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外,尚须在沉井下沉到位封底及底板施工完毕填实沉井侧面与土体之间的空隙,验算沉井后靠土体稳定性时合理选用摩阻力,开始顶进时观测沉井后靠土体的隆起和水平位移,以确定顶进的极限顶力,并适当安排中继间的间距。

(5)采取严密的防止泥水流入管道的密封措施

在顶管施工前须严格检查工具管尾端与管道搭接处,各管节接头中及中继间与管节端头搭接处的环形橡胶密封装置、管节本身和管节中预埋注浆孔的防水性。

钢筋砼管节要有检验合格的质保书。

务必防止管节在搬运中碰撞损坏,以及在顶进纠偏中引起管节的压损开裂和过大的接缝张开。

12、相关施工技术措施

12.1地面沉降的估算

地面沉降的估算由派克(Peck)法确定。

该法认为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在不排水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沉降槽的体积应该等于地层损失的体积,且地层损失在长度向均匀分布,沉降的横向分布似正态分布曲线。

由派克法,地面沉降的横向分布似正态分布曲线。

式中

——最大沉降量;

V——地表损失量;

I——沉降槽宽度系数。

地表损失量V与以下因素有关

开挖面引起的

纠偏引起的

工具管与管子外径空隙引起的

混凝土管节不平整引起的地层损失

m=20mm

12.2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12.2.1施工前应对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情况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制定切实可行施工方案,正确选用工具管,并对距离管道近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采取相应的加固保护措施。

12.2.2设置测力装置,以便掌握顶进压力,保持顶进压力与前端土体压力的平衡。

12.2.3严格控制顶管轴线偏差,执行勤测量、勤纠偏、小量纠的操作方法。

12.2.4在顶进过程中应及时足量地注入符合技术标准的润滑支承介质填充管道外围环形空隙。

12.2.5严格控制管道接口的密封质量,防止渗漏。

七、保证工程质量技术措施

本公司历来以"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源"这一永恒主题为方针,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确保本工程"优良"等级标准,在工程分部分项工程验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市政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用建设部颁发的《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补充规定》执行,在对施工班组管理上实行以总价百分之二的奖励或百分之二的罚款原则,以贯彻落实优良标准。

1、管理措施

1.1健全质量保证管理体系,严格执行IS09002质量管理体系,执行质量检查评比与奖罚挂钩制度。

1.2在施工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实行"三交":

口头交、书面交、

现场交的原则,组织学习交流,提高每个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素质。

1.3现场设立专职技术、施工、质量负责人,责任到人,班组之

间执行"自检、互检、专检"制度,层层把关。

1.4现场质量员严格把关,把所进原材料必须进行检验,符合质

量要求后方可用于工程上,杜绝一切不合格材料进场使用。

2、技术方面

2.1在浇筑时严格控制好水灰比,在浇筑过程中振捣要密实,中途不可中断,要连续进行,以免新老栓结合不良造成渗漏现象。

2.2采购商品险时,先对拌站质量进行调查,提前做好配合比试验,在现场按规定取样,做好抗渗、抗压试块,由专人负责保管及养护。

2.3沉井渗漏直接关系到整个质量,所以应重视对施工缝的处理。

如果浇下一层险时,在施工缝处必须进行清洗凿毛并用厚3cm

的1:

1砂浆垫铺一层,便于新老险结合。

在沉井施工缝处先凿毛,清洗后应做宽25cm厚25cm防水砂浆抹平整个外壁涂热沥青两度。

2.4在沉井外壁周围灌填黄砂,利用沉井下沉。

在封底时超挖部分用大石块填铺待整个沉井标高到至1Omm左右时立即进行封底。

2.5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现场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措施。

2.6认真做好图纸会审、设计交底、施工技术交底、技术资料档案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技术管理工作,为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证。

2.7确立事先控制、中途检查、事后验收制度。

2.8严格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收集齐各类质保单,做好规定的原材料试验及钢筋、砼试验。

2.9测量放样实行三级放样复核制度,并经监理复测认可。

2.10内业资料与实际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