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资料技术方法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工程科技专业资料.docx
《环评资料技术方法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工程科技专业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评资料技术方法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工程科技专业资料.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评资料技术方法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工程科技专业资料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中需掌握的问题共有43个,熟悉的问题共有42个,了解的问题共有15个。
大纲要求
主要内容
具体位置(教材)
一、工程分析
(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及资料复用法的基本原理、计算与应用
(1)物料平衡法:
基本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
核算污染源产生量。
三个层次:
①总物料衡算;②有毒有害物料衡算;③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计算通式:
,
当投入的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时,可按
计算。
(2)类比及资料复用法:
基本原理:
相似类比。
注意点:
相似性和可比性(三个),必要的修正。
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
A=AD×M,
AD=BD-(aD+bD+cD+Dd)
熟悉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
分装置流程图和方块图。
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及计算方法
对于污染源分布应根据已经绘制的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浓度及数量,对于最终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确定其是否达标排放,达标排放必须以项目的最大负荷核算。
对于废气可按点源、面源、线源进行核算,说明源强、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废水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废物进行分类,废液应说明种类、成分、浓度及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处置方式和去向等有关问题;废渣应说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浓度、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数量、处理和处置方式和贮存方法。
噪声和放射性应列表说明源强、剂量及分布。
污染源强的计算方法采用物料平衡法(主要针对有毒有害的物料)、类比法、资料复用法进行。
掌握水平衡计算方法
水平衡式:
,
工业用水量与排水量关系见下图
熟悉无组织排放的含义
是指生产装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废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或排气筒低于15米排放源的无规则排放。
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入的统计内容
一书中定义,二具体内容:
应给出无组织排放的部位、源强、排放方式及排放源参数(占地面积、等效半径)。
用物料平衡法、类比法、反推法计算。
熟悉事故风险源强识别与源强分析的方法
(1)事故风险源强识别的方法:
①通过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识别评价系统的危险源、危险类型和可能的危险程度及确定其主要危险源。
②事故分析:
事故结构分析,数理统计分析,过程分析,综合分析。
·③识别内容及程序:
1)物质危险性识别(易燃易爆物质及毒性物);2)化学反应危险性识别;3)工艺过程危险性识别;4)装置设备及控制系统可靠性。
(2)事故源项分析的方法:
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采用逻辑推导法。
②事故源项分析所采用的事件树(ETA)、故障树(FTA)及原因-结果(CC)分析方法均属逻辑推导法。
掌握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
(1)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2)体现污染预防为主的原则(3)容易量化(4)满足政策法规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掌握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含义及计算
(1)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2)资源能源利用指标(3)产品指标(4)污染物产生指标(5)废物回收利用指标(6)环境管理要求
熟悉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分析的方法和程序
方法:
指标对比法、分值评定法。
指标评价法的程序: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可参考,可与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物产指标作比较;
(2)预测环评项目的清洁物产指标值。
(3)将预测值与清洁生产标准值对比;(4)得出清洁生产评价结论;(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和建议。
了解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
编写原则:
(1)应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有关内容加以补充和完善;
(2)大型工业项目可在环评报告书中单列“清洁生产分析”一章,专门进行叙述;中、小型且污染较轻的项目可在工程分析一章中增列“清洁生产分析”一节;(3)清洁生产指标项的确定要符合指标选取原则,从六类指标考虑并充分考虑行业特点;(4)清洁生产指标数值的确定要有充足的依据。
调查收集同行业多数企业的数据,或同行业中有代表性企业的近年的基础数据,作参考依据;(5)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的描述应真实客观;(6)报告书中必须给出关于清洁生产的结论及所应采取的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编写内容:
(1)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清洁生产分析所采用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介绍。
应介绍选取清洁生产指标过程和确定清洁生产指标数值,指标数值确定的参考基础数据,数据来源,它的可靠性等;
(2)建设项目所能达到的清洁生产各个指标的描述。
根据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对资源能源利用,生产工艺和装备选择,产品指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污染物产生的深入分析,确定环评项目相应各类清洁生产指标数值;(3)建设项目清洁生产评价结论。
通过将预测值与同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值进行对比,给出简要的清洁生产评价结论;(4)清洁生产方案建议。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清洁生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熟悉环保措施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工程分析中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技术经济可行性,处理工艺、排放污染物达标可靠性、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的所占的比例、依托设施的可行性。
了解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三大要求:
卫生(安全)防护距离的保证性,工厂及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
掌握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技术要点
1、工程组成完全(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大临工程、储运工程等,一般有完善的项目组成表);2、重点工程明确(主要造成影响的工程是重点工程);3、全过程分析(分选址选项线期、设计方案、建设期、营运期、服务期满);4、污染源分析(明确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源强、排放方式、纳污环境等);5、其他分析(不同施工、运营方式的影响、风险问题等)。
掌握分析项目组成、布置和工
程特点的基本方法
熟悉施工期、运行期主要生态影响技术方法
类比法、图形叠置法、水土流失预测与评价法、水体富营养化。
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
掌握环境影响识别的技术要求
1、项目的特性(如项目类型、规模等);2、项目涉及的当地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保护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等);3、识别主要的环境敏感区和环境敏感目标;4、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识别环境影响;5、突出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
掌握评价因子筛选的方法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进行筛选。
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时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亦应将其作为评价因子。
2、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
根据对拟建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的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危害较大以及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预测评价因子应能反映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的主要影响。
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均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预测评价因子。
对于河流水体可按公式----计算排序后从中选取,ISE值越大,说明拟建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
P109
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调查
掌握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质、气候与气象等)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
1、地理位置;2、地质;3、地形地貌;4、气候与气象;5、地面水环境;6、地下水环境;7、土壤与水土流失;8、动、植物与生态。
P34
了解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人口等)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技术要求
1、社会经济;2、文物与景观;3、人群健康状况。
P37
(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分点源、线源、面源、体源;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源、瞬时源、间歇源;按排放方式分有组织排放源、无组织排放源;按几何高度分高架源、地面源。
P38
掌握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等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的应用
1、现场实测法:
对于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根据实测的废气流量和污染物浓度,按下式计算;2、物料衡算法:
对一些无法实测的污染源,可采用此法计算污染物的源强,公式为;3、经验估算法:
对于某些特征污染物排放量,可依据一些经验公式或一些经验的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来计算(P125)。
P38-P39
熟悉气象台(站)的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应用及与现场观测资料相关性分析的方法
根据气象台距项目所在地的距离以及二者在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地理环境条件方面的差异确定该气象台的气象资料的使用价值。
一、二级评价项目,如果气象台在评价区域内,且和该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则其资料可用,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则应进行气象现场观测。
三级评价项目,可直接使用项目所在地距离最近的气象台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期,对于一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三年;二、三级评价项目,至少应为最近一年。
当常规所象资料不能满足评价工作的需要时,应当进行污染气象现场观测。
对于气象台位于评价区外或建设地与气象台地形差异明显,则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的气象台资料,必须在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后方可考虑其使用价值。
相关分析方法建议采用分量回归当,即将两地的同一时间风矢量投影在X和Y轴上,然后分别计算其X、Y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
所有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数a、b值,对气象台的长期资料进行订正。
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γ不宜小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
当评价区外的气象站有长期观测资料,而评价区内只有短期观测资料时,则评价区内的风场资料可将气象站资料经长期资料订正使用。
对于风速,可采用差值法、比值法和回归法进行订正,对于风向通常采用全概率法进行订正。
P41
掌握地面气象资料(风场、风玫瑰图、、风随时间的变化、大气稳定度、联合风频的使用)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风是矢量。
局地风场,系指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影响而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比较小的地方性风,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过山气流和城市热导环流等。
风玫瑰图是统计所收集的地面气象资料中几个风向出现的频率,然后在极坐标中按16个风向标出其频率大小。
风频最大的风向,称为主导风向,其下风向即为污染几率最大的方位。
大气稳定度:
系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其中的作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
可以用太阳高度角、云量和风速来判断。
P—T法根据地面风速、日照量和云量把大气稳定度分为六类,即A强不稳定、B不稳定、C弱稳定、D中性、E较稳定和F稳定。
所谓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
通常风向取17个方位,稳定度分为3类,风速分为5类。
逆温:
指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
逆温强度愈大,厚度愈厚,维持时间越长,造成的危害愈大。
P42
P49
熟悉高空气象资料(风廓线、温风廓线、混合层高度)调查方法
大气边界层风向风廓线:
气球单双经纬仪或者雷达,气象塔测风仪;
温风廓线:
低空探空仪,气象塔测风仪
混合层高度:
把湍流层不边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高度,干绝热法、罗氏法、查国标法。
P52
掌握常见的不利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对于平坦地形,不利气象条件通常包括静风、小风、逆温、熏烟等;对于复杂地形,由于局部风场形成特殊气象场,应当分其污染特点而给予特别关注,如山谷风、海陆风、过山气流(特别是背风涡旋和下洗等现象)、热岛环流等。
不仅要讨论它人污染程度、应该分析出现的几率及变化规律等。
熟悉污染气象调查分析方法
1、气候区划分及其主要气候参数;2、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3、大气扩散参数;4、大气边界层风场和温度场特征,重点是逆温特征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
对于二、三级评价,至少应当包括风玫瑰和联合频率。
P41、导则P38
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布点方法
1、监测点设置的数量应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功能布局和敏感受体的分布,结合地形、污染气象等自然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对于一级不少于10个,每个周期七天;二级不少于6个,全期至少五天;三级如果评价区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1~3个点。
全期至少五天。
2、监测点的位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设点的测量值能反映一定地区范围的大气污染的水平和规律。
通常采用以环境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布性、主导内向结合均匀性的原则。
此外,在一些较特殊的环评项目中,还采用网络布点法、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扇形布点法、配对布点法、功能区布点法等方法。
一般讲,主导风下风向、保护目标要布点,监测布点图一般应附风玫瑰图。
P53
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监测的具体情况,要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各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周期的浓度变化范围,日均值浓度及其波动范围、季(监测期)日均浓度值、一次及日均值的超标率、最大污染时日等,计算并列表给出超标率和最大超标倍数,评价达标情况。
统计分析监测周期内,短期浓度(日均、小时平均)的超标率情况同时,分析评价主要污染物和重点控制污染物。
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逐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的关系。
评估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计算统计时,要注意监测时间满足评价标准对数据统计有效性的要求。
导则P37
掌握采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利用公式,Ii>1污染,Ii<1清洁
P55
(三)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了解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河流:
1、河道水流形态:
(1)恒定均匀流,非感潮河段,平水期或枯水期,河道均匀,可视为恒定均匀流。
(2)非恒定均匀流。
2、设计年最枯时段径流量:
枯水流量分两种情况,固定时段的选择和浮动时段的选择。
年最枯时段径流量的设计频率一般多采用50%与75%~95%。
3、河流断面流速:
(1)实测流量资料较多时,绘制关系曲线,根据曲线由设计流量推求相应的断面流平均流速。
(2)实测流量资料较少或缺乏时,可通过水力学公式计算。
(3)用公式计算。
4、河流的混合:
通常用横向混合系数和纵向离散系数来描述河流的混合特性。
湖泊:
1、湖泊水文:
(1)湖泊蓄水量变化;
(2)湖泊的动力特征;(3)水温。
2、湖泊水量。
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
1、江河的淡水径流;2、潮汐与潮流。
P55
熟悉常用的环境水文特征值获取的基本方法
以收集资料为主,现场调查为辅。
熟悉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
熟悉水污染源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污染性质进行的分类
按产生及进入环境方式分为:
点源、面源;按污染性质分为:
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水体酸碱度、热效应。
P67
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1、点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
(1)点源的排放特点(排放形式,分散还是集中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及排放方向;排入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2)排放数据(调查主要水质参数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
);(3)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
);(4)废水、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各排污单位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
)。
2、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工业类非点源污染源:
(1)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
);
(2)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并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浓度及其变化方面的数据。
其它非点源:
对于山林、草原、农地非点源,应该调查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流失率、流失规律、不同季节的流失量等。
P68
掌握河流、湖泊、河口海湾和近海水体水质监测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方法及取样方法
河流:
1、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
当河流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
(1)小河:
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2)大、中河:
河宽<50m,共设两条取样垂线,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3)河宽>50m,共设三条取样垂线,在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少于0.5m,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4)特大河:
由于河流过宽,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数,而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如断面形状十分不规则时,应结合主流线的位置,适当调整陛样垂线的位置和数目。
2、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0.5m水深处及在距河底0.5m处各取样一个;水深为1`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样;在水深<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0.3m,距河底也不应小于0.3m。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0.5m处,距河底不应小于0.3m。
3、取样方法:
一级评价:
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二、三级评价:
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
其它情况每个取样断面每次只取一个混合水样。
湖泊、水库:
1、取样位置上取样点的布设:
(1)大、中型湖泊与水库:
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0.5m处,但距湖库底不应小于0.5m。
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首先应找到斜温层。
在水面下0.5m及斜温层以下,距湖库底0.5m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
(2)小型湖泊与水库:
平均水深小于10m时,水面下0.5m,并距湖库底不小于0.5m处设一取样点。
平均水深大于等于10m时,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底不小于0.5m处各设一取样点。
2、取样方法:
(1)小型湖泊与水库:
如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如水深大于等于10m时,则一般只取一个混合样,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
(2)大、中型湖泊与水库:
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河口:
取样点的布设和取样方法与河流部分相同。
海湾与近海水体:
1、取样点布设:
水深小于等于10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取一个水样,此点与海底的距离不小于0.5m。
水深大于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水深10m,并距海底不小于0.5m处分别设取样点。
2、取样方法:
每个取样位置一般只有一个水样,即在水深大于10m时,将两个水深所取的水析混合成一个水析,但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以不进行混合。
P69
掌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的应用
按公式计算,Si,j>1污染,Si,j<1清洁。
对于特殊水质因子:
DO和pH应按特定公式计算。
P72
(四)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的方法及要点
1、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1)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重点对处于85DB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布
(2)厂区内噪声水平调查;一般采用网格法,每间隔10-50米划正方形的网络,在交叉点(中心点布点)(3)厂界噪声水平调查;在厂界外一米,每间隔10-50或者进行总体水平分析或者针对敏感目标,参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布置测量,调查敏感点处的噪声。
(5)调查数据按有关标准进行数据统计和计算,所得结果供现状评价用。
2、公路、铁路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
(1)评价范围内的城填、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或农村生活区的分布和建筑物及其相应执行的噪声标准;
(2)测量敏感点的噪声现状;若敏感目标多的,应分段测量环境噪声,(3)若有存在的噪声源量,应调查其分布情况和敏感点受其影响情况;(4)调查结果经统计、计算,针对最终结果对照相应标准进行评价分析。
P74
掌握环境噪声现状评价量及应用
声现状评价量即声现状的测量量。
1、环境噪声的测量量为等效连续A声级,较高声级的突发噪声测量量为最大A声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现状测量量为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2、噪声源的测量量有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或声功率级等。
3、对较特殊的噪声源应同时测量声级的频率特性和A声级,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和脉冲周期。
P73
掌握声环境现状测量的要求
(五)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掌握通过地面调查收集生态环境现状信息的方法
1、收集现有资料;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3、野外调查;4、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5、访问专家;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P75
熟悉陆生植被类型、生物量的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1、植被的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2、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估测与物物量测定。
P76、P89
了解水生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水生生态一般按规范的方法进行调查,包括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鱼类资源等,有时还有水生植物的调查.
P77
了解3S技术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P79-P88
熟悉生态图件的制作与应用
1、生态制图数据的获取(基础图件、专项图件、);2、生态图的编制(图件的录入、图件编辑和配准、图件的提取、空间分析、图件输出)。
P171
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技术要求与方法
技术要求:
1、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2、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情况;3、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间的相关关系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4、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5、明确主要的或敏感的保护目标;6、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目前所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技术方法: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1、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方法;2、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1、列表清单法;2、综合评价法;3、生态机理分析法;4、生态图法;5、景观生态学分析法;6、生产力分析法;7、系统分析法。
P93
掌握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的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1、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2、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3、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4、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5、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6、生态脆弱区;7、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9、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P102
(六)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熟悉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1、修正的A-P值法;2、模拟法;3、线性优化法。
P194
熟悉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1、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2、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3、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4、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5、确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相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即最大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P197
四、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基础资料的要求
P111
熟悉大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