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03774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docx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考点

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

1.宋濂,明初文学家。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浙江义乌人)。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无璋称他为:

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称赞他为:

当今文章第一。

著有《宋学士集》。

2.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别。

本文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二、字音字形辨析

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chìduō)既加冠(guān)

负箧曳屣(qièxǐ)皲裂(jūn)媵人(yìng)以衾拥覆(qīn)被绮绣(pī)

容臭(xiù)弗之怠(fú)烨然(yè)缊袍敝衣(yùn)耄老(mào)

遗(wèi)冻馁(něi)谒(yè)贽(zhì)诋毁(dǐ)

三、重点实词识记

无从致书以观致:

得到。

不敢稍逾约稍:

稍微。

逾:

超过。

尝趋百里外趋:

疾走,跑。

先达德隆望尊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未尝稍降辞色辞色:

言语和脸色。

主人日再食再:

两次。

援疑质理援:

引、提出。

质:

询问。

色愈恭,礼愈至至:

周到。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等待。

卒获有所闻卒:

最终。

负箧曳屣负:

背着。

预君子之列预:

参与。

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缀:

跟随。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wèi):

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无冻馁之患馁:

饥饿。

流辈甚称其贤流辈:

同辈。

流:

平。

生以乡人子谒余谒(yè):

拜见。

言和而色夷夷:

平和。

四、一词多义

1.以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连词,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

相当于“而”,表修饰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为把

家贫,无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书籍

与朱元思书:

3.从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4.至

礼愈至:

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到达

5.若

烨然若神人:

好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如,比

6.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

动词,担忧,忧虑

无冻馁之患矣:

名词,忧患

7.故

故余虽愚:

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副词,特意,故意

8.道

益慕圣贤之道:

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动词,说

9.质

援疑质理:

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

名词,本性

五、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用手。

2.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六、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

热水。

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液。

2.走送之(古义:

跑。

今义:

行走。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

借。

今义:

不真实。

4.既加冠(古义:

“加冠(guān)”表示已经成人。

今义:

帽子。

七、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着。

八、重点句子翻译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

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自己的)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随便地)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人家。

3.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译:

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4.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第一个“其”代“他(马生)”,第二个“其”代“他的(马生的)”。

故,特意。

译:

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我特意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

九、文章理解默写

1.写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2.太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3.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的句子: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4.写出太学生老师条件之优越的句子: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5.写出太学生阅读图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6.本文揭示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7.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是因为: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8.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勤”的句子: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9.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艰”的句子: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0.表明马君则是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的,也是“善学”的结果的句子: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11.进一步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的句子: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十、课文分析问答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明确:

共四个方面。

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之难。

2.《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有什么作用?

明确: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诗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写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3.作者写作本文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在文章中却要大谈自己年轻时求学之难呢?

明确:

本文是长辈对晚辈的临别赠言。

作者既要使晚辈有所得益,又不宜板起面孔说教,于是作者就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形式,历述自己当初得书的艰难,从师的辛苦。

这一段话既含教诲,又怀勉励,读来亲切感人,很有说服力。

4.对宋濂早年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精神,我们应该怎样评价?

明确: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否定的是作者“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机,至于他那种不畏艰难,刻苦攻读的学习态度,仍让人得到启发。

学习无疑会遇到各种困难,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只有不辞劳苦,勤奋学习,才能有所建树。

十一、资料链接:

刻苦学习的故事

1.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

2.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

4.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

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匡衡凿壁偷光)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欧阳修以荻画地)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

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

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

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所造诣/人莫测也

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D.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4)会福唐刘彝赴阙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B.①久而乃和②光谓斯人神清气和

C.①乃归葺小室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①所造诣人莫测也②夫大国,难测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译文: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

参考答案:

1.C解析:

根据表达的意思,C项断句有误,应该是“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把内外亲属及州里贫穷没有子孙的十余个人安葬了。

2.

(1)两次

(2)同“披”,穿(3)听说(4)适逢、刚好、恰好、正好

3.B解析:

A项,从都是跟随、跟从的意思;B项,暖和/平和;C项,都是返回的意思;D项,都是揣测、估计的意思。

所以选B。

4.

(1)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苦读)不睡觉,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5.艰辛(勤奋)孝顺(乐善好施、教学严谨)

【参考译文】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

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

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

恰逢福唐(今福州市)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

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

(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

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荻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答题时间:

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致:

得到

B.腰白玉之环腰:

在腰间佩戴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被子

D.右备容臭臭:

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马之千里者

B.或遇其叱咄安陵君其许寡人

C.以衾拥覆故国不以山溪之险

D.足肤皲裂而不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译文:

(3)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宋濂对先达的态度对你有何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注】久次:

入学的先后顺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录毕,走送之走:

B.先达德隆望尊望:

声望

C.援疑质理质:

质问

D.色愈恭,礼愈至至:

周到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策之不以其道

D.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送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

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讲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1.C解析:

C项,句子大意是同舍的同学,都穿着彩色丝织品。

“被”只能解释为形近的通假字“披”,才说得通。

故“被”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D解析:

A项,前句中的“之”是助词,解释为“的”,后句中的“之”是助词,定语“千里”后置标志词,可不译。

B项,前句中的“其”是代词,解释为“他”,后句中的“其”是助词,用来加重语气,可不译。

C项,前句中的“以”是介词,解释为“用”,后句中的“以其”是介词,解释为“凭借”。

D项,两个句子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3.B解析:

B项,“幼时”应为“成年后”。

选文第一段开篇就说“余幼时即嗜学”,接着写“我”四处借书、抄书。

接着写“我”“既加冠”以后外出求学,这时才发生了“先达教学的严厉”的事。

4.

(1)(我)提出质疑,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2)(我)到了学舍,四肢冻僵了不能活动。

(3)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5.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对师长要尊敬、有礼貌。

7.C解析:

A项,“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指“跑”,今义指“行走”。

B项,“望”指“声望”。

C项,“质”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是“质量”,本句中是“询问”的意思。

D项,“至”是古今异义词,今义是“到”意思,本句解释为“周到”。

故答案应选C。

8.D解析:

A项,解释为“拿、用”,介词。

B项,解释为“因”,介词。

C项,解释为“用”,介词。

D项,解释为“把”,介词。

D项与例句一致,故选D。

9.A解析:

A项,正确。

B项,文中有“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见是“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无提问。

与原意不符。

C项,“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D项,文中没有“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讲读文章”这一情节。

10.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

11.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年轻时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