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5879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5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docx

北师大版导学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1.数一数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

2.指导自学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

(2)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3026、4005、7000

3.学生展现

(1):

10张100元是()元?

20张是()元?

50张()元?

100张是()元?

(2):

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元?

收银元员一共收了9捆人民币,共是()元?

再加一捆,是()元呢?

(3):

教师质疑:

万位满十了怎么办?

(小组讨论)

(4):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

你是怎么想的?

提问:

10个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4、精讲释疑

5、展示提升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五万数到一百零四万。

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六千万数到一亿。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从四千六百万数到五千三百万。

6、当堂测试

(1)、 和万位相邻的数位是(   )和(   ),

(2)、(  )个万是十万,(   )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   )是一千万。

(3)、从个位起,第(   )位是千位,第5位是(  )位,第(  )位是百万位。

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在读34000010这个数时,要读出(    )个0。

 A 1          B 2         C 3

2. 用9、1、0、3、5、7组成最大的六位数是(     )。

 A 957130        B 975310       C 103579

7、课堂小结: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8、反思:

 

2、人口普查

学习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多位数。

2.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数感,从相关数据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多位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多位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学

(一)想一想,探究交流

1.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请看以下数据:

①全国总人口数约为1295330000人。

②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2.你能读出以上的人口数吗?

3.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

4.认识数位分级。

小组交流一下数位分级的方法,再写下来。

 

说明:

较大数是按照分级的方法来读的。

每级的数都是按照原来学过的数的读法来读的。

亿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亿”字,万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万”字。

如:

123456789,亿级的数是1,读作“一亿”;万级的数是2345,读作“二千三百四十五万”,整个数读作:

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九。

5.思考:

①我们原来读数时末尾有“0”的数应怎样读?

小组交流后,写下来。

 

说明:

读较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都是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处理的。

②把下面的数中每级末尾的零先画出来,再按照刚才的方法读一读。

67800000读作:

13820000读作:

说明:

读这两个数时,零是都不能读出来的。

思考:

我们原来读数时,什么位置的“0”是必须要读出来的?

又要怎样读呢?

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写在下面。

 

先给下面的数分级,再读出下面的数。

7070100读作:

10010000读作:

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读出来的,听听你们的读法一样吗。

6.思考:

“0”在什么位置必须读出来?

小组交流后,写下来。

 

7.讨论:

多位数的读法是什么?

看谁说得最好。

然后试着写下来。

 

提示:

含有个级、万级、亿级的数,要先读级,再读级,最后读级;

亿级和万级的数要按照的方法来读;

每一级的“0”不读,其他位置的“0”。

三、学生展现

1.说一说这些国家各有多少人?

(1)据2000年人口统计,加拿大约30750000人。

(2)据2000年人口统计,沙特阿拉伯约21660000人。

(3)据2000年人口统计,英国约58830000人。

(4)据2000年人口统计,巴西约169800000人。

2.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5023030017600

3506090004678002

先读一读,再用线连接起来。

四、精讲释疑

五、当堂测试

96720000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一百二十亿零八十

六千零八十万零七十

四十万零九百

1200000080

6080070

9672000

12000000080

60800070

400900

六、小结

1.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七、反思:

 

3、国土面积

学习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学习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学

1.给下面的数分级。

96000001600001020004400300000000

2.全国陆地土地面积是,黑龙江省的土地面积是,江苏省的国土面积是,新疆的土地面积是,西藏的土地面积是。

问题导学:

1.个级分别包括哪几个数位?

万级分别包括哪几个数位?

亿级呢?

2.小组讨论怎样将960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3.小组讨论怎样将1300000000改写成以亿作单位?

三、学生展现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2300000=()万12600000=()万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

800000000=()亿1200000000=()亿

四、精讲释疑

五、当堂测试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650000=()万30600000=()万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

24000000000=()亿40600000000=()亿

3.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数。

505万5005万55万6002万550万

()>()>()>()>()

六、总结

七、反思

 

4、近似数

学习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学习重难点:

1、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二、指导学生自学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

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

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

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三、学生展现

学生完成课本第十二页第1题,并说说自己的做法。

 

四、精讲释疑

五、当堂测试

1、课本第十二页第2题

 

2、课本第十二页第3题

 

六、总结

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七、反思

 

练习一

学习目标:

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学习重、难点:

1、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3、能较熟练的读写千亿以内的数。

4、能按要求改写成用万作单的数或用亿做单位的数。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学生自主回顾知识点

三、学生展现

1、课本第十四页第1题

 

2、课本第十四页第2题

 

3、课本第十五页第3题

 

四、教师纠错、释疑

 

五、当堂测试

1、课本第十五页第4题

 

2、课本第十五页第5题

 

3、课本第十五页第6题

 

六、总结

七、反思

 

二线与角

1、线的认识

学习目的: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学习重点:

1、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学习难点: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

2、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射线可以()个方向无限延长,直线可以向()方向无限延长。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活动一:

阅读。

让学生通过读书,从现实中的铁轨、课本、射灯的光柱等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活动二:

“认一认”

a通过活动,动手操作,体会到他们都是直的

b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c将三个图形进行对比,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活动三:

“说一说”

注意:

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一般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四、问题探究,并说说你的做法。

画一画,按要求完成。

 

五、课外扩展

六、达标测试

1、试一试第1题

 

2、试一试第2题,你发现了什么?

七、反思

 

2、平行与平移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难点:

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用具:

三角板,直尺,一张长方形的纸。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

2、折一折,折出一组平行线。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分组合作

活动一:

看一看。

观察图中的有很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活动二:

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1.自己折一折。

2.讨论:

你折的是平行线吗?

3.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

四、问题探究

1、讲解本组完成的内容。

2、用小棒,放在P18第一题的一条线段上平移,说一说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3、观察P18的小鱼图,小鱼向哪个方向移动?

移动了几格?

那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3、第19页说一说

五课外扩展

找一些在家里、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现象。

六、达标测试

1、第20页画一画第1题。

 

2、第20页画一画第2题。

 

七、反思

 

3、相交与垂直

学习目的: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学习难点:

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学习用具:

两支铅笔或小棒,三角尺,一张正方形的纸。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垂直与平行有什么区别?

2、互相垂直的两条线()且成()角。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1、看一看

课本第21页“看一看”,发现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么样?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折一折

(1)自己折一折,是两条着折痕垂直。

(2)相互看一看,你折的是互相垂直么

(3)介绍你是怎么折的?

(4)用三角尺量一量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两条折痕的关系。

 

四、问题探究

1、垂直必须达到那几个条件?

(1)

(2)

2、课本22页“练一练”第1题。

 

3、课本22页“练一练”第2题。

 

五、课外扩展

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垂直现象。

 

六、达标测试

1、课本23页“画一画”第1题。

 

2、课本23页“画一画”第2题。

 

七、反思

 

4、旋转与角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学习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学习用具:

两支铅笔,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角是由两条有同一端点的()线组成的。

2、根据角的大小把角分成()角、()角、()角、()角、()角。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1、让学生根据课本第24页的要求,用活动角演示各种角。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说说,分别得到了什么角?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引出平角,周角,说明是如何构成的。

有什么特点?

 

4、生活中还有哪些自己看到的平角和周角。

 

四、问题探究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课本第25页试一试第2题。

 

五、课外扩展

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平角和周角。

 

六、达标测试

1、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2、课本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七、反思

5、角的度量

学习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学习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学习用具:

两支铅笔,量角器。

学习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角的大小是由()的大小决定的。

2、量角的大小可以用()。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1、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度量角的大小?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度量课本第26页上的每个角。

3、当有些角大小接近时,怎么更准确的度量它的大小?

4、再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些角的大小。

 

四、问题探究

介绍量角器的组成、度量方法,并演示给同学看。

 

五、课外扩展

1、找出一些生活中的角,先猜一猜有多少度,再用量角器验证一下。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27页“试一试”,并说一说量角的方法。

 

六、达标测试

1、课本28页第1题。

 

2、课本28页第2、3题。

 

3、课本28页第4题。

七、反思

第二课时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小于90°的角叫(),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

2.1周角=()平角,1平角=()直角,4个直角=()平角

3.角的大小与()无关,与()有关。

4.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18°的角,这个角是()度。

5.用三角尺拼一个150°的角,需要()和()两个度数的角。

二.请你当裁判(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角的度数是89°,它是锐角。

()

2.1平角=2直角。

()

3.大于90°的角都是锐角。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比直角大。

()

5.量角的度数时,只要让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就行了。

()

三.右图:

有共有()个锐角

四.下面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各是什么角?

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⒈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3

2

1

估计:

估计:

估计:

∠1=∠2=∠3=

⒉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⑴锐角都小于钝角。

(    )

⑵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读内刻度线。

(    )

五.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六、反思

 

6、画角

学习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学习重、难点:

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的角。

学习用具:

两支铅笔,量角器。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画角需要的工具有()。

2、画角时先确定角的(),再画出角的一条(),然后用()确定角的度数,最后画出角的另一条()。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1、你能用什么方法画一个60度的角,说一说,并用自己的方法画一画。

 

2、再用量角器画一画。

 

四、问题探究

1、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画一个150度的角。

 

五、课外扩展

怎么在生活中确定一些角的大小?

 

六、达标测试

1、课本第29页“试一试”第一题。

 

2、课本第29页“试一试”第二题。

 

3、课本第29页“试一试”第三题。

七、反思

7、走进大自然

学习目标:

1.能将多位数的读写知识与线和角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1.会读写数。

2.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会画垂线。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数时先从()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2、写数时先从()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3、()的两条直线平行,()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1、读一读划线的数据。

3735200133********000000

2、写一写。

十万一百二十万十七万

 

3、看图:

从图中找出两组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线段

4、从A点到小房子设计一条最短的路,画一画

四、问题探究

1.仔细看图:

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量一量:

(1)风筝各个角的度数是多少?

(2)地砖每个角是多少度呢?

3.小朋友们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转了()度

四、达标测试

1.经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射线,经过两点可以画()直线,()线段。

2.直角等于()度,锐角小于()度,钝角大于()度且小于()度,平角等于()度,周角等于()度

3.正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的。

4.下面每组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

七、反思

 

第三单元乘法

1、卫星运行时间

学习目的:

1.使自己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把笔算和简算结合起来,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

3.锻炼自己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口算下面各题,比一比谁最快。

15×624×514×8108÷62×35280÷4

2.列竖式计算。

54×1227×49

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一个因数去乘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字,乘得的结果的末位要对齐第二个因数的位来写;再用第一个因数去乘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字,乘得结果的末位要对齐第二个因数位上的数来写;最后把两个积。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一)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那么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思考:

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写下来吧。

自己估算一下这道算式应该等于多少?

把估算方法也写下来。

思考:

这道题的准确结果应该是多少呢?

开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可以准确地算出它的结果,想好后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再与小组成员交流。

实际上,我们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计算方法就是列竖式计算,试着列竖式来计算一下吧。

114

×21

()×()

()×()

四、问题探究

1、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认为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思考:

如果我们计算的算式是两位数乘以三位数,那么应该怎样列竖式呢?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再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看法。

 

五、课外扩展

森林医生。

(相信自己,你能行)

121145

×14×63

484435

12187

605()1305()

六、达标测评

1.你能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312×25437×2826×137

 

135×4554×312112×31

 

2、课本第34页第4题。

 

七、反思

 

2、体育场

学习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3.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热情。

学习重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对估计方法进行归纳。

2.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交流

1.估算,把估算的方法也写下来。

96×28≈101×32≈192×21≈

×=×=×=

2.咱们学校有多少学生你知道吗?

如果想知道我们学校有多少学生,你有什么办法吗?

与小组成员说说你的方法。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

1、估计一下有多少名观众。

(图见课本第35页)

这是一座体育场,观众是不是很多呀。

估计一下有多少名观众吧。

思考:

你怎样估计呢?

一个一个地数?

一排一排地数?

有更好的方法吗?

2、估计看台有多少名观众。

(图见课本第35页)

(1)将看台座位平均分成六份,数一数,其中一份由()人,估计这个看台有()名观众。

(2)数一数看台有()名观众,差别大吗?

(3)还有其他估计办法吗?

四、问题探究

1、对这个看台的人数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吗?

商量好后,写在下面吧。

 

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

讨论后列出算式并估算。

×≈×=

3、小结。

我们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可以将其分成的几部分,先估计的数量,再估计出;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估计出乘法算式的,确定具体事物的数量。

乘法的估算,要根据实际情况估算,但一般用法求近似值,也就是把乘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进行估算。

五、课外扩展

课本第35页“估一估”。

 

六、达标测评

下表是东方报亭10月上旬每天的营业额(单位:

元),你能估计出这个月上旬的总营业额吗?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营业额

206

201

206

204

205

198

196

198

195

203

提示:

每天的营业额可以看成元。

列式为:

×=元

考一考:

从这道题中你能学到快速计算的方法吗?

比如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先都看成元,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