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3277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要求学生首先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并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材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人类没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肆意开发、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鉴于此,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着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但具体应该如何发展成为学生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经过本节学习使其增加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基本内涵。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结合理论与实例,探讨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教学重点】

掌握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学难点】

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转变发展模式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物质准备:

黑笔,红笔,笔记本,导学案及辅助资料

精神准备:

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好奇心

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

使学生及时进入听课状态,并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

导入:

出示出示《全球环境恶化》的视频

观看视频

视频导入,形象直观。

导入新课,点明本节目标。

承转:

回顾全球人类面临哪些环境问题,人类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怎样的?

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思考未来

活动1:

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理解其概念、内涵、原则

总结: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读做学案,认识可持续发展。

交流后展示答案

通过回顾初中内容,使学生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通过学生对话,知识方面归纳出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方法上培养了学生“以地理的眼睛看世界”的地理方法和地理思维。

承转: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到行动,我们应当怎么做呢,引入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活动2:

从对话中归纳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角色扮演,演绎可持续发展实例

总结:

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入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活动:

3:

思考讨论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学生举例并分析成因,教师适时补充后,引导学生做出归纳

方法提炼:

归纳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学生依照提示归纳分析方法

总结提升:

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最基本的措施是控制人口规模,关键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同时国际合作,公众参与

对点演练进行重难点突破

让学生明确人类一切生产生活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个人责任意识

课堂小结:

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写出

写出后小组内交流并补充完善

学生板演并解读

形成知识体系,达成目标要求

【板书设计】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但具体应该如何发展成为学生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高一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探究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经过本节学习使其增加可持续发展意识。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效果分析)

1、视频导入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启发出思考人类今后的发展道路,学生兴趣较高

2、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处理相对较为简单,用时十分钟左右,提问三人,理解较为容易

3、第二部分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本节课标要求,也是难点内容,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得课堂上愉快和谐的氛围浓烈,学生兴趣高涨,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参与度高的活动必然使得师生更容易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以后仍可继续尝试

4、最后的情感升华部分,教师选的材料为十九大报告中所截取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部分文字有些拗口,学生诵读不够流畅,但总体最后达到一个高潮,效果很好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于人类没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肆意开发、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鉴于此,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着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评测练习)

【对点演练一】

《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了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

2.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思想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案:

1.A2.C

【对点演练二】

下图示意某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模式,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  )

A.建材厂、火电厂、盐场  

B.盐场、火电厂、建材厂

C.建材厂、盐场、火电厂

D.盐场、建材厂、火电厂

2.该生态园区中(  )

A.火电厂的“三废”全部都得到了有效利用

B.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是②④

C.该工业园区没有废弃物排入自然界

D.乙适宜选建在大河入海口

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

读我国山东省某光伏农业大棚运营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生态大棚中最适宜种植的是(  )

A.玉米B.水稻C.甜菜D.草莓

4.关于该光伏农业发展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排放量小B.资金投入少

C.技术水平高D.产品附加值高

5.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

C.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

D.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答案:

1.C2.B3.D4.B5.D

【提升练习】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上图中A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县之一,海拔在2066~4299米之间,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有多条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干流。

材料二 上图中B地区绝大部分海拔在4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172平方千米,分为四、五、六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793平方千米,四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五级、六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三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材料四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盐湖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比较青海省境内长江、黄河水能资源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主要原因。

(2)说出A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选择其一说明其发展的自然条件。

(3)说出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4)简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

(5)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青海省循环经济中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

2.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五个支持系统组成。

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

下图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下表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地区

发展支持系统

东部地区

121.2

中部地区

113.3

西部地区

110.2

注:

1995年全国为100.0。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

简析其原因。

1.解析 第

(1)题,比较两河流在青海省的落差可知,黄河水能资源丰富。

(2)题,A地区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

第(3)题,B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第(4)题,四地都接近原料地、水电站,交通便利,且有政策支持。

第(5)题,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 

(1)青海省境内黄河比长江水能资源丰富。

原因:

青海省境内黄河流经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落差大(长江流经青海省境内,部分在青藏高原上,落差小)。

(2)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种植业:

河谷地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地形较平坦;灌溉水源丰富;土层较深厚。

畜牧业:

海拔较高、热量与水分较差的山地适合牧草的生长。

林业:

海拔较高的南坡热量较充足,降水比较丰富。

(3)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

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

科技——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原建设投入。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放牧方式——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数量——适度放牧;减灾防灾——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接近原料地(矿产资源丰富),接近燃料产地(近水电站);交通便利(位于交通枢纽);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

(5)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

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

2.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读图能力。

(1)题,由图可知,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

很明显,图中上升速度较快的支持系统是智力、发展和社会三大支持系统,它们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的主要驱动力。

(2)题,可根据图中各支持系统变化曲线的特点分阶段总结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

就农业角度分析,要依据试题提供的资料,从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和农业政策调控等方面说明。

第(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