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docx
《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
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
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
篇一:
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学案式教学推行工作调研报告根据XX县教育局《意见》安排,我校在初
一、
二、三年级全面推广学案教学工作。
本学期,针对'学案教学'方面突显的情况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推行学案取得的成效
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变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环节的转变课如果备得好,教起来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创设和学生比较贴近﹑协调的学习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还在突出知识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生物必修1中的'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在备课时除了要突出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相关内容,还应注重对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技能的训练和帮助学生认同科学探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营造了浓浓的学案文化氛围。
改革之初,我们加大了宣传力度,利用板报、标语、宣传材料等形式,营造了浓浓的学案教学改革氛围。
具体做法是:
更换了校园的多处标语,换成以宣传学生是课堂主人,合作学习是众望所归,学案改革势在必行为内容的标语,张贴在醒目的位置上;拆除了教学楼道、各班教室内的标语,换成带有师生个性特色的凡人名言,激励师生尽快改革之决心;更新了教学区板报内容,换成学案式教改操作方法和流程,使学案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以小组为单位重新划分了教室黑板,配上小组名称个性宣言,变讲堂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把学生主人的地位彰显出来。
以上一些实实在在的做法,为我校的学案式教学改革扫清障碍,铺平了道路。
3、课堂教学的模式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变了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受支配的对象。
教师常用讲授法机械地将课本里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机械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与'学'的地位在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也在转变,课改以来教师已经逐步把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变,逐步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量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仅动脑,还要动手﹑动口,主动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不再单纯地使用讲授法,而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认知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变成绩评价为多元评价。
以往传统教学,成绩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尺码。
学案式教学开展后,我们丰富了评价模式和办法。
成绩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将纪律、卫生、课堂表现以及各项活动纳入评价项目,量化计分。
一周一总结,一月一汇总一表彰。
元旦我们除了表彰三好学生,模范学生,优秀班干部外,同时表彰了优秀学习小组及组员,进步最大小组及组员。
还奖励了在书画、演讲、跳绳、舞蹈、歌咏等单项比赛中的优胜者,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案式教学改革的顺利稳步推进。
3、课堂效率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得益于老师课前的努力,精心的备课,特别是备学生,即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得益于教师善于把握最佳时间,教师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的目的。
二、需要探讨的问题
1、课堂形式的问题课堂教学的传统呈现形式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进行预判和预设。
教学过程只是'陈述知识点'或是'对知识点展开解释或陈述规律结论';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哪些活动、如何活动,涉及很少。
而'学案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是要把学生学的过程(甚至方式、方法和步骤)呈现给其它听课(或观摩检查评估)的教师,彻底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那么这两种形式能不能同时存在,或者将两种方式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我觉得简单的否定其中一种都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
2、学案编写上的问题我们在改革中遇到重重困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首先学案备写难。
现在班级急剧减少,科目多为一人所代,学案备写难。
其次课时学案难备。
有的课文需要两个课时甚至三个课时,无法一一备写。
学生有时会感受疲惫,如何始终保持一颗求知的旺盛心,是目前困扰我们的又一难题。
我们愿局领导和兄弟学校给与帮助。
3、学案应用上的问题:
刚开始我们规定必须按照'学案式'的模式进行,在具体实施教学环节中,只能停留在课本知识的解读上,一旦进行问题引领、质疑和探究活动,到最后两节课也完不成一个学案。
还有部分教师只是机械地套用教学环节,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调整为每周根据学科情况使用学案,但是不少低于2个,出台了《简学案》,教师可以对每节课写简案,这样灵活的使用了学案。
4、学生的适应问题:
刚开始老师反映学生基础差,不能够适应学案教学,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跟着老师走,听老师讲,自己记笔记。
说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上还有问题,需要老师注意培养。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于推进'学案教学'的备课,要加强指导、定期交流,让教师在设计'学案'中快速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大教师的培训和外出学习,积极吸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更好的推进'学案式'教学的深入。
3、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推进'学案教学'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既要我们引导,又需要有一定制度保障。
如在推进'学案教学'的过程中,肯定有教师投入多些、有些教师投入少些,有些教师表面应付,甚至有些教师会有抵触情绪,我们如何引导,如何要求,如何管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激励教师自觉进行课改实践。
201X年12月
篇二:
关于导学案使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使用“导学案”教学的一些思考石嘴山市第二中学马金林201X.1
1.24在课改的背景下,我校与时俱进,精心筹划,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改革课堂模式,于本学期试行导学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如今已在学校全面推开。
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
一是确保导学案的质量,规范导学案的管理和使用;二是加强各学科“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学案导学”校本教研活动;三是抓好班级“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效能感。
通过实践、听课、和学生座谈、同课头教师交流、自己分析、反思、归纳总结,形成下文。
一、现状分析
(一)班级之间使用不够均衡。
因为各班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所以,在实际操作当中,效果不一样。
程度好、自觉性强、自学能力好的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预习工作,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导学案教学几乎没有效果。
(二)学生对使用导学案的看法:
学生对导学案基本上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优点:
1、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减少记笔记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3、导学案上归纳的知识系统性强、内容详细,便于以后的复习。
4、对于预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上课时可以更认真听,避免了以前听不懂时才发现问题,想要认真听时老师又已经讲过了的情况。
意见或建议:
1、导学案的题目、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各学科导学案的量太大,每天发的导学案有好几张,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
导学案最好早一点发给学生,有些科目的导学案可以当堂发,当堂完成。
2、有些学科导学案知识点模糊,与本班老师讲的不一致;有些学科导学案内容太多,老师为了讲完导学案,上课进度加快,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甚至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吃上了夹生饭。
3、学生提出导学案不利于做笔记:
有些课本上有的内容导学案上就不再出现,但导学案上有些老师补充的内容,课本上却没有;复习时既要看课本,又要看导学案,且导学案容易丢失。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导学案的管理一定得跟得上,要要求学生用一定的工具保存导学案,如:
档案袋、夹子等等。
4、学生提出导学案也要分层,要兼顾基础较差的学生。
5、有些学生经常抄袭别人的导学案,老师要加大检查力度。
二、原因探究
1、导学案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选题目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强,过分注重卷案的作用,导学性不强,存在照搬教材内容的现象或者纯粹脱离教材的现象;前置自学有形式无实质,学习的时间不够,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导学案”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有的放矢,不能灵活多变,效果不是很理想,有时与课堂脱节。
还有,导学案编写应该是课时型的,这样才能达到导学的目的,然而有的导学案可以用几个课时。
所以,导学案的编写应该体现集体备课的思想,关于如何实现集体备课,如何保证每份导学案中都有全体任课教师的智慧的体现,这需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继续探索和研究,而且,亟待解决。
2、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慢。
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的现象;教师在授课时如何运用导学案,使之与知识传授相匹配,仍值得进一步探究。
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实际上多数老师在摸索中进行导学案教学,似乎与原来的教学模式区别不大。
在操作中,出现诸多矛盾,如:
教材与导学案、导学案中的作业与教材中的作业等等。
所以说,改革是好事,那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实施的,而不能仓促。
我的建议是:
1、如何更好的找到教材与导学案的结合点,实现资源整合,减轻学生负担,突出“导学”实效和时效;
2、如何导学案使用中学生的自学和课堂的新知讲授的结合点,做到不重复,不脱节;
3、如何实现导学案中的练习题与其他练习题目的有效利用,使得学生的“练”这一环节效率更高?
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继续研讨。
3、学生完成导学案的质量不好。
学生不太明确导学案在学习中的意义,有些学生对导学案的认识存在偏差,就是单纯把学案当成试卷来用,不明确导学案中导学的意义。
拿到学案后只顾埋头去做,而不去翻阅书籍,资料等,导致事倍功半。
所以,如何加强导学案的指导和管理仍然是我们的一个课题。
三、建议对策
1、导学案的编制问题:
一定尽最大可能保证导学案的质量,设计方面一定体现导学案“导”的作用,相当于手机的说明书,有利用学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把握好每个课时的容量,要条理清楚,多为学生着想,让学生觉得好用、喜欢用,并形成体系。
2、导学案的设计问题:
建议参考学校统一格式,教学过程可结合学科特点允许个性化,学科特色化,但同一种课型(如新授课)保持同一风格。
另外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一定要包含预习导学环节(或自主学习)环节,问题设计一定要具体化,来源课本、但略高于课本,便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
另外要重视课堂课外练习反馈。
3、导学案的使用问题:
一定要做好课前检查和课后抽查,督促鼓励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中的所有问题。
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班级中选择完成情况良好或优秀的导学案进行班级交流,通过学生自我对比,相互借鉴,让那些不认真做的学生认真起来,让那些不会应用导学案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价值。
同时,还要适度地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感到不认真预习不行,不认真复习、不认真做作业也不行。
201X年12月24日星期五修改
篇三:
高效课堂调研报告底庙中学实施高效课堂的调研报告旬邑县底庙中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我们倡导推行的自主高效就是符合上述实践论和认真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动反映和体现,我们认为,自主高效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
构建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的要素就是教师和学生。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是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实践过程,而实践的主体就是学生。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遵循认识和实践的基本规律。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高效课堂要求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较大容量的真正有效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效课堂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参与”,其基本目标应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这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从去年开始积极学习江苏淮安和三原南郊等学校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推进我校的高效课堂实施。
近来对初中高效课堂的实施及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听课、查资料、问卷、座谈、反馈、交流等形式。
本次调研把聚焦点落在高效课堂的开展上,下面重点说一说高效课堂的实施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高效课堂的了解占92%,学生反映这样的课堂学习变快乐了,自己学习变主动了,与同学关系变融洽了。
2、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认可的学生占61%,学生体会到了小组的互助的好处,学习效率提高了,自己学习态度的转变,发言变积极了。
学习氛围变轻松了,小组成员间互相督促,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了。
3、学生认为高效课堂实施以来自己学习成绩有进步的占77%,他们说自己不会的东西会向小组长老师请教。
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与同学合作能力提高了,小组意识增强了,上课守纪了,学习用心了,且感受到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快乐。
4、在课堂上,学生能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与展示的占57%,学生说自己发言次数变多了,不觉得太紧张了,组员间关系好了,小组意识增强了,为组争光深入学生心田,学生上课发言展示变主动了。
5、学生反映实施高效课堂来,课堂教学有变化的占7
5%,学生喜欢这有变化的课堂,希望每一学科教师都这样去上课让课堂变成学堂。
(二)教师方面:
1、对学区推行的高效课堂有热情的占98%,热情高涨的占29%。
老师们看好这场课堂改革的占96%。
从以上数据看,老师们积极响应课堂教学改革,思想认识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推进这场课堂革命。
2、在课堂采用合作学习的老师占77%,经常了解高效课堂信息的教师占45%。
从以上数据看,绝大部分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实践,探索课堂高效教学。
部分老师注意学习高效课堂相关知识,用以指导课堂实践。
3、在高效课堂实践中,老师们反映自己教法有改变,教学观念也变了。
能对学生适当放手,课堂评价方式改了,教学反思多了。
能意识到自己教学问题,做到以学定教,课前准备做到充分了。
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提高了,思考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发言的学生多了,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高涨,初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方面:
1、学生对高效课堂学习形式体验不深,无话可说,不知如何评说课堂变化。
分析原因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没变化或变化不大,部分学生反映课堂学习没有明显变化。
2、合作学习小组建设问题突出,学生反映组员不听话,发言少,不守纪,讲闲话,浪费时间。
小组长只点那几个人,爱说话的编到一组了,希望组长和组员多交流。
分析原因是采用小组学习中,老师对小组建设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组长和组员的主动性,分组不够科学,小组组织与评价没跟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3、学生希望老师像朋友是民主型教师占86%,学生希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重点内容多强调一下,自主学习时间不要太短了,学生还反映成绩好的学生快先交流了,其它学生无法参与,希望老师多跟学生交流。
分析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师民主性还要努力,新模式下要多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忽视。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困惑比较多。
教师对“学案导学式”理解较浅,实施过程产生很多问题,因此产生很多的困惑。
从教师问卷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实施的主要阻力和问题来自学生。
2、在实施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利用小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合作,处理好合作学习中纪律问题、小组评价问题、学生不积极思考发言问题,学生预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合作习惯等问题。
分析原因是采用合作学习,教师缺乏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支撑。
3、高效课堂实施的途径与方法不明晰,老师们对高效课堂是什么样,如何操作没有可学范例。
分析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给老师们一个范示,给教师具体操作方法,因此老师们只是从形式上去做,没有从实质上去做。
4、教师只注意表面形式,认为课堂热闹是高效课堂,没注意实质,没有在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注重学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
课堂也有静的时候,关键是学生真正投入学习。
分析原因是因为教师过分关注形式,没有抓住高效课堂内涵,从保证课堂有效、实效做起,最后达到高效。
5、教师反映课堂难以控制,学生纪律不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积极。
分析原因教师对开放型课堂调控能力跟不上,教学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6、教师单打独干,没有团队合作意识。
各年级、各班间缺乏沟通、交流,与家长也缺乏沟通,在调查中,对高效课堂学习方式家长支持率仅53%。
高效课堂各方面协调配合不够。
分析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在高效课堂实施中不够开放,胆量不大,胸怀不够宽。
学校营造研究氛围不够,教学引导不够。
7、讲导学案的现象很普遍,导学案与授课分离现象也存在。
上课还是采用传统模式,导学案只是起到练习册的作用,这种现象几乎可以说就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
8、合作学习很不充分。
一是贯彻模式不彻底,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话太多了。
二是没有时间保证,导学案中设计的内容太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太少,这种现象也比较多。
三是合作学习层次太浅,较多的学习小组,学生之间只是停留在对答案的浅层次上,这是学案导学式不能实现高效的最主要原因。
四是导学案本身的缺陷,没有问题引领。
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深,也没有针对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
9、学生展示不充分。
除了个别班级学生展示相对比较充分的课以外,其它的课都存在展示不充分的问题,上黑板展示的学生人次过少,可以说这也是此模式不能达到高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10、学生自学环节缺失,或者在这个环节教师说话太多。
个别课堂合作学习的时间只有2分钟左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在不停的说话。
也有教师因为学生提前把绝大多数导学案上的习题都做了,所以这个环节留的时间就很少,导致“兵教兵”基本上变成自学,使得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也导致学生展示环节出现问题。
(三)、家长方面家长对高校课堂了解甚少,但感觉到了实施高校课堂对孩子带来的积极的变化,大多数家长对实施高校课堂持支持态度。
三、改进的
措施:
1、加强高效课堂有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教师思想,让教师有章可循,积极投身高效课堂的实践和研究。
2、认真研究小组学习方式,学习小组学习理论知识,学校下发小组合作学习资料,让老师们结合课堂,探索小组学习中的小组建设和评价,成功运用小组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
附送:
学法制理念心得体会
学法制理念心得体会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讲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正是一个法治社会。
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201X年要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人民法院而言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法院干警作为履行国家法治职能,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正确履行各项法治职能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法治”的涵义自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法治”这一命题作了不懈的探讨,不断丰富了法治内涵和认识。
按照柏拉图在其名篇《法律篇》中的解释,法治就是“服从法律的统治”。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他的思想,将法治概括为“普遍服从良法”,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以后的思想家西赛罗、詹姆斯·哈林顿、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康德等都对法治有过精辟的阐述。
目前,我国学者公认,法治至少有以下五层涵义:
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
在中国古代,“法治”即“以法治国”,经常与“德治”、“礼治”、“人治”相提并论,主要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理念来理解。
在西方,“法治”也首先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来认识,即“法律的统治”。
今天,我们使用“法治”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门对“依法治国”作了阐述:
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
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其基本含义是:
在法律制定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既定法律的约束和规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随意废法和立法,强调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认为在法律面前,只有首先承认形式的合理性,才能承认实质的合理性。
这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3、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模式。
即“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制”。
法律历来有多样性,通常有专制的法制和民主的法制,而有法律不一定就有法治。
真正意义上法治只能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式。
4、法治代表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
即体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权力等问题的原则、观念和价值体系,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需要,成为人们设计法律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
对人类法治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和提炼,我们认为当代法治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包括:
法律至上、善法之治、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内容。
5、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即“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
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权力;在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在国家和政府权力受到有效约束之后,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一种社会状态。
由此可见,法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运动过程。
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法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