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与周作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638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名与周作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废名与周作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废名与周作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废名与周作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废名与周作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废名与周作人.docx

《废名与周作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名与周作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废名与周作人.docx

废名与周作人

废名与周作人

  废名(1901-1967),是中国现代作家皇名气极大的一位,也是读者很少、最寂寞的一位。

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

童年在乡下读私塾,乡间小桥流水的秀美风光,四祖寺、五祖寺禅宗圣地的香火,给他留下永难磨灭的文学记忆。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便学习写作,是语丝社成员之一,从1926年起,用笔名“废名”发表作品。

1929年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留校教书。

已出版了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不久,又陆续创作并发表了长篇代表作《桥》的一些篇章。

1930年创办《骆驼草》杂志。

该期刊体现周作人平淡隐逸的文学风格,成为“京派”作家又一个阵地。

  当时被称为周作人三大弟子之一的废名利用假期,常卜居京郊西山,潜山创作,遂又创作了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周作人特为之作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携家人回到故里,在黄梅小学任教,过了五年多清贫日子。

日本投降后,重返北京大学教书。

后将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写入自传体鲜明的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废名早期的乡土写实小说,已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不小的反响。

沈从文小说的田园诗风格,即受其一定的影响。

废名的早期小说《浣衣母》《桃园》等叙述乡间儿女翁妪间的冲淡故事,有一种沉静之关。

鲁迅对他这些作品评价尚可。

但鲁迅对他的中期《桥》以后的小说,评价就不高,认为“只见其有意低徊,顾影自怜之态”。

与鲁迅持不同意见的周作人、沈从文、朱光潜诸人,对废名作品则有所肯定:

“撇开浮面动作的平铺直叙而着重内心生活的揭露”。

“偏重人物对自然景物的反应”,“充满的是诗境、是画境、是禅趣”。

认为他的艺术个性与独特尝试是有文学史意义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废名的小说从探求人性向关注社会转化。

  废名的散文化小说,对“京派”文学的渗透力较大。

沈从文、何其芳等稍晚于他的作家,都从废名那里汲取了营养。

后来的汪曾祺直到何立伟等,真正显示了废名的深长的文学价值。

  1949年后一直在大学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从北京调至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教,停止了文学创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新民歌、美学、鲁迅等学术研究。

甚至还有《毛泽东同志著作的语言是汉语的规范》这样的论述。

1956年当选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政协常委等职务。

  “文革”期间的1967年,因患胃癌逝世。

临终前喃喃自诲“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

看不到它的结果,我是彳艮不甘心的。

  废名最带禅机的话,是“最高兴我的文章的是我自己,最不高兴我的文章的是我自己”。

废名曾一度厌世,心好佛老。

  20世纪60年代初,我正读大学,一天出我家遂安伯胡同东口,横穿南小街,进东总布胡同,到严文井家。

严文井正与楼适夷闲聊,后来就讲到废名,说他的小说的诗化表现云云。

严文井对我说,不要读他的东西,太空灵又太晦涩。

  后来就产生阅读废名的愿望,只是他的信息太少,文学史也忽视他。

说来很巧,在爷爷的书房里,竟然翻到一本周作人的书,里面有《怀废名》一文。

文中说:

  余识废名在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于今将二十年,其间可记事颇多,但细思之又空空洞洞一片。

无从下笔处。

废名之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

所写文章甚妙,只是不易读耳……废名在北大读莎士比亚,读哈代,转过来读本国的杜甫、李商隐、《诗经》《论语》、老子庄子,渐及佛经,在这一时期我觉得他的思想最是圆满,只可惜不曾更多所著述,这以后似乎更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

  后来又从图书馆借到废名的一些著作,对废名便有了大致的印象:

敏而好学,天赋异禀,性格内向,狷而不狂,落落寡合。

但对其人终归朦胧、模糊,加上不太喜欢他的作品,渐渐对他失去兴趣。

  一

  废名的文名在当时响亮得很,但作品影响不大,有人如沈从文、汪曾祺重视,更多人并未重视。

若谈到废名的狷而不狂,那可让人不能不敬重,其高洁的性情,至今为人赞叹。

  废名家境殷实,童年在乡间读私塾。

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

读书时迷上新诗,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对胡适、周作人等诸多领军人物非常崇敬。

他从师范毕业后,到武汉一所学校教书时,已与湖北文化名人董必武、陈潭秋等人都有亲密交往,并开始给胡适、周作人写信。

  1922年,二十刚过的废名考上北京大学预科,后入英文系就读。

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

虽然通信多年,但他与周作人初次见面,却在1923年9月。

那时的废名,因文章在北大校园小有名气。

周作人见到他时,读过他不少作品,尽管其文略带艰涩,但还是器重喜爱这位“面貌奇古”的学生。

  1925年,废名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日《竹林的故事》。

周作人欣然破例为这位文学青年作序。

自此,大凡废名出书,皆由周作人作序,为周作人和文坛绝无仅有。

几乎在同时,鲁迅也接见了废名。

后来鲁迅在谈到废名的创作时,有三言两语的评价,如“冲淡中有哀怨”,不大“闪露”,这是褒;说废名小说的“直率”“顾影自怜”,这是贬。

褒贬分寸,恰到好处。

  在周氏兄弟办的《语丝》杂志上,常发表废名的作品。

1926年6月,在废名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

“昨天读了《语丝》八十七期鲁迅的《马上支日记》实在觉得他笑得苦……而他玩笑似的赤脚在这荆棘的道上踏。

”足见废名是很懂得鲁迅的。

’等到鲁迅自20世纪30年代始站到了左翼的立场之后,废名很难理解鲁迅的抉择,旋即著文批判鲁迅连同左联,认为这是为“文士立功”,全然不顾师生情面。

鲁迅也不客气,猛批废名,从此形同陌路,常常彼此写文刀兵相见。

  1929年,废名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几经周折留校任中文系讲师。

据汤一介回忆,废名初登讲台,第一课便讲与他有笔墨官司的鲁迅的《狂人日记》。

废名历来快言快语,从不收敛锋芒。

他将讲义往讲台一放,劈头便道:

“谈到对《狂人日记》的理解,我比鲁迅先生自己了解得更深刻。

”此语一出,讲堂肃静,学生愕然。

  说起来,真正彼此相知的,要算是他与苦茶庵了。

废名与周作人既为师生关系,又有莫逆之交。

1924年,废名致信周作人说:

“我现在借得一笔款子,足够印行《黄昏》之用,恭请先生替我作序……我现在也有点畏先生,虽然明知道必定还嘉奖我。

”《黄昏》后改为《竹林的故事》。

几次想自费出版,又几次迟疑不决,体现了废名的浮躁和自卑。

但对周作人的敬畏和“特殊的谦逊”打动了周作人。

  1927年,因为去留的问题,废名致周作人的信中,体现了他的拘谨心态,书信说:

“昨听说北大行将结束,则此地我实在不能再留。

本想还留一年的,以学校住卒为借口,只要邮汇通,还可以向家里设法弄钱,就在这一年内,尽力弄完《无题》。

”接着写了不想回故乡,因为那里是“置自己于死地”,想去广州中山大学,想“请先生斟酌情形能否写信”“介绍”,是走是留“愿因先生决之”。

从信中所述,废名完全把周作人当成友人和家长,向其倾诉,又向其求助。

  以前很多文章都说废名自北大毕业后,是直接由周作人推荐而留校任教的,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实际上,经历了三年的努力,在胡适为废名作了一个任职资格证明,再有周作人的帮助,被北大接受为教师的。

这从废名的1928年的日记中,也可得到证实,日记日:

“前日之来苦雨斋”,“可由先生介绍给我月二三十元一教职否?

”证明废名毕业后,是失业的。

  1930年,周作人等人办《骆驼草》。

废名在此刊发表作品,其稿酬可勉强维持生活。

1931年,废名又为工作奔走。

废名再找周作人帮忙,足见废名是多么相信和依赖周作人。

到废名的《桥》《莫须有先生传》问世,其在文坛引起广泛关注,为进北大任教铺平了道路。

  仅从这几年看,周作人是热心地给一个外乡的学生很多的关照和帮助的,这令废名终身不忘。

  二

  废名的貌之奇古,言行乖张,音容笑貌,为众多文人所称引,但也多属奇谈甚或是美谈。

如废名在北大教书,学生柴扉在《的作者》一文中,有对废名这样的表述:

“他说话时不住地摇着他的脚……黑皮帽,呢大氅,驼绒袍和短短的平头,瘦削的脸,深陷的眼,看他好像是个拘谨的商人。

  还有一篇《冯文炳的名该废么?

》说:

“京兆布衣周作人氏的三大弟子之一”,“他满脸是皮包骨头,而最显著的是两颗上门牙包也包不住,他穿布衣、布鞋,布……总不离他们的‘布’家之凤”。

甚至骂他“是一个十足的小丑”。

  有骂废名的,更有不少力求写出废名真君子的文章。

比如废名与好友熊十力的扭打“事件”,就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话说废名、熊十力往来密切,堪称好友,两人都研究佛学’,常因观点不同争论不休,‘弄得四邻不安。

忽有一天,争吵之声突然消遁,邻人好奇,前去探看,推门入屋,顿时大骇,原来二位学者竞扭打缠斗在一起。

周作人曾对此记日:

“有余君与熊翁同住在二道桥,曾告诉我说,一日废名与熊翁论僧肇,大声争论,忽而静止,则二人扭打在一处。

旋见废名气烘烘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翁在讨论别的问题矣。

”《怀废名》)

  有些事,亦可见废名的情性。

有一年,他独自一人发痴般在北京西山租了三间大房,一人住了好久。

又有一年,他特为他所崇拜、爱慕的一个女人,写了整整一部诗集,却又始终没有向人家表白过一句。

  废名有个好朋友叫袁家骅,是他的北大同窗,新婚燕尔,双方如胶似漆,废名看得眼热,便也把乡间的小脚夫人接到北平。

废名夫妇常闹矛盾,吵吵闹闹。

每到吵架后,废名便到袁家骅家去诉苦。

废名在家受不了夫人的气,整天都躲在袁家,又闲来无事,就玩麻将消遣。

袁家骅夫妇加上废名只有三人,就创始了“三人方城战”。

方城之战原本玩玩而已,偏偏废名与袁夫人都太认真,常常吵得面红耳赤。

不过闹过之后的第二天,又和和气气地坐在一起继续“三人方城战”。

玩麻将不妨碍他工作,抗战前一年,他为林静希《冬眠曲》作序,为程鹤西《小草》及《小园集》各作一序。

  卢沟桥事变后,废名和他的老师周作人一样,没有随大部师生转到大后方。

周作人留在北平的。

苦雨斋”,废名躲到雍和宫西仓后院,与行脚僧寂照谈经说禅。

后来回到老家湖北黄梅,在县城里一所小学敦书。

在此期间,废名潜心研究佛学,著有(《阿赖耶识论》。

后来在1949年废名曾给诗人卞之琳看,废名认为自己对佛学的理解“正合马克思主义真谛”。

  抗战结束后,废名经俞平伯的推荐,重返北京大学,任国文系副教授。

1949年升为教授。

废名从黄梅到北京,只带儿子,把妻子留在乡下。

废名完全不懂家务,每到吃饭时,便拉着儿子到熊十力家去蹭饭。

熊十力也未带家眷,却雇了个男仆人在家做饭。

废名吃饱喝足之后,就与熊十力争吵。

说熊十力的新作(《新唯识论》如何如何不好。

  三

  废名一生都尊敬周作人。

抗战胜利后,周作人因附逆,被关进北平炮局胡同的陆军监狱。

监狱生活比起周作人的“苦雨斋”,自然要凄苦多了。

在南京审判周作人时,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由于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特殊影响,他的个人选择就不再属于个人。

郑振铎曾在(《惜周作人》一文中,一方面谴责周作人“必败论使他不太相信中国的前途”:

另一方面则对周作人事敌表示“痛惜”,甚至说,“在抗战的整整十四个年头里,中国文艺界最大的损失是周作人的附逆”。

  1947年12月19日,当时的最高法院对周作人作出最后判决:

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处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民权十年”。

  1949年1月26日,周作人走出南京老虎桥监狱,乘火车到上海。

胡适不久也到上海。

两位一起掀起新文化运动惊涛骇浪的勇士,因周作人拒绝,错过了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胡适曾约周作人晤谈,周作人知道胡适其意在劝他去台湾,故不见。

周作人晚年忆起此事时,说:

“虽未能见听,但在我却是一片诚意,聊以报其昔日寄诗之情。

”所谓诗者,系指卢沟桥事变后,胡适以诗劝他南下,注重文人操守。

  周作人留在大陆,他自有权衡,他投日并未反共,他还有救助李大钊遗孤之举,还有帮不少进步学生去延安之劳,想必共产党也不会对一个过气的文人怎样。

于是他于7月4日,亲笔给周恩来写了一封长信。

信中除歌颂共产党之外,便是为自己的罪责开脱。

周恩来见信后的反应,不得而知。

据说后来将信转到我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手里。

后来从冯雪峰口里,知道他认为周作人写此信,无自知之明。

但冯雪峰又关照有关方面,关心周作人,周作人始写回忆文章。

  回到北京的周作人,在儿子周丰一的陪同下,重返八道湾。

“苦雨斋”再无过去接待梁实秋那样的堂皇,清苦的日子使“苦雨斋”寂寥和清贫。

  一直关心恩师周作人的废名,见周作人出狱后生活困顿,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都怕惹祸上身的政治背景下,为老师热心奔走,并在北大为老师募捐。

得知寒冬里“苦雨斋”寒冷难耐,废名想办法为老师弄到一车煤炭,送到“苦雨斋”。

为此,北大召开批判会,批判废名立场站到敌人一边。

  文有奇气而生活平淡朴讷的废名,性格内向,习静思,言行乖张,狷介而又自卑。

其性格颇为复杂。

从对恩师周作人的表现看,他不啻是一个重情重义,不委流俗的人。

  文化人应读读废名,从他的作品中,可认识“五四”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时代,那时的文人是多么富有生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