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429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docx

104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2、《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3、春秋时期以语类即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国语》、《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

4、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5、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学与政治联系紧密。

6、东汉时已经有《起居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论和行动。

7、后世注释《史记》的,主要由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被后人称作是“《史记》三家注”。

8、《汉书》在编撰方法上,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9、《汉纪》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10、《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11、南北朝时期,撰写三国史的史家及史著分别是:

曹魏有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

吴国韦昭的《吴书》。

蜀国王崇的《蜀书》和谯周的《蜀本纪》等。

将三国历史合为一书的是陈寿的《三国志》。

12、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注中负有盛名。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13、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华阳国志》。

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

14、裴松之《三国志注》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被称为“四大名注”。

15、《水经注》,北魏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撰写的一部地理学著作。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

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

16、《洛阳伽蓝记》,杨炫之著,北魏北平人。

伽蓝,梵文意为僧侣居住的园林,亦即寺院。

该书共5卷。

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17、刘勰《文心雕龙》50篇。

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

18、隋在秘书省下设著作曹和太史曹。

著作曹是主要的修史机构,设有著作郎二人、著作佐郎八人,炀帝时,佐郎增为十二人。

19、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北魏曾经设立史局,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

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

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作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

20、唐代修五代史中,其中《梁书》和《陈书》是由姚思廉撰,《齐书》由李百药撰。

后人为区别与萧子显的《齐书》,称之为《北齐书》。

21、《史通》由刘知几编写,今有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原有39篇,今缺《体统》、《弛张》《纰缪》、三篇;外篇十三篇。

在史书编纂体例方面,作者有“六家二体”之说:

“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即编年体和纪传体。

23、《通典》是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编撰,他将《食货典》立于卷首,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

在史学上创立了新的史体——典制体的通史体裁。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被合称为“三通”。

24、“十通”是指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瑞临《文献通考》、宋白《续通典》、王圻《续文献通考》、乾隆时官修成了《续通典》、《续通志》和《续文献通考》、又官修《清通典》、《清通志》和《清文献通考》、1921年刘锦藻又撰成《清续文献通考》。

25、宋代修史机构主要有实录院、起居院、玉牒所、日历所、国史院、会要所和时政记房等。

26、《资治通鉴》问世以后,当时及后世学者的注、考、续、仿之作不断涌现,从而形成为一种专门的“通鉴学”。

27、宋代纪传体通史主要代表作是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一书。

该书的精华在于在“二十略”上,其中属郑樵首创的有“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八略。

28、袁枢《通奸纪事本末》问世后,后世续、仿之书很多,逐渐形成一个纪事本末史书体系。

该史体也因此而与纪传、编年并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裁。

29、南宋理学家兼史学家朱熹以司马光《资治通鉴》为蓝本,略更其体例而著《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创立了中国史学史上又一种新的史体——纲目体。

30、马端临《文献通考》不是为续《通典》而作,它也是从上古记起,止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

全书共348卷,分成二十四门。

其中十九门是《通典》原有的,而《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考为新增。

再如学校,《通典》仅在《选举典》中讲到它,正史中从未立过学校志。

《通考》专立《学校考》这个新门类,实际是一部系统教育史。

31、《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由明成祖永乐时解缙等人奉敕编修。

32、谈迁(1594-1658)的《国榷》,本书记载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至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34、《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称“王世贞是16世纪的杰出学者和批评的历史著作这个新趋势的富于创造力的代表”。

著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弇洲山人四部稿》、《续稿》等多种。

是当时文学上复古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史料来源有三:

一是国史;二是野史;三是家史。

35、李贽在史学上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他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一切断以己意”。

36、在清初形成了三大经世致用的史学流派:

即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浙西学派、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和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湘西学派。

37、顾炎武深感晚明以来文人空言误国,明确提出学术必须“经世致用”。

他的代表作《日知录》,是他一生考证史事的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见解在内的重要著作。

38、黄宗羲一生著作繁富,多至六十多种,其中《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

39、清代考据上,著名的三大乾嘉考据学家有王鸣盛、钱大昕、赵翼。

40、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

史学思想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阐发“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必须具有“史意史德”;创立了“方志学”;在史书编纂方法上提倡编修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记注两类。

41、梁启超撰写的《新史学》,成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新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42、黄遵宪撰写的《日本国志》该书较好地采用了三种表现形式:

一是志体,二是史表,三是史评。

该书中的十二种志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

43、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44.《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45、魏源所著《海国图志》100卷书分自撰与资料汇辑两大部分:

自撰部分主要为开篇两卷《筹海篇》,卷三、卷四为各国沿革图。

其他诸卷为资料汇辑。

此书为当时国人所编最完备的世界知识汇编。

46、杜佑受刘秩曾作《政典》启发,撰写成《通典》。

47.五志是指《汉纪》提出的“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

48.孔子是全世界最早的历史文献学家,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学著作——《春秋》。

49.时政记是一种由宰相专职负责撰写的原始记录资料,出自于武则天长寿二年时期的宰相之手。

50.谈迁的《国榷》是明代最优秀的一部编年体史著,也是史学史上编年体断代史中的巨著。

51.宋朝史学思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会通思想成为史学的主流。

52.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其史学代表作《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

53.王阳明最早提出“六经只是史”这一命题。

54.我国的史学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55.孔子写《春秋》的记事原则是据鲁、亲周、故殷。

56.《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

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是《史通》。

57.《世本》初创纪传体规模,司马迁则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它的正统化和规范化则是由东汉班固完成。

58.后晋修成的《旧唐书》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59.被梁启超称之为“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的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60.《通志》全书的精华,历来一致认为在二十略。

名词解释

1.史家:

孔子、司马迁、范晔、裴松之、王世贞、顾炎武、黄宗羲、章学诚、陈寅恪、梁启超

2.史著:

《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国榷》、《文史通义》、《日本国志》

3.史体:

纪传体、编年体、典志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学案体、实录

4.史识:

史德、史意、谶纬、校雠

简答论述

1.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的史料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

据金建德《司马迁所见书考》云,当有80余种。

  B、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

司马迁所云:

“紬石室金匮之书”,其中包括秦残留的文书档案及汉初封王、侯的策命盟誓等。

  C、实地采访和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钱穆先生把这些材料称作是“无字天书”。

他说:

“有字人书的的价值远不能超过了无字天书,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早就悟到于此,所以他在写《史记》以前,便从事于游历,遍到各地亲眼观察,读通了这一部无字天书,才下笔来写他的有字人书。

”(《中国历史研究法》)

2、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史通》开卷就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纳为“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共六个流派。

并分别观察其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

“二体”,主要评论了编年、纪传两种史体的长短得失。

《古今正史》、《史官建置》系统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到唐初所修诸史历代史书发展的历史。

和自古至唐的史官和史馆制度的沿革废置,勾划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线索。

《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等篇,系统地总结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刘知几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思想,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对《尚书》、《春秋》等儒经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如《疑古》中,刘氏提出了《尚书》可疑者共十条,其中一条谈到对尧的增美,一条说到对桀的增恶,另有数条谈到古代禅让征伐之事。

刘氏认为尧舜相授,不是禅让,而是篡夺,不是舜传位给禹,而是禹把舜放逐了。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刘知几指出: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

谓才也,学也,识也。

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pian)柟(nan)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所谓“才”,是指写史的表达能力;“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

是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的能力。

(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认为一个史家的职责,就是要忠实地记载历史,不能任意曲笔篡改。

他要求史官写史要“爱而知其丑,憎而知

其善”,要“不掩恶,不虚美”,“善恶必书”,为此他作《直书》、《曲笔》两篇。

赞扬了历史上敢于秉笔直书的人:

“仗气直书,不避强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而严厉批评那种“事务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的曲笔现象。

(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

比如主张删去或改造《艺文志》“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不必向上追记历代典籍的存没情况。

同时改造《天文志》、《五行志》。

主张增设《都邑》、《氏族》、《方物》三志。

这个主张被南宋郑樵接受。

《通志》“二十略”中,设有《氏族略》、《都邑略》、《昆虫草木略》。

主张增设《制册章表书》。

“宜于表志之外,更立一书,若人主之制册、诰令、群臣之章表移檄,收之纪传,悉入书部,题为《制册章表书》”。

(6)在修史制度方面,刘知几反对设官局修史之制,而主张“—家独断”,个人修史。

(7)主张对史学遗产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不盲从圣贤及其经典,敢于对传统观念提出批评。

(8)否认天命对人事有决定作用,主张史家论述历史上的治乱兴亡应以人事为主,这是一项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念。

3、《通典》的内容与正史“志”相比,《通典》有哪几个显著变化:

其一,将《食货典》立于卷首,而《食货》中又以田制为先,说明杜佑已经看到农业生产在当时社会中重要地位。

它的发展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发展。

其二,《通典》不列律历、天文、五行、祥瑞、舆服等内容;增加了选举、兵、边防等门类。

这就打破了旧史中重礼乐、天文、五行的模式。

对后世的典制体著作的编撰影响深远。

其三,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

《通典》自注有解释音义、掌故的,有考证史料,阐明写作意图的。

(2)讲求会通。

马端临指出《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

(3)重视论议。

在有关卷后,多录“群士论议”,附于正文之下。

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4)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

《通典》自注有解释音义、掌故的,有考证史料,阐明写作意图的。

4、简述宋代史学繁荣的原因

1、统治阶级重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

这一时期的封建史家忧患意识强,他们十分关心国家的治乱兴衰,或褒贬史事,护持风教;或专“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以此资治。

这是宋代史学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两宋时期,始终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了政府控制力的减弱。

提供了修史的材料,也激起了学者们修史的决心。

3、宋代租佃制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的改进,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良好的物质基础。

4、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

《宋史•文苑传序》中有云:

“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日增。

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擢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5、宋代科举事业发达:

读书人的队伍不断膨胀,社会上读史讲史的风气很浓厚,各阶层士民对文书的需求增大,史学受到广泛的重视。

6、宋代学术探讨气氛浓厚,学派频出,学者治学往往兼包经史子集:

宋人整理旧学的范围很广,史家治史亦善于吸取和借鉴古代史学遗产,并强调“通变”和“独断”,注重自立新意,创立新说。

如《宋史•选举志》所载:

“自仁宗命郡县建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

”甚至到了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7、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刻书事业的发达。

造纸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刻书普遍流行,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当时官方又十分注意书籍的校勘,并把校书同出版结合起来,构成国家的校勘一一出版系统。

8、封建文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扩大。

宋代由于作官的人越来越多,官僚机构空前庞大,大量官员无所事事,从而追求物质精神文化享受。

5、简评乾嘉史学兴起的原因

1、清廷高压政策为。

清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和反动的文化政策,屡兴文字狱,迫使多数学者为逃避政治迫害而埋头于训诂考据之中,最终形成乾嘉学派。

2、一方面汉代学者的整理文献典籍、中国史学的疑古传统、宋明理学的空言心性、清初考据学的兴起;另一方面康熙以来较长期安定繁荣的温床,使学者能安然恬适地沉迷于故纸堆中。

3、文字狱与考据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而康、雍、乾时期政治上的稳定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统治者对封建学术文化的大力倡导是乾嘉学派产生并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是康乾盛世的产物。

4、历史原因。

具体有三点:

第一,宋元以来的唯心主义理学流于空疏,明末清初的学人痛感空谈误国之害,转为“经世致用”的学术工作,开启了乾嘉学派之风。

第二,宋学开创了疑古辨伪的风气,为乾嘉学派所继承。

第三,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数理逻辑方法给乾嘉学派输入了新鲜血液。

第四,封建学术内在矛盾为主说。

认为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繁荣昌盛的经济盛世、残酷的文字狱政策和统治者的关心提倡,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外在条件,主要决定着学派量的形成。

而封建学术内在矛盾的发展,即明代理学家继承了历代经学发展的弊端和不断产生出新的糟粕,形成了否定自身的质变因素,这是乾嘉学派形成的内在根据,内因外因的统一乃是乾嘉学派形成的真理。

5、四库全书馆对考据学人才的奖拔。

6、科举选士对考据人才的重视。

6、简述郑樵的史学思想。

(1)主通明变,提倡编写通史。

(2)注重“自得”、“独断之学”,提倡修史成“一家言”。

(3)强调据事直书,反对“妄学”《春秋》褒贬之法。

(4)主张史书“纪实迹”,削去“妖学”的“五行相应之说”。

(5)倡导求实的学风,反对空谈义理与专务辞章之学。

7、章学诚有哪些主要的史学观点和主张?

试加论述。

提出“六经皆史”说,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批评了当时脱离实际的考据学。

赞同编写通史,贬抑断代史。

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

在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够,应增补“史德”,即所谓“著述者之心术”。

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

所谓“撰述”,相当于论著;“记注”相当于史料。

在史学实践上,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主修过《永清县志》、《和州志》等。

8、简述孔子的史学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

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他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9、简述两汉史家的特点。

(1) 史学思想正统化:

由汉初兼采众家之长——汉中期的独尊儒术——东汉白虎观会议逐步完成了封建史学的正统化演变

(2)著史目的明确化:

从先秦史学以道德教育为主到汉初史论借史明义的借鉴作用,最后将道德教育、借史明义与歌功颂德融为一体;

(3) 史书体例规范化:

 A纪传体;B纪传体的改造和正统化;C编年体的改进;D起居注渐趋制度化,经常化

(4) 官方修史制度化:

封建政权对史学由消极干预到积极控制;国家设馆修前代史当代史成为定例

10、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11、刘向、刘歆的学术贡献有哪些?

12、试比较纪传体、编年体的优缺点。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2.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13、简述隋朝修史的失误有哪些?

(1)隋禁私人修史。

扼杀了私家修史的积极性。

(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

(3)修史者多非其才。

14.简述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一、司马光看到史学的社会作用,重视史学对政治的及其重要性,目的是希望当朝统治者能“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德,跻无前之至治。

(1)司马光认为名分等级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统治能够长治久安的关键。

(2)司马光认为,人君的修养、素质、才干对历史的盛衰起着直接的作用。

司马光认为君主应该做到:

a、知人善任。

b、司马光提倡纳谏。

c、司马光主张执法秉公,刑赏不徇私。

d、为了使封建统治阶级有所鉴戒,司马光对于历史上统治积极地腐败黑暗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

(3)司马光强调“礼治”和君主对于治乱兴衰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也注意到了忍心向背产生的一定影响。

(4)司马光虽然并没有否定“天意”的观念,但他的天命史观是很淡薄的。

二、《资治通鉴》中贯穿了司马光保守、妥协、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思想,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史论部分。

15、理学对史学产生影响。

(从历史认识、史家史观及史书编撰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

16、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特色与价值。

17、列举三大乾嘉考据学家及其著作。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18、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过程中主要分为哪几个步骤?

他的几大助手主要承担了什么任务?

A、收集资料,编写“丛目”:

即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把历史事件按照年、月、日顺序依此列出标题,再围绕标题将有关史料组织起来,资料一律也依年、月、日顺序排列;B、编“长编”,即写初稿。

编写原则是“宁失之于繁,毋失之于略”。

着手编写时,必须把丛目中的史料全部检查一遍,经过选择,决定取舍,编排组织,并在文字上作初步加工润色。

C、定稿,由司马光完成。

在“长编”的基础上考订异同,删削润色,写成定稿。

如600多卷的“唐纪”长编,经过删订,只剩81卷。

全书由长编到定稿,其中删削的达三分之二。

  主要助手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其中刘攽承担的是两汉长编的编写、刘恕承担的是魏晋到五代长编的编写,范祖禹承担的是唐长编的编写。

后来他们的分工有所调整。

(11)《通鉴纪事本末》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

它在记事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袁枢,南宋著名史学家。

他在阅读《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感到翻检之麻烦,于是对《资治通鉴》进行改编,他把《通鉴》的全部内容区分门类、以类排纂,把1362年的史事概括为239个重大事件,加上标题,每事一篇,自为起讫,详细记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从此创立了纪事本末体这一新的史体。

19、《史记》和《汉书》在体例、内容等方面有哪些差异?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