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篇一: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
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
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
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
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
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
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打洞)其中
妇抚儿乳(喂奶)
名(取名)之者谁
公将鼓(击鼓)之
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狼不敢前(上前)
愿为市(买)鞍马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
“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
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百废(废弃的事情)具兴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
“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
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
屠(屠户)惧,投以骨
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
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
例:
父利其然也。
利:
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
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
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
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
a:
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
b: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
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
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动词,拿、持。
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
形容词,白色的。
比:
动词,挨着对着。
天涯若比邻
动词,比作。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动词,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
兵:
名词,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名词,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名词,古代护城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名词,水池。
墨池记
出:
动词,出现、露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出去、出来。
不复出焉
动词,拿出。
皆出酒食
动词,产生。
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
名词,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
名词,时候时间。
乡书何处达
动词,处在。
处江湖之远
次:
名词,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
动词,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
丛:
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
动词,依从。
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形容词,从容。
道:
动词,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名词,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
名词,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
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
名词,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动词,达到。
动词,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
动词,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
动词,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动词,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
动词,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
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
动词,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动词,感动。
帝感其诚
动词,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动词,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
观:
名词,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动词,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三、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
之:
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
渔人甚异么愿陛下亲之信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
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提前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在”“到”。
其一犬坐于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告之于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表连接,可译为“而”。
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焉: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
为:
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
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无意义。
夫子何命焉为所
所:
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
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
虽然,受地于先王
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加强语气。
其如土石何?
乃: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
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
而:
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愠环而攻之显不胜
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或不译,黑质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琅讶也
表修饰,可译为“地”。
或不译默而识之恂恂而起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
吟鞭东指即天涯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
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
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也”。
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也”。
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
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有标志词语,“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有标志词语,“为……所……”。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有标志词语,“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
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b: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
“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
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
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省略句。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
(3)省略宾语。
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吴广以(之)为然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士卒都为(之)用者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君与(之)具来
b省略动词宾语。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上使(之)外将兵
(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5)省略介词。
a省略“于”。
屠乃奔倚(于)其下则题名(于)其上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
b省略“自”,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
……如太行王屋何?
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例: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
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
何以战
【篇二: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
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
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
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
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
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
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
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吉林卷1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