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3543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docx

最新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

 

08多元回归模型变量识别

论文选读: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唐菊苏州大学商学院财政系

摘要:

本文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税收收入与GDP的总量、增量,以及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虽然总量上的相关性都很强,但是增量相关性却很弱,说明影响税收收入增量变化的其他因素占比较大的份额。

而且,从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分析三大区域GDP增长动态变化与税收收入动态变化得出,我国东部经济增长率普遍快于中西部地区。

但是,税收收入增长率却正好相反,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这说明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是非同步的,或者说是逆向变动的。

之所以产生这些原因,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

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

地区经济相关性分析逆向性

一、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1、东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与GDP总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11994-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GDP与税收收入单位:

亿元

年度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GDP

税收收入(T)

GDP

税收收入(T)

GDP

税收收入(T)

GDP

税收收入(T)

1994

46759.4

5218.1

26525.5

3528.15

12325.2

1211.01

6532.9

789

1995

58478.1

6242.2

33615.4

3912.52

15867.6

1274.78

8149.8

894.13

1996

67884.6

7407.99

39703.8

4790.18

19167.6

1470.73

9613.3

1016.44

1997

74462.6

8651.14

44564.1

5237.62

21637.7

1671.59

10754.8

1154.1

1998

78345.2

9875.95

48313.8

5794.64

23126.2

1859.7

11585.4

1303.72

1999

82067.5

11444.08

51630.7

6943.9

24207.4

1971.92

12100.3

1398.82

2000

89442.2

13395.23

57739.7

8921.1

26266.2

2208.1

13203.5

1531.8

2001

95933.3

16386.04

63470.9

10813.2

28497.1

2599.2

14468.4

1759.7

2002

102398.0

18903.64

68055.78

12205.1

29290.5

2844.1

20168.55

1955.2

2003

117251.9

21715.25

79283.40

13232.5

31301.08

3024.57

22954.66

2268.44

2004

136515.0

26355.88

88734.75

18449.12

32102.1

4032.45

27376.33

3040.76

资料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1997-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税收收入(Y)与GDP(X)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计算,运用EVIEWS3.0软件,得出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全国:

Y=-9190.276+0.259799X

(-6.757273)(17.16368)

判定系数R2=0.970321,相关系数r=0.967024,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东部:

Y1=-4583.971+0.239765X1

(-4.324850)(13.03948)

判定系数R2=0.949729,相关系数r=0.944143,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中部:

Y2=-778.0629+0.124065X2

(-1.732928)(6.834955)

判定系数R2=0.838468,相关系数r=0.820520,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西部:

Y3=117.4264+0.100826X3

(1.224566)(16.36484)

判定系数R2=0.967486,相关系数r=0.963874,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图1全国图2东部

图3中部图4西部

从全国来看,相关系数r=0.967024说明1994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判定系数R2=0.970321说明GDP可被税收收入解释的可信度为97.0321%,其他随机因素占2.9679%,可见回归方程拟合较好,两项t统计值的绝对值均大于1.96(5%显著水平时的t分布临界值),说明方程中的两个估计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可以通过t检验,因此可以表明预测回归方程总体上是优良和可靠的;弹性系数0.259799表明GDP每增加1亿元,税收收入便可增加0.259799亿元,即在新增加的GDP中25.9799%的部分通过税收分配变成了财政收入。

从各地来看,东西部的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都比较高,说明税收收入总量与GDP总量之间是高度相关的,而中部的相关系数最小,说明中部税收收入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相比较东西部要大一些。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带来的社会增值将越来越小,同时我国对第一产业的税负较重,而从2000年开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带动了西部的发展,却忽略了中部的发展。

从图2、3、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税收收入也随之增长;西部地区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GDP迅速增长,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税收收入也有所提高;而中部地区GDP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但是税收收入也不比西部地区慢。

所以,中部地区的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相关性最小,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而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一直攀升。

2、东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增量与GDP增量的相关性分析

以税收收入增量为因变量DY,GDP增量为自变量DX,对各地的△T与△GDP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

全国:

DY=772.0853+0.149483DX

(1.232469)(2.419384)

判定系数R2=0.422525,相关系数r=0.350341,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东部:

DY1=-14.63575+0.242204DX1

(-0.012011)(1.322412)

判定系数R2=0.179384,相关系数r=0.076807,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中部:

DY2=539.7969-0.130280DX2

(2.833700)(-1.489826)

判定系数R2=0.217189,相关系数r=0.119338,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西部:

DY3=80.10550+0.069600DX3

(0.887901)(2.035780)

判定系数R2=0.341260,相关系数r=0.258918,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从全国来看,由判定系数R2=0.422525可知,GDP增量对税收收入增量的解释程度仅为42.2525%,残差量高达57.7475%,即影响税收收入增量的其他因素比重为57.7475%,可见GDP增量对税收收入增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由t统计值可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也不是很好。

从各地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量与税收收入增量的相关性都很弱,残差最高的是东部可达82.0616%,即拉动东部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的其他因素占的比重比较大。

有研究者认为(原铁忠),我国近几年税收增长因素中,非经济因素增长占了较大比重,剔除非经济因素,税收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最近几年,东部发达地区税收收入的增长得益于税务部门加强对税收的征管,清理欠税,排查征管漏洞和死角,强化征收率,特别是“金税工程”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得税收征管整体水平大为提高;中部地区GDP增量与税收收入增量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二者互为消长,但相关不密切。

表明中部税负相对较重,征税抑制经济增长。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比重过大,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比重较大,发展速度比较慢;另一方面,我国税负更是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比一般轻工业和商业要高,如冶金行业、煤炭和电力行业等行业的税负就高,而流通领域和一般轻工业则轻得多。

西部地区由于最近中央税收优惠的倾斜加快了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税收的不断增长。

3、东中西部地区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宏观税负是国家在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以税收形式所集中的价值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

美国供应学派关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高税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我国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税负水平的关系虽然满足高税阻碍经济增长、低税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但两者的关系性不强,这说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1年2月)。

表2东中西部地区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

年度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宏观税负

GDP增长率

宏观税负

GDP增长率

宏观税负

GDP增长率

宏观税负

GDP增长率

1994

11.16

-

13.30

-

9.83

-

12.08

-

1995

10.67

20.04

11.64

21.09

8.03

22.32

10.97

19.84

1996

10.91

13.86

12.06

15.33

7.67

17.22

10.57

15.22

1997

11.62

8.83

11.75

10.91

7.73

11.42

10.73

10.61

1998

12.61

4.98

11.99

7.76

8.04

6.44

11.25

7.17

1999

13.94

4.54

13.45

6.42

8.15

4.47

11.56

4.26

2000

14.98

8.25

15.45

10.58

8.41

7.84

11.60

8.36

2001

17.08

6.77

17.04

9.03

9.12

7.83

12.16

8.74

2002

18.46

6.31

17.93

6.74

9.71

2.71

9.69

11.11

2003

18.52

12.67

16.69

14.16

9.66

6.42

9.88

12.14

2004

19.30

14.11

20.70

10.65

12.56

2.50

11.11

16.15

注:

以上数据由表1计算所得

令GDP增长率为因变量V,宏观税负(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自变量Z,对1995-2004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出回归方程:

全国:

V=0.144045-0.295208Z

(1.841207)(-0.571508)

判定系数R2=0.039226,相关系数r=-0.080871,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东部:

V1=0.182200-0.461276Z1

(2.531316)(-0.985556)

判定系数R2=0.108270,相关系数r=-0.003197,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中部:

V2=0.310546-2.485276Z2

(2.765810)(-1.996321)

判定系数R2=0.332515,相关系数r=-0.249080,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西部:

V3=0.818431-6.278091Z3

(3.113659)(-1.621987)

判定系数R2=0.462178,相关系数r=-0.394951,括号内数据是t统计值;

从全国来看,判定系数R2=0.039226说明在GDP增长率的总变差中,由宏观税负解释的部分仅占3.9226%,残差量高达96.0774%,可见解释程度不高,也就是说,宏观税负的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不显著;而相关系数r=-0.080871则表明1994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性,二者此消彼长,宏观税负每增加(或减缓)1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就下降(或提升)0.295208个百分点,这说明从简单理论上来讲,低税政策有利于我国GDP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从各地区来看,判定系数普遍较低,影响GDP增长率的其他因素所占比重较大。

各地区的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弱的负相关性,中西部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性比东部的要高一些,其中西部的最高,表明中西部的宏观税负水平已经抑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必要进行减税或是产业结构调整。

简要结论,从上述分析可知,

(1)1994年以来,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各地来看,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高度相关,说明从总量上来看,经济增长仍是我国税收收入迅速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完全符合经济决定税收的客观规律;

(2)从增量分析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各个地区,GDP对税收收入的解释程度均低于50%,且相关系数也都较低,这说明在我国近几年的税收增量中,经济增长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因素对其发挥着重要作用,且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率较高;(3)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表现在税负方面,拉弗曲线理论对此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而世界银行专家基恩·马其顿通过对一些高税负国家和低税负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的实证比较分析,也得出结论:

低税负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高税负国家,表明税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他得出税负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变量关系为,在10.3%-30.9%的区域内,税负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显然我国无论是全国还是各地区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符合马其顿的研究结论,而从国际水平来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国存在非税收收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税费比较多,如果加上这部分非税收收入其宏观税负将会大大增加。

同时,我国税负结构不合理,国有企业的税负要高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税负又要高于外商和港台企业,港台企业的税负又要高于股份制企业。

而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活力不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税收收入与GDP的相关性,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增量上看,都比东部地区要弱。

而且,宏观税负对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性中西部地区要比东部高得多。

中部、西部宏观税负每增加(或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就下降(或增加)2.49、6.28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每增加(或下降)1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就下降(增加)0.46个百分点。

从综合分析来看,1994-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是三大地区基本持平,从1998年开始东部GDP增长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GDP增长率迅速增长,甚至有超过东部的趋势。

从更长远的时期来看,我国东部经济增长率普遍快于中西部地区。

但是,税收收入增长率却正好相反,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这说明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是非同步的,或者说是逆向变动的。

图5GDP年增长率动态变动图

图6税收收入增长率动态变动图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税收取之不足或取之过度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取之过度就会极大地挫伤企业和公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取之不足则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和国家的稳定。

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逆向性变动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呈逆向性变动格局,其原因是复杂的,地区间产业结构不同,所有制结构不同、财税体制的影响,税收政策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1、中西部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宏观税负过高,抑制经济的发展

中西部地区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的负相关性要比东部地区高得多,其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大,比东部地区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税负明显比较轻,“费”负比较重,一方面是农民的负担过重,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又没有得到多少财政收入。

中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则素质不高,内部结构极其不合理,表现为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工业化的程度很低,工业结构属于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重型工业结构,加工工业不发达。

特别是受原来“三线建设”的影响,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了采掘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军事工业,而东部地区的工业体系的重点则在加工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机械工业、机电工业和家用电器工业等。

由于轻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快、市场占有率高、投资回报率高、经济效益好,而重工业则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投资回报率低、经济效益低,导致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1995年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就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2个百分点,特别是东南沿海的海南、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和上海等地;同年东部地区加工工业的比重是28.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低,1995年这两个行业的比重分别是3.64%和21.8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1和1.45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的比重则比较高,如1996年,中部地区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分别是12.38%和26.0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03和2.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91%和26.7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6和3.45个百分点。

2、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导致中西部地区税负偏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间的税负高低不一,其特征是:

国有企业的税负要高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税负又要高于外商和港台企业,港台企业的税负又要高于股份制企业。

这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税负的差异却使中西部地区的税负偏重。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部地区的改革力度大,其所有制结构迅速实现了多元化,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经济活力大为增强,经济规模迅速扩张。

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观念守旧等原因,改革进程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活力相对不足,形成了与东部地区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3、不完善的财税体制改革有利于东部地区不利于西部地区

1994年我国开始在全国推广实行分税制。

这是适应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要求而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的一次改革。

作为转型时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内容上对于旧体制所存在的问题未能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根本触动。

总的来说,现行的税收制度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是税种划分存在问题。

如,分税制将75%的增值税和全部的消费税划归中央,把营业税划归地方,客观的政策导向是控制地方发展第二产业,支持发展第三产业。

这一政策抑制了中西部地区利用丰富的资源加快发展资源导向型企业的积极性。

其次,现行的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很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地方税收体系比较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分税制的规范化。

例如,现行的分税制只涉及税款的征收管理权,而所有税种的立法权、解释权、税目和税率的调整权等一律集中在中央,这就很难适应我国各地复杂的情况。

由中央统一立法要求征收的有些税种,在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往往没有相应的税源,或因税源太少而难以开征;而有些有税源的,地方却无权开征相应的税种。

第三,现行增值税的设置对中西部地区也有许多不利影响。

增值税是具有税收中性的特点,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的作用。

但增值税对于税收征管的客观环境要求比较高,多环节的征收方式要求具有完整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

而这些方面由于我国的沿海和内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和税收征管人员的巨大差异而使问题更多。

第四,现行的企业所得税也不合理。

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基本税率和18%、27%两档照顾税率。

所谓照顾税率,主要是照顾中小企业负担能力的税率。

由于中西部地区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这项规定客观上也更有利于东部地区。

目前,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仍实行两套不同所得税制,外资企业享有比内资企业更多的优惠。

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多,1985-199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中,东部沿海地区占87.3%,中、西部地区分别占8.5%和4.2%,两套不同的所得税制就在客观上有利于东部地区,而不利于中、西部地区。

4、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形成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等这样一个开放体系,及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特殊政策。

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是沿海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种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实行,不仅使沿海与内地、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税负不均,不利于公平竞争,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具体地说有两种情况。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所实行的税收优惠以区域性为主,相对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

三、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1.中西部地区要依托其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中西部地区还应结合其地方特点和优势,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不是总量不足,而是结构失衡,而且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这就要求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着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着力调整工业结构。

中西部地区要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需要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工业。

如西北地区可以利用国家实施“东锭西衣”的大好机遇,着力发展棉纺工业和服装业等轻工业;西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三线建设的基础发展重加工工业;陕西可以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大力发展软件制作等高新技术产业;中部省份可以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工艺等。

新疆青海等省区可依托其丰富的资源积极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内蒙、四川等省区也应加强天然气的开发,以扩大储量增加产量为主攻方向,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的三大油田、四大气田。

中西部地区的武汉、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的科研实力十分雄厚,可以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最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甘肃的丝绸之路、云南的西双版纳、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均有待更好地开发。

旅游业连接的产业链长,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比较符合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低的实际,所以,旅游业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建好旅游景区还可以保护资源和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要引进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产业队伍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中西部地区还要大力发展信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证券业等回报率高的第三产业。

2.调整所有制结构,加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非国有经济

中西部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即私有性质的民有民营经济。

当前,中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经营的企业居多,这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技术和设备落后,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低;小而散,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不够,导致其竞争力偏低;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有效地提高;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