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2255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docx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

中华趣味文化知识大全

【导语·导读】呵呵,为什么说荷包鼓就是有钱呢?

为什么人的第二个手指被称之为“食指”呢?

为什么在公堂只打屁股而不打其他的地方?

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

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什么农历一月要读正(音征)月?

还有,“三姑六婆”都是些什么人?

……大概不太知道吧?

别急,下面的文化知识大全马上就带你探藏寻宝去吧。

……

 

  在生活中,我们与人交流中,往往无意中会说到一些有一定含义的习惯用词,比如三姑六婆,三长两短,拍马屁,下马威,其中的含义,也许大都知道一些,但究竟是怎么来的?

又比如说为什么十二生肖里没有猫?

一柱香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为什么不说吹马吹羊却要说吹牛?

这里其实也包含不少趣味文化在里面呢,今天很有幸读到一篇关于这方面知识介绍的文章,转来与朋友们共享。

  1、“万岁”和“万万岁”是怎么来的?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皇帝专用的。

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

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

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

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

她脱口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

叭梆!

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

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

万岁!

万万岁!

武后兴高彩烈,推为杰作。

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2、什么时候开始金额要用大写?

  我们写金额票据时,随了把金额写成阿拉伯数字外,还要写上大写数字,有关这个规定的起源,要追索到明朝。

据史书记载,在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发生了一件重大的贪污案“郭桓案”。

郭桓曾任户部侍郎,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大四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等。

此案牵连12个政府高官,6个部的政府官员和全国许多的大地主。

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同时执行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财物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等。

  3、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

  在电视上每次看见官老爷大喝一声:

“打!

”公差们棒子总是朝着犯人的屁股上落下,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别的地方?

原来,从前罚打犯人,没有明确的部位,以致很多犯人都被活活打死。

到了唐朝李世民时,有一次他在太医处看到一幅“明堂针灸图”,得知人体的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这些部位被撞击拍打会有生命危险,他再看图中屁股部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这对他很有启发,后来他对刑罚中的罚打作了规定,对犯人不许鞭打胸背部,而规定屁股作为罚打的部位。

从此在公堂上打屁股就传了下来。

  4、博士、硕士、学士从何而来?

  “博士、硕士、学士”这些名称,古已有之,不过和现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

博士,源于战国时代,当时是一种官职,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识渊博的人。

硕士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通常指那些品节高尚,博学多识的人。

学士最早出现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人,后来逐渐变成文人学者。

  5、年号是怎么决定的?

  年号是古代各王朝的帝王用以纪元的名称,据史料记载,帝王中最早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刘彻,他于公元前141年即位,这一年的年号为“建元元年”。

从此,各个王朝都有年号。

中国最后一个使用的年号是甚么?

一般的年表都记为宣统,不过后来袁世凯窃位称帝,曾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但这家伙的皇帝只做了不及三个月便下台,无论如何,洪宪乃中国历史上最后出现的一个年号。

年号取意,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

由于帝王们都想用吉祥如意的字眼,故年号颇多重复。

宋太祖用过干德,后来从一面铜镜铭文上,才知道五代前蜀早已用过这个年号了,不过宋太祖不知道,隋末起义民兵领袖辅公祏更早用过此年号了。

   6、为何一月要读做正(音征)月?

  我们习惯把一月称为“正月”,这是因为在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同。

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

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称为“正月”。

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读作征。

正(征)月的叫法,就此传了下来。

  7、“杜撰”一词有什么来历?

  宋朝有一个叫杜默的人,他是一个文人,喜欢写诗,且以豪放见称,不过他写的诗不讲韵律,有人说他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不伦不类。

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象样的诗文或不合逻辑的,就脱口而出:

“这是杜默撰写的。

”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

再后,又被引伸为不真实的、没有根据地编造的意思了。

  8、“三姑六婆”是些什么人?

  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六婆:

牙婆(贩卖人口的女人),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稳婆(接生婆)关于“三姑六婆”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明代。

明代有为叫陶宗仪的学者,在他的笔记中便记载了三姑六婆的身分。

清代李汝珍在他的小说《镜花缘》中也曾写过:

“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这就是三姑六婆的原意。

  9、“三长两短”又有何来历?

  “三长两短”是和棺木有关的。

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共是四长两短。

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只称“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后来再加入意外、灾祸等意思。

  10、皇帝的说话叫什么来着?

 皇后的说话又叫作什么?

  皇帝的说话、诏书,制令等,泛称“纶音”。

《礼记》说,若果把皇帝的说话比喻做细缕,则它的影响力便有如粗绳(原文称为“纶”);若果把皇帝的说话比喻做粗绳,则它的影响力便有如大绳缆。

后来便用“纶音”以指皇帝的说话。

至于皇后的命令,则称“懿旨”,懿(粤音意)就是美的意思,代称美丽的妇女,“懿旨”就是指皇太后或皇后的命令。

  11、谁是第一个焚书的人?

  谈起焚书,必然想到秦始皇。

其实,历史上首创焚书的是比秦始皇早一百多年的商鞅。

根据韩非在《和氏》所载,商鞅教秦孝公设告坐之过(即是叫邻居们互相监视告密,否则一户犯法,五户坐罪),和焚烧诗书,以利统一教化,秦孝公都照做了。

根据《商君书》,商鞅认为以“儒术”为首的诸种文化典籍是“六虱”,国家有六虱,将使人民不能专注于农务,盗贼必至,国力便受到削弱,人民也必跟着贫困,所以必须铲除。

基于此,商鞅认为必须使用行政手段对文化破旧立新,于是向秦孝公提出了焚书。

  12、我们称始祖为鼻祖,称遥远的子孙做什么?

  遥远的子孙我们称为“耳孙”。

孙的儿子叫曾孙,曾孙的儿子叫玄孙,玄孙的儿子叫来孙,来孙的儿子叫晜(粤音君)孙,晜孙的儿子叫仍孙,仍孙的儿子叫云孙,云孙的儿子叫耳孙!

因为耳孙离开高曾祖父(即祖父的祖父)很远,只能耳闻而已,故此我们称远孙为耳孙。

现代已很少人用耳孙这个词语了,不过在阅读古文时,此乃基本常识也。

  13、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用呢?

  古代的皇帝在参加不同的典礼时,是须要穿上不同的服饰。

在参加最隆重的典礼上所使用的皇冠,称为“冕”,它的形状就像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学毕业帽,不过冕上的布板是长方形而非正方形,前后两端各缀珍珠十二串。

这种珍珠是一种很有趣的道具,它们会在皇帝的眼前脑后来回晃动,使他极不舒服,其目的就在于提醒他必须具有端庄的仪态,不能轻浮做次,影响皇帝应有的威仪。

  14、中国最早的医书是哪一本?

  答案是《黄帝内经》,也可简称为《内经》。

是最早一本医学理论经典着作。

书名有黄帝二字,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大部分以黄帝与歧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

根据考证,这本书大约写于战国秦汉时期,冠以“黄帝”,乃是后人伪托。

书的内容包括九卷的《素问》和九卷的《灵枢》,范围包括了医学基础理论、针灸、方药等。

  15、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

这跟鼻子有关系吗?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是“自”。

在上古时代,“自”就是鼻子的意思。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自”的写法都很像人的鼻子的模样,那时候,“自”的读音和“鼻”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自,读若鼻。

”应该说,“自”的本义就是鼻子,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常常指着自己的鼻子,因此“自”又有了“自己”的意思,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自”的这个意思后来被广泛运用,结果反而不方便指它的本义——鼻子了。

因此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形声字:

在“自”之下加了一个声符“畀”,形成了一个新字“鼻”,从此,“自”和“鼻”就有了分工,各指各的意思。

因为“自”的引申义有“从”的意思,再引申为“开始”的意思,所以“鼻”也继承了创始、开始的意思。

《汉制考.说文》里有“今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第一个出生的儿子称为“鼻子”,用的就是“初始”的意思。

因此,最早的祖先、创始人就被称为“鼻祖”。

  16、为什么骂人时一般说“不要脸”而不说“不要面”?

古代的“脸”与“面”是指人体的同一个部位吗?

  为了宣泄对某人的愤怒不满之情,常会骂“不要脸”,意思是说这人不顾颜面,不知羞耻。

但却不会骂“不要面”,这是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

“面”属于书面用语,多用于文学作品之中;相对而言,“脸”是口语,时常出现在口头对话之中。

比如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会说洗脸、擦脸,却很少说洗面、擦面。

俗语说某人脸比城墙还厚,如果说成面比城墙还厚,便失去了口语生动活泼的效果。

口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在书面中采用文学化的语言表达:

比如不要脸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成不顾颜面;洗脸亦可说成净面等等。

另外,“不要脸”在发音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比“不要面”硬朗得多。

其实,脸最早并不完全是口头用语。

明代之前的“脸”和“面”都是书面用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如唐代诗人岑参有诗:

“岸花仍自羞红脸”,李清照词云:

“香脸半开娇旖旎”,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及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都将脸、面用进了文学词句。

后世才逐渐有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脸和面现在的意思差不多,但在以前的意思却是有差异的。

脸是晚出的字,大约是魏晋以后才产生的,最初的意思就是颊,常常指妇女目下颊上可以施粉的部位。

如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指的就是这个部位。

除此之外,“脸”在古代还有“睑”的意思,也就是眼皮。

南朝梁武帝《代苏属国妇》诗:

“帛上看未终,脸下泪如丝。

”这里的“脸”就指眼皮。

而面的范围要比脸大,包括整个头的前部,脸只是面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演进,脸的语义逐渐扩大,跟面的意思基本一致了。

  17、勾手指表示对自己说的话负责,那么勾手指是怎么来的呢?

  小孩子喜欢勾手指发誓,他们常常勾着手指,同时一本正经地念道: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郑重其事地表示信守诺言,说话算数。

情侣间耳鬓厮磨,浪漫之余,也喜欢勾着手指说一番山盟海誓,以见证忠贞不渝的感情。

这种勾手指发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可信的资料,以至有人以为,勾手指是从西方引进的,源于西方一个男女双方勾手指所引发的爱情传说。

这个说法看似确凿,却因为缺少事实依据而很难使人完全信服。

推敲勾手指的来历,可能与手指的作用有关。

指,具有“旨”的含义,代表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交流内心想法的意味。

再加上国人有指天为誓的发誓形式,所以“指”便在盟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盟誓中,手指既要郑重其事的签名画押,有时还要割破手指,歃血为盟。

有鉴于此,人们便简单地以勾手指表示约誓,同时借手指沟通表达互相心意的印可,有时还将两人的大拇指相摩击当作盖章签名并以此为证。

  18、手的第二个指头为什么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区别,与食指的大小、位置无关,却从字面上看来与食物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食指最早还真的和吃有关,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

古人习惯用这个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味道,然后放到嘴里吮一下——古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可是用手直接抓起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专门将这个手指称作食指。

之所以选择食指来做这个工作,也许是因为相对于其他手指来说,食指较为灵活,尝起食物来非常方便的缘故吧。

说起食指,还有段有趣的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贵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动,第二天必尝异味。

他出使晋国,食指大动,便吃到了石花鱼;出使楚国,食指大动,就吃到了天鹅肉;后来吃到合欢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动,屡试不爽。

依此看来,食指与食物之间还真是有着深厚的渊源。

  19、我们今天说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钱”的意思。

古人随身带的荷包就是钱袋的意思吗?

  常说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钱袋满了(发财)的意思,荷包的这种意思与其功能有关。

荷包,是指佩于腰间的一些囊、带或装饰小品,原来是宫廷贵族佩戴的饰物。

因其色泽鲜丽,加上刺绣精致美丽,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一件精美的荷包,从形式、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精心构思、精心施艺,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

后来荷包还成为身份、荣耀的标志,清代皇帝曾以绣荷包为奖品颁赐群臣、侍从,以示恩宠。

随着民间刺绣艺术的发展,荷包逐步向民间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庆之时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献神佛以表虔诚之心。

荷包不仅是艺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

主要是盛储随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

根据内盛物的不同,演变出了很多种荷包,如钱荷包、香荷包(又称香囊或香筒子)、针线荷包、烟荷包、扇袋、眼镜袋、搬指袋、钥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绣佩饰等。

钱荷包的功能跟现在的钱包很类似,因此用荷包很鼓来比喻有钱是很贴切的。

  20、为什么公主的丈夫称为“驸马”?

  驸马是称号还是官职?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驸马都尉本是汉代官职,是皇帝的近卫侍从官之一。

这个官职从汉武帝时开始设立,起初多由外戚和王公大臣的子弟担任。

驸马也不算小官,年俸二千石,因此东汉的馆陶公主就选了一个驸马都尉做丈夫,这只是碰巧。

真正将公主的丈夫专称为“驸马”是魏晋以后才有的事。

魏国的何晏因为与公主结婚,所以凭借公主夫婿的身份加授了驸马都尉一职。

这以后,魏晋时代的皇帝就参照此例给自己的女婿加封这个官职,如杜预与晋宣帝(司马懿)的女儿堂山公主结婚时,就加封了这个官职。

此后遂成定例:

凡“尚公主”(也称“尚主”)者,都授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尚公主者大多授此官,但后世的驸马已经没有实职了,而是成了一种荣誉称号,人们用“驸马”来专门称呼公主的丈夫。

  21、象棋是中国人自创的,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关系吗?

  《楚辞·招魂》有句云:

“菎蔽(用于六簙棋的竹制筹码)象棋,有六簙些。

”这大概是“象棋”一语最早的记载;但这里的象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与现在所说的象棋并不是一回事。

象棋的发明,可能是在南北朝。

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象经》一书。

他很得意自己的这部著作,因此招来百官,亲自给他们讲解,并命人作注。

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

从时人和后人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约略窥知它是一部讲棋道的书,《隋书·经籍志》中将它列于兵书类,和《棋势》《杂博戏》等书并列,也可以证明这点。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

“周武帝《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

”也就是说,“象戏”是取象于日月星辰的。

那么,它是如何演化成后世的象棋的呢?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这是印度人加工的结果。

他认为,北朝象戏有象征日月的棋子,也有类似中国象棋“将”“帅”的棋子;五代、北宋出现的“炮”,他认为最初是表示飘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

这种棋戏传入印度后,在约7世纪时(中国初唐时期)演变成战争游戏;“象”“马”“车”“兵”四种棋子,是当时印度军队的组成部分。

经过印度人改造的象棋一面传回中国,一面经波斯、阿拉伯传入欧洲,衍生出中国和西方两大象棋体系。

  唐代象棋,已经接近现代象棋的形态;到了北宋,规制多变;南宋以后,逐渐定型,此时的象棋已离最初的日月星辰之象越来越远。

但是,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人似乎没有忘记它的天文学含义,都把象棋用于占星术。

13世纪的一首拉丁诗,曾把星相符号赋予国际象棋的每一个子。

虽然两个象棋体系在后世的发展中有了很多差异,但其同出一源的标志还是很明显的:

兵进不退、马走日、象斜行、将帅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们的共同点。

可以说,国际象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它凝聚了人类共同的智慧。

  22、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传统,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吗?

  一双筷子妙用无比,很能表现中国文化以简御繁、以少御多的个性。

但上古时人并不用它吃饭。

《礼记·曲礼上》讲到请客吃饭时,说:

“共饭不泽手。

”“泽手”,就是双手摩擦发热而出汗的意思。

这怎么讲呢?

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的注解是:

“古之礼,饭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两手相搓)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原来上古时的中国人和现代的阿拉伯人一样,是吃“手抓饭”的,并不是使用筷子作为餐具的。

吃手抓饭,使古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

《管子·弟子职》说:

“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馈。

”意思是:

先生要吃饭了,弟子要准备好食物,然后洗手漱口,跪坐着吃。

《左传·昭公二十年》也记载说:

“华亥(宋国大夫)与其妻,必盥而食。

  23、阿谀奉承也叫做“拍马屁”,这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人对他人谄媚奉承的行为称为“拍马屁”。

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都与蒙古人的习俗有关。

一是说蒙古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

二是当蒙古族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

三是蒙古人爱马。

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

由此可见,这个词语本来并无贬义。

然而,这些礼节和习俗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

当他们看到权贵策马而来时,不管其马优劣如何,都会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

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24、怎么说“出难题”就是叫“下马威”呢?

  其实,下马威原先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就出难题的意思,而是指官吏初到任时,借故严厉处分下属,以显示威风。

  下马威一语出自《汉书·叙传》,班固在为祖先作传记时,记叙伯祖父班伯因定襄时局混乱,而自请担任定襄太守,定襄豪门大户“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

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

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

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

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随着词语意思的转变,下马威从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到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力。

例如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就说:

“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25、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说“老狮”“老兔”?

  如果非要说“老狮”“老兔”的话,说话人恐怕指的是很长寿的狮子和兔子,这种“老”的用法跟“老虎”“老鼠”中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古时,人们对虎和鼠这两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

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

《风俗通义》中说:

“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

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

至于鼠,则什么东西都咬,还会传播鼠疫。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就表明人们对老鼠的憎恶。

  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

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和老鼠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耗子”等。

也有人认为老鼠的“老”是指年老的意思,认为老鼠是指鼠类中最为长寿的,但这种说法未必可信,因为老鼠其实并不长寿。

  26、十二生肖中为何没有“猫”这一属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

十二生肖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可是为什么没有猫这种动物呢?

  十二生肖的说法源于干支纪年法,传说产生于夏,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可以考证的是,至少在汉代,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已经固定下来了。

在汉代以前,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猫,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

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

印度猫进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始于汉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

因此,猫来到中国的时间,距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来晚了的猫自然没有被纳入十二生肖中。

  27、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指桑骂槐”这个成语时常被人运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骂乙,也就是指着张三骂李四。

有人要问了,这与桑、槐有关系吗?

实际上“桑”“槐”二树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锅,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瓜葛。

  “指桑骂槐”不同于“瓜田李下”,后者的确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瓜、李有些关系。

而“指桑骂槐”却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符号罢了,本身与桑槐没有什么关系。

和“指桑骂槐”意思相似的成语还有:

指桑说槐、指东说西、指猪骂狗、指鸡骂狗、捉鸡说狗等。

它们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用法,结构也相似。

可能是由于桑槐、东西、猪狗、鸡狗等事物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故而人们在表达指此说彼的意思时便自然用到了这些词语,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骂槐”也是兵书《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

此计还引申为运用各种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

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他。

  28、形容很受女孩子欢迎,叫做走桃花运,为什么是“桃花”而不是别的花?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颇有渊源。

《诗经·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诗句,描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并对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给以赞美。

唐代诗人崔护也有《题都城南庄》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说“桃花运”一词源自于紫薇斗数。

紫薇斗数是中国传统命理学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有兄弟宫、夫妻宫、子女宫、财帛宫、迁移宫、奴仆宫、官禄宫、田宅宫、福德宫、父母宫等十二宫,将结合各宫的星群与《周易》卦爻相结合,就可以预测人的命运。

  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所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的阶段就叫“行桃花运”。

古人认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运的征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现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

桃花运还有“好桃花”和“烂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运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静。

  29、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呢?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便兴起于黄河流域,之后的许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续,而中华文化也赖此得以承载传递,所以黄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