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古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44410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古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下古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下古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下古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下古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古文.docx

《九下古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古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古文.docx

九下古文

公输

1、通假字

(1)公输盘不悦。

()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3)子墨子九距之。

()(4)公输盘诎。

()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夫子何命焉为()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请献十金()

吾义固不杀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胡不见我于王?

()然胡不已乎?

()()()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邻有短褐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宋无长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吾义固不杀人()

(3)一词多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夫子何命焉为()

为必为有窃疾矣()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以牒为械()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见胡不见我于王()

于是见公输盘()

不知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愿借子杀之()

请说之()

之宋无罪而攻之()

宋何罪之有()

荆之地方五千里()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虽杀臣,不能绝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4)古今异议

舍其文轩(古义:

今义:

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

今义:

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

今义:

子墨子起,再拜(古义。

今义:

3、句式积累

省略句

如“将以攻宋”中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补充为“将以之攻宋”。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如“何罪之有”中,“之”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应为“有何罪”。

如“此为何若人”中,“何”是“若”的介词宾语,前置,应为“此为若何人”。

②状语后置

如“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中,“于鲁”是状语后置,应为“子墨子闻之,于鲁起”。

如“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中,“于地”“于民”都是状语后置,应为“荆国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

如“胡不见我于王”中,“于王”是状语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

4、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

1、课文哪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

 

2、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怎样的圈套?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公署盘说出怎样的话?

 

5、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义”,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6、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

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怎样的评价?

 

7、墨子将楚国和宋国对比,并与故事中的人类比,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8、墨子和公输盘模拟攻守结果怎样?

 

9、公输盘两战皆败,已恼羞成怒,哪一句表现出他动了杀机?

 

10、墨子的哪句话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

 

11、墨子在模拟攻守后,又是怎样慑服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计划的?

5、简答题

1、墨子使楚王取消了攻宋的打算,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思想?

他的这种观点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为什么?

 

2、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作动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下顺之()

(3)一词多义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之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多助之至()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4)古今异义

亲戚叛之(古义:

今义:

三里之城(古义:

今义: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

今义:

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

今义:

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

今义:

故君子有不战(古义:

”。

今义:

3、句式积累

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用原文回答问题并翻译句子解释两个词语。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战必胜”的条件是;“”。

 

5、简答题: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

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法家拂士()衡于虑()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

行拂乱其所为()()人恒过然后能改()()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中“动”,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惊动”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中“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坚韧”的意思。

“必先苦其心志”中“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痛苦”的意思。

“劳其筋骨”中“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劳累”的意思。

“饿其体肤”中“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饥饿”的意思。

“空乏其身”中“空乏”,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资财缺乏”的意思。

“行拂乱其所为”中“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颠倒错乱”的意思。

“然后知生于忧患”中“生”,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生存发展”的意思。

“死于安乐”中“死”,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萎靡死亡”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人恒过”中“过”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中“入”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国内”的意思。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出”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国外”的意思。

名词作形容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形容词“敌对的”的意思。

(3)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4)古今异议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

今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今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

今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今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今义:

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

今义:

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

今义: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

今义:

3、句式积累

倒装句:

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中“于畎亩之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舜于畎

亩之中发”。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于心”“于虑”也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心

困于虑衡而后作”。

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发”“举”都有被动的意思,可译为“被起用”“被举荐”。

4、用原文回答问题并翻译句子解释两个词语。

1.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

用原文回答。

 

2.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翻译。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_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

 

5、简答题:

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个字)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

“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

真意切的公开信:

“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

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

“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

“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

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鱼我所欲也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得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读yú,)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古今异议

一豆羹(古义:

今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今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

今义:

3、句式积累

判断句“┅┅也”表判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正常语序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仪”,“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可补充为“乡为礼仪身死而不受施舍”。

4、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

1、中心论点是

 

2、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文章中哪句话能体现这样的人?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5、简答题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③“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1、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惠子相梁”中“相”原是名词“辅佐君主的人”,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一词多义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夫鵷鶵发于南海()

于而飞于北海()

于是鸱得腐鼠()

2、、句式积累

省略句“惠子相梁”中动词“相”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惠子相于梁”。

“仰而视之曰:

‘吓!

’”中省略主语“鸱”,可补充为“鸱仰而视之曰:

‘吓!

’”。

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于国中”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夫鵷鶵发于南海”中“于南海”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夫鵷鶵于南海发”。

3、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

1、庄子去看惠子,惠子的心态怎样?

 

2、庄子巧借比喻,表达志向高洁的句子是

 

4、简答

1、庄子讲鵷鶵故事用意是什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

(2)一词多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2、句式积累

判断句“┅┅也”表判断,如“是鱼之乐也”。

否定副词“非”表判断,如“子非鱼”。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于濠梁之上”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3、简答题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