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25107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docx

数学听课笔记参考模板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市会文镇文林小学王大雄

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

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

(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

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

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

(学生回答)

追问: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

几条边?

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

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

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

你是怎么办的?

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

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

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

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

还是一样大呢?

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

谈话:

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

投影展示图形:

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

谈话:

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

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

谈话:

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

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

谈话:

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

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听课记录

来源:

本站陈凤情发布时间:

2012-12-2710:

21:

40

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

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

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t……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

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

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

(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

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

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

下面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通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

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

通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

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

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

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

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12÷3”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

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现在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为什么?

这节课你还有什么收获与心得?

(六)、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来源:

本站陈凤情发布时间:

2013-12-215:

10:

04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20+30=50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30+X=50X+20=70……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授课者:

张尊敬

课题:

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

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

秤、电子秤

老师:

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

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

20克和30克,右盘:

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

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

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

学生一起说:

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

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

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

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

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

方程

老师:

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反复读。

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

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

何为等式?

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

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统计>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两堆苹果

1、两堆苹果:

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

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

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

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

先分开,再对齐。

【评:

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

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二.教授新课

1.大象过生日图

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

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

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

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

每种食物的数量。

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

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

学生总结,老师板书:

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

图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

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

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

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

1.统计鲜花

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

怎样来分?

把花拿出来。

按颜色、形状。

分好后怎样?

排一排,排在格子里。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

(展示学生作业)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么?

每种花的数量,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还知道什么?

互相比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

【评:

重视实践操作,因为实践操作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统计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这样教学,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

1.大象伯伯不仅知道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还知道了每种鲜花的数量。

大象伯伯为了感谢大家,送来了水果,请小朋友们吃。

看看有哪几种水果?

分三组来统计水果。

每组用一块小黑板表示,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每种水果喜欢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个?

2.合成大表。

分析全班的统计表,哪组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最不喜欢吃,全班喜欢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各是多少(老师在展台上填表)。

【评:

组织教学环节中安排统计水果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凸现了开展统计活动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帮助他们培养统计意识】

五.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怎样去统计。

杂乱的先分一分,再对齐排一排,为了好数。

生活中的统计运用。

《24时记时法》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

执教教师:

张晨    听课、评课教师:

吴强飞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

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猜个谜语?

世界上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2、师:

时间是最宝贵的,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比如:

学习,吃饭,玩耍,睡觉等等。

谁知道一天里面有多少个小时呀?

师:

一天是不是有24个小时呢?

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生活吧!

【评:

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让学生怀着一种快乐且渴望的心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过程中。

二、课件展示一天。

1、师:

看,这是什么时候?

(课件显示夜景,钟面上分针、时针都指向12),这时,你们在干什么?

其实,这晚上12时正是一天的开始。

新的一天就在我们甜蜜的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2、时间不停地走着。

现在是几时?

(早上7时)到了咱们起床的时间了。

接着我们去上学,到了几时?

(中午12时)我们在干嘛?

(吃饭)提问:

从半夜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整整走了几圈?

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

一天过去了吗?

我们午休,然后继续上课,接着放学回家,现在是几时?

(下午6时),小朋友在干嘛?

(看少儿节目)现在是几时?

(晚上9时)小朋友们该睡觉了。

又到了几时?

(晚上12时)这时候,这一天怎样了?

(结束了)如果再继续走下去就到了?

(第二天)所以,晚上12时既是今天一天的结束也是明天一天的开始。

【评:

一连串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现,使学生很快能够构建出所时间的画面,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3、提问:

刚才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时针又走了几圈?

这样看来,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要走几圈?

一共是多少个小时?

(板书:

一天=24时)

三、主动探究,领悟新知。

1、设疑

师:

如果我们用一条红色的线段表示一天。

一天有24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24段,每一段就表示其中的一个小时。

在一天中,时针要在钟面上整整走两圈,第一圈我们用黑色的线段表示,它是从晚上12时走到中午12时。

(课件出示),第二圈我们用蓝色的线段表示,是从中午12时到半夜12时。

(课件出示)这样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数字。

现在请你找出1时。

谁来?

还有吗?

有几种情况?

这两个1时是同一个时间吗?

那我们怎么把这两个1时给区分开来呢?

2、生答,师板书(下午1时)

3、师:

凌晨1时,下午1时,区分开了吗?

他用了什么方法?

各加上了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凌晨、下午。

(板书:

凌晨1时)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的词?

(板书:

上午,早上,晚上,夜里)现在咱们就用这些词帮助我们准确地表示时间。

早上6时,是哪个?

(板书:

6时)上午9时?

中午12时?

……(生找,师板书)

普通记时法                    24时记时法

凌晨1时                        1时―――1:

00

早上6时30分                    6时30分―――6:

30

上午9时45分                    9时45分―――9:

45

中午12时                        12时―――12:

00

下午1时                        13时―――13:

00

下午6时30分                    18时30分―――18:

30

晚上9时45分                    21时45分―――21:

45

半夜12时                        24时(0时)―――0:

00

提问:

看来,只要增加一些表示时间的词就可以准确地描述出时间。

像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我们称为普通记时法。

(板书:

普通记时法)

4、师:

还有其它的方法来区分这两个1时吗?

(板书:

13时)。

为什么是13时?

那下午2时呢?

下午3时呢?

咱们依次数下去。

(课件出示13到24的数字)

师:

这个方法帮助我们避免出现同样的数字。

现在咱们再来看看,还有没有重复的数字了。

两个12,还得改一改,你认为改哪个?

为什么把半夜12时改成0时?

这样,一天中的24个小时,我们分别用0时,1时,2时……24时来表示。

凌晨1时还是1时,下午的1时用13时表示。

早上6时还是?

下午的6时呢?

上午的9时还是?

晚上的9时呢?

像这种把24个小时用0到24这些数字来表示的方法,叫做24时记时法。

(板书:

24时记时法)

揭示课题:

这也就是咱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

【评:

此处通过板书的对比,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出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不同,对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5、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转换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种表示一天24个小时的方法,一种是普通记时法,一种是24时记时法。

提问:

现在请你比较一下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

小组讨论一下,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

A、普通记时法要有表示时间的词,24时记时法不需要;B、普通记时法用的数字不超过12,24时记时法中有的数字比12小,有的数字比12大;相同点:

在不超过中午12点时,同一时间,两种记时法的数字是一样的。

提问:

超过中午12时呢?

还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了?

看看它们的数字差?

你知道为什么它们的数字差都是12吗?

师:

说得非常好!

发现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仔细观察要把普通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该怎样转换?

比如:

(可以小组讨论)(A、中午12时前的时间只要去掉表示时间的词就可以了;过了中午12时的时间,先去掉表示时间的词,再用几时加上12就可以了。

练习:

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列时间

上午8时        凌晨3:

00      下午2时        晚上7时

(课件出示,生答,出示答案)

如果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呢?

练习:

4时    11:

00        17:

00        22时

晚上12时,怎样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整时,如果不是整时呢?

教师在早上6时后面添加30分。

早上6时30分,用24时记时法怎么表示?

(板书:

6时30分)也可以写成6:

30。

下午的6时30分呢?

(板书:

18时30分)可以写成18:

30。

上午9时45分怎么表示?

(板书:

9:

45)那晚上的9时45分呢?

(板书:

21:

45)

【评:

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此可见,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时候,转换的是哪个部分?

多少分会不会发生变化?

6、联系生活。

师:

24时记时法是国际上通用的记时法,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广播电视、邮电、交通、商业等许多部门中。

小朋友们,你们还在哪些地方看过用24时记时法来表示时间的?

四、理解运用,巩固新知。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来看看生活中的记时法。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师:

这是一家银行的营业时间。

提问:

银行储蓄业务从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停止?

你知道什么是对公吗?

如果一家企业的会计中午吃过饭,12时30分去办理业务,能行吗?

为什么?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这是一个公交车服务提示牌。

请问:

这一路公交车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出的?

最晚呢?

3、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

你知道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吗?

哪个时间段是禁止汽车通行的?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

这是什么?

火车什么时候开?

那我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5、出示“想想做做”第7题。

师:

红领巾广播站要招小小播报员。

要求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你敢试试吗?

(课件出示节目单)同桌两个合作,试一试吧。

请生播报。

(2个左右)齐报(生报,师出示答案)

6、出示书一开始的节目预报

提问:

这是电视节目预告单。

你能用普通记时法播报电视节目吗?

同桌合作试一试。

请生播报。

齐报,生报,(出示答案)

7、找朋友

请小朋友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时间卡。

咱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规则如下:

(1)每次请一竖行的小朋友上台,高举手中的时间卡。

(2)下面的小朋友看自己手中的时间卡,将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相互转换,如果你的时间与台上某个小朋友的时间一致,请走上台来,站在他的旁边,做他的好朋友。

(3)其余孩子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五、课后拓展。

提问: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习了什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

你想知道古代没有钟的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吗?

在咱们书上第52页有相关的介绍,大家课后可以去看一看。

评课:

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针对这些问题教者从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记时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的转换。

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

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

12时计时法(也叫普通计时法)是社会上传统的用时方法,它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

例如:

钟面上的1时,当天的午夜有一个1时,它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到了中午仍有个1时等。

而24时计时法,虽然用的也是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但和12时计时法的读时方法不同。

也就是说钟面上的12个数字不重复读,而是出现连续的读用方法。

例如:

从午夜的1时一直读到中午的12时后,下面的1时就直接读作13时,那么1时后面的2时就续读作14时……,读到午夜的12时时就读作2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它正好是一整天的24时。

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很多生活方面的例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听课笔记

前阵子小中高评比,其中一课是三年级上册的《口算乘法》,学校教坛新秀练兵龚斌斌老师也上了这一课,高新区优质课评比抽到的课又是《口算乘法》。

两位参赛的老师9:

30开始备课,下午13:

20试教,短时间内万里学校陆老师呈现了一堂十分精彩的课,足以见功底。

同时,在课后评析中,专家们的点评也解决了那天我们自己研讨时的困惑,现将陆老师的设计及课后点评简单整理。

一、情境引入

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图,你喜欢谁?

二、学习新知

估一估喜羊羊和灰太狼谁多谁少?

能不能确定。

2、提供两条信息:

每堆40个喜羊羊,有3堆;每堆20个灰太狼,有6堆。

生:

40×3=120  20×6=120

 和他想法一样的,会做的请举手。

40×3    20×3你怎么想?

和同桌说一说。

3、反馈:

生1:

4×3=12  40×3=120

生2:

40+40+40=120(师板书)

刚才第一位同学的想法谁能再来说一说?

形成板书:

4  ×3=12

这个4真的是4吗?

完成板书:

4个十×3=12个十

屏幕演示喜羊羊变成十个一排,并圈一圈,进行数形结合。

20×6你们是怎么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