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5953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集训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考点1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1、日本某份外交文件中强调:

“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

A.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

C.义和团运动D.九一八事变

2、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该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此状况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关系最大()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到“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爱国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在《乡愁》中写到“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基本相同B.“乡愁”是国共内战造成的民族之殇

C.“酷炎的夏日”是指日本的殖民统治D.两位诗人都渴望实现国家统一

5、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其中的“条约”是指()

A.《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

6、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

这一事件()

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B.表明了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

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

7、时人记载:

“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置极刑。

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

”这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A.盲目排外B.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C.反对生活西化D.主张实施平均主义

8、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

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9、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

“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

”结合所学知识对丰谈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维护主权的意识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

10、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

“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1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

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这说明晚清时期(  )

A.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B.形成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C.地方政府擅自截取中央财政D.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受到冲击

12、“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该材料中的“是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是()

A.激发了反清的革命思潮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运往内地时,免收内地税,美国提出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日本和美国只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B.提高中国的关税税率

C.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D.列强保障中国的关税收入

14、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

“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B.较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D.继承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精神

15、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

“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  )

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④中外反动势力的矛盾业已根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占领北京后,连日烧杀抢掠,北京城一时成为强盗肆虐的世界。

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中发生的事情?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7、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各地督抚等官员却称皇帝敕令是“矫诏、乱命”,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使(  )

A.晚清“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中国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18、1899?

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

这体现了美国(  )

A.抵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B.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C.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D.重视发展美中关系

19、近代史上某条约中规定:

“上谕以永禁设国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这标志着(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0、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其他帝国主义分子听后连声叫绝,并发出阵阵狂笑。

一个中方官员站起来,义正辞严,对了一幅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请问此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西方国家的侵略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资本输出由此开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巨额的战争赔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

“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完成: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

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

材料二……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列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列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域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

所有前列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口,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治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丘逢甲《往事》

(1)材料一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发动的哪一次侵华战争的结果?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三为什么“夜夜梦台湾”?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4)抗战胜利以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结合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猜中国古代一个历史人物,当时的谜底有两个:

“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

你认为谜底对吗?

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3、钓鱼群岛位于中国台湾东北的东海海域,由钓鱼台(岛或屿)、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

1895年被日本占领,二战时期,钓鱼岛又由美军控制,二战后据相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理应归还给中国,但1972年美国将琉球主权移交日本时,一并将钓鱼群岛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中日之间就钓鱼群岛主权问题冲突不断,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之一。

材料一1403年左右出版的中国航海记录《顺风相送》载:

“至八日出海口,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也。

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

夷船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

十一日夕,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楚标明钓鱼群岛为中国的一部分,1863年清朝刻印的《皇清中外一统舆图》中,用中文明确标注我国版图包括钓鱼屿诸岛在内,而古米山以东用日文标名属于琉球。

在行政上,钓鱼群岛明朝年间隶属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

材料三明清以来中国福建、台湾等地居民经常前往该群岛捕鱼采药,数百年间从未间停,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

日本曾经有史学家提出许多证据证明,日本人在1884年发现钓鱼台,1895年1月14日日本内阁决定将钓鱼群岛“编入”日本领土。

材料四在1961年至1968年期间,美国方面对台海盆地进行过详细地质勘测,估算出在台海盆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上,至少蕴藏了等同整个波斯湾的巨量石油,保守估计为800亿桶。

(1)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为什么说钓鱼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近代日本曾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在这场战争中,你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曾在1884年及1895年两度窃据钓鱼台和现今占领钓鱼群岛的主要意图各是什么?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这应是将来掌握东洋霸权的必要开端”,“日本之兵力以及陆海军在各国之行动中均应保持至少与其中最强国平等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史实,故C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只有英法参与镇压,日本没有参与,故A排除。

甲午战争,没有其它列强国家参与,只有日本,故B排除。

九一八事变,也没有其它列强国家参与,只有日本,故D排除。

2、【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

3、C

4、A

5、C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故A项错误;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故B项错误;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故D项错误;材料中事件为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故C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意思是,义和团运动的极端的排外情况。

比较、分析选项,可知,只有A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其余BCD三项的表述均不正确。

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旨在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题眼是“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

海军舰队并不能代表清政府,故A项错误;海军舰队战死和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李鸿章不避战求和,故B项错误;殉国官员多并不能说明战略战术落后,故D项错误;海军官员的殉国行为可以说明北洋海军并不是腐朽无能的,故C项正确。

9、B

10、B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等可以得出,当时中央的财政体制因为时局的动乱而遭破坏,给地方截留赋税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选C。

12、C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的入侵.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方式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方式变化的原因对题干材料的分析.依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后”,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市场的需求扩大,题干中日本提出在华设厂、美国提出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均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而采取的措施,故C项正确.商品输出是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侵略方式,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依据题干材料“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可知,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民众“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的心理,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CD两项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应排除.故选A.

15、【答案】B

【解析】①错在“已将中国领土瓜分完毕”,④错在“已根除”,所以排除ACD;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但由于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迫使帝国主义继续扶植卖国的清政府,实行间接的统治,这样更能保证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实现.因此“不侵我土地”实质上就是保存清朝这个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所以②③正确;故选B.

16、【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占领北京”、“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状况,故C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涉及“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均不符合“占领北京”、“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故BD两项错误.故选C.

17、【答案】D

【解析】根据“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可知是指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与之相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项错在“开始形成”的说法;B项对应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C项对应的是武昌起义的影响.故选D.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需要掌握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解答即可.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故B项正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在华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门户开放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应排除.故选B.

1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辛丑条约》中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D.

20、【答案】C

【解析】由“八大王王王在上”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此条约的签订与八国联军侵华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正确.A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D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

(1)窃取: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现状:

台湾与大陆分离.历史原因:

中国内战遗留问题.解决方式: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我们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3)认识: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外国势力的干涉,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解析】

(1)本题考查台湾被侵占的史实.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第二小问,中国收回台湾是因为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2)本题考查台湾目前现状及解决方式.第一小问,通过材料内容可知现在处于分离状态.第二小问,造成“分离”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解放战争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的,即内战遗留问题.第三小问,解决方式就是目前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也绝不承诺放弃武力.

(3)本题属于开放型问题,主要围绕一个主题:

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但同时要指出台湾问题解决的阻碍因素即可.

22、

(1)甲午战争。

(2)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3)原因:

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对台湾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心情(爱国之情)。

(4)不全面。

除了国际社会的援助(如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外,主要还在于中国人民组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战;海外华侨的支持;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等。

23、

(1)①钓鱼群岛早在明朝(1403年)以前就由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

②明清时期均将钓鱼群岛纳入疆域,长期有效地行使了主权;③中国官方和民间均对钓鱼群岛进行了开发利用。

如当航标、捕鱼、采药等。

(2)《马关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与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的主和与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等因素有关。

(3)前者:

是作为占领台湾的跳板。

现今:

占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台海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1403年左右出版的中国航海记录《顺风相送》载”“明清时期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楚标明钓鱼群岛为中国的一部分,1863年清朝刻印的《皇清中外一统舆图》中,用中文明确标注我国版图包括钓鱼屿诸岛在内,而古米山以东用日文标名属于琉球。

在行政上,钓鱼群岛明朝年间隶属福建省,清朝初年起隶属于台湾”“明清以来中国福建、台湾等地居民经常前往该群岛捕鱼采药,数百年间从未间停”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领土。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日本“明治维新”“大陆政策”、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和李鸿章妥协退让以及清军军备松弛等角度回答。

(3)日本曾在1884年及1895年两度窃据钓鱼台的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作为占领台湾的跳板。

现今占领钓鱼群岛的主要意图根据材料四信息“在1961年至1968年期间,美国方面对台海盆地进行过详细的地质勘测,估算出在台海盆地约2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上,至少蕴藏了等同整个波斯湾的巨量石油,保守估计为800亿桶”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