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共2篇.docx
《音乐教育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共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教育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共2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教育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共2篇
音乐教育研究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共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
浅谈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模式
音乐教育研究生专业是我国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主要基地。
研究适应我国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逐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研究能力、勇于创新的音乐教学能力、适应社会的教育活动能力等,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音乐教育硕士生培养的实践,提出几种能力培养模式,以期为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课题参与模式
课题参与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定向——引导参与——主动参与——拓展。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刚入学的研究生。
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各种研讨活动,为其以后的独立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研究模式
探索研究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探索选题——定向研究——做出结论一交流升华。
探索选题是研究的前奏。
研究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来选择课题。
制定研究的计划。
可以选定一个或多个选题师生共同探讨,确定更适合的选题。
在定向研究时,教师应指导研究生对各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随时关注并了解研究的进展,适时提供指导,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几位研究生共同对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总结、评价,一同完善研究成果,积累研究经验。
三、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定位——中等学校教学实践——高师或高校教学实践——迁移。
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转化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
定位是让研究生明确音乐教学实践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计划落实的目的、任务、内容、时间、方式。
教学实践可以采用分段实践的方式进行。
在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实践通常安排在一、二年级。
研究生在这里可以观摩、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优秀课例,并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实践。
二年级时,可以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学生在中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实习工作,全面了解教学过程。
三年级时,可以安排研究生担任高校的部分音乐教学工作。
通过以上各个层次和各种途径的实践锻炼,研究生的音乐教学能力可获得较大提高。
四、考察调研模式
考察调研模式的基本程序是:
定向——考察调研——分析研究——结论及建议。
定向,是指确定考察调研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制定实施的计划。
考察调研,就是让研究生深入实际进行全面调查考证。
不仅要了解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更要了解社会音乐教育现状;既要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音乐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要关注其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调研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调查会、个别访谈、现场考察、问卷调查等等。
再通过对各类资料的分析、整合,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通过以上多层次的主体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音乐教育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投身音乐教育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
首师大“产学研一体化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产学研一体化为高师音乐教育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首师大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多年以来为全国各地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并在全国音乐教育专业中占据统军地位,一直是音乐学院的重点专业。
为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郑莉教授提出“产学研一体化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努力创建实践平台,笔者从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形式和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引导中,对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进行实践与探索。
一、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形式
教育实践基地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场所,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
为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师大以国培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承担国培项目的优势,努力建设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且可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培养实践应用型的高质量研究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1.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实践场所
(1)发挥导师承担项目优势,促进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学习
研究生导师是推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师大郑莉教授依托广泛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各个国培项目承接单位建立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充分发挥承担国培项目负责人的作用的同时,引领学生参与到国培项目的工作中,以分散的形式到各个企业单位参与实践锻炼。
通过导师与国培项目承接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带领研究生参与面向基础音乐教师教育实际问题的学习和调研,并以此成为音乐教育研究生参与实践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随导师参与实践活动如下表所示。
(2)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首师大音乐教育专业一直处于全国同行领域的领军地位,音乐教育系近年来承接了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国家级骨干音乐教师的培养、新课程高中远程研修、高中新课程培训者的培训以及教育部的“国培计划”等多项重大任务。
在国培项目的大环境下,首师大选择国内具有影响力且承担着国培任务的企业行业作为实践平台。
目前,首师大已与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网络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教育网络平台、山东教育厅(鲁琼两省教师研修网)、中央电教中心、百年树人网络平台等单位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基地,对推动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研究生实践基地数量的不断增多,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研究生集中到各个实践基地,面向实践基地的需求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成为首师大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形式。
故此,从发挥导师承担项目和音乐教育特色重点学科的优势出发,凝练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有效抓住研究生培养与国培项目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合作单位共享资源的优化整合,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实现了培训资源与研究生培养的对接,实现高校学科链与企业产业链以及学生培养链的有效对接,促进首师大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形成。
2.探索实践基地发展形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实践基地课程的实施
以继续教育网国培项目2013年研修主题课程设置为例
每个国培项目的承接单位都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面向社会不同音乐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
除此以外,首师大与教育部国家音乐课程团队和各研修平台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每学期保证为研究生开设150至200学时的实践课程与专题讲座,每周授课6—8学时,辅以每周自主实践6—8学时。
研究生通过参与课程的录制、研修,进行渗透式、连接性的学习,在教育实践研究环境中接触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实际,在集中、系统的课程学习中,把课内知识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获得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基础一线音乐教师教育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选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做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
(2)实践基地的工作与管理
为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能够产生实效,打破传统的上课模式与体制,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进行组织和管理,因此,对研究生分组进行实践平台的学习与交流。
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研究生都参与到各个学习实践的小组中,不分年级的组合在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动态的,按照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和意愿,发挥其在平台的工作能力,如:
项目课程设计、项目课程录制、项目课程审核。
如图所示工作流程图:
与此同时,每个小组的活动形态又是根据导师的课程总体规划和项目单位的总体需要,来安排每个学期的学生组合形式,完成项目的学习与工作任务。
一般是高年级的研究生带低年级的研究生学习,使学生主体的学习与锻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根据学生不同时间的学习要求又可以随时调动,具有流动性。
从而,整个研究生的学习形成一个自主、立体、开放的学习与管理系统。
二、导师团队的建设与指导
1.导师团队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行的是导师制。
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对研究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帮助研究生安排学习计划,通过传、帮、带,逐步培养研究生自主科研的能力{1}。
首师大在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培养中,首师大郑莉教授曾说过“音乐教师要关注、结合、服务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如果脱离基础音乐教育,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因此,在音乐教育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首师大打破旧的培养模式局限,将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校内外双师制”培养代替原来的“校内集中培养”,建立音乐教育研究生导师团队,实现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教育与社会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结合。
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校内导师对研究生关于音乐教育的普遍原理、方法、理论体系知识的学习进行学科引领、方案设计、学术研究,以及文化素养的加强和研究视野的拓展。
另一方面,校外导师将音乐教育研究生带到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同时以国培项目培养的职后数万万强大的一线音乐教师队伍为后盾,为音乐教育研究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获取音乐教育教学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提供路径。
2.导师引导的具体措施
(1)带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前沿,开拓研究视野
首师大与国培项目的承接企业合作中,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音乐教育专家,形成国培项目的专家团队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生的校外导师。
这些团队中的音乐教育专家不仅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在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有较好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育成果,而且在指导中小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也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国培项目音乐教育师资培训中,他们为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学科发展提供最前沿的音乐教育信息,并与项目培训中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接触,参与解决一线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把研究生带到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在有关的课程学习和讲座中,将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专题讲座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成果、研究进展以及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给音乐教育研究生营造了一个宽广的学习环境,开拓学术视野。
研究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里,可以充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通过旁听、记录、参与互动等形式,获取音乐教育领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掌握贴近音乐教育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真正走进名师,感悟名师,在名师中汲取营养,真实感受音乐教师教育。
(2)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校内外教学形成链接
以国培为依托,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在是社会不断发展中不断探索、充实和完善的,因此,教学过程采取集体讨论与适度指导,加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作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
在师生间、生生、师师间的对话、协商、合作中,促进研究生深入的思考,系统整理和表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合作与讨论,表达、辩护自己的观点,接纳、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更丰富、更高级的理解,使其相互促进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校外导师给予切实可行的方法以纠正与指导,适当放手,让研究生独立研究,建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避免研究生跟着导师后面亦步亦趋的同时,又适当增加了研究生的学习压力。
除此以外,在平台实践学习所形成的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相关实际问题,校内导师将其设立为主题作为研究生校内课堂教学研究,使校内外的学习形成连接与互动,形成系统的问题集。
校内外导师间协同合作,共同参与音乐教育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为研究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加强,理论方面的提升与深化,以及提供充足的,接地气的有效指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双导师的有效引领下,尊重学生的特质与需求,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与基础教育实践中去,开拓视野,并采取集体讨论、适度的指导,使校内、外教学形成连接,实施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
促使研究生真正生活成长在教育实践当中,掌握自己成长的主动权,亲自接触我国音乐教师的实际问题和课堂教学困难,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