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3920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docx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

原创模拟设计:

1.从美国纽约爆发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

  材料一  纽约所在的北美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美联社数据显示,欧洲的冰岛金融业如今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193.7亿美元。

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每名冰岛公民身负43.2万美元债务。

庞大的金融链条是拖垮冰岛经济的罪魁祸

首。

冰岛总理哈尔德坦言本国面临“国家破产”危机,他建议国民自行捕鱼来节省粮食开支。

右图为冰岛国家轮廓图。

  材料三  中国千万民工返乡拉响经济警报,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不少工厂停工,近千万民工提前返乡。

结合材料一,回答

(1)~(3)题。

(1)纽约所在的美国东北部的农业带是             ;而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周围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造成两地区农业的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示区域是美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请简述其主要地理原因。

(3)被称为美国“汽车城”的是          (填字母),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结合材料二,回答(4)~(5)题。

(4)按岛屿成因划分,冰岛属于           岛,该国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成因分别是什么?

(5)为应对金融风暴,冰岛总理提出了“国民自行捕鱼来节省粮食开支”的建议。

请从冰岛自然地理环境分析该建议提出的依据。

结合材料三,回答(6)~(7)题。

(6)因金融海啸对中国出口影响最大的地区和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中国遭受损失最大的企业类型分别是  ( )

①美国和西欧  ②韩国和日本  ③俄罗斯和中亚 ④非洲和拉丁美洲  ⑤能源密集型  ⑥资金密集型⑦技术密集型  ⑧劳动密集型

A.②⑥  B.③⑦  C.④⑤  D.①⑧

(7)下列可以作为我国珠三角应对这次危机的措施有      ( )

①国家政策支持  ②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 ③大量解聘工人 ④关门歇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本题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考查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及应对危机的措施。

(1)题,纽约和我国长三角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决定了它们农业生产特点的差异。

(2)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使美国东北部人口稠密。

第(3)题,底特律之所以成为“汽车城”,可从

原料、技术、交通、市场等区位条件进行分析。

第(4)题,冰岛地处两大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第(5)题,一方面冰岛渔业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其粮食供应紧张,为总理提议提供了自然依据。

第(6)、(7)题,对中国出口影响最大和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企业分别是本次金融危机最严重的美欧地区以及对国外市场依赖较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应对本次危机,一靠国家政策支持,二靠自主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

答案 

(1)乳畜带   水稻种植业   原因:

气候不同:

前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更低,降水分配更均匀,适合发展乳畜业;后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种植。

需求不同:

前者城市密集,城市人口比重大,对乳畜产品需求大;后者农村人口多,对粮食的需求大。

(2)地形较平坦;农业条件好;工业很发达;商业、贸易、金融发达;交通便利。

(3)C(底特律)    靠近钢铁产地;接近汽车消费市场;科技发达,技术水平高;水陆交通便利;配套协作条件优越。

(4)火山  地热   冰岛地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多地热资源富集。

(5)冰岛位于大西洋北部,北大西洋暖流与冰岛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

冰岛土地面积狭小,火山岩分布广,耕地少;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不高,热量不足,不利于粮食生产,粮食依靠进口。

(6)D(7)C

热点背景回顾: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一步步演化为一场全球金融风暴,其表面上看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的问题所引起,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的过度消费三个方面所引发的。

      金融危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外需骤减导致国内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企业便纷纷停产关门。

其后果

不仅是GDP增速下滑,更重要的是就业岗位减少,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受到影响。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频频出台政策,刺激国内消费;增加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增强企业竞争力等。

考点总结:

 第一,以世界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跨国公司生产布局变化的趋向和影响因素。

     第二,提供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分布图,考查金融活动的最佳时间问题及金融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

     第三,以伦敦金融峰会、八国峰会和金砖四国首次峰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为切入点考查所涉及区域或国家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特点等。

     第四,结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尤其是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通过提供工程位置图,考查影响重大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第五,提供我国某企业(某行业或某区域)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事实材料,让考生分析评价影响该企业(该行业或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探究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而考查考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热点二  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原创模拟设计: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形成从沿海到内陆全面开放的格局。

材料一  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地区所在省份棉花总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左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流域并称中国三大产棉区。

该区棉花已连续多年获总产、单产、商品出口率、调出量、人均占有量五个中国第一。

(1)甲地所在地区省级区划的全称是              ,该区域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

简要回答我国的人口政策。

(2)据图说明甲、乙两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3)据图甲说明该地区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和区位优势。

(4)图乙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试简要说明该区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条件。

材料三  广州与阿克苏全年水分盈亏图

(5)简要分析说明广州、阿克苏全年水分盈亏情况及原因。

材料四  甲地所在省份2008年部分资料统计表

6)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据表中信息说明甲地所在省份要达到上述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该题以我国东、西部两大重要区域特征为背景,考查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巨大成就和社会变迁。

(1)题,结合甲图区域轮廓及其他相关信息知该区域为新疆。

本小题多考查识记内容,相对较为简单。

(2)、(3)题,结合图示知两区域中城市和甲区域棉花分布特点。

新疆地处内陆,光照充足,山麓地带水源充足,为棉花种植提供了优越条件。

第(4)题,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主要是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侨乡条件决定。

第(5)题,结合材料三知阿克苏和广州全年水分盈亏特点,这是由两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所决定的。

第(6)题,主要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开发新能源等方面思考。

答案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甲地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3)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

区位优势:

地处暖温带,热量充足;地处内陆,光照充足;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种植区位于盆地边缘,地势较平坦;政府政策的支持等。

(4)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地价较低;是我国著名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5)广州夏秋盈余,冬季亏损;夏秋季受夏季风、台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冬季降水少,纬度低蒸发量大,出现水分不足。

阿克苏全年水分不足;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全年降水稀少。

(6)能源消费以污染重的化石燃料为主,应发展以水电和风能等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耗能大的第二产业比重大,应大力发展耗能少的第三产业;耗能污染大的重工业比重大,应大力发展耗能少、附加值高的高技术工业。

 热点背景回顾:

      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建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6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落后贫困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目前,我国GDP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贸易进出口额位居第三;制造大国地位初步确立,22个大类中,7个居世界第一,15个名列第三;我国能源总自给率达90%。

     1978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我国先后涌现了三次经济浪潮。

第一次浪潮,以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标志;第二次浪潮,以开发上海浦东为标志;第三次浪潮,以西部大开发,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为标志。

    三次经济浪潮,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同步;从点(特区)、线(沿海开放城市)、到面(东部沿海)、再到三沿(沿海、沿江、沿边),使我国经济区分布呈“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阶梯式格局;三次浪潮三步走,分别从中国的南部、东部和中、西部起步,带动全国分层次、全方位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弓箭型”的空间格局。

如果把沿海经济带看作弯弯的弓,京广铁路沿线经济带为弦,长江流域经济带为箭,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级主轴,各主轴的交叉区域为中国一级经济发展核心区,它们分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以及武汉城市圈。

  考点总结

      第一,利用经纬度和河流、山脉分布等信息进行区域空间定位;考查沿海、沿边、沿江的主要工商业中心、对外开放城市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气候、自然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等。

      第二,考查重要城市及其都市圈形成的区位条件,城市等级、职能和城市化进程;区域工农业布局的条件;区域重大工程建设的意义等。

      第三,考查主要区域人口、聚落等分布的特征及其成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劣条件、区域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

热点三 两岸关系新突破

原创模拟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沪宁杭工业区,南接珠三角工业区,西连内陆,腹地宽广,辐射范围大。

材料二  下面四图分别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示意图(甲),福建省全年大风天数分布示意图(乙),某区域图(丙),福建省城市、交通线的分布图(丁)。

材料三

台湾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部分出口产品对比表

(单位:

百万美元)

(1)简述材料二中区域水系的主要特征。

(2)简述福建省城市和交通线的分布特点。

(3)福建省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

福建省风力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为了防止大风危害,可采取的生物措施是              。

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缓解供电紧张状况的主要途径有                  。

(4)请依据表格信息绘制一幅柱状图,以呈现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纺织品、鞋帽伞羽毛品与玩具运动品在台湾出口产品中比重的显著变化(要求:

以X轴表示产品,Y轴表示变量,并完整标记各类产品名称、数量及图例等);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出口贸易出现的变化和原因。

(5)分析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  本题以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背景,说明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题,结合图示并结合一般河流水系特征组织答案要点。

(2)题,福建省地形多丘陵,河流众多,城市和交通多沿海、沿河分布。

第(3)题,福建省的海陆位置及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的环境问题。

第(4)题,结合材料三可以看出台湾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变化特点;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第(5)题,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从其地理位置、交通、政策、劳动力、地价等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中小河流众多。

(2)城市主要沿海、沿河分布,交通线沿河谷延伸。

(3)水土流失沿海强(大)于内地   营造沿海防护林     积极开发水能、风能  (4)

变化:

比重降低。

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区外转移。

(5)①与港澳台邻近,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②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三角,有利于两岸三地的经贸合作;③交通便利,拥有福州、厦门等众多良港和铁路等立体交通格局;④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⑤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价低。

热点背景回顾:

      2008年11月3日~7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赴台访问,开辟了两岸关系新篇章。

从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启动,再到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成功召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谓好戏连台。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09年3月5日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签订综合性合作协议,逐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继续全面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6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009年7月20日,两岸旅游部门协商决定,双方于12月底前在台北和北京互设旅游办事处,负责旅游相关事宜,为旅游者提供快捷、便利、有效的服务。

这是两岸互设的第一个非官方性质的办事机构,标志着两岸关系又朝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考点总结:

     第一,通过台湾的等高线地形图,考查地形对生物物种分布的影响、对气候(降水和气温)的影响。

  第二,通过人口、城市分布图,考查影响其布局的因素。

     第三,通过热点材料,考查相关的资源分布、两岸“三通”所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等。

热点四 宇宙探测与科学考察

原创模拟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将是自1814年至2309年的近500年间,在中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时间可超过6分钟。

在我国形成了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北部、安徽、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的巨大最佳观测带。

材料二  所谓“食”就是指一个天体被另一个天体或其黑影全部或部分掩遮的天文景象,日食和月食就是这样出现的。

最佳日(月)食观测点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一是必须在日全食发生的中心带上;二是日全食的时间在3分钟以上;三是天气状况良好。

下图为日食形成原理图。

材料三  2009年7月22日9时天气形势图

(1)由材料二可知,日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图示中有        级天体系统;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         千米。

(2)日全食最壮观的景象如下图所示,图中可见的太阳大气层活跃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A.影响南方地区的降水B.影响北方地区的无线电长波通信

C.长江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D.流星现象多发

(3)家住上海的杨先生得知自己位于此次日全食最佳观测带上,十分兴奋,但在22日当天他并未观测到壮观的日食景观。

请你结合材料给予恰当的解释说明。

(4)结合材料三说明此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可能出现旱灾的原因是什么?

(5)B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说明该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

解析  该题以日食材料为背景,考查日食的产生和观察。

(1)题,结合材料二知日食的产生原因是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形成的;图示中有太阳系、地月系两级天体系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2)题,图中可见的太阳大气层为色球层,色球层中的太阳活动现象主要是耀斑,耀斑增多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第(3)题,结合材料二、三可知,7月22日能否在上海看到日全食,关键是天气状况如何。

第(4)题,夏季,长江中下游受到副高控制,容易形成伏旱。

第(5)题,B岛是海南岛,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运条件和政策因素,使其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答案  

(1)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  2   1.5亿

(2)C

(3)此时上海在冷峰控制下,有阴雨天气,不利于观察。

(4)此季节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形成伏旱。

(5)①经济地理位置优越:

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②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靠近国际深水航道,位于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上;③国家政策的支持(海南省的成立及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

 热点背景回顾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于2008年9月27日16时44分,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太空漫步,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新华网上海2009年1月27日消息:

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成功建立了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仓站,成为继美、俄、日、法、意、德之后在南极内陆建站的第七个国家,标志着我国已成功跻身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

  2009年6月22日,西藏自治区地震局与自治区地勘局联合考察时意外发现了1950年察隅墨脱8.6级地震遗址。

这一地震是中国有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在亚洲位列第二。

对该遗址进行考察的意义在于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现象50年后仍保存完好,且遗址靠近著名景点南迦巴峰,更方便游客参观。

  2009年7月22日,一场罕见的日全食伴随着太阳的升起,从印度西海岸开始,扫过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后进入我国,开始将近3000公里的行程。

由于此次日全食最佳观测点集中在中国,被国际天文界誉为“中国日全食”。

全食带在我国先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最后将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而东去。

此次罕见的日全食上午8时至9时左右被月球“吞掉”,看上去犹如挂在天上的“黑饼”,周围围绕着一圈耀眼的光芒。

罕见的日全食现象,从日食初亏到复原长达两个小时,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达6分33秒。

考点总结:

 第一,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嫦娥奔月”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工程为素材,考查航天发射基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宇宙环境、地理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和探究能力。

   第二,以某次科学考察的区域图,如南极地图、西藏地形图等为材料,考查科考时间的选择以及考察线路上的自然环境的特点、自然资源的分布、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探究能力。

      第三,以某一天文现象,如日全食等为材料,考察天文现象的成因及影响,考查与之相关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如时间计算,观察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

热点五 关注2010年上海世博会

原创模拟设计: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央视网2009年7月15日消息:

7月1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在首都博物馆参观了在这里举行的“走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后,胡锦涛指出,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

办好上海世博会,对于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文明进步形象、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真正把上海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材料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刺激上海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规划布局将更注重以人为本,城市的产业将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倾斜,大大促进会展业的蓬勃发展。

上海经济的发展,势必带动长江三角洲,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

(1)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试简要分析上海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为促进上海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上海市不断加大投入并采取重大措施,为上海成为我国经济火车头发挥了重大保障作用。

据此回答

(2)~(4)题。

(2)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从1978年12月投资建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

那么,布局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的主要因素是         。

(3)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的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湖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

简要分析洋山新港对上海发展的意义。

(4)试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的优势条件,并说明浦东新区的发展可以为老城区解决哪些问题。

为迎接世博会,让城市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近年来上海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据此完成(5)~(6)题。

(5)为了发挥沪宁杭工业基地的经济优势,我国已建成秦山核电站,又正在建设江苏连云港大亚湾电站和西电东送工程,将长江三峡水电站的电力输送到上海,“十五”计划期间,实施西气东输工程,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这些措施对改善上海城市环境和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影响?

(6)为把上海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天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上海近年来不断加强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带、林带建设,说明它们的环境功能。

解析  该题以上海2010年世博会为背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设计题目,主要考查获取和调运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

(1)题,城市的区位条件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资源等自然条件与政治、经济、历史和军事等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分析。

(2)题,宝山钢铁的发展主要依赖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及国内外广阔市场。

第(3)题,考查港口建设的意义。

第(4)题,浦东新区开发依赖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优势,对老区发展意义重大。

第(5)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对改善上海市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第(6)题,主要考查植树造林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考核内容基本,结合所学知识易于回答。

答案 

(1)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长江、黄浦江,河网众多;以上自然条件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上海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缺乏,但交通发达便利,海陆空等运输种类齐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人口众多,市场广阔;是我国的最大城市、直辖市;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2)接近钢材消费市场,交通便利(3)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