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308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docx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学习小结

第2、3、4、5章开门见山,讲国际贸易模型。

第二章首先讲李嘉图模型,其主要观点在于:

一国出口劳动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生产率相对低的产品,相对低工资率使得绝对生产率低的国家获得比较竞争优势。

第三章介绍特定要素模型,其重要贡献在于解释了收入分配效应。

假设土地与资本为特定要素,每个国家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拥有者从贸易中获利,而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的拥有者受损。

流动要素的拥有者可能受益也可能受损。

第四章介绍资源与贸易的赫俄理论。

其主要论点有四点:

1.两种产品相对价格与生产产品的要素的相对价格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若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劳动者收入上升,土地所有者收入下降;2.相对价格不变时,要素供给上升,以此要素密集的产品产出上升,另一种产品产出下降;3.赫俄定理:

各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相对资源充裕的所有者获利,稀缺资源所有者受损;4.要素均等化:

要素分配不均,要素价格不同,成本不同,价格不同,产生贸易,最终导致产品价格趋同,要素价格趋同,从这一过程可看出,贸易中的商品流动暗含要素流动。

第五章综合前几章模型,得出标准贸易模型:

1.生产可能性边界推导世界相对供给曲线,通过消费者偏好推导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出口产品对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由此供需曲线决定;2.出口偏向型增长使贸易条件(出口产品价格比上进口产品价格)恶化,即一国出口产品扩张程度大于进口产品扩张程度,进口偏向性增长使贸易条件改善。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第六章讲的是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模型。

首先给出垄断竞争的形成,随着产出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垄断厂商生产有差异产品,对产品持有垄断地位;每个厂商将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

那么则有Q=S*(1/n-b*(p-ap));其中q为厂商的销量,s为行业总销量,n为行业中厂商数,p为厂商产品的价格,ap为竞争者的均价。

那么目的就是如何确定n、ap。

方法是首先确定n与AC的关系,其次确定n与p的关系,由于均衡时AC=P,求出此时的n与ap。

分析:

由于最终垄断利益为0,市场规模扩大,n上升,ap下降,因此国际贸易扩大,这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兴起。

倾销形成的两个原因:

需求对P的敏感度不同;地理上分割的两市场。

目前在福利上影响不明显,但促进了国际贸易。

外部经济模型:

行业级的规模经济,促使某一行业在一国的集中并出口该产品。

以行业为单位来看,外部竞争模型与完全竞争相同。

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第六章讲的是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模型。

首先给出垄断竞争的形成,随着产出的增加,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趋势。

垄断竞争模型,假设垄断厂商生产有差异产品,对产品持有垄断地位;每个厂商将对手的价格作为既定。

那么则有Q=S*(1/n-b*(p-ap));其中q为厂商的销量,s为行业总销量,n为行业中厂商数,p为厂商产品的价格,ap为竞争者的均价。

那么目的就是如何确定n、ap。

方法是首先确定n与AC的关系,其次确定n与p的关系,由于均衡时AC=P,求出此时的n与ap。

分析:

由于最终垄断利益为0,市场规模扩大,n上升,ap下降,因此国际贸易扩大,这解释了跨国公司的兴起。

倾销形成的两个原因:

需求对P的敏感度不同;地理上分割的两市场。

目前在福利上影响不明显,但促进了国际贸易。

外部经济模型:

行业级的规模经济,促使某一行业在一国的集中并出口该产品。

以行业为单位来看,外部竞争模型与完全竞争相同。

第7章讲国际要素流动,主要包括国际劳动力的流动,国际借贷,跨国公司。

1.国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将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

1.实际工资趋同;2.增加世界总产出;3.劳动力世界分配不均。

2.国际借贷,实质上是跨时交易,1单位当前消费与(1+r)单位的未来消费间的选择,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为1/(1+r)。

3.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

跨国企业理论,就其外部因素而言,它的分布源于比较优势,就其内部形成机制而言,内部化可降低交易运营成本。

第8章讨论各种贸易政策。

1.关税:

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政府收益增加,国家福利不定(小国减少);

2.出口补贴:

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政府收益减少,国家福利减少;

3.进口配额:

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政府收益不变,国家福利不定(小国减少);

4.自愿出口限制:

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政府收益不变,国家福利减少。

第9章讨论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

1.支持自由贸易的效率依据:

效率高;现实贸易政策实行困难。

2.反对自由贸易的依据:

最优关税(仅对大国),但实际上会因报复打折扣;市场失灵,产生的次优理论。

3.现实中的贸易政策:

受收入分配影响。

4.贸易政策的实践:

多边谈判+特惠贸易协定。

其中特惠贸易中,若国内高成本被成员国低成本取代,即贸易创造,本国受益;但是若非成员国的低成本被成员国的高成本取代,即贸易转移,本国将受损。

继续总结《国际经济学》,第十章讲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1.发展中国家的目标:

促进工业化及对付国内不平衡。

2.促进工业化:

幼稚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保护工业,措施包括进口替代工业化,即国内工业在关税或进口配额的保护下创建出来,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它促进了低效高成本的生产。

工资差别论认为:

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制造业,这种政策的问题在于边际制造业就业产生的社会效益由于农业失业者损失所抵消。

基于以上问题,目前幼稚工业论与工资差别论均受到冷落。

3.对付国内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二元经济,高工资、资本密集的工业与低工资的传统部门并存。

原因主要有:

自然市场反应;进口保护下的垄断;贸易限制->高工资+资本品进口方便->资本过度集中。

4.出口导向的工业化:

亚洲奇迹的主要成因:

高储蓄率;教育;相对低的保护率。

第11章则针对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1.战略性贸易政策:

鼓励特定产品的出口或限制其进口达到改善经济绩效目的的政策。

2.支持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观点:

产生技术外溢的产业;积极的政府政策可以帮助本国企业增加它们的利润,而国外竞争对手承受损失。

当然,这需要相当多的信息,因此信息的搜集处理对贸易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今天总结《国际经济学》的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与国际收支,主要是一些概念的掌握。

1.开放经济中GNP=C+I+G+CA=Y,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支出;CA-经常项目余额;Y-国民收入。

国民储蓄:

S=Y-C-G=I+CA;

令S=Sp+Sg(其中Sp--私人储蓄;Sg--政府储蓄)。

Sp=I+CA-Sg=I+CA+(G-T)。

2.国际收支账户:

规定任何导致对外支付的交易前面加负号表示进口资产;任何导致对外收入的交易加正号表示出口资产。

而交易分为商品服务和国际资产,两者恒等,即出口收入与进口支出之差须与未来偿还这一差额的承诺一致。

官方储备余额=出口(外国持有的本国储备)-进口(本国持有外国的储备)。

(衡量国际资产)

官方结算余额=经常项目余额+资本项目中的非储备部分的余额+统计误差。

(衡量商品服务)

官方结算余额=国际收支平衡=-官方储备交易余额。

第13章主要讲汇率与外汇市场:

资产方法。

1.汇率:

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

2.汇率采用资产价格法进行定价,其中资产价格法的基本原则是:

资产的现时价值取决于对这种资产的未来购买力的预期。

而资产的相对收益(换算为同一货币表示)又取决于利率与预期汇率变动。

比如说欧元存款的收益=用美元表示的欧元存款利率+欧元持有期间内美元相对于欧元的预期贬值率。

3.外汇市场的均衡:

满足利率平价条件,所有货币存款获得相等的预期收益率。

考虑到预期汇率与利率影响,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美元利率上升,美元升值;欧元利率上升,欧元升值。

在利率不变时,预期汇率上升(美元贬值),当前汇率上升。

第14章主要介绍货币、利率、汇率

1.货币总需求:

不是对一定数量货币单位的需求,而是对一定数量的购买力的需求,定义L(R,Y),由利率与实际产出决定,一般说来,L与R负相关,与Y正相关。

2.货币市场的均衡:

给定价格和实际产出,货币供给上升,R下降;若价格水平不变,实际产出上升,R上升。

3.国内价值不变时,货币供给上升,国内利率下降,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

4.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永久性变动,将使长期均衡价格产生同方向同比率的变动,但并不影响长期产出和任何相对价格,这与货币主义的长期观点是一致的。

这里要附加的是汇率的长期均衡水平也随永久性货币上升而上升(本币贬值)。

5.短期价格与利率平价:

货币供给上升,短期汇率超过长期汇率水平(贬值)。

第15章

1.购买力平价理论:

各国货币间的汇率=以基准商品篮子货币价格来衡量的价格水平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汇率的百分比变化=不同国家通胀率之差。

2.汇率的货币分析法:

长期国际利率之差=各国通胀率之差。

故结合利率平价条件,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

国际利率差异=预期汇率的百分比=通胀率之差。

3.值得指出的是,由货币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认为一国利率的提高将导致其货币贬值,与之前的短期价格刚性下的结论相悖。

对此,解释是:

货币分析法假设价格可灵活变动,而短期分析中,假设价格粘性,国内货币供给量的下降,利率上升,产生了更低的通胀,预期和长期货币升值,故货币立即升值。

而在货币分析法中,预期未来货币供应增长率提高,货币贬值。

4.实际汇率:

Qr=E12*P2/P1。

实际汇率用来解释长期价格水平变化与长期名义汇率偏差。

这样实际利率差不仅与实际汇率有关,而且与通胀差有关。

实际利率平价条件: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胀率。

第16章

1.DD曲线(产皮市场供需平衡):

假定P,P*短期内固定,本币的贬值使产出增加,价格下降,需求上升,故DD曲线是斜向上的(以实际产出为横轴,名义汇率为纵轴)。

使DD移动的因素总结,政府支出增加,DD右移;税收上升,DD左移;投资增加,曲线右移;P上升,DD左移;P*上升,DD右移;自主消费上升,DD右移;需求向本国劳务转移,曲线右移。

2.AA曲线(资产市场供需平衡):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产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本币升值,故AA曲线斜向下(以实际产出为横轴,名义汇率为纵轴)。

使AA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

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汇率上升,AA上移;P上升,实际货币供给下降,利率下降,汇率下降,AA下移;预期汇率上升,AA上移;实际利率上升,与预期汇率上升效果相同,AA上移;实际货币需求下降,利率下降,AA上移。

3.短期均衡:

DD与AA的交点。

4.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暂时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4.1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上升,本币贬值,Y上升。

4.2财政政策:

财政扩张,DD右移,本币升值,Y上升。

5.货币与财政政策的永久性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5.1货币供给永久性增加时对短期均衡的影响:

AA上移,E上升;对长期均衡影响:

AA上移,DD左移,Y回复到之前的均衡水平,同时永久性高于以前,随货币供给上升相同幅度。

5.2永久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影响到预期E,使本币预期升值,减弱扩张对产出增加的影响,实际上长期产出与实际利率均不受影响。

6.宏观经济政策与经常项目

依然Y为横轴,E为纵轴,作出斜向上的XX曲线,表示经常项目余额保持一个比较理想水平下E与Y的组合。

这样,AA与DD、XX曲线交于一点,在一点上表示产品、资本、贸易市场的均衡。

注意到,当Y大于Y*(均衡时产出)时,产出上升,储蓄上升,故DD高于XX,XX较DD平坦。

货币供给上升,由于DD较XX更陡,经常项目余额上升;暂时财政上升,本币升值,产出增加,经常项目余额下降;永久性财政扩张,使AA左移,经常项目余额下降。

7.S曲线(效应):

货币贬值,经常项目最初先恶化,以后随时间改善,其时间变化曲线称为S曲线。

它反映了实际货币贬值后经常项目改善的时滞,它加剧了汇率波动。

8.汇率转嫁:

当本币贬值1%时,进口产品价格上涨的百分比称为从汇率到进口价格的转嫁率。

就长期看,转嫁率约为1,短期内转嫁率远小于1。

转嫁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效应。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的第17章主要讲固定汇率和外汇干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与本国货币供给间的联系:

中央银行购买国外资产时,该国货币供给增加。

2.固定汇率:

央行愿意以某一种汇率无限量地兑换本币与外币资产,则它可将本币的汇率固定在这一水平。

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央行购买国内资产引起官方国际货币储备等量下降,从而使货币供给与产出保持一致;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财政扩张短期内,名义汇率随P上升而上升,实际汇率不会升值,长期内,实际汇率升值的幅度与浮动汇率制下相同。

汇率贬值:

P上升,名义汇率上升,实际汇率与产出保持一致。

3.国际收支危机与资本抽逃:

经常项目恶化引起预期贬值,货币供给下降,储备流失。

4.有管理的浮动与冲销干预:

资产完全替代:

本外币预期收益率相同时,外汇市场才平衡;资产非完全替代:

均衡时,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不同,考虑到风险升水,一般来说,当公众可持有的本国政府债券存量上升时,国内资产的风险升水上升,央行持有的国内资产上升时,风险升水下降,在资产非完全替代条件下,出售国内资产同时购入国外资产,本国货币保持在原有水平上,然而由于央行出售国内资产导致风险升水提高,外币存款的本币收益曲线右移,外汇市场的均衡点上移,本币贬值。

故在资产非完全替代下,购买外汇进行冲销干预会引起本币贬值。

即使冲销对汇率的直接影响尚不确定,然而其引起的市场未来预期的改变也会引起汇率的变化,即干预的信号效应。

5.世界货币体系的储备货币:

储备货币本位制:

发行国无需固定任何汇率,其货币政策会影响本国和国外经济行为,其它国家不能通过自己货币政策影响本国与外国货币政策,具有明显不对称;金本位制:

具有天然的对称性,但任一央行不能增加其持有的国际储备。

总结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第18章内容。

这一章回顾了1870-1973年间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历程。

1.金本位:

1870-1914。

黄金的外部平衡:

物价波动引发硬币变化,进而形成流动机制。

比如当出现经常项目盈余时,资本项目非储备性资本的赤字,黄金流入,而外国货币供给下降,英国货币供给上升,外国物件下降,英国物价上升,经常项目恶化,从而恢复平衡。

内部平衡:

价格的不可预测波动(黄金与其它商品相对价格的波动)。

2.两战1918-1939,试图恢复金本位,最终失败,导致各国经济联系减弱。

3.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外部平衡:

经常项目的不平衡由官方储备交易或政府贷款弥补,投机性资本流动加强了经常项目平衡的重要性。

内部平衡:

由国民收入方程知,财政扩张,要保持Y一定,汇率必须下降,因此汇率-财政线向右下倾斜,而经常项目-财政线呈右上线,财政扩张引起的失衡,可恢复到经常项目-财政线上,此时外部平衡,但引发了失业;也可恢复到汇率—财政线上,此时失业恢复正常水平,但代价是外部失衡。

故单靠财政政策难以达到内外部同时平衡。

4.当前浮动汇率。

由于以美元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给予了美国过大的特权,美国财政扩张,引起通胀,固定汇率下的其它各国通胀进口,加上投机活动,整个世界内外部失衡,最终导致了固定汇率的瓦解,当时各国权宜之计的浮动汇率制结果一直沿用至今。

第19章介绍宏观经济政策与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协调

      1.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相互依存的两国模型。

       假设:

本国的经常项目由三要素决定。

       CA=CA(EP*/P,Y-T,Y*-T*)

       其中,实际汇率为EP*/P,E为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价格,故EP*/P表用本国产出表示的外国产出的价格。

       本国可支配收入表示为Y-T,Y为本国产出,T为税收。

       外国可支配收入表示为Y*-T*,Y*为本国产出,T*为税收。

        由于EP*/P上升,出口增加,使CA上升;Y上升,进口上升,CA下降;Y*-T*随着出口上升,CA上升。

并且Y=C(Y-T)+I+G+CA(EP*/P,Y-T,Y*-T*)

   同理CA*=-CA(EP*/P,Y-T,Y*-T*)/(EP*/P)(国际为整体),Y*=C*(Y*-T*)+I*+G*-(P/EP*)*CA(EP*/P,Y-T,Y*-T*)。

       假设EP*/P给定且不变,在以本国产出Y为横轴,Y*为纵轴的坐标系中,HH曲线表示本国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本国与外国的产出水平,FF曲线表示外国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本国与外国产出水平。

其中HH向上倾斜,Y*上升,本国出口上升,总需求上升,Y上升;FF向上倾,Y*上升,本国出口上升,总需求上升,Y上升。

HH比FF斜率大一些,一国产出增加对该国产出市场的影响大于对另一国产出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影响:

本国财政上升,E下降,HH左移,货币总量上升,E上升,HH右移。

       本国货币收缩,对任一Y,Y*上升,即FF上移,而货币收缩使HH左移,故综合起来Y下降,Y*上升。

       本国扩张财政政策,E下降,FF左移,而扩张降低本国出口需求,但国内需求上升是主导,导致HH右移,这样Y上升,Y*上升。

       2.1973年以来的经验(对于浮动汇率)

      a.货币政策自主性长期来看,隔绝通胀,短期则对外国有影响。

      b.对称性,仍呈非对称性,各国央行持有美元。

      c.汇率的自动稳定作用,浮动下放松了资本流动的控制,促进全球金融业的影响。

      d.纪律性,对于财政政策管制较少。

      e.导致不稳定的投机,短期来看,波动很难说与政策有关;长期反映了货币与财政政策变化。

       f.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首先不应认为浮动制阻碍了国际投资,可能确实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成本;此外不应忽视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时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应归咎于浮动汇率。

       g.政策的协调:

通过协调实现国内经济稳定与汇率稳定的双重目标。

       3.改革的方向:

浮动+协调。

      第二十章讨论最优货币区与欧洲的经验

      1.最优货币区理论:

通过贸易与要素流动,一国与固定汇率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该国会加入汇率区。

       可以通过简单的收益损失分析得到以上结果,以经济紧密度为横轴,以损失或收益为纵轴,加入固定汇率区的货币效率斜向上,即经济联系越紧密,加入固定汇率区的收益越大,同时加入固定汇率区的经济稳定性损失曲线随经济紧密度斜向下,即经济联系越紧密,加入固定汇率区所带来的经济稳定性损失越少,故只有当经济一体化(要素、贸易自由移动)超过特定值时,加入固定汇率才有利。

      2.欧盟。

由于欧盟内部劳动力流动有限、贸易量不大,自由化程度不够高,财政联系规模小,因此欧盟目前并非最优货币区。

      第21章,讨论全球资本市场运行于政策问题。

      1.国际资产交易的原因,降低一国消费的风险。

      2.国际资本市场:

不同国家居民进行资产交易的市场。

          银行的离岸经营:

银行的总部所在国与业务经营所在国不是一个国家。

          离岸货币存款:

其它各国而非银行所在地货币的银行存款交易。

也称为欧洲货币。

          欧洲美元:

存在于美国之外的美元存款。

          欧洲银行:

接受欧洲货币存款的银行。

      3.离岸银行业与货币贸易发展的原因:

首先国际贸易的发展与跨国公司业务增加;其次逃避本国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管制;第三政治因素。

      4.欧洲货币存款并不会进行货币创造(其所交易的外国货币),因其来源国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并未变化,欧洲货币存款只是欧洲银行吸收到的以来源国货币计价的存款负债,故欧洲货币不会对中央银行控制国内基础货币产生危害,但对广义货币总量具有意义,使货币乘数难以预测。

比如说一美国人购买了40000元宝马车,用花旗银行支票支付,则花旗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均为-40000,宝马公司将钱存入伦敦的巴克莱银行,巴克莱银行将5000元存入纽约的大通银行,另外35000借给飞利浦,飞利浦将35000存入伦敦德意志银行的分支机构,该分支机构又将钱存入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则欧洲美元增加供给量为35000+40000=75000,而美国的基础货币并没有变,不过是从花旗转移到大通5000,转移到银行家信托35000,并且美国的国际收支账户净影响为0。

      5.国际资本市场的表现。

国际资产组合的多样化与国际资本市场扩大正相关。

跨时贸易的规模,弗-霍理论指出平稳运行的国际资本市场应允许国际投资率储蓄率有很大差别,但实际中,若不知是否有未能获取的跨时贸易收益就不可能精确估量跨时贸易的规模是否最优。

以相同的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国内利率与离岸利率的关系,若资本市场很好传递全球投资机会,则利率会相近。

外汇市场给国际贸易参与者和投资者传递的价格信号并不准确,由于风险升水的作用,使得利率平价条件可能不是确定汇率的完整解释,此时的外汇市场可能忽视了一些从很容易得到的信息中获利的机会。

      第22章讨论发展中国家:

增长、危机和改革。

       1.发展中国家的特质:

政府参与经济程度高;通胀史;脆弱金融体系;钉住汇率或资本管制;初产品出口。

       2.发展中国家危机的教训:

正确的汇率制度;银行业的重要性并最小化道德风险;改革措施的正确顺序:

贸易自由化-强壮的金融体系-开放资本市场;危机的易传染。

       3.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权;资本自由流动。

通过资本管制可以同时获得汇率稳定与货币政策的自主权;通过货币局可以实现货币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通过浮动汇率可以同时获得货币自主权与资本自由流动。

但是每一种政策至多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不可三者兼得。

故需要采取预防性措施和处理危机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包括更高的透明度;健全银行体系,监督银行所担风险,提高资本金要求;提高信贷额度;提高股权资本相对于债券资本的流入比例。

处理危机措施包括IMF放款额的增加,解决债权人对无力完全清偿债务的发展中国家行使要求权,使债务国能暂停偿还债务,协商出解决方案(包括直接冲销一部分债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