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4113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三次大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权、蔡权(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2.严复在《社会通诠》一书译论序中说:

“唐虞(尧与舜时代)以讫于周,中间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时代,而所谓宗法亦于此时最备。

其圣人,宗法社会之圣人也;其制度典籍,宗法社会之制度典籍也”。

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A.血缘亲疏关系渗透社会各方面B.宗法制是实行分封制的政治基础

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关系D.贵族统治延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

3.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

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

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4.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

A.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B.摆脱了商周政治的影响

C.解决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

5.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

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6.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

时称“斜封墨敕”。

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

材料表明()

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中书门下监察独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7.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来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反映出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加强

C.进一步遏制了专制皇权的膨胀D.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8.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记述

出处

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

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

《唐会要》卷五八

“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卷九

“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卷一

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9.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

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B.选拔程序已走向完善

C.舞弊行为得到杜绝D.政府注重选拨人才质量

10.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古代封驳制度()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降低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限制了皇权滥用

11.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

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

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

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

终结于明。

可见言谏制度()

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12.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认为: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从而对……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①三公九卿制②内外朝制度③三省六部制④军机处

A.②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3.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该机构以抽签选举方式从雅典的10个部落中各选50名代表组成,议事会席位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任何公民一生中担任议事会成员不得超过两次。

这样的规定主要目的在于()

A.杜绝僭主政治出现的可能性B.保证部落在公共事务中平等

C.努力实现决策的公正与合理D.最大限度体现人民主权原则

14.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

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

“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15.厦门大学教授徐国栋说:

“在谢沃拉、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

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

”作者意在说明()

A.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B.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C.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D.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16.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均宣布废除封建贵族等级调度,代之以财产资格限制为特征的社会标准,这为社会成员改变其社会地位提供了平等的舞台。

这种制度变革主要影响是()

A.拓宽了下层民众参加政治的通道B.以新的不平等代替封建等级制

C.废除了封建贵族专制的等级制度D.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到来

17.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针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基于南方各州代表的坚持,最终通过的法案规定:

国会在20年内无权禁止奴隶交易。

这反映了美国()

A.中央政府缺乏强制权力B.制宪会议代表们根本诉求不同

C.宪法遵循分权制衡原则D.1787年宪法体现实用主义精神

18.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

“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分裂导致社会混乱B.君主专制体制盛行

C.缺乏约束官员行为的措施D.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9.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

义律的决定被大鸦片贩子马地臣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

可见,义律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20.据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江浙和广东是中国两大产丝区,但是生丝的市场价格不是在上海,也不是在广东,而是在纽约和里昂决定的。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B.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的特权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1.1933年,《初中本国史》中写道“从此中国外交史上平添了一页损失的契券:

而中华民族的身上又加上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铁链,这是多么痛心的呀!

”从此中国政府做不成天朝的迷梦,一切顽强自大的态度,只变成异懦畏蒽的迁就政策了。

”材料中的“契券”是指()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22.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这表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

A.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B.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行动

C.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D.取得了反封建的彻底胜利

23.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这表明()

A.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C.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24.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25.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

这一举措()

A.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B.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D.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26.清初曾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反映的实质是()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7.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

28.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

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29.商鞅变法规定“除井田,开阡陌。

民得买卖”,这与梭伦改革的“依个人财产多少确定各等级的特权”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B.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D.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30.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31.戊戌变法后,大部分新政措施被推翻、废止,重行禁止士民上书,大权被慈禧太后所掌握,皇帝徒有虚名,改革之事,遂成泡影。

当时被保留下来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D.设立京师大学堂

32.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和平崛起B.制度创新C.武力掠夺D.民主强国

二、非选择题

33.(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盩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汉书》

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於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

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2分)

 

3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452年到公元前450年间,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

——引自《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

《查士丁尼法典》(即《民法大全》)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也许没有哪一部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三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意义。

(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何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罗马法还有何局限性。

(3分)

 

35.(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

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指的是什么?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说的法国的国家制度的解决过程呈现什么特点。

(6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美国、法国革命对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的突出影响。

(6分)

 

3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对清朝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

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8分)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三次大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DAA6-10:

DBADC11-15:

CADCB

16-20:

DDDBC21-25:

ACCBD26-32:

DBBACDB

二、非选择题

33.

(1)内容: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3分)

(2)演变:

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3分)

(3)性质:

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

目的:

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3分)

(4)外在:

时代的变化。

内在: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2分)

34.

(1)意义:

标志着罗马法中第一部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平民利益得到了保障。

(2分)

(2)形成:

习惯法——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发展:

公民法——万民法。

完善:

《民法大全》使得罗马法得以系统化和法典化。

(6分)

(3)重要影响:

极大地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

维护奴隶制度;帝国时代君权至上;男女不平等。

(3分)

35.

(1)“双重革命”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2分)

(2)时间长,过程复杂,斗争激烈;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相结合;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工业化同时进行。

(6分)

(3)英国:

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先河;美国:

建立了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法国:

使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和政治理论系统化、具体化。

在三个国家的影响下,从17世纪到19世纪,出现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

(6分)

36

(1)内容:

清代朝贡制度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朝贡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礼仪体现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是维护朝贡制度的主要手段;朝贡贸易兼有官方和私人性质。

(4分)

评价: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4分)

(2)特点:

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

(4分)

影响:

推动了思想观念的变化;列强把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谈判成为晚清政府处理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