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2666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docx

重力扭转平衡试验

重力扭轉平衡實驗

(GravitationalTorsionBalanceExperiment)

胡裕民編寫

1.實驗目的:

1.利用HenryCavendish的實驗方法來測量重力常數(gravitationalconstant,G)。

2.原理介紹:

在1686年,IsaacNewton所發表的著作“PrincipiaMathematica”中指出:

所有物質之間存在著重力的作用,且此重力(吸引力)正比於兩作用物體的質量,並反比於兩作用物體之間距離的平方。

然而,在牛頓發表的一個世紀之後,科學家知道重力常數G以及所有天體質量的大小。

牛頓的理論不僅當時成功地解釋了自由落體以及天體運動的現象,並使得後來的數學家能以計算方式正確地預測出海王星(Neptune)的存在。

在牛頓的時代,所有的計算是利用太陽(或地球)與行星(或衛星)的質量比值來求得的,牛頓實際的方程式為

(1)

其中F為重力,m為物體的質量,D為距離,K為克卜勒常數(Kepler’sconstant,為行星軌道半徑的三次方與公轉周期平方的比值)。

著名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現今可表示為:

(2)

其中F為重力,G為重力常數(=6.67×10-11Nm2/kg2),m、M為兩物體之質量,r為兩物體之間的距離。

1798年HenryCavendish(1731-1810,英國化學及物理學家,發現hydrogen、argon原子以及water、nitricacid的組成)設計了一個實驗來計算地球的質量,並首先發現重力常數G的數值大小。

大部分的基本常數,例如:

電荷e、普朗克常數h等,的測量都可精確到八、九個位數,但是重力常數G的測量較為困難,只能精確到三個位數:

(6.673±0.010)×10-11m3kg-1s-1。

當初,Cavendish的實驗裝置如圖一所示:

圖一.(左)扭擺平衡運動側面圖(右)扭擺平衡運動頂面圖。

將兩個質量為m的小鉛球固定在一支細棒的兩端,細棒中央固定一個反射鏡,然後將此系統如圖一(左)所示,以一條細石英線平衡懸掛。

將一支臂上兩個較大的鉛球位於position1或position2,如圖一(右)所示。

以一雷射光束投射到反射鏡上,觀察遠處直尺上的反射光。

兩個小球受到大球(於position1)吸引時,會使石英線受到力矩而逆時針扭轉,若鏡子轉動一個小角度θ時,反射光會偏轉到2θ的角度。

當兩個小球受到大球(於position2)吸引時,會使石英線受到力矩而順時針扭轉,若鏡子轉動一個小角度-θ時,反射光會偏轉到-2θ的角度。

若鏡子到直尺的距離為L,反射光在直尺上移動的距離為Δx,則:

(3)

兩個大球作用在兩個小球的力矩為:

,F為其中一個大球作用在一鄰近小球的作用力,d為兩個小球間距的一半。

若D為石英棒的扭力常數,則

(4)

此外,扭力常數D與震盪週期T之間的關係為:

(5)

其中I為轉動系統的轉動慣量:

(6)

因此,利用eq.(3)-(6):

(7)

將eq.(7)與eq.

(2)比較後可知

(8)

本實驗根據上述的基本原理,利用兩種方法來量測重力常數,以下分別仔細介紹各方法的原理:

1.由最後偏折的量測:

圖二

由圖二所示,當大球(質量M)在position1時,大球與小球(質量m)之間的重力F可表示為:

(9)

在此系統中,大球與小球之間的重力作用產生一淨力矩:

(10)

此重力產生的淨力矩會與扭轉的扭力線產生的力矩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11)

因此

(12)

當大球旋轉到position2的位置時,系統會由平衡位置S1作阻尼震盪,一直到靜止於另一個新的平衡位置S2,如圖三所示。

圖三

此時,S1與S2之間的距離ΔS與扭轉角度θ之間的關係為(如圖四所示):

(13)

圖四

扭力常數κ可利用觀察振盪週期T來決定:

(14)

其中I為小球系統的轉動慣量:

(r為小球的半徑)

(15)

由eq.12到eq.15,我們可知

(16)

因此,實驗上量測雷射光點的總偏折距離ΔS以及振盪週期T,即可得知G。

2.由加速度的量測:

如前所述,當大球旋轉到position2的位置時,系統會由平衡位置S1作阻尼震盪,一直到靜止於另一個新的平衡位置S2。

因為小球的振盪週期很長(約十幾分鐘),因此當大球旋轉到position2位置的同時,小球並沒有明顯的運動,此時大球與小球之間的重力大小與之間約略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故此時剛加速小球的力量Ftotal等於原先重力作用的兩倍:

(17)

由阻尼簡諧振盪的本質可知:

在振盪週期的前十分之一時間內,初始加速度a0約為常數(變化在5%範圍內)。

因此,我們在振盪之初紀錄測量出初始加速度a0,即可約略得到重力常數G。

圖五

如圖五所示,初始加速度a0可由觀察雷射光點的位移而計算出來:

(18)

其中Δs為小球的線性位移。

利用牛頓第二運動方程式:

(19)

將ΔS與t2作圖,計算斜率即可得到初始加速度a0,亦即得到重力常數G。

3.實驗裝置:

1.裝置參考圖:

(圖六)

圖六

2.實驗儀器:

(圖七,由左到右)

a.2-56×1/8Phillipsheadscrews……………………………………………………...×4

b.replacementtorsionribbon(鈹銅製,長26cm)..………………………………….×3

c.GravitationalTorsionBalance………………………………….…………….……..×1

d.鉛球(大:

1.5kg/Φ31.9mm×2,小:

38.3g/Φ9.53mm×2)…………………….×4

e.supportbasewithlevelingfeet……………………………………………………...×1

f.plasticplate………………………………………………………………………….×1

g.Phillipsscrewdriver(notshown)……………………………………………………×1

h.He-Nelaserlightsource(notshown)……………………………………………….×1

i.Meterstick(notshown)……………………………………………………………..×1

j.碼錶…………………………………………………………………………………×1

圖七

其他裝置參數:

k.當大球貼近鋁板時,大球的質量中心至小球的質量中心的距離b為46.5mm。

l.反射鏡表面到玻璃窗外部表面的距離為11.4mm。

3.基本架設:

a.先檢查實驗儀器有無數量短缺或損壞情事,有則報告實驗助教。

b.將基座置於平坦的實驗桌上,距離牆壁或屏幕至少五公尺。

實驗過程中避免碰觸實驗桌。

c.小心地將gravitationaltorsionbalance固定在基座上。

d.旋轉擺錘腔(pendulumchamber)底部的螺絲,使得lockingmechanism降至最低。

(如圖八(左)所示)

圖八

e.調整基座腳使得擺錘在鏡子上方的中央。

(如圖八(右)所示)

f.抓住torsionribbonhead,鬆開固定螺絲,調整擺錘高度,使得擺錘與擺錘腔切齊後,將固定螺絲鎖緊(如圖九所示)。

注意:

此步驟只在更換扭力線後或是誤觸扭力線固定螺絲時才需進行。

圖九

圖十

g.擺錘臂的轉動校正(zeroing):

如圖十所示,將雷射光斜打在反射鏡上,經由反射後觀察由鏡面反射的點與由玻璃視窗反射的點是否對齊,如圖十一(左)所示。

若無對齊,則鬆開零點調整螺絲,輕輕轉動zeroadjustknob,直到兩雷射光點對齊後即鎖緊零點調整螺絲,如圖十一(右)所示。

圖十一

h.精確地量測圖十中L的距離長度。

注意:

反射鏡表面到玻璃窗外部表面的距離為11.4mm。

i.將接地銅線接於擺錘腔的接地螺絲並鎖緊。

j.將大鉛球放在支臂兩端上,並轉到position1的位置,如圖十二所示。

圖十二

k.靜待擺錘停止震盪。

這可能需要數小時,實驗時可利用擺錘腔(pendulumchamber)底部的螺絲,使得lockingmechanism緩慢升起並接觸到擺錘棒,幾秒後再小心地將lockingmechanism緩慢下降,快速地使擺錘停止震盪。

4.實驗步驟:

1.方法一:

由最後偏折的量測(準確度:

5%)

a.待基本架設完成後,大球置於position1位置,並使擺錘停止振盪。

b.將雷射打開,觀察反射光點的位置幾分鐘,看看反射光點是否移動,以確定系統已達穩定。

精確紀錄position1時反射光點的位置S1,並紀錄反射光點位置S1隨時間變化的微小變化,以做為系統的起始誤差。

c.小心地將大球旋轉到position2的位置,使大球剛好接觸擺錘腔外殼,絕對避免有較大的碰撞,使得系統失去平衡狀態。

(可利用兩階段過程來減少擺錘達到平衡的時間(如圖十三所示):

先將大球旋轉到intermediateposition,等到雷射光束移動至最遠距離時,再將大球旋轉到position2的位置,使大球剛好接觸擺錘腔外殼。

圖十三

d.立刻觀察並紀錄光點位置(每十五秒紀錄一次)。

e.紀錄振盪一次的時間(為求精確,紀錄幾次的振盪周期後加以平均)。

f.一直等到振盪結束後,紀錄最後平衡的位置S2。

數據分析修正:

g.將所紀錄的數據,利用eq.16計算出G值。

h.由於系統本身的誤差,因此我們做必須以下的修正:

小球除了受到鄰近大球的重力吸引F之外,也會受到另一大球較弱的重力F0吸引,如圖十四所示。

圖十四

由圖十四的幾何關係可知

(20)

(21)

而由萬有引力定律可知

(22)

因此

(23)

此處我們定義一無單位參數

(24)

由以上可知,實際作用於小球的重力

,因此實驗計算出的重力常數

,而G0則為修正後標準的重力常數。

2.方法二:

由加速度的量測(準確度:

15%)

a.先完成方法一中的步驟a-c。

b.立刻觀察並紀錄光點位置(每十五秒紀錄一次,直到三分鐘)。

數據分析

c.將光點位移ΔS(y軸)對時間t的平方(x軸)作圖,選擇起初符合線性關係的資料點作迴歸分析,找出斜率值,利用eq.17-19即可得到初始加速度a0以及重力常數G。

d.利用方法一的數據修正方法,得到正確的重力常數G。

注意:

1.實驗進行前請助教加以確認後方可進行實驗。

2.眼睛切勿直視雷射光源!

3.請特別小心鉛球,嚴禁嘻笑玩弄。

5.實驗數據:

(請自行劃表格將數據紀錄,並將以作圖,計算出的重力常數G請與已知的標準值比較,計算本實驗的誤差,並請注意有效位數。

6.問題討論:

1.請計算出鈹銅製扭力線的扭力常數κ。

2.本實驗若增加大球的重量,是否會對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有所幫助?

3.請討論兩種方法所得到的實驗數據的誤差值何者為大,並討論其原因。

7.實驗心得: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