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321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docx

最新《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提纲

◆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

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注意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2.学习

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包括态度、情感)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如服药、生理短暂变化导致的暂时性改变。

3.强化: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的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另一种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辨识消极强化。

4.消退法

消退法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的减少两种或以上的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作出有辨别的反应。

5.程序教学

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难到易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幼儿对每个框架的学习内容作出反应,若正确,就会获得积极的强化,并进入下一进度的学习,若错误,有利于找出正确答案的信息,帮助幼儿重新解决问题。

6.发现学习

是布鲁纳主张的最佳学习方式,指儿童用自己的头脑通过探索过程获得知识。

7.观察学习

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刻板的模仿榜样行为。

8.学习的个别差异

指幼儿在幼儿园学习与教学情境下,在智力,能力,性别,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志向等方面的差别。

9.外部动机

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

10.迁移

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对在另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理解或形成的态度产生的影响。

11.正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正向的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儿童具备了进行另一种学习活动的良好准备状态,一种学习节约了另一种学习所需要的时间,或是已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儿童有效的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12.逆向迁移

即后即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3.意义学习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4.内部(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

幼儿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由此引发的动机。

这种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即活动本身构成了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与需求。

外部动机:

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

15.适宜性学习

16.幼儿学习评价

是指教师手记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各种素材和信息,并以某种参照为标准,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综合、解释、价值判断,以评定幼儿学习水平的过程,为有效的指导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依据。

17.诊断性评价

又称准备性评价,是一种在幼儿学习与教学前进行的,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适宜性教学的评价方式。

◆简答&论述

1.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与罗杰斯的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的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零时性的联系,使其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新旧知识之间的意义的同化。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

是把逻辑和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这种学习在于充分挖掘个体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使以情感为中心的右半脑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培养出“完整的人”即认知与情感协同发展的人。

关系: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是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罗杰斯的意义学习则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2.奥苏泊尔区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标准

奥苏泊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里联系,这也是区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主要标准。

他认为,意义学习有两条标准:

①新知识与学习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在获得数概念前的幼儿,凭借他们发展较快的机械记忆能力,可以将乘法九九表口诀背熟,倘若从中抽出一句问他们,他们将不知所云,这也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3.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主张

1)知识观:

知识是生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生成建构性是知识的本质特征:

①知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因此他必然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生日而不断得到升华和改写;②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生成的;③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这种个体与经验世界的对话中建立起来的;

建构主义将知识视为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儿童并非站在知识之外旁观他,他本身即处在这一系统中,通过交往时间来把握他。

知识的生成性还表现在,遂于个体而言,知识也是不断生成与变化的。

2)儿童观:

幼儿是有主体性的。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有待教师填充知识的客体,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由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

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幼儿在学习中不是一块白板。

他们有已有的经验与“前结构”。

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是从已有经验背景出发的,因此教学要把幼儿的缘由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幼儿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引导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②幼儿是主动的建构者。

儿童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他们通过同伙合作,对事物的理解能够更加丰富和全面。

因为每个儿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此,教学要增进儿童之间的合作,使他们能彼此发现不同的观点及其原因。

3)学习是主动建构的。

儿童是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是在不断进化的经验世界中主动活动的主体。

学习不是简单的将信息从外部向内部输入,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断生成新理解的过程,而是儿童自主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表征的过程。

新信息与新知识是儿童在具体问题中主动建构的。

当儿童建构其新结构时,新信息也就不再是原来信息加工论所指的新信息了。

4.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1).容易被扼杀的学习主动性。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其主动性主要表现在:

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等方面。

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被承认多次打击后,便不敢表示自己的需求及愿望,不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往往为了好玩而学习,对于有兴趣的学习,幼儿可以坚持很长时间;而对于没有兴趣的学习,幼儿往往不能坚持进行。

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

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意记忆;幼儿的联想往往是无意的自由联想。

内隐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特征。

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个体的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幼儿的学习主要以行为实践为主,直接参与的经验是幼儿学习的要素。

幼儿亲身的经验往往与情绪体验相联系。

情绪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甚至大于理智。

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直观形象性是幼儿学习的突出特点。

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在语言指导下使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活动最适合幼儿。

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

幼儿的学习,受环境的影响很大。

幼儿需要安全的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的安全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安全氛围。

处于安全及受尊重的群体环境中,幼儿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和学习。

7)不容忽视的个别差异性。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别差异。

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也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其认知和理解。

5.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幼儿学习的方式主要有:

观察模拟学习、操作尝试学习、语言理解学习等。

1)观察模仿学习:

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通过感官直接接触(即广义的观察)来学习。

同时,幼儿的观察学习常常与模仿相联系。

年幼的孩子主要模仿表面的现象,4岁以后模仿逐渐内化,开始模仿学习,大量用于行为与态度方面。

2)操作学习:

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分为①手把手的操作:

学习运动技能时;②尝试错误的操作。

通过幼儿自发的尝试错误性质的操作,幼儿可能顿悟,获得学习成果;(举例:

P79)③模仿示范的操作。

④反复练习的操作。

3)语言理解的学习:

用于成人讲解和指导下对行为与态度的学习。

与婴儿相比,幼儿大量使用语言理解的学习方式;与成人相比,幼儿的学习更多依赖从感性入手的方式;从归纳入手的学习方式。

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幼儿的学习方式,往往是综合性的。

活动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

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的与周围环境中的人和物互动,感知周围事物,形成对人与物的基本认知与态度。

5)交往中的学习:

与成人、同伙的交往活动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①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②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要;③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④促进幼儿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6)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和发展社会性、情绪及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

游戏让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互动,表达和控制情绪发展想象能力。

6.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形式训练说

由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提出了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它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

心智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

这些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

教育之所以对幼儿起作用,主要在于训练形式。

迁移就是儿童的某种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某些学科具有训练某一或某些官能的价值。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提出。

他们否定了形式训练说,认为发生学习迁移的原因,是由于联系和迁移之间有相同的要素,两者之间的相同要素越多,则迁移性越强;反之则迁移性越弱。

3)概化理论:

概化理论否定了相同要素说,认为迁移的发生在于儿童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性理解。

强调儿童能否概括出可迁移性的原则与概念。

钙化理论由嘉德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

4)认知迁移理论:

20实际60年代以来,罗耶提出了人质迁移理论。

这种结论结尾,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儿童在记忆搜寻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的可能性。

该理论的基本前提是:

领会是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

20实际80年代以来,涌现了解释迁移机制的许多新理论。

1)图式理论。

该理论运用儿童知识结构解释迁移发生机制,建立在问题解决迁移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图式获得和规则自动化对迁移的影响,认为图式获取对迁移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而规则自动化则对相似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

2)共同要素理论。

从迁移任务和训练任务之间的关系解释迁移机制,引入了产生式概念,以产生式规则取代相同要素说。

两种技能产生迁移的条件使他们必须具有相同的过程性知识。

3)元认知理论。

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以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认知,他使主体能够监控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调节,主要表现为结果预期、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4)认知灵活性理论。

由斯皮罗等人提出。

认为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改变时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

7.幼儿学习中个别差异的表现

幼儿学习中的差异主要有:

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方式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性别差异。

1)学习能力差异。

学习能力包括:

智力,先前知识,创造能力等。

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了,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力中心:

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和视觉智力、运动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智力。

教师必须发现并尊重这种差性,确保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教师在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

2)学习类型的差异。

学习类型差异常常是两极的。

学习类型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焦虑、兴趣、态度等。

儿童主要有5种不同的学习类型:

视听型,听觉型,身体型,书面型和群体互动型。

这五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习者所使用,但使用程度和效率会有差异。

因此教师要认真观察和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学习类型。

3)性别的差异。

性别差异更多的是社会建构的,其主要源于社会实践和分数习惯的不同。

性别差异会影响幼儿学习某些技能的速度,还会影响到学习的方式;在社会性学习领域,女孩的总体独立性高于男性;在社会交往学习方面,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普遍高于男孩。

8.学习类型理论的基本观点

1)按活动状态区分的学习类型理论

由库伯提出,此理论将学习涉及到的活动状态分为四种:

具体经验型化,抽象概念化,反思观察,积极实验。

一个完整的学习设计到所有的活动状态,即这四种活动,会构成一个学习循环。

然而具体和抽象,观察和实验是相对立的,因此在完整学习过程中,存在因活动对立而形成的张力,造成儿童停留在一个偏好的象限中,即其学习类型(类型Ⅰ、Ⅱ、Ⅲ、Ⅳ)。

类型Ⅰ:

喜欢问为什么(why),关心知识背后的动机,因此喜欢的授课方式是启发性较高的,能诱发动机的,或双向式的沟通或分组讨论;

类型Ⅱ:

程序型。

喜欢问“是什么”(what),喜欢抽象的表达,喜欢教师讲述的方式,还喜欢自己看教科书,喜欢看教师解题。

类型Ⅲ:

喜欢问怎么做(how),喜欢回家演练或做实验。

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

他们喜欢计算机辅助教学,样品展示与参观。

类型Ⅳ:

喜欢问如果这样,会有怎样的结果(whatif),喜欢开放式的习题或开放式的实验,也喜欢上台报告。

2)邓恩的学习类型理论。

邓恩夫妇在20世纪70年代将学习类型分为四大类24项要素,在80年代增加了第五大类3项心理要素。

第一类,环境类要素,包括儿童对学习环境安静或热闹;光线强弱;温度高低;坐姿是否正规。

第二类,情绪类要素,包括自我激发动机;家长激发动机;教师激发动机;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坚持性强弱;学习责任感强弱;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爱等。

第三类,社会性要素,包括是否喜欢独立学习;喜欢结伴学习;喜欢与成人一起学习;喜欢与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学习。

第四类,生理性要素,喜欢听觉刺激还是视觉(动觉)刺激;学习时是否爱吃零食;清晨还是下午还是晚上学习效果最佳;学习时是否喜欢活动。

第五类,心理性要素,包括大脑的分析和综合;对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偏爱;沉思与冲动等。

9.培养幼儿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P124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与求知欲。

2)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3)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馨的氛围。

4)让幼儿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5)运用事宜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10.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P165

1)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动机。

3)有创意的学习目标

4)自我表现性创造

11.幼儿园区角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怀特的研究指出,总体上,区角要注意简易性,舒适性,感官性,刺激性,稳定性,安全性,卫生。

1)各区的最佳配置:

注意动静区区分。

较大活动量的区域有:

音乐、积木、装扮游戏、建构和大肌肉活动等区域。

较安静的区域有:

美劳、发现、图书、益智游戏、数学等。

这两大区域要相应隔开。

同时,从用水的角度还可分为干性区、湿性区,湿性区应靠近水源。

不相容的活动区应隔开。

如建构和积木区。

2)注意环境设计时的流动线。

流动线是指幼儿到达各个活动区的路线走向。

如果路线不畅通,难以到达的学习区的使用程度会较低,同时会影响其他区域幼儿的活动,因此,在创设环境时必须考虑幼儿到达活动区得流动线。

①注意流畅性,保持足够的额外空间,一般在1/3以上;②教室的形状会影响流动线;③建立通道网,以连接各学习区;通道应清晰、宽敞;④教室至少应有两个出口以供急用,并清楚标明紧急出口路线;⑤个学习去可以用L型和U型来分隔,增加幼儿的学习机会。

3)教师的物理环境设计。

声音、光线、色彩、温度、湿度等都是影响幼儿学习的重要的物理因素。

如噪音会引起幼儿的不安,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室内的噪音必须控制。

控制的方法有:

铺地毯、挂窗帘、降低过高的天花板、教室安置植物等。

4)学习区的数量、种类及人数管理。

幼儿活动室应提供多样的学习区,以利于幼儿学习,对于不便在班级内安置的,可创设全园公用的专门活动室。

在数量上,应考虑幼儿的人数和年龄,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幼儿选择活动区的机会应是幼儿人数的1.5倍。

为了让学习区更好的发挥促进幼儿学习的作用,使学习区域不至于拥挤过渡而造成幼儿争吵,必须对人数进行限定,可以通过学习区计划板,色彩符号,挂牌等方式来实现。

12.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3.幼儿学习评价的类型和方法

1)从评价的目的分,可分为: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①诊断性评价:

一般在幼儿的学学习与教学前,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适宜性教学;

②形成性评价: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幼儿学习进展情况,了解本阶段教学活动的得失。

形成性评价获得的资料,可以说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发现幼儿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

③总结性评价:

通常在教育过程活动结束后进行。

主要用于评定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程度,检查教学的有效性,可和幼儿的学习效果。

2)从评价进程分,可分为学习前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

①学习前评价。

在幼儿学习前的评价,以了解幼儿在开始学习新事物之前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若教师忽略幼儿某方面的起点行为,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可能与哟欧陆而的发展不符,降低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②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评价主要注重两个方面:

即幼儿的学习态度是主动还是被动;和幼儿对于学习活动的选择和频率。

3)从评价的参照物看,可分为常模参数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①常模参数评价:

是将幼儿学习的成果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

②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评价幼儿对某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不考虑其同伴在该技能上的成绩。

14.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所具备的特征

1)是整体性评价。

幼儿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发生在日程生活中的,这种学习虽然不是以学科门类出现的,但却包含了多方面的学习领域,是综合的,整体的。

2)是多元评价。

幼儿学习评价必须考虑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与个体差异

3)动态的发展性评价。

动态评价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幼儿学习评价是一项长期持续的过程,教师必须讲究方法,并了解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出尽幼儿的后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4)个别化评价。

教师必须承认幼儿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与个别特性,并接纳幼儿各方面的差异。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差异,结合智能领域与学习风格,为每个幼儿制定适宜其学习的个别化标准。

5)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幼儿的学习评价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评价过程应成为与学习环境融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