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3762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docx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对当前我市就业状况的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富之源、民心之盼”。

全面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妥善解决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的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对就业现状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和判断,是政府对就业实施宏观调控,解决扩大就业途径和措施的基本前提。

一、我市就业现状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长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已取得明显成效。

但我市就业压力还很大,就业问题仍然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此,我们利用手中的数据资料,对我市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情况:

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是一项反映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状况的住户调查。

根据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推算,目前,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城镇劳动力调查的就业人员指城镇16岁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在调查周内为取得报酬或经营利润,从事1小时及以上劳动的人员),其中男性为111.7万人,占总人数的56.7%,女性为85.3万人,占总人数的43.3%,男女性别比为1.3:

1(设女性人数为1,以下同);16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为64.4%,其中男性为72.65%,女性为56.83%,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表明男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高于女性。

城镇调查失业人员约为14.5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

1.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6.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8.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4.6%。

如图所示:

2.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

按年龄分组,在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比重最高的是30-39岁这一年龄组,占总人数的36.8%,其次是40-49岁年龄组和20-29岁年龄组,比重分别为30.4%和20.9%。

年龄在50岁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为19.7万人,占全部人数的10%。

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按年龄分组情况

年龄分组

就业人数

(万人)

比重(%)

男性

女性

总计

197

111.7

85.3

100

16岁以下

0.8

0.7

0.1

0.4

16-19岁

3.0

1.5

1.5

1.5

20-29岁

41.2

20.9

20.3

20.9

30-39岁

72.5

39.1

33.4

36.8

40-49岁

59.9

35

24.9

30.4

50-59岁

18.5

13.7

4.8

9.4

60-64岁

1.2

0.9

0.3

0.6

 

3.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3%,其中,高达98.4%的比例都是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高中文化的占35%;初中文化的占28.9%。

很显然,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还有三分之一强的人是初中文化和初中文化以下的,其中,占79.1%的比例都是从事乡村及个体、私营就业人员。

按就业身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2.3%,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2%,乡村及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5.8%。

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

受教育程度

就业人数

(万人)

比重(%)

男性

女性

总计

197

111.7

85.3

100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2.6

1.0

1.6

1.3

小学

8.9

5.0

3.9

4.5

初中

56.9

34.4

22.5

28.9

高中

69.0

38.4

30.6

35

大专

39

20.5

18.5

19.8

大学本科

19.7

11.6

8.1

10

研究生

1.0

0.8

0.2

0.5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受教育程度情况

单位:

万人

 

合计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乡村农林牧渔劳动者

私营个体雇员

私营个体雇主

自营劳动者

其他

总计

197

131.9

1.1

9.8

29.4

10.1

9.2

5.5

不识字

2.6

0.5

0.0

1.5

0.2

0.2

0.1

0.0

小学

8.9

0.9

0.1

5.0

1.0

0.5

0.6

0.7

初中

56.9

24.3

0.6

3.0

14.3

5.4

6.5

2.8

高中

69.0

50.3

0.2

0.3

11.2

3.4

1.7

1.7

大专

39

35.7

0.2

0.0

2.5

0.4

0.2

0.1

大学本科

19.7

19.2

0.0

0.0

0.2

0.1

0.0

0.0

研究生

1.0

0.9

0.0

0.0

0.0

0.0

0.0

0.0

4.我市城镇就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略)。

5.我市城镇就业人员的职业情况:

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职业是单位负责人的有8.8万人,占总人数的4.49%,男女性别比为3.6:

1(设女性为1);专业技术人员34万人,占总人数的17.25%,男女性别比为1.3:

1。

在所调查的职业当中,女性仅在商业服务这一职业中人数高于男性,为28.8万人,占女性就业人员总数的33.8%。

详情见下表:

长春市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情况

职业

从业人员

(万人)

比重(%)

男性

女性

总计

197

111.7

85.3

100

单位负责人

8.8

6.9

1.9

4.49

专业技术人员

34.0

19.3

14.7

17.25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51.7

28.7

23.0

26.25

商业服务人员

46.8

18.0

28.8

23.7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11.6

6.7

4.9

5.88

生产运输设备人员及有关人员

32.3

24.8

7.5

16.39

其他

11.8

7.4

4.4

6.00

 

 

 

 

 

 

 

 

6.我市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我市城镇就业人员在调查周内正在工作人员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为43.95小时。

按就业身份,私营、个体和自营就业人员的平均工作时间最长,其中自营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8.58小时;按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平均工作时间最长的是具有初中文化的就业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8小时;按行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0个小时,其他各行业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也都在40个小时以上。

详情见下表:

按就业身份正在工作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

小时/周

 

总计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乡村农林牧渔劳动者

私营、个体雇主

私营、个体雇员

自营劳动者

其他

平均工作时间

43.95

40.82

45.77

40.43

49.53

52.68

58.58

54.27

 

按行业正在工作人员平均工作时间

单位:

小时/周

国民经济行业

每周平均工作时间

总计

43.95

农林牧渔

40.94

采掘

46.50

制造

41.20

电煤气水的供应

41.06

建筑

43.72

地质水利

44.86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

40.11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

50.46

住宿和餐饮

49.18

金融保险

40.16

房地产

42.90

商务服务

44.20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

40.00

公共设施管理

41.18

居民服务

50.18

教育

40.09

卫生社会福利

40.59

文化体育娱乐

41.17

社会组织

40.79

国际组织

40.00

(二)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1.下岗和失业人员并轨工作稳步推进

离岗职工规模不断缩小,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城镇单位新增减员与失业并轨,直接解除劳动关系;二是原有不在岗职工或是到期解除了劳动关系,或是到年龄办理了退休手续。

截止到2003年9月,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为33827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3335人享受了减免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收费,减免金额50万元,为1051人提供了社保补贴85.7万元,为358人提供岗位补贴29.8万元,1210人享受了减免税政策,减免金额41.1万元。

年底,已经有90名下岗失业人员获得了175万元自谋职业小额贷款。

2.就业岗位开发与安置情况

根据目标责任制,2002年计划开发就业岗位6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当年10月末就已经分别完成了计划的92.06%和107.1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

2003年计划开发用工岗位6.5万个,比上年增长8.3%,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5万人,增长12.5%,到2003年底,城镇已开发就业岗位9.17万个,已经超额完成计划,岗位利用率为78.2%。

从1998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0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1万人。

详情见下表:

1998-2003年长春市就业岗位开发与安置情况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合计

开发就业岗位(个)

58619

59217

59886

64837

70211

91740

404510

就业人数(人)

50828

51016

53866

55436

44069

56226

311438

社区开发岗位(个)

5201

9667

15389

16184

18613

 

 

社区就业人数(人)

4120

6218

9115

10728

14586

 

 

注:

此表中就业人数是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为加速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应对入世对我市农业经济的冲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指导方针,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广泛就业,推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以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为重点的“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开放战略。

2003年,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为86万人。

4.各项社会保险工作正在逐步实现规范运作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市养老保险开始于1987年,到1993年参保职工为45.5万人,到2002年底已经达到67.2万人,去年征缴养老金16.75亿元,为23.7万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9.52亿元。

我市的失业保险从1987年开始,到2002年底参保人数75.2万人,十几年来,我市通过失业保险共救济失业人员4.5万人。

我市的医辽保险制度于2001年10月开始启动,全市应参保人数为124万人,到2002年实际参保47.1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38%。

(三)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

长春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扩大就业,已取得明显成效。

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是对再就业工作的有利推动。

1.市委、市政府把就业与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凝聚工程和稳定工程,列为为市民每年办的“十二件实事”的首要位置。

2.长春市把2003年定为“政策落实年”。

成立了全市落实再就业政策办公室。

从2002年11月开始,组织人员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着手研究制定符合长春市实际的再就业有关政策和具体规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若干规定》、《长春市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审批拨付暂行办法》等10余个配套文件。

为确保国家和省里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成立了长春市自谋职业小额贷款担保办公室和小额贷款评审委员会,负责对符合政策的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资质审查、证照核发、政策咨询、税费减免等服务。

3.开辟再就业绿色通道。

长春市现有“4050”下岗失业人员1.9万人,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偏大、技术单一、文化水平较低,再就业十分困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群体。

为帮助这部分人重新就业,长春市特事特办、开展了“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行动,为4050再就业困难弱势群体提供优扶政策。

到2003年底,我市已经安置13335名“405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全面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持证上岗工作。

为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长春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为目标,编织了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和县区劳动保障部门、市劳动保障部门为依托的三级培训网络。

通过举办全市范围内的以岗位练兵带动学习技术的职业技能竞赛,为企业技术工人营造了一个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目前,我市已把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纳入了全市人才队伍开发建设的规划之中。

2002年10月,我市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试点城市,一个满足企业技术工人终身学习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正在积极构建。

建立了以大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各级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的77个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培训各类在职人员69131人;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21041人,其中约60%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5.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能。

2003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了千人培训工程,即每个乡镇(全市共有129个乡镇)培训1000人,选择了汽车维修、美容美发、保安、建筑、计算机、塑料编织、种植养殖等专业进行培训,使农村劳动力掌握了一技之能,截至11月末,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13.9万人,为我市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

6.2003年底中国长春人力资源市场正式启动。

人力资源市场将打破原劳动力市场只限于劳动力职业介绍的单一服务格局,将各类毕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介绍服务纳入就业服务范畴。

二、我市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导致就业最大化

就业弹性是用来衡量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果,所谓就业弹性,就是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

一般来说,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34,但自9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且逐步减小,平均值下降为0.18。

2002年,我市的就业弹性仅为0.046。

我市GDP的增长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近五年,一直保持在13%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导致就业的最大化,这说明我市的就业并没有搭上经济这辆快车。

(二)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当前,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劳动力供需缺口较大,就业矛盾十分尖锐,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再就业工作任务依然紧迫。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口增长高峰期出生的人,在本世纪初都已经达到就业年龄,不断进入就业阶段。

据推算,我市近期劳动力人口将在现在基础上净增8万人。

从1999年起,由于高中和大学的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使我市的劳动力参与率下降2-3个百分点,两种趋势相抵后,我市的劳动力新增总量将会达到6-7万人。

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有一个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

这种二元结构特征在我国尤为突出。

我国农民目前往往只需将全年1/3的时间用在农活上即可,这是一种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浪费。

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角度来看,农业只需吸纳现有劳动力的1/3甚至更少就可以。

2002年,我市组织了全市1300户农村住户问卷抽样调查,有劳动能力、有需求愿望并积极寻找非农就业机会的农业劳动力为35万人,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市目前的劳动力供给在60万-70万之间。

而我市的劳动力需求却严重不足,从就业弹性分析,如果以0.046来计算的话,就业需求只有2万人,另外,经过多方的努力,我市2003年就业岗位开发为9.1万个,再考虑到隐性就业等因素,实际需求在30万-40万之间,那么我市的劳动力供需缺口在30万左右,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三)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匹配,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

今年三季度,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用人需求与求职人数之比)为0.75,假若求职成功率为0.60,这意味着在当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每100个劳动者中,有25个是因为用人需求不足而不能就业,另有15个是因为供求匹配上的原因不能就业,供求不匹配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上约20%的就业机会在无形中流失,使本来就比较有限的就业岗位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四)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就业非常重要,而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4.8万家,从业人员88万人;实交税金20.2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8.5%;完成增加值37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2.6%,年均增速30%(数据未经统计局评估)。

看起来,我们的发展还是很快的,但这是由于起步晚、起点低造成的,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发达地区大约平均每95人就有一人从事民营经济,而我市平均480人才有一人从事民营经济。

在企业实力方面,许多地方都拥有一批固定资产和年销售额达几十亿、上百亿的大企业,而我市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的民营企业也不过两三家。

(五)产业工人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

2002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长春市的百户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54.4%,中级工占31.6%,高级工占10.59%,技师只占2.58%。

另据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城镇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21.6%,年龄在2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4.3%。

这反映出了当前我市技能结构重心偏低,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存在着技术工人断层的问题,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尤为重要和迫切。

(六)我市就业中就业的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存在

根据我市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市城镇就业人员中,男性占56.7%,女性占43.3%,在总量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16岁以上人口劳动参与率为64.4%,其中男性为72.65%,女性为56.83%,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比女性高16个百分点,表明男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比女性高。

按行业分组,在20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女性仅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卫生社会福利业等七个行业门类中略高于男性。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条件下我国就业的主要目标

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的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件下,就业的主要特征是:

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健全,就业规模适度,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就业结构优化,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

(一)市场就业机制比较健全,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在劳动力市场中基本消除城乡、身份、性别等各种歧视行为,劳动者人人拥有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的平等权利,可以在城乡、地区和各类单位间实现合理流动,就业场所有比较可靠的安全卫生保障,能够体面地工作。

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就业要求更加适应,更加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能够享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受教育机会,对失业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

就业形式灵活多样,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等就业形式得到广泛使用。

(二)就业规模适度,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15亿左右,15-59岁的就业适龄人口达到9.5亿左右。

劳动力供给继续增加。

同时,就业才的平均受教育时间逐步延长,初次就业的平均年龄逐步提高2-3岁,劳动力供给压力有所减缓。

凭借经济拉动作用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效应,平均每年可创造8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保持比较旺盛的劳动力需求。

到2020年,在就业年龄推迟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就业/人口比和劳动力参与率适当降低,就业/人口比控制在55%-56%之间,城乡就业人员总规模达到8.4亿左右。

通过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有效控制劳动力供给,城乡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7%,接近国际公认的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4.5%-6%的标准。

 

2000-2020年全国劳动需求情况预测

 

低水平

方案

中等水

平方案

高水平

方案

GDP年均增长速度(%)

7.18

7.18

7.18

预测年均就业弹性

0.1

0.11

0.12

预测劳动力需求年均增长速度(%)

0.718

0.7898

0.8616

预计2020年劳动力需求总量(万人)

83200

84000

85600

预计2000-2020年年均提供新职位(万个)

560

650

700

 

 

 

 

 

 

 

(三)就业结构优化。

我国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较大调整将变得更为合理。

到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将调整到30%以下。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在高速就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就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大量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每年转移600万以上,逐步提高第一产业的就业充分程度。

(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营造学习型社会,劳动者可以接受终身教育和培训,劳动者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达到与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水平。

到2020年,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比较健全,大学、中学、职业教育学校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比较完备,劳动者普遍享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等到普遍重视。

在就业者的文化程度方面,就业者平均受教育时间延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业者比例大幅提高,构成我国城乡劳动力资源主体。

在就业者的职业技能和人员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初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第二、三产业劳动者普遍经过职业培训并有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高级以上技术工人占城镇劳动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5%提高到20%左右,比例翻两翻。

四、今后我市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要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进行

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与之紧密配合,一是要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政策,但是相对于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说,后者比前者更为积极。

经济学家早就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3%以的GDP增长基础上,GDP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

虽然近几年我市的就业弹性有所下降,但要缓解就业矛盾,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积极的和十分必要的。

二是要处理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在进行产业调整过程中,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重视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第三产业既有很大的空间,又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