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5311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2.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docx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探究专题汇总(22个)

实验一、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水沸腾前水沸腾后

3.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

(1)温度达到沸点;

(2)继续吸收热量。

【实验补充】

(1)液体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2)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4)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汽化方式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考点方向】:

1、水沸腾的条件:

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

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

①;②;

4、石棉网作用:

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

6、水沸点98度,原因:

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

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

9、安装装置时顺序:

10、水沸腾前,;

水沸腾时,。

11、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

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

【经典例题】

例题:

(2018●福建)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实验中某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为__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由图可知本实验中水的沸点为_______℃。

(3)实验中发现温度计上部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___________形成的。

(4)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

(2018●南京)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下表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中(a)处应填的内容是  。

(a)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沸腾过程中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

(3)实验结束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在高温时散热快,低温时散热慢。

查阅资料,同一燃气灶不同火力加热的耗气量还有如下信息:

火力大小

水的质量m/kg

水的初温t0/℃

水的末温t/℃

消耗的燃气V/m3

大火

4.0

26.0

50.0

0.0453

中火

4.0

26.0

50.0

0.0278

综合分析可知:

从节能的角度,用燃气灶烧开水的策略为  (填字母)

A.先中火后大火B.先大火后中火C.一直用大火D.一直用中火

练习2:

(2018●苏州)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组装器材时如何确定铁圈(石棉网)的高度?

  。

(2)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记录在如表中,其中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示数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0

84

88

96

98

98

98

(3)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  沸腾。

(4)请在图丙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5)小明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炖汤,汤沸腾后妈妈将火调小,汤仍在沸腾。

小明又把火调得更小,这时虽还在加热,汤却不沸腾了你觉得不沸腾的原因是  。

练习3:

(2018●德州)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强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热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观察到:

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如图丙中___________图。

(选填“A”或“B”)

(4)小强同学想提高水的沸点,换用了火力更大的酒精灯加热,这种做法___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器材】:

相同的酒精灯2个、烧杯(80ml、分别盛60g的水和食用油)2个、温度计2支、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火柴、机械停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将盛有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的烧杯分别放在石棉网上。

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并将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此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填入表中。

点燃酒精灯,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加热时间均为6分钟,停止加热前分别读出水和食用油的末温度,填入表中。

物质种类

质量/g

初温/0C

末温/0C

升高的温度/0C

加热时间/min

60

20

45

25

6

食用油

60

20

68

48

6

【实验结论】:

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温度升高的较大。

【考点方向】:

1、实验方法:

2、实验液体的选择:

3、选择相同的热源目的是:

4、使用电加热器代替酒精灯的好处:

5、实验中不断搅拌的目的:

6、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是:

7、结论:

8、做哪些实验还能用的此实验器材?

答:

【经典例题】:

例题:

(2018•枣庄)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  。

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  来判断的。

(2)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组别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1

200

25

40

13.5

煤油

200

25

40

6.5

2

200

25

40

12

煤油

200

25

40

5.5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3)图乙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一时间”和“温度一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象是  (选填序号)。

(4)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

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  。

(5)这两组同学对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分别装有水和煤油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烧杯中用水加热,如图丙所示,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

练习1: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了实验,

(1)实验器材:

水、食用油、电加热器、温度计、天平、烧杯.

(2)在两容器内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相同规格电加热器的目的是:

使水和食用油在每秒钟吸收的______相同.这里应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3)如表是实验记录数据:

物质

次数

质量m/kg

升高的温度△t/℃

加热的时间t/min

1

0.1

10

2

2

0.2

10

4

食用油

3

0.1

10

1

4

0.2

10

2

5

0.2

20

4

1分析第1、2次或第3、4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______有关。

2分析第4、5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______有关.

(4)在水还没有到达沸点之前,通电相同的时间,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高,说明______的吸热能力强.

(5)老师说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不同,你认为是:

练习2:

 如图是探究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装置图,在两容器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1)用电加热器加热相同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

(2)要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______需要加热的时间长.

(3)本实验将“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转化为通过比较______来实现,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4)坐标图中能反映食用油的图象是______(选填“甲”或“乙”)

练习3:

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实验中,所使用的实验器材有:

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秒表、等质量的液体甲和乙,装置如图所示.

(1)在此实验中除了控制装置相同外,还控制甲乙液体的______相同.实验中用______表示甲乙液体吸热的多少;

(2)实验中选用规格相同的两个电加热器的目的是______.

(3)“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有两种方法:

可以“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温度______所吸收热量的多少”.吸热的______(填多或少)吸热能力强.

(4)若给同时给甲乙液体加热1min后停止加热,两种液体都未沸腾,最终液体乙的温度高一些.此时甲乙液体吸收的热量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说明______液体吸热能力强.

实验三、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试验器材】:

平面镜1个。

激光笔1个,带刻度的硬纸光屏1个,水槽一个,支架1对,夹子1个。

【实验步骤】:

按要求组装器材。

将平面镜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用激光笔射出一束激光,用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并在刻度光屏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记录在表格中。

重复实验两次。

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发射角,并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将光屏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反射光线。

整理器材。

【实验记录】:

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实验结论】:

1、在反射现象中,在同一平面内;

2、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入射角。

【实验补充】:

1、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证明三线共面;通

过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证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对称,并且对称还意味着分居法线两侧。

2、反射定律是用来确定反射光线位置的,对应每一条确定的入射光线而言,反射光线是唯一的。

3、如果光线垂直射向平面镜,入射角为0o,反射角为0o,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

【考点方向】:

光的反射定律是:

“共面”、“两侧”、“等角”、“可逆”。

1、显示光路:

光屏表面粗糙,可以通过显示光的传播径迹,操作时要求入射光线要贴着光屏入射;也可以通过等手段显示光路。

2、验证共面:

光屏可折转的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将光屏折转后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3、探究等角:

要改变入射角(或入射光线的方向)多次测量,。

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

4、光路可逆:

5、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

6、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7、理想模型法:

8、量角器的作用:

9、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

10、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

(2018·南宁)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的夹角i是________.(填“入射角”或“反射角”)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序号

∠i

∠r

1

30°

30°

2

45°

45°

3

50°

50°

分析数据可得:

反射角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变大时,光线OF________(填“远离”或“靠近”)直线ON.

(3)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B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4)实验中,从教室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粗糙纸板表面反射的光线,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练习1:

(2018•福建)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1)实验时,将光屏  放置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紧贴光屏射向镜面上的O点,可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如图甲:

将光屏右半部分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光屏上都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

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  。

(2)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上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  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练习2:

(2018•乌鲁木齐)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右侧纸板可绕ON转动。

(1)如图甲,当硬纸板在同一平面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方向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

当入射光EO向ON靠近的过程中,发现反射光OF  (选填“靠近”或“远离”)ON.为了精确探究反射规律,除了图中的器材,还需要刻度尺、 和  。

(2)如图乙,保持左侧纸板和入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右侧纸板绕ON转动,此时在右侧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由此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的结论。

练习3:

(2018●杭州)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

(2)小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

请分析原因: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

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 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物体与玻璃的距离(cm)

像与玻璃的距离(cm)

物像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实像或虚像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            ;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

 4.平面镜所成像是           像。

【考点方向】:

1.镜面的选择与放置:

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由于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

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2.像的位置与大小: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1)镜前蜡烛点燃,;镜后蜡烛不点燃,。

(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3.多次测量探求规律:

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

4.虚像的理解和应用:

5.像的亮度:

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

6.评估:

(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

7.结论:

平面镜成像时,。

【经典例题】:

例题:

(2018•连云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我们一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既能看见物体的像,也能透过玻璃板看见另一侧的物体,便于确定物体像的位置但在实验中,由于玻璃板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并且玻璃板的厚度对研究成像规律也有影响。

聪明的小明利用生活中梳洗用的两块小镜子(该平面镜的前表面为反射面)也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甲所示,将两块平面镜分开一定距离固定于不锈钢框架上,将铅笔A放在平面镜前,可以看见铅笔通过平面镜成上下两段不完整的  像(选填“虚”或“实”),此像虽然不完整,但比玻璃板成像要  。

(2)小明用与铅笔A完全一样的铅笔B找到了铅笔A像的位置,他具体的操作是:

  。

(3)为了消除平面镜厚度对物距和像距测量的影响,小明用图乙的方法测出了物距和像距,图丙为图乙的简化图,图丙中  表示像距(选填“BD”或“BC“)。

练习1:

(2018●聊城)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白纸上记下A和B的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多次实验。

(1)实验过程中蜡烛B(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

(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3)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竖立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蜡烛(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这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

练习2:

(2018●江苏淮安)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像。

(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选填“能”或“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练习3:

(2018●贵阳)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到了如下器材:

白纸、玻璃板、完全相同的a、b两物块、一枚细针。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如图甲所示将白纸铺于水平桌面上,再把玻璃板竖直置于白纸上,即保证玻璃板与白纸是相互的,并在白纸上记录下玻璃板所在位置。

(2)将物块a竖直置于玻璃板前的白纸上,记录下物块底部所在的位置CD,如图乙所示。

此时,在一定光线条件下,便可透过观察到物块a正立的像,接下来,小明将物块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3)小明记录下物块b底部所在的位置CˊDˊ,取出白纸并沿玻璃板底部所在的直线对折后,用一枚细针沿线段CD扎数个眼,打开白纸,发现线段CˊDˊ上也布满了针眼。

结合步骤

(2)的结论分析可知: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关系。

(4)为了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以乙图的视角来看,小明将物块a绕C点顺时针旋转至乙图虚线所示的位置后,为了再次确定像的位置,物块b应绕Cˊ点(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记录下位置。

实验五、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目的】:

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

【实验器材】: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

【实验步骤】:

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表格:

透镜焦距f=   cm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实虚

大小

正倒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