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3098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综合卷

七年级下历史综合卷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隋朝因隋炀帝过度消耗国力,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亡国。

隋朝是一个昙花一现的朝代,隋朝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

A.重新统一全国 B.开凿大运河

C.创立科举制度 D.出现“开皇之治”

2.“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这首《及第谣》中体现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  )

A.唐玄宗时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D.隋炀帝时

3.唐太宗曾说:

“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这说明他(  )

A.鼓励手工业发展

B.善于纳谏

C.身为人君,不讲道理

D.关心百姓生活

4.“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

A.汉族与南诏

B.汉族与回纥

C.汉族与突厥

D.汉族与吐蕃

5.《旧唐书》称: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6.到建党100周年,我国农村要完全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其中最重要的是扶贫方法就是要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并进行科技创新。

下列农具,发明于唐朝而且用于农业灌溉的是(  )

7.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大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唐太宗发兵反击东、西突厥 ②遣唐使来华 ③鉴真东渡 ④唐蕃和亲、同一家 ⑤玄奘那烂陀寺成大师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8.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白居易)

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9.要研究唐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历史,参考的书籍最好是(  )

A.《西游记》

B.《马可·波罗行纪》

C.《大唐西域记》

D.《资治通鉴》

10.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位诗人是(  )

A.李白B.杜甫

C.白居易D.苏轼

11.“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这是杜甫在《无家别》里描绘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局势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这个使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落的动乱是(  )

A.楚汉之争B.安史之乱

C.靖康之变D.黄巢起义

12.学习隋唐历史后,某班四位同学作了如下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3.一种观点认为:

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D.闭关锁国

14.右图显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隋唐B.北宋

C.南宋D.元朝

15.从东汉末年开始,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

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

D.经济重心的转移一直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16.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由此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B.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

C.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繁荣

D.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7.“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A.澎湖巡检司B.司天监

C.市舶司D.宣政院

18.“(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

《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19.在南宋初年和南宋灭亡之际,各有一位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捍卫中原汉族政权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们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是(  )

A.岳飞和寇准B.文天祥和寇准

C.文天祥和秦桧D.岳飞和文天祥

20.下列四幅两宋与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21.他是一位蒙古族的杰出首领,于公元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

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下令开凿新运河,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他就是(  )

A.铁木真B.忽必烈

C.阿骨打D.元昊

22.有人说,新成立的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的另一个腹地。

在元朝,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被称为“腹里”。

当时被称为“腹里”的是(  )

A.山东 山西 河北

B.山东 山西 河南

C.山东 山西 陕西

D.山东 山西 北京

23.经典诵读可以帮助我们提取丰富的历史信息。

《三字经》“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

太祖兴,国大明”中所反映的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A.秦隋宋B.秦隋元

C.秦元明D.隋元明

24.秦朝的郡县制和元朝的行省制都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都有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

B.其最高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C.都有严密的监察制度

D.都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

25.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表现在(  )

①设宣政院,首次直接管辖西藏 ②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结束分裂,首次实现大一统 ④疆域辽阔,国家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②④D.③④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共25分)

2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汉朝之后的1000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材料一: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

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

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

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

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依据材料一,从范围、内容、兼容等的角度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3分)

 

【耕田人与牧羊人的冲撞与交融】

材料二:

观点:

暴力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之间交往的主要方式。

而暴力冲撞既有血与火的灾难,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把下面四个事件进行分类。

(5分)

靖康之变 岳飞抗金 宋金和议 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文天祥抗元

和平交流:

 

暴力冲撞:

【传统的儒家文明】

材料三:

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三认为中华文明有何特点?

(2分)据元朝时期的史实举一例说明“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2分)

 

27.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1)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

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分)

 

材料二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

“孔子曰:

‘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

”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2)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

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

(2分)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2分)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哪三种方式?

(3分)

 

(5)结合上述内容,归纳历代封建帝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3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B

D

B

A

D

A

C

B

B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D

C

C

D

D

B

A

B

B

C

二、综合题

26.

(1)①范围广泛,许多国家都有往来;②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生产技术、商品贸易等领域;③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

(2)和平交流:

宋金和议;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暴力冲撞:

靖康之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3)特点:

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

举例:

蒙古族进入中原,建立元朝,统一中国,大力推行以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或答忽必烈改制及其具体内容也可)

27.

(1)秦始皇(或嬴政);政治:

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开明的民族政策;如:

文成公主入吐蕃等。

(3)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4)武力镇压分裂势力;册封;设管辖机构。

(5)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