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465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部编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人物简介

1.张中行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

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2.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

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三、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

chānhuo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

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

rǒngcháng(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

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

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

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四、感知课文,思考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

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

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

送客

(3)第五自然段:

复信

(4)第六自然段:

会上发言

律己严: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

“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

(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五、理清结构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

律己严。

第五部分(11最后一个自然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第二课时

六、文本分析

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1)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七、“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写话的风格: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

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

张中行在文章回答了为什么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而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是: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所以,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是坚决反对这种文风。

主张的核心

“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八、写作的特点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

三是其文风。

一是在情感表达方面。

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

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

本文主旨是记人。

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三是其文风。

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

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九、作业:

思考与讨论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

试加以分析

2.你喜欢张中行的这种文风吗?

你觉得文学创作的文采华美与这种平易的文风孰优孰劣?

3.请指出蕴含着张中行深刻情感的细节刻画。

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

律己严。

第五部分(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14驿路梨花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生感受作品中体现的爱心。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

教法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梨花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

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诗的最后两句是: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

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三、检查预习

正音:

撵(niǎn)

驿(yì)

陡(dǒu)

篾(miè)

陋(lòu)

修葺(qì)

恍惚(huǎnghū)

麂(jǐ)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

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

):

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8):

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9-37):

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8):

热情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洁白的梨花开遍大地。

2、总结中心思想:

讲述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学习雷锋无私助人的故事,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

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两个误会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主人是他?

不是他。

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喂!

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三次悬念

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四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五件好事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六、理清结构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现在

1“我们”路过住宿,修屋2瑶族老人借住3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插叙

4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建小茅屋5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插叙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驿路梨花彭荆风

梨花洁白如雪雷锋

香气四溢精神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

方便路人驿路梨花处处开

解放军建造茅屋雷锋精神代代传

梨花妹照管茅屋助人为乐

瑶族老人送米修葺茅屋学习雷锋

“我”和老余修葺茅屋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我”和老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