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807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docx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能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新课改形势下如何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新课改追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看教,更看学,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挥与发展。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学常规工作应怎么开展,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急待研究的课题。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新课改对教师备课的要求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安排最科学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首要工作,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作为教师都要十分重视备课工作,因为只有首先备好课,然后才能上好课。

事实证明,备好课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

备课的关键是一个“备”字。

那么,该如何来备课呢?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备课主要涉及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安排三个方面。

为此,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如何妥善安排,讲究学法。

我们要求老师们拿到一篇教材时,应做好以下三项必需的重要工作。

(一)认真充分钻研教材。

即教师要认真充分地做到“三钻研”。

首先,要认真学、钻研领会新课改精神,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要求,搞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有关要求。

同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包括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体系、重点章节、各部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等。

还有,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以便从中精选有关材料教材内容。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就是要能全面地完全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能达到“懂、透、化”三字要求:

对教材要一懂,即能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二透,即能对教材融会贯通;三化,即能把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块。

(二)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即教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首先要弄清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楚学生的一般特征,分析掌握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学生的智力差异、认知差异和性格差异对学习的影响。

与此同时,还要在全面了解全班学生的基础上,分析掌握学生的特殊特征,包括学生的初始知识技能,原有的认知图式、态度、感情倾向等。

并且要弄清楚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掌握班级中好中差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优势和缺陷。

然后能结合教材内容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好对他们的分层、分组和个别化教学。

(三)科学合理设计教学。

即教师在做好以上两项工作,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的基础上,还要科学地合理地设计安排好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即要能寻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的联络点、结合点、兴奋点和生长点。

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不仅能让学生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学教材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全面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是教师在备课时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和重要问题。

大部分教师认为,教案写好了,课也备好了,写好了教案就是备课工作的结束,更有的教师自恃讲课多年,已烂然于心,无须再研究,结果教学效果一般,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的20分钟抚案,即对已写过的教案,从四个方面进行修改和准备,第一,研究修改教法,要求教法必须能为本节课服务,必须生动活泼。

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求设计两种教法,在上课之前仔细琢磨,确定其中一种。

第二,收心养神,情绪在人活动中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上课前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带着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进入教室,这样讲起来才精神、愉快、充满活力。

第三,备语调、备高潮。

我们有的教师,语不高声,笑不露齿,表情单一,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要在课前备课时练习讲课高潮时的语调、语气,在讲课中做到抑扬顿挫,感情丰富,教学成绩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第四,备教态,教师的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把知识讲给学生,而要注意演给学生,这样才能增强教者的感染力,课堂吸引力。

二、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①必须是情感的课堂。

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

②必须是能动的课堂。

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③必须是开放的课堂。

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

④必须是现代的课堂。

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坚持四个观念,增强六种意识。

(1)人本观念: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学而教”,因学生、因学习、因新的学习方法而教。

为此,要做到实施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成功。

(2)课程观念:

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

因此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3)建构观念:

布鲁纳认为:

“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我们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

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4)交往观念:

新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双主体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5)学习指导意识:

课堂教学要强化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无数学校的成功经验反复证明了这一问题,如江苏高考名牌学校——启东中学高考成绩令人瞩目,连续三年重点大学本科上线率在97%左右,经验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6)落实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讲、练、评均要抓落实;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思维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整体性。

任何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均应落脚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认识的发展上。

三、新课改对教师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的要求:

我们对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两大环节的要求是,老师们要严格按教学要求批改作业和测试卷。

做到有批有改,重点问题精批细改,针对偏科生要面批面改,并适当写出情感评价,老师辅导学生要做到“三心”,“两性”,即:

细心,耐心,恒心;及时性和针对性。

对那些基础薄弱偏科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同时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他们的特长,并鼓励他们参加单科竞赛。

在单科赛优胜成绩中,学生们增强了信心。

对一部分尖子生,老师们要大力宣传,使他们成为同学们追逐的“星”。

同时注意对这些尖子生的教育教学策略,鼓励他们冲击名牌,力创“精英品牌”,形成名牌效应。

这样才能使得好学生拔尖,中等生上档次,学困生更进步,为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实践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多采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才能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目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常规管理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而教学常规是学校工作的基本规范。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避免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遗漏和失误,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又将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呢?

为此,谈一下我们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三个管理”,抓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分析

    “三个管理”即计划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以“重过程,轻结果”为原则,从源头抓起,注重过程落实,逐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养成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

    二、合理改革教学过程的环节

    “备、上、批、辅、考”是传统的教学常规,是与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目的相对应的。

其中,对各学科作业量的要求及课后辅导的规定导致教师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课后,致使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不高。

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及教师大量的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形成了师生沉重负担的恶性循环。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标准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数量与质量。

因此,教师的劳动前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新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劳动前移,将时间投入到课前准备中去。

上课是核心环节,同时抓好备课和课后反思两个环节,变教学“五环节”为“三环节”。

  1.备课

  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

对不同的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也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

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

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

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三备”:

即备“大纲”(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

  2.上课

  首先需把握总的教学目标:

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兼顾情意发展。

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将课堂是否体现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作为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当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体现所有这些特点,而应根据学科性质,达到学校现有设施条件下的最优化。

也有人提出上课要做到: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

  3.课后反思

  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极为重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也可写下“教后感”。

一般而言,一堂课可从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

学生是否获得了“是什么”的知识(语言信息)、“怎么办”的知识(智慧技能)、“怎么学”的知识(认知策略)。

通过课后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三、坚持不懈抓“反馈调节”,不断完善管理措施

    有了常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执行.我校在教学管理中,注重抓好“反馈调节”这一管理环节。

所谓“反馈”,就是深入了解和掌握师生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做好检查、指导、督促工作,深入到教研组、课堂,多听课、多看看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师教学情况。

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即对计划、措施做必要的修正、补充,使教学活动既按原定轨道与目标前进,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

    四、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由教导主任牵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县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多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观摩、竞赛等活动,让教师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

学校还要求骨干教师做好传、帮、带,每学期上好1―2节示范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也要求年轻教师要虚心好学,积极进取,每学期上好1―2节汇报课,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五、收获与反思

    1.从课改实践中体验课堂教学的变化:

  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

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班级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经深入人心。

  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2.存在的不足:

  就备课而言,还有少数教师凭借“老经验”,对教材钻研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够,情感投入不够。

  就上课而言,仍有少数教师缺乏感情投入,更谈不上与学生分享快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不强。

  总的来说,新课标下的教学常规,要引导教师将时间投入到课前的准备中去,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上课是中心环节,同时要抓好备课与教学反思。

因此,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完善教学管理,提高全校教师的热情、把精力引导到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成功的机会。

  

 

有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缺少对老师和学生的激励与引领,在制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对教师的约束。

如教案和作业检查时没有对教师创造性的劳动给予肯定,如有的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耐心的指导并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样的批改在检查中只是个别的被发现,而只看作业次数的检查挫伤了这些老师的积极性。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独立性、个体化的特点。

现有的教学常规与教学检查制度对这些特点关注不够。

教学检查制度的出发点更多地是对教师工作的督促,而根据现代学校管理的理念,教学检查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常规现教学检查制度进行反思与重建。

二、问题解决思路与策略

解决问题的思路:

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逐步实现学校由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重新定位学校教学常规与教学检查制度的功能:

由检查、督促转变为服务、促进,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工作策略:

1、了解教师对学校现行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的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

2、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对现行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3、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修订新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的纲要:

修订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4、将修订纲要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

三、问题解决的具体措施

1、成立由教学副校长负责的学校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修订小组,小组成员有教务主任、教科研室主任。

2、组织成员学习讨论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方面理论,主要参考书目为孙鹤娟著《学校文化管理》。

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认识。

3、对现行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进行讨论,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学校文化管理的理理论及新课程的理念,找出存在的问题。

4、起草修订纲要。

在修订纲要中要进行修订的背景分析,明确修订的原则、目标和内容。

5、将修订纲要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并由负责人向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说明,根据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定稿。

6、根据修订纲要修订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拿出文本初稿。

7、将初稿下发给全体教师征求意见。

8、文本初稿提交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根据教师的意见和学术委员会的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9、校长签发后在全校颁布。

四、初步设想及可行性分析

1、改对教案的检查为教学资源支撑和教学设计评比:

学校教务处根据学校的课程规划和模块教学纲要与教研组、备课组一道准备本模块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音像资料和相关图书。

对普通教师允许使用纸介教案或电子教案,对青年教师(6年以下教龄)和各级骨干老师必需有电子教案;每个模块由教师报5个教案和教学反思参加评比。

学校按学科组织评委进行评审,评委对送评的教案和教学反思进行评审时要写出评审意见。

每学期学校对评出的优秀教案进行展示、交流、奖励。

2、改作业次数检查为考试试卷诊断,考试是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评价,过去我们对考试只关注结果,较少分析成绩背后的问题;对于结果只关注统计值,较少关注和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考试试卷诊断具体做法:

从每个模块水平考试试卷中随机抽取若干份试卷,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本组教师对抽取的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交流活动(在教研组范围内),活动由教研组组织,学校派出专家组进行点评,学校鼓励教师个性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

3、改检查听课笔记为组织有效的评课活动:

组织评课活动次数少而精,活动前要制定活动方案,规定每个听课人的任务,注意收集课堂教学的数据,数据一定要细,要具体,如教师提出问题后多长时间请学生回答等。

在评课时,每个教师根据课堂收集的数据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教师进行补充。

每学期每科至少有一次评课活动是由各方面专家参加的,专家在评课中要点评老师的发言。

提出这些设想的依据是建立在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上,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人

 

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的构建

【关键词】新课程,构建教学常规,操作评估,专业成长,注重环节

【摘要】

教学常规,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对学校来说,这是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

做常规工作容易,把常规工作做好不容易,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学校管理者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把教学常规看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把执行教学常规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只有以教学常规改革为切入点,以新课程的理念制定教学常规,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广大教师真正走进新课程;为此,建立面向新课程的教学常规须有新的思路与策略:

一、教学常规要便于操作、评估

什么是常规?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

“相沿用的规矩、办法。

”但奇怪的是,编词典的人在援例说明该词的用法时,第一个例子竟然是“打破常规”。

看来,“教学常规”也是可以“打破的”。

因为表面上,规范越多,似乎秩序越强,越有效。

实际上太多的规范是很难长期实施和监督的。

太细的“教学常规”往往成为统一的硬性要求,成为一种负担,成为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干扰。

所以要拟订简单明确、高度简约的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如果以“适度”规范为特征,则不仅可以保证规范的真正落实,而且能使教学管理更为有效。

教学常规必须是明确、具体、可操作。

这样,既能控制、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又不过分地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简化数量指标,简化操作程序,使教师容易掌握,也使课堂气氛较为宽松,课堂人际关系较为和谐。

在中小学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

而且,很多学校把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状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为了使教学评估数量化,体现教学评估的客观与公正,教学常规有越定越细的趋势。

规范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是一个进步。

学校管理者按照既定规范实行教学管理,“在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使管理客观化,减少主观的、人为的影响。

这些措施确实加强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显然,要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管理进行规范化、制度化是必要的。

问题是,规范管理不一定是科学管理。

教学常规,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常规的制定,真正走出教学工作高效率的新路。

所以,我建议把师德规范与教学规范相分离。

如“按时上下课,不能私自调课、缺课,上课不能使用手机,不能违反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内容应纳入师德要求,与教学要求相区别。

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常规面面俱到却又不能解决问题的尴尬,才能更有效地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有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存在着误区:

第一,规矩越多越好。

许多学校至少有二三十条教学常规,过多的规矩,异化成了束缚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枷锁,教师的自主性一旦被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又有谁来调动呢?

第二,要求越高越好。

有的常规要求过于笼统、抽象,更脱离实际,无法操作监管,事实上流于形式。

第三,每一项常规要求都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

这样,教师成了管教的对象,领导变成了监工。

教学管理异化成了检查监管。

传统的教学管理较多地表现为控制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教师采取管制、指示、命令等有强制性行为倾向的措施,并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这些措施不仅使教师束缚过多,压力过大,疲于应付,更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当不胜其多的杂七杂八的东西都纳入“教学常规”的范围时,老师们疲于应付常规检查也就变得理直气壮而且无限悲哀。

内涵的扩大,要求的增多,已经让教学常规不堪重负。

教学常规偏离了原先简洁、明了的导向功能,不断地增强着控制的功能。

我想,更多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承担着繁重不堪教学任务的普通教师们,也在呼唤“新的教学常规”吧!

笔者所在乡镇,有几所边远小学或者教学点,老师少,课程重,往往一个老师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复式班,这种情况下,普通的教学常规管理规定,对该校老师和领导简直成了“紧箍咒”,光是写教案就苦不堪言,更不用说那“几大块几十条”的细小规定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评价应该是注重课堂效率,而不再局限于写教案了。

二、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因为,有了常规制度,而没有高素养的教师队伍作支撑,常规难以执行和行之有效,而教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靠的是专业发展。

教学常规工作的核心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了常规执行的效度。

基于此,我认为制定教学常规要通过以下几点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引领教学常规;二是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夯实常规执行的基础。

从加强常规能力培训、制订个人发展计划等方面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三是开展教学科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四是加强微技能培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符合新课程精神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接受学习、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的多样化统一。

然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研制者和开发者,这多重的、内涵丰富的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

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既然是“教学常规”,就应该是每个教师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底线。

既然是底线,那就应该让每个教师都能不需要付出业余时间而能在工作岗位

上轻易地完成。

也就是说,“教学常规”的要求应该是简而又简的。

既然是底线,同时也说明,每一个想把工作做得出色一点的教师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做很多的事,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关于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

教育是什么?

教学是什么?

怎样去教会让效率高一些?

在上级给我规定的这些必须做到的常规之外,我还要加上点什么更高的要求?

如果有可以不去应付繁琐的常规而节余出来的时间,他在这个方向上的努力是没有上限的,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都想看到的。

当一个学校的教师都不为了应付所谓的“教学常规”而奔忙,而是有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思考、教育理念、教育追求,并从中获得专业成长,获得价值感和幸福体验时,我敢说,这里的教育管理者是最幸福的,这里的学生也是最幸福的。

三、让常规“常”起来,注重教学过程

“三环节”抓常规跟进管理,保障教学常规“常”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