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3583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3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docx

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简单机械实验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真题集锦——专题三十六:

简单机械实验

1.(2019攀枝花,30)某同学在河边玩耍时捡到一块石头,估测石头质量大约800g。

回家后,他用弹簧测力计、玻璃杯、细绳和足量的水等器材测量石头的密度。

观察弹簧测力计量程后,发现该测力计不能直接测得石头的质量。

通过思考,该同学利用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细木杆和上述实验器材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1)将木杆的中点O悬挂于线的下端,使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对杆平衡的影响;

(2)将左端A与弹簧测力计相连,用细线把石头挂于OA的中点C,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提起A端,使杆保持水平,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则拉力大小为N;将石头浸没于装有水的玻璃杯中且不与杯子接触,保持杆水平,记下弹簧测力计此时示数为2.7N;

(3)通过计算,浸没后石头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石头的密度为kg/m3(已知ρ水=1.0×103kg/m3);

(4)若上述

(2)步骤中,只是杆未保持水平,则测量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2019齐齐哈尔,19)小红和小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使用的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杠杆上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相等。

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选填“A”或“B“)。

如图乙所示,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的C点挂4个钩码,在D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使杠杆仍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3.(2019包头,10)下图是“利用杠杆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

(ρ水=1.0×103kg/m3)

(1)在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并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如图乙所示,将石块缓慢浸没在水中,让溢出的水流入小桶A中,此时小桶A中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3)将石块从溢水杯中取出,擦干后放入另一相同小桶B中,将装有水和石块的A、B两个小桶分别挂在调好的杠杆两端,移动小桶在杠杆上的位置,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回复平衡,如图丙所示。

此时小桶A、B的悬挂点距支点O分别为13cm和5cm,若不考虑小桶重力,则石块密度的测量值为kg/m3;若考虑小桶重力,石块的实际密度将比上述测量值。

4..(2019遂宁,22)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选择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滑轮组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的实验效据如下表:

(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出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是______(选填“甲”或“乙“)滑轮组。

(2)在第一次实验中,当______拉动滑轮组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拉力F为______N;该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机械效率是机械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下列提高机械效率的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选填符号)

A.增加所提物重 B.减轻机械自重C.机械加润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5.(2019自贡,27)小明和小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同学组装好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他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1)实验时,小明  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升高,弹簧测力计读数为0.5N;同时小强也用刻度尺测出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0cm,以上测量结果准确无误,其他被测物理量和计算数据记录如表:

(2)小明和小强通过计算得出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100%,他们意识到出现了错误,请你帮他俩找出错误的原因:

  。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  。

(4)在实验中,若将钩码的重增加到6N,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2019德阳,19)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几个实验情景:

(1)挂钩码前,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此时杠杆______(选填“达到”或“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接下来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处于______。

(2)如图乙所示,A点挂有2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为了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_____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

(3)如图丙所示,现给你一个量程为0~2N的弹簧测力计,若干个50g的钩码,钩码挂在C点处,现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在C点处所挂钩码的最多个数为______个。

7.(2019阜新,2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把质量分布均匀的杠杆中点O作为支点,其目的是消除_____对实验的影响。

为了方便直接测出力臂,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在A处挂上钩码后杠杆转动,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若在A处下方再挂一个相同的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需将挂在B处的钩码向右移动_____格。

当杠杆平衡、钩码静止时,挂在A处的钩码所受重力和钩码所受拉力是一对_____力。

(3)如图丙,小明取下B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计示数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N,如果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它是_____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每个钩码重0.5N)。

(4)小明经过多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_____。

8.(2019连云港,20)船只停泊在岸边时,常常将缆绳缠绕在码头的立柱上,为什么缆绳要缠绕多圈呢?

某校课外兴趣小组展开了研讨,他们猜想:

绕绳的圈数越多,绳和立柱间的摩擦力越大,且摩擦力与绕绳的圈数成正比。

为了验证猜想,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进行探究:

(1)如图甲所示,将弹簧测力计挂在铁架台上,用棉线将重物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测出其重力为7.6N,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如图乙所示,将铁棒固定在铁架台上,将棉线在铁棒上绕1圈,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N,老师告诉同学们,用重力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可以算出棉线和铁棒之间的摩擦力,随后同学们算出此时的摩擦力为4.7N;

(3)逐渐增加棉线绕在铁棒上的圈数重复实验,直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于0,并将有关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4)棉线绕3圈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示数为_____N,棉线与铁棒之间的摩擦是_____(选填“静摩擦”或“滑动摩擦”),该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N;

(5)分析实验数据,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接近0之前,关于摩擦力与绳子缠绕圈数之间关系的探究结论是:

_____。

9.(2019苏州,31)利用杠杆开展相关实验探究:

(1)安装好杠杆,将其放到水平位置后松手,发现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甲所示。

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重力均为0.5N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若在第

(1)小题所描述的情形中未调节平衡螺母而直接开展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始终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从水平位置缓慢转过一定角度,如图内所示,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示数会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拉力的大小______。

10.(2019玉林,)小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如图9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得出第4次实验时绳端移动的距离s=m,机械效率η=。

(2)通过比较1、3和4三次实验数据得出:

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在忽略摩擦力和绳重的前提下,通过第1次数据可算出动滑轮的重力为N.

(4)以下选项中不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

A.动滑轮的重力B.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C.物体上升的高度

11.(2019黄石,19)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所示。

(1)请把表格中三个未完成的空补充完整。

(2)甲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钩码重力逐渐增大,滑轮组机械效率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请你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3)乙同学进一步研究,测出动滑轮的质量为100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

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与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之和,即:

W总>W有+W轮,他猜测还有  因素影响机械效率。

(答一种因素即可)

(4)丙同学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的差值△W=W总﹣W有﹣W轮,通过比较第1、2和  组的数据,发现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W  (选“越大”、“越小”或“不变”),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解释  。

12.(2019绥化,29)如图是智慧小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1

0.1

0.6

0.3

55.6%

2

2

0.1

1.0

0.3

66.7%

3

4

0.1

1.8

0.3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F的功率为  W

(5)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N、2N、4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

(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

13.(2019湘西州,8)如图所示,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如果物体重为1牛顿,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

A.1牛顿B.1.5牛顿C.2牛顿D.0.5牛顿

14.(2019随州,17)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间开展竞赛活动,甲组出题乙组用实验的方法解答。

甲组用布帘将一个滑轮组遮蔽(如图),乙组同学通过测量:

滑轮组下方所挂重物重力为G,重物被匀速提升的高度为H,乙组同学施加在滑轮组绕绳的自由端的拉力为F,该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h;通过3组实验(数据见下表)乙组同学探究出“布帘背后的秘密”。

假设你是乙组成员请判断:

动滑轮实际被使用的个数是  (选填“一个”或“两个”);滑轮组中所有动滑轮(及动滑轮间的连接物)总重力约为  (选填“1N”、“2N”或“3N”);当提升重物重力为G=4.0N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接近  (选填“80%”、“33%”或“25%”);乙组同学发现实验数据不像“理想模型”那样完美,请你提出一条产生误差的原因:

  。

15.(2019湖州,9)小华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程车的车斗慢慢倾斜到一定程度时,车斗中的石料就沿车斗斜面滑落下来(如下左图所示)。

小华想,车斗中的石料如果减少些,要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是否可以减小些?

于是小华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先把长木板放在水乎桌面上,将质量为100克带有钩码槽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如图所示。

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三个50克的钩码,将木板的右端慢慢抬高到一定高度时,木块开始下滑,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h=20厘米。

②第二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两个50克的钩码,第三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人一个50克的钩码,分别重复上述实验。

(1)请你帮小华同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________

(2)小华发现三次实验中,木块开始下滑时木板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

那么车斗中的石料能刚好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明认为可能与石料和车斗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将一块棉布、一块毛巾分别铺在长木板上,把放有一个50克钩码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慢慢抬高木板的右端直到木块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分别为24厘米和30厘米。

根据小华和小明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根据以上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其他类似的疑惑,比如“为什么道路桥梁的引桥要做到一定长度?

”“为什么________?

”等

16.(2019邵阳,31)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沙和袋所受总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按图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沙袋和绳端的位置。

③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沙袋升高,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沙袋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⑤改变沙袋中沙子的重量,重复上面的实验。

请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思考并回答:

(1)在第一次实验中,粗心的小冬同学忘记在表格中填写绳端移动的距离s,你认为s应该为  m。

(2)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得出第二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所用动滑轮的重为  N.(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4)分析三次实验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17.(2019荆州,31)小华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

(1)杠杆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静止时____(选填“是”或“不是”)处于杠杆平衡状态的.

(2)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3)如图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5N,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仍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______N.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再次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华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9咸宁,28)小敏同学参加研学旅行时,在湖边捡到一块漂亮的小石块,她用家中常见物品与刻度尺巧妙地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她的测量方案如下:

①用细绳将一直杆悬挂,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记下细绳在直杆上的结点位置O;

②将一重物悬于结点O左侧的A点,小石块悬于结点O的右侧,调整小石块的位置,如图所示,当小石块悬于B点时,直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③用刻度尺测量OA的长度为L1,OB的长度为L2;

④保持重物的悬点位置A不变,将结点O右侧的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杯中(且未与杯底、杯壁接触),调整小石块的悬点位置,当小石块悬于C点时,直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⑤用刻度尺测量OC的长度为L3。

请根据她的测量方案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三次调节了直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其中,第一次调节水平平衡是,第二次调节水平平衡是;(选填“a”或“b”)

a.消除直杆自重的影响b.便于测量力臂

(2)实验中长度(选填“L1”、“L2”或“L3”)的测量是多余的;

(3)C点应该在B点的(选填“左”或“右”)侧;

(4)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选用字母ρ木、L1、L2、L3表示)。

19.(2019宿迁,23)以下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如图甲,把杠杆放在支架上并置于水平桌面,静止时发现杠杆左低右高,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

(2)如图乙,在已经调节好的杠杆左A处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离支点4格的B处挂______个相同的砝码。

(3)如图丙,在杠杆左边离支点4格的C处,用弹簧测力计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也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为______N(每个钩码重0.5N)。

20.(2019大庆,19)善于奇思妙想的小强及其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温度为20℃)进行综合实验。

(1)该小组想研究“密度计的工作原理”。

图甲所示是密度计的简化模型,在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内放一些小铅粒使其能竖直漂浮在液体中,设玻璃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为h液,该液体密度为ρ液,密度计漂浮在水中时浸入水中的深度为h水,水的密度为ρ水,则浸入液体的深度h液=  (用给出的物理量表示),由此可知,此密度计漂浮在煤油(密度为0.8×103kg/m3)中时浸入深度h煤油=  h水(填数值),密度计刻度特点是  (选填选项前序号①上小下大②上大下小③均匀④上疏下密⑤上密下疏)。

(2)该小组想继续探究“某液体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设计了如图乙所示装置,长为0.6m的绝缘轻质杠杆ab悬挂在高处,可绕O点转动。

杠杆a端的轻质细线悬挂一体积为1×10﹣3m3的实心合金块,浸没在烧杯内的液体中。

b端轻质细线悬挂的铜柱在上下移动时能带动滑片P移动。

滑片P重力和摩擦不计。

①若电源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标有“100Ω1A”字样。

在电路中串联一个量程为0~15mA的电流表,为保证电路安全,定值电阻R的最小阻值是  Ω。

②小强在给该液体加热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减小,则可得出该液体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除烧杯内的液体外,装置中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忽略不计,合金块始终浸没)。

(3)该小组还想利用此装置继续测量该合金块的密度。

已知该烧杯中液体在温度为20℃时计的密度为1.1×103kg/m3.杠杆水平平衡时,铜柱质量为2kg,点O距杠杆b端0.2m。

则的密度是  kg/m3.(g取10N/kg)

21.(2019泸州,10)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轻质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均为2cm,在B点竖直悬挂4个重均为0.5N的钩码,当在A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动力F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对该杠杆此状态的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杠杆的动力臂为8cmB.该杠杆为费力杠杆

C.该杠杆的阻力大小为0.5ND.动力F的大小为1.5N

22.(2019株洲,15)在测量图甲所示滑轮组机械效率η的实验中,通过改变物重G或动滑轮重G动进行多次实验,得到了形如图乙所示的效率与物重或动滑轮重的关系,图中纵轴表示机械效率的倒数η﹣1,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橫轴可能表示(  )

A.GB.G﹣1C.G动D.

23.(2019淮安,13)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屮:

(1)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之一是方便测量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

在杠杆左边A处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杠杆右边B处挂_______个钩码(实验中所用的钩码均相同)

(3)小明又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

如图乙所示,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吋,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2019新疆,2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此时杠杆处于________(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2)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在A点竖直向上拉,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5N;若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2.5N,此时拉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的最大夹角为_________(填“30°”、“45°”或“60°”)。

(3)杠杆上每个平衡螺母的质量为m,杠杆的总质量(含两个平衡螺母)为50m。

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平衡的过程中,若只将右端的平衡螺母移动了距离l,则调节前后杠杆(含两个平衡螺母)的重心在杆上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填“

”“

”或“

”)

25.(2019江西,26)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如图所示,是小鹰和小华同学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小鹰和小华同学发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他们应将左端的螺母向左调或将右端的螺母向________调。

(2)实验中,两位同学在杠杆的左右两侧加挂钩码,如图乙所示,如果两人决定只改变左侧钩码的位置,则向________移动,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改变钩码的个数及位置,并进行多次实验.

(3)实验后,两位同学将所得的数据分析处理,最终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为__________。

26.(2019重庆B卷,5)如图所示,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弹弹簧测力计从位置A逆时针转到位置B,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A.变大B.变小

C.不变D.不能确定

27.(2019淄博,22)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提高机械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高机械效率,要从研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出发,寻求办法。

(1)为了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小明选取了大小相同的滑轮,利用图甲和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并把数据整理记录在下表中。

①比较1和2两次实验发现:

在所有滑轮组一定时,提升的钩码________,机械效率越高。

②比较3和4两次实验发现: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________有关。

③比较________两次实验发现:

在所用滑轮组一定时,机械效率与提升钩码的高度无关。

④第5次实验是利用了图________的装置完成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

⑤利用图甲的装置,把重6N的物体用2.5N的拉力迅速拉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可见如果没有刻度尺,只有测力计,也可以测量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小明利用图丙装置实验发现: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摩擦有关,与物重无关。

保持斜面倾斜程度不变,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减小摩擦,从而提筒斜面的机械效率。

(3)实验表明:

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

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________。

下列物理规律的得出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________。

A、焦耳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C、阿基米德原理D、欧姆定律

28.(2019潍坊,22)李华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巧妙地测出一石块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A.取一根筷子,用细线将其悬挂,调节悬挂位置,直至筷子水平平衡,悬挂位置记为O点,如图甲所示;

B.将矿泉水瓶剪成烧杯形状,倾斜固定放置,在瓶中装水至溢水口处,用细线系紧石块,将石块缓慢浸入水中,溢出的水全部装入轻质塑料袋中,如图乙所示;

C.取出石块,擦干水分;将装水的塑料袋和石块分别挂于筷子上O点两侧,移动悬挂位置使筷子仍水平平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O点到两悬挂点的距离l1和l2,如图丙所示。

(1)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石块密度ρ石=_____(用字母ρ水和所测得的物理量表示);

(2)采用上述实验方法,筷子粗细不均匀对实验结果____(选填“有”或“无”)影响;

(3)图乙所示步骤中,若瓶中的水未装至溢水口,实验结果将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9.(2019威海,24)小明利用杠杆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