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35455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音叉、鼓、乒乓球、水槽、小石块、蜡烛、扬声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

公鸡的叫声、汽车的喇叭声、雷声、小鸟的叫声。

  引导提问: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声现象》。

由此导入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讨论:

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实验探究:

①.让学生感知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②.观察小鼓敲击发声时的情况。

  ③.观察音叉敲击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归纳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乘势提出:

声源的概念 

学生举例:

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声源?

  2、引导学生解决议一议:

 思考:

物体振动发声,当物体不振动时有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

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声;用手捂住音叉,发声立刻停止。

师生总结: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练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句话中的声源分别是_空气_,_水_和_声带_.

说明: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振动而发声

二: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阅读课本37页,回答以下问题:

①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相似。

②击鼓时,鼓面振动,当鼓面向右侧运动时,(压缩)了右侧的空气,该处空气变(密);当鼓面向左侧运动时,右侧的空气变(疏)。

这样空气中形成了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向四周传播。

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师生总结:

声音以声源为中心,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提出问题:

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传播吗?

如果不能,那声音的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呢?

教师播放视频:

实验:

探究:

声音的传播

①、开始没抽空气:

此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②、逐渐抽出空气:

你听到的铃声有何变化?

③、猜想:

如果里面的空气都被抽空,那会怎样?

实验结论: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介质。

3、教师提出:

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做声的介质?

思考1:

敲击音叉,音叉振动产生声音,音叉与你的耳朵中间隔着什么?

说明了什么?

思考2:

实验:

耳朵在离开桌面一点和紧贴桌面上,听到轻叩桌面的声音相同吗?

思考3:

水中敲击石块,你能听到敲击声吗?

并动手做实验。

②.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师生归纳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想一想:

太空中宇航员即使靠近说话也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中采用什么方式进行交流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4、教师提问:

声音能传递能量吗

5、学生阅读:

会“跳舞”的烛焰

学生思考:

观察音响打开之前烛焰的状态,再对比音响打开之后烛焰的状态,想一想: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

烛焰获得了能量,这些能量由声源发出,经声波传播而来。

教师用水波类比声波,并让学生做实验,点击水面,小泡沫被推向水槽边沿,说明水波具有能量,那么声波也有。

三、声速

1、教师讲述什么是声速

2、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声速表

3、结论: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注: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1、思考:

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幻灯片出示课本图3-1-1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发声体振动发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引起鼓膜振动→听觉神经

2、科学探密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振动,蝴蝶每秒振动五六次,蚊子每秒振动二百五到六百次.当蝴蝶和蚊子同时从你身边飞过时,凭听觉你发现了谁?

为什么?

结论:

频率:

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

赫兹,简称赫,符号Hz。

人的声带振动能够产生64Hz~1300Hz的声音。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

20Hz~20000Hz声音。

次声:

低于20Hz的声音。

超声:

高于20000Hz的声音。

超声和次声我们都听不见!

五、小结:

1、声音的产生:

声源的振动(声源有:

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的传播:

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1、频率、频率的单位:

赫兹,简称赫,符号Hz。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

20Hz~20000Hz声音

3、次声:

低于20Hz的声音

4、超声:

高于20000Hz的声音。

六、课堂练

1、声音物体_____产生的,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______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中传播。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____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_____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

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是

A.敲鼓时发现鼓面上的纸屑上下跳动

B.扬声器发声时发现小纸屑在喇叭面上跳动

C.将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水的容器中能激起水花

D.金鱼缸中的金鱼吐出的气泡在上升中变大

5、下列关于声音的发生,正确的说法是(  )

A.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C.振动停止,我们就听不到该声源发出的声音了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6、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7.声在下面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空气B.水C.煤油D.钢管

8.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的传播速度是如下表,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  )

物质

空气

(15℃)

空气

(25℃)

煤油

(25℃)

软木

钢(棒)

铁(棒)

声速m/s

340

346

1324

500

3750

5200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B.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D.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板书设计】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

声源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

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

3、声速:

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速度>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4、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认识声现象》学情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应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根据这个情况,课堂设计了较多的简单易懂实验。

八年级五班总体上数学基础较好,平时也爱学习物理。

课前有预习的好习惯,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班内有部分学生发言积极,但大部分不发言。

部分学习自主性较差,老师说了才做,不说就不做;对于老师的依赖性较大,不讲不会,一讲就会;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自信心不足,根据这一情况,在分组实验中积极发挥小组互动作用,搞好帮扶。

同时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兴趣,对于活动积极的小组给予奖励,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声现象》课堂效果分析

各位老师大家好,《认识声现象》,选自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接下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看法。

本节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中活动比较多的一节课,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主要内容是声源,声音的传播,声传播的速度以及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本节是学生接触声音的第一节,也是接触物理的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让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问题的提出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通过简单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找到学习物理的兴趣、方法及自信。

针对重难点以及设定的目标,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展开教学。

问题教学法,体验学习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创新精神。

基于以上,设定的教学过程为:

以一个让学生辨别声音的小游戏开始,通过这个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

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让大家思考。

接着让大家把手放在喉咙上跟老师一起发出“啊~”,再给大家演示音叉静止和发声时放在水里的实验,引发大家思考,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这两个实验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总结物理现象的能力,这种通过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声音产生这一难点更好的理解。

接着引出声源的概念,让大家回过头判断课前小游戏里的声音的声源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声源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通过一道练习题巩固声源的知识。

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源之后给大家演示一个关于声音产生并传播的实验,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通过播放水波的动画告诉大家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并以击鼓为例子详细讲解声音的传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难点。

再提出问题”太空中宇航员是怎么相互联系的?

“让学生知道声音并不是在哪都可以传播,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以生活为背景培养学生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表格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然后是气体。

最后介绍一下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并简单的解释一下超声波和次声波。

这堂课的特色在于以游戏的方式开始和大量的实验探究。

对于这堂课,重难点要把握恰当,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

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认识声现象》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

通过实践教学,感觉效果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