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197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docx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威海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2011年)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8年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到35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815亿元。

主要产品逐步由单一功能向集成功能、由零部件生产向整机生产、由低端向高端转变,以传真机、打印机为代表的计算机外围设备类产品形成了技术优势。

2008年全行业销售收入过5亿元以上的企业2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8家。

创新能力日趋增强,60%以上的电子信息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近3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9项,累计取得科技成果251项、国家专利153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奖励32项。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3.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4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33%。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先后建立了1个国家级、5个省级信息产业园区。

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企业偏少。

全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过百亿的电子信息企业,过50亿的企业仅有1家。

二是产业链不完善。

零部件生产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因缺乏整机生产,聚集效应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人才缺乏。

在一些重点领域缺乏领军人物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其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政策性资金扶持力度较弱。

今后几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信息产业作为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化产品等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信息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我国的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光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领域将得到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国际软件外包业务重心加快向我国转移,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我市电子信息企业大多属于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所受影响更大,面临的挑战更多。

二、目标任务

到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2%,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形成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1.大力发展六大类产品:

(1)计算机外围设备产品。

以北洋电气集团、山东三星通信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彩色激光打印机、高速热敏打印机、打印扫描一体机、专用打印机等产品。

到2011年,计算机外围设备产品的生产规模超过1300万台,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传真机、扫描仪和打印机产品生产基地。

(2)集成电路设计及封装产品。

以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威海日月光集团、北洋电气集团为依托,搭建集成电路设计公共平台,重点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SP)等产品开发上实现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做大封装产业集群。

到2011年,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

(3)通信类产品。

以威海卡尔电气研究所、宏安集团、威海东方光大公司为骨干,加快发展视频服务器、视频电话机、数字视频光端机、终端计费器、手机数字摄像头等通信产品,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塑料光缆、通信电缆、超五类数据缆、光纤连接器等主导产品,积极发展室内光缆、ADSS光缆、大芯数骨架式带状光缆等新产品。

到2011年,终端计费器、视频电话机、视频服务器等产品的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形成光纤光缆800万芯公里、数据通信缆400万箱、市话通信缆1600万对公里、光纤连接器300万只的生产能力,通信设备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4)传感器类产品。

以威海双丰电子集团、威海诺金传感公司为基础,重点发展B系列、D系列数字地震传感器及其配套的动测传感器、智能动测仪,研发温度、湿度等多领域应用传感器,开发汽车用传感器。

到2011年,各类传感器产量达到320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5)显示器、显示屏产品。

以威海大宇电子公司、威海鼎峰电子公司为重点,着力发展平板显示器和户外超大规模显示屏。

到2011年,显示器、显示屏的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6)电池及应用产品。

以威海文隆电池公司、威海科益达电子公司为主体,重点开发生产碱性蓄电池、镍氢电池、储能用铅酸蓄电池、锂电池、UPS电源、EPS电源等产品。

到2011年,年产各种电池10000万AH(安时)、高频开关直流电源柜5000台(套),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2.积极培育五个新增长点:

(1)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

以威海中玻光电公司、乳山15兆瓦光伏电厂等为基础,开发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品、太阳能电池及发电设备等,研究开发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航标灯、光伏玻璃幕墙等产品。

重点支持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实施太阳能光伏照明和光伏屋顶、光伏电厂并网电站等项目建设。

(2)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以威海东兴电子公司、山东宝霖固态照明科技公司为基础,紧紧围绕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重点研发后道封装等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争取在功率型白光二极管的生产上取得突破,积极推动产品在特殊照明、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应用。

(3)汽车电子产品。

以哈工大(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威海天翔集团、威海海特电子公司为基础,抓住我国汽车电子产业起步发展的有利时机,从车载电子装置入手,开发生产适合国情的车载通信系统、导航系统、娱乐系统等产品。

力争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开发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及汽车半导体器件。

加快智能交通系统(ITS)的研发生产,推动信息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4)新型元器件产品。

以威海星佳电子公司、威海双丰电子集团为基础,大力发展光电子集成器件、绝缘栅双极晶体(IGBT)模块,加快各类传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多功能传感器以及微型机电系统(MEMS),积极推进高精度、高性能传感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5)智能电子产品。

以山东新北洋股份公司、威海华控电工公司为基础,加强电子标签(RFID)系统和产品的技术研发,在芯片、标签、读写器及应用软件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进RFID在交通管理、物流信息监控等领域的应用。

开发税控收款机、智能卡读写设备、销售点终端(POS)、票据打印机等产品。

加快磁电编码器、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系统的产业化进程,加强与机械、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二)软件产业

1.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

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发展应用软件。

以威海农友软件公司、威海海源科技公司、威海鲁能惠通公司、威海渔翁信息技术公司等为重点,发展农村管理、电力应用、造船管理控制、网络安全等软件。

大力开发和推广金融、物流、食品等领域的应用软件。

2.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

重点围绕计算机设备、通信与网络产品和机械制造、工业控制等机电化产品领域,研发推广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多处理器的嵌入式软件产品。

以山东新北洋股份公司、威海卡尔电气研究所、威海康威通信公司、威海华东数控公司、威海西立电子公司等为骨干,加快发展计算机外设、通信、非接触式自动识别、工业制造控制、汽车电子等嵌入式软件,实现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3.积极发展软件服务外包。

着力推进软件标准化、商品化、国际化进程,鼓励企业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CMMI)认证。

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软件或模块定制加工、数据和技术服务等业务,主动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

以威海联亚软件开发服务有限公司、杰奥船舶技术(威海)有限公司、威海奥博软件有限公司为基础,积极开拓日韩、欧美软件外包市场,加快威海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以高区创新创业基地和经区科技创业中心、东方硅谷软件园为依托,承接国外软件开发业务,为跨国公司提供软件服务,扩大直接出口,形成软件外包企业集群。

到2011年,力争经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0家,培育50个行业应用名牌软件产品,软件外包企业达到50家,从业人数达到2万。

(三)信息服务业

1.完善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

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通过技术与业务创新,研究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

支持北洋电气集团无线数字城市项目,争取在省内率先建成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城域网。

大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

积极推动3G业务的开展,加速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和电话通信网的“三网融合”。

大力推进宽带入户工程,加快普及数字广播电视业务,到2010年底,完成全市城市规划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

2.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

以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为突破口,积极推行业务外包和项目代建制,创新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运营和管理模式,努力拓展信息技术服务市场。

鼓励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支持服务企业通过加盟、兼并、授权等形式,形成“高、中、低”服务门类齐全的网络服务格局。

加强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专业咨询机构之间的联合,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信息咨询业。

3.加快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

加强政务及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增值服务,围绕政府、企业、公众的需求,整合一批公用信息资源,重点开发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地方法规规章数据库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等,向社会各界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积极发展数字设计创意服务业,依托山大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和莱迪动漫基地的人才和载体优势,推动动漫、网络游戏等多媒体内容产业的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数字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信息内容产品及高效优质的服务。

4.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转帐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智能卡和电子标签(RFID)等技术的应用,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启动威海电子商务平台、威海农产品交易平台等公益性网络服务平台,扶持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和完善电子购物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普及,带动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

协调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枢纽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面向国际的物流业综合效益和总体水平。

到2011年,发展3—5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企业。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加大对信息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实验室、产学研联盟建设,每年扶持一批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进一步加强与驻威高校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对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

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等各类标准制定,对于取得重大发明和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及承担国家标准化研究课题的给予奖励。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软件正版化,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力争三年内新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6家。

(二)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扩大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在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发展机构,开展国际间的联合、兼并和重组,提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思路,加强与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以重点产品为主的专业招商、以产业园区为主的区域招商和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链招商,力争招商引资有新的突破,推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完善。

(三)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投入。

完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

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引导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发改、经贸、科技、财政、外经贸、信息产业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利用各项扶持资金,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省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各类创新基金和重大专项资金。

实施政府采购与补贴政策,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名牌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

对我市自主开发的,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要在全市推广应用。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电子信息产业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创办各类信息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加速复合型软件人才和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

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重点企业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实用性人才。

加大高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依托各类园区、基地和重大项目,吸引培养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境外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生来威创办电子信息企业,享受国内重点扶持企业同等待遇。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高水平软件研发设计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按贡献进行利益分配的激励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