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254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docx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01课《种番茄》练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1课时

《种番茄》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许多植物的生命都是由()开始的。

2、我们要在花盆里做种番茄的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有:

()、()、()、()、()。

3、做种番茄的实验,操作步骤是:

()、()、()、()、()。

4、种子在发芽时呼吸活动旺盛,要有一定的()、()、()及()等条件。

5、种子发芽的温度一般以()左右为宜。

6、水分是种子发芽必不可少的条件,缺水会导致()。

当土壤中的水分过多,也会因通气不良造成()。

二、判断题。

1、种子在干燥的土壤中很容易发芽。

()

2、我们播番茄种子时,把种子放入土中,不用在表面中铺土即可。

()

3、春天万物复苏。

也是播种的季节。

()

4、浇水要均匀,保持土壤湿润,稍现干燥即用花洒喷水,不可使土壤出现过干、过湿等现象。

()

5、发现种子已经发芽出苗,应将覆盖物揭去,使幼苗逐渐见到阳光。

()

三、简答题。

简述种番茄的过程与方法。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一单元第1课时

《种番茄》同步练习答案

一、填空题。

1、种子

2、花盆土壤小铲喷壶番茄种子

3、选种松土播种铺土浇水

4、空气温度水分阳光

5、15℃

6、发芽缓慢甚至不发芽种子腐烂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选种:

根据花盆的大小,选择2~3粒饱满的番茄种子准备种植。

2、松土:

用铲子铲松花盆中的土壤。

3、播种:

在花盆中按压2~3个浅浅的小穴,约0.5厘米深,如过深会导致幼苗难出土。

每两个穴之间要间隔开来,避免幼苗出土后挤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4、铺土:

将番茄种子放入小穴后,轻轻地覆盖一层薄薄的土壤,不要按压。

5、浇水:

用花洒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教学设计

 

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1课。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并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是第2单元的起始课,从引导学生到户外收集岩石开始,带领学生开始探索岩石的学习之旅。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寻找岩石”、活动2“观察岩石”等教学环节。

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彬彬在公园里找到各种岩石的情景,激发学生到周围环境寻找岩石的兴趣。

通过到户外观察和收集岩石,学生可以体会到岩石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

活动2“观察岩石”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一些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通过体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观察岩石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能识别几种常见的岩石。

二、学情分析

岩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它们虽然广泛存在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如户外的山上、公园、路边等,室内的大理石桌子、地砖等,但是许多学生对岩石并不了解。

由于对岩石了解不多,因此当学生看到别人收集到一些有趣的岩石,他们又会充满好奇和向往,很想收集岩石进行探究。

但到哪里可以收集到岩石、怎样观察岩石的特征,则是孩子们可能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另外,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收集岩石的一些细节、安全问题可能会考虑不周。

四年级学生在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时,可熟练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但是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探究岩石的表面特征,他们可能没有经历过,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细致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户外采集岩石的简单方法。

2.知道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岩石。

3.认识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4.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

5.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刻划的方法判断岩石的硬度。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PPT教学课件,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

学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岩石,三种常见岩石的标本(花岗岩、大理岩、砂岩),铜钥匙,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

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场景图。

讲述:

彬彬和波波到公园玩耍,彬彬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岩石。

波波对这些岩石感到很好奇。

问题:

这么多种岩石,都在哪里找到的?

交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简单地交流自己的想法。

媒体:

出示本课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寻找岩石

提出任务:

我们也到户外收集一些岩石吧。

(1)问题①:

哪些地方合适我们去收集岩石?

你准备到周围的什么地方收集岩石?

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问题②:

户外的岩石有什么特点,收集岩石前需要做什么准备?

媒体:

课件展示户外不同环境的岩石。

交流:

教师从采集岩石、收纳岩石等方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互相补充。

(3)问题③:

大自然中存在着大小不同的各种岩石,采集多大的岩石比较合适?

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收纳盒子的大小、方便携带、便于观察等方面讨论采集和

收纳多大的岩石会比较合适。

(4)收集到岩石后,要怎样处理才带回学校?

交流:

学生交流怎样处理收集到的岩石,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媒体:

课件出示如何处理收集到的岩石。

小结并布置课外实践活动:

①在家人的陪同下,准备好收集岩石的袋子、铲子等工具,到户外采集大小合适的岩石。

②采集的岩石带回家,洗净,晾干,放入盒子,做标签,标注采集地点。

③完成本课学生活动手册“任务1”的内容。

在收集岩石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到地势危险的地方采集岩石;同时,在采集岩石的过程中,要做到不破坏当地环境。

2、活动2:

观察岩石

提出任务:

这是老师课前收集的岩石。

它们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

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怎样认识它们呢?

媒体:

实物展示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的标本。

(1)问题①: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三种岩石?

这些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

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从多种感官、使用简单工具等方面交流观察岩石的方法,并说说每种方法分别能观察到岩石的哪些表面特征。

例如,眼睛能观察到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花纹等,而手能感受到岩石的轻重、粗糙、温度等特征,而利用放大镜能更清楚地观察岩石内的颗粒组成。

(2)问题②:

用什么方法可以观察到岩石的软硬特征?

交流:

学生根据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指导:

用刻划的方法可以观察物体的软硬特征。

我们可以用铜钥匙在三种岩石上分别进行刻划,并根据岩石上留下的痕迹深浅来判断岩石的软硬。

用铜钥匙刻划,如果岩石只留下浅浅的印痕,说明这块岩石比较硬。

如果留下比较深的印痕,说这块岩石比较软。

如果刻划不出印痕,说明这块岩石很硬。

媒体:

展示刻划的方法。

(3)活动:

学生运用感官和放大镜、铜钥匙等简单工具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

(4)交流与展示:

各小组分别介绍观察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后的发现,教师引导各组学生互相评价、质疑和补充。

小结:

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我们可以观察到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三种岩石在颜色、形状、颗粒组成、硬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

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

有什么发现?

交流:

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拓展:

请课后按要求到户外收集岩石,下节课带回学校。

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观察收集到的岩石。

七、板书设计

第8课各种各样的岩石

1.收集岩石硬度:

刻划

2.观察岩石:

感官+工具砂岩花岗岩大理岩

发现:

不同的岩石表面特征各不相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9课我的小灯笼教案教学设计

 

第19课《我的小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1课。

本课活动是通过拆卸电灯笼,知道电灯笼里装有电池、灯泡、导线和开关,这些都是构成电路必要的元件和材料,是电灯笼能发光的重要原因。

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等,对电路有一个初步认识,知道常见的用电器工作需要完整的闭合回路,也就是说用导线把电池和用电器(灯泡)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灯泡才会发光。

本课共由2个活动和1个实践活动组成。

其中活动1“认识电路元件”,主要是观察常见的电池、导线、灯泡、开光等电路元件,了解不同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

活动2“让灯泡亮起来”是让学生利用导线把灯泡和电池连接起来,使灯泡发光。

实践活动“闯关游戏”是让学生利用闭合回路的特点,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电灯笼和纸灯笼有什么不同,是照明的工具不同。

学生对每一个电路元件不会陌生,因此对了解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有一定的基础,不过其中对灯泡的几个连接点这一点会比较陌生,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进行认识。

同时学生也比较少会将这些电路元件组装在一起形成简单电路,具体怎么连接呢?

学生还是需要进行引导和多次尝试才能成功。

而对于自制“电路闯关”游戏装置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十分感兴趣的,积极性会很高。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2.能用电路元件连接简单的闭合回路,初步了解形成电路的条件。

3.对观察电的现象产生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

教学难点:

怎么用导线连接电池、灯泡,使灯泡亮起来。

 

2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纸灯笼、电灯笼、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

小灯泡实物和图片、导线、电池、开关、铁丝、电工胶布、纸板(或软木板)。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

晚上,两个小朋友在玩灯笼,彬彬手上是电灯笼,波波手上是蜡烛灯笼。

问题:

电灯笼是用小灯泡照明的吗?

交流:

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

电灯笼是怎么用小灯泡照明的?

(二)活动探究1.活动1:

认识电路元件

出示:

纸灯笼、吊灯笼的实物或图片。

提示:

为了方便和安全,现在很多灯笼都是电灯笼,在灯笼里安装一个简单电路,用灯泡来照明。

任务:

观察灯笼里的各种电路元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要求:

灯泡的内部构造需要结合图片一起进行观察。

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电路元件。

交流:

结合实物和图片交流各个电路元件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

根据学生是否能准确描述出电路元件的特点,并能结合观察到电路元件的特点提出其作用进行评价。

小结:

灯泡具有照明的作用,它有两个连接点;导线有两层,一层金属芯,一层塑料外皮,起到连接作用;电池能提供灯泡照明的能量,是电路里的电源,电池有正极和负极,正极是凸起来那端,电池还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开关可以开关灯笼;等等。

2.活动2:

让灯泡亮起来

提示:

灯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除了灯泡还有其他的用电器。

如果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就能组成简单电路。

任务:

用导线把灯泡、电池、开关连接起来,让灯泡能亮起来。

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连接电路的探究活动。

汇报:

展示连接成功的连接方法。

提示:

电路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池正极→导线→灯泡其中一个连接点→灯泡内部线路

→灯泡另外一个连接点→导线→开关→导线→电池负极→电池内部→电池正极。

连接成的这个电路是简单电路。

任务:

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的判断小灯泡是否能亮的内容。

交流:

就不同的连接是否能让小灯泡亮起来进行解释。

评价:

根据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