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8498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 教学设计.docx

力的分解物理本科教学技能比赛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

 

【课题】力的分解

【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学任务分析】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对立统一的,体现的是物理学上的对称美。

在新课教学中要联系力的合成的知识,以分力和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进行新课教学。

同时本节课也意在加强学生的等效替代思想,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掌握。

力的分解是高中第一个重点也是第一个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它是初中上高中的第一个台阶。

两个力的合成不再是同向的相加减,而是矢量运算。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很重要的。

【学生分析】

在上力的分解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表示--图示法和示意图,力的分类---效果力、性质力,力学中的三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上节课学习了力的合成、知道了解了分力、合力、以及它们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还知道力的合成遵行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掌握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掌握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几何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实验器材及课件】

1.实验器材:

模拟三角支架(包括绳子,铁块,橡皮筋,轻杆),平面模型(小车,绳子),斜面模型(斜面,小车,橡皮筋,书本)。

2.多媒体课件:

PPT课件视频AVI-郑和下西洋,falsh-拖拉机拉耙,flash-三角架受力分析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活动Ⅱ

讨论分析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活动Ш

学生动脑

活动I

讨论复习

力的合成

情景I

教师学生观看视屏

活动IV

学生动手感受

 

学生归纳,得

出结论

布置作业

 

2、流程图说明

情景I---播放视频-科技奥运-帆船比赛。

提出问题,为什么帆船能够逆风行驶,它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课堂教学。

活动I教师提出有关上节课有关力的合成的相关问题,学生回忆并回答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为新的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II--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拖拉机拉耙

演示flash--拖拉机拉耙,引导学生分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活动III--学生思考-挡板上的小球

学生动脑积极思考,力可不可以任意分解?

通过教师演示挡板上的球,得出力不可以任意分解?

紧接着提出,力应该怎样进行分解?

活动Ⅳ--学生动手感受实验-三角架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分组模仿三角支架进行感受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引导他,们感受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归纳得出力的分解应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Ⅴ----Ⅵ-知识巩固

通过平面模型和斜面模型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应用力的分解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

情景Ⅱ

展示帆船在顺风和逆风时的力的分解,从而解释帆船为什么能够逆风行驶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和知识回顾为力的分解的新科教学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动脑动手过程中领悟力的分解的概念,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突破难点,力应该根据作用效果来分。

第三环节,师生对本课进行小结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约1.5分钟)

同学们,老师小的时候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开着一艘船环游世界,在碧蓝碧蓝的大海上乘风破浪,接受大海对我的考验。

600多年前,我们的民族英雄郑和带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他驾驶的是木制帆船,主要动力来自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人生也犹如行驶在大海上的一艘帆船,我们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不过我们可以化逆境为顺境。

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帆船能够逆风行驶吗?

它究竟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力的分解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2)复习回顾(30秒)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教师:

我们前面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力的分类,学习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力的合成。

教师:

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

他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

教师:

什么是力的合成?

学生:

教师:

力的合成遵循什么?

学生:

(二)新课教学(约11分钟)

1引导分析拖拉机拉耙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课文。

观察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

教师:

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学生:

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教师: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

方向怎样?

学生: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教师:

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

学生:

3、可以。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引导:

1、F可以用F1和F2来代替,F1和F2就是力F的分力。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

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

这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教师活动:

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无数组解。

教师: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

学生活动:

讨论、思考

2、挡板上的小球

教师活动:

展示挡板上的球,给出一个力的分解,球的重力可不可以这样分解?

学生:

可以。

教师:

同学们说可以,假如可以这样分解的话,给我一种感觉就是球对挡板有一个侧压力,如果撤去挡板,球应该往哪边滚动拉?

学生:

左边

教师活动:

撤去挡板,球没有运动,得出结论:

力不可以任意分解。

那么在实际情况中力应该怎么分解呢?

3、三角支架作用效果分析

教师:

这是一个三角支架,重力有哪几个效果?

学生:

(1)---教师活动:

用铅笔、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装置,绳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铅笔末端,铅笔的顶端顶在掌心上。

在铅笔末端悬挂钩码,体会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况,以体验拉力产生的效果,揣摩分力的方向。

(或该实验用让同学一手叉腰,另一同学按该同学的肘部或悬挂一重物,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情况来完成。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实验,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体会,讨论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

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

学生:

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觉.掌心有被刺痛的感觉。

教师:

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学生:

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

教师:

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怎样?

学生:

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

教师:

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

学生:

4、可以。

教师:

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

学生:

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教师:

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

学生:

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

教师:

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

学生:

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

设计意图:

进一步探索,逐步推导。

(4)--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教师:

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

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知识应用联系生活实际高大的桥常有很长的引桥

教师活动:

现在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解释。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得到不同结论。

设计意图:

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对于学生讨论的结论,教师先不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抽象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在模型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演示:

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

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它并没有竖直下落,而是要沿斜面下滑,那么在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

教师重点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确一定是力在受力物体上产生的效果。

学生活动: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看到的现象:

斜面被压弯,同时小车沿斜面下滑。

在教师引导下得到:

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既然重力产生了这两个效果,那么重力应怎样分解呢?

学生活动:

可以分解为:

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力F1,一个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2。

设计意图:

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假设这个斜面的倾角为θ,那么重力的分力与倾角有什么关系?

试写出表达式。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推导,交流总结: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教师活动:

通过这个表达式分析:

1、当θ变化时,F1和F2的大小如何变化?

2、在车辆上桥和下桥时,F1各起到什么作用?

3、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再来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学生活动:

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描述分析过程

1、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2、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使车辆越来越快。

3、引桥越长,θ越小,F1越小:

上桥时的阻碍作用减小,从而比较容易上桥,下桥时的加速作用会减小,从而保障行车时的安全。

设计意图:

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知道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解释现象的能力。

简单的介绍一下拖拉机拉耙的平面模型。

【呼应开头】

放映帆船在顺风和逆风时的受力分析,解释力的分解的妙用,解密帆船逆风行驶的奥秘。

同学们,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奇妙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里我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画面。

(图片最后停在拉链的图片)拉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其实它可以归入本节课学习的斜面模型。

 

同学们,让我们放慢脚步,多去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物理世界。

【小结】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反思本课学到了什么,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第六节力的分解

一、力的分解

1.概念: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实例分析

探究1:

三角架悬挂重物的拉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2:

斜向上拉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3:

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