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防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302119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的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糖尿病的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的防治.docx

《糖尿病的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的防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的防治.docx

糖尿病的防治

 1、怎样才算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慢性的高血糖并伴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而危及生命。

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器官尤其是眼、肾、神经以及血管损害,引起功能不全或衰竭。

据估计,现全世界有1.6亿糖尿病病人,中国据估计近4000万。

现在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为: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段血糖水平≥11.1mmol/L、空腹血糖≥7.Ommol/L、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5.6mmol/L~<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11.1mmol/L为糖耐量受损。

  2、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

   无论l型还是2型均有明显遗传倾向。

病毒感染及某些化学毒物被认为是l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

这些病毒包括柯萨奇B4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进食过多,尤其高脂肪、高蛋白和甜食、高热量食物、肥胖、长期静坐工作及活动减少等等均是2型糖尿病的诱因。

据统计,1型占10%,2型占90左右。

总之,糖尿病是多基因、多因素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症状的典型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比较有特点的表现,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常常称之为“三多一少”。

出现典型症状,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检查并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

1型(自身免疫性或特发性);2型(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特异型(已知病因);妊娠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时其“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常常非常典型,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则不一定非常明显。

糖尿病早期往往无任何明显症状,也可有明显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及疲乏无力即所谓“三多一少”症状。

可有皮肤瘙痒或反复感染。

长期高血糖将引起各组织器官病理和功能改变。

将发生慢性并发症尤其眼、肾、神经及血管病变,发生视物模糊,严重者失明;蛋白尿、水肿、肢体麻木、痉挛、皮肤异常感觉如蚁爬或间歇跛行,足溃疡和肢体坏疽。

  4、糖尿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

是对整个人群进行的非选择性预防,主要是改变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将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各种因素降至最低。

糖尿病的发生与热量摄入过多、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减少热量摄入,养成“三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米面不要吃得太精,多吃点五谷杂粮,此外每天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

   二级预防:

对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症、40岁以上肥胖及妊娠糖尿病等)要定期检测血糖,以早期发现阴性的2型糖尿病(即只有血糖升高而患者无明显症状)及糖耐量受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糖耐量受损又称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经过饮食或药物治疗有可能转为正常,如果不加控制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三级预防:

糖尿病如果长期得不到良好控制,还能引起心、脑、肾、神经、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残疾或者死亡。

三级预防即对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糖尿病教育等各种手段,力求达到预防或者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预防

一、糖尿病预防的社会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亿2千万糖尿病患者,其中我国约占1/5。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年龄构成的日益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据1994年19省、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患病率达2%以上,是10年前的25倍,估计到2000年,我国将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可引起许多急、慢性并发症,造成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劳动力丧失,寿命缩短;糖尿病又是一终生性疾病,一旦患病,难以治愈,常需终身治疗,因此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美国每年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医疗费用高达900亿美元,估计我国有关糖尿病的医疗费也是十分巨大的。

1有利于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都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让全民了解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提高群众的自觉防治意识,及时控制发病因素,可大大降低糖尿病特别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

2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致残、致死率:

积极有效地开展糖尿病预防,可早期发现糖尿病病人,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治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延长寿命。

3有利于减轻国家和个人的经济负担:

加强糖尿病预防,进行糖尿病早期防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益于国家,也有益于人民。

糖尿病预防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二、糖尿病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也称初级预防,是对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有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变和减少不利的环境和行为因素,采用非药物或药物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一)Ⅱ型糖尿病一级预防

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病因及发病机制涉及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倾向,胰岛功能缺陷,胰岛素抵抗,体力活动少,肥胖,营养过剩(特别吃含饱和脂肪酸,单糖多而纤维素少的食品),长期精神紧张,外伤,应激及某些药物(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某些避孕药)等。

1预防的主要对象: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2)从我国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为现代生活方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体力活动为主转变为脑力劳动为主,由主食为主改变为肉副食为主,经济收入迅速增高者。

(3)肥胖者,特别是体重指数(BMI)大于25者,是糖尿病高危险人群。

(4)高血压、高血脂及早发冠心病者,经大量研究证实,三者均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5)以往有妊娠血糖增高或巨大儿生育史,有多次流产者。

(6)年龄40岁以上者。

因为国内外资料都表明40岁以上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较年青人显著增高。

(7)饮酒过多者。

2预防策略:

(1)通过公共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糖尿病的易患因素,普及糖尿病防治常识。

(2)出版发行糖尿病知识手册及其他声像出版物,提高对糖尿病防治的理论认识水平。

(3)举办糖尿病社区知识讲座及糖尿病者联谊活动,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体系。

(4)成立糖尿病康复协会等糖尿病病人群众团体。

3预防措施: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

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

多吃蔬菜。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9)妊娠时有糖代谢异常者,应积极采取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

因为妊娠时患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IGT)者,分娩的孩子易患肥胖、糖尿病,故应尽可能将血糖控制正常,但也要防止严重低血糖。

最好对所有妊娠的妇女于妊娠24~32周做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Ⅱ型糖尿病一级预防非常重要,能有效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Ⅰ型糖尿病一级预防

Ⅰ型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

其一级预防措施有:

1避免接触对胰岛β细胞有损害的化学物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如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等对胰岛细胞有毒性作用。

2新生儿及婴儿早期不吃牛奶:

新近一些研究发现新生儿喂食牛奶者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牛奶蛋白刺激儿童产生抗牛血清抗体有关。

据推测抗牛血清抗体对具有遗传易感性的宿主β细胞表面蛋白起抗原抗体反应,可诱发Ⅰ型糖尿病。

3积极预防并治疗病毒感染:

有人在新发Ⅰ型糖尿病患者血中检测出柯萨基B4病毒、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毒的抗体,或者从死者胰岛中分离出上述病毒,提示某些病毒感染可触发Ⅰ型糖尿病。

4筛选易感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前瞻性研究已证明,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和64kd蛋白抗体在临床Ⅰ型糖尿病发病前10年就已存在,Ⅰ型糖尿病发病前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早期第一时相胰岛素释放减少。

这些检查可用来筛选Ⅰ型糖尿病前期病人,筛选应集中在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代亲属如兄弟、姊妹及子女等,他们较一般人群发生糖尿病危险性高10倍,但95%~97%可不发生糖尿病。

另一方面,80%~90%Ⅰ型糖尿病患者并无第一代糖尿病亲属,故筛查的价值较低,对ICA、IAA及64kd蛋白抗体阳性者,可采用自由基清除剂烟酰胺治疗,亦可早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

总之,由于Ⅰ型糖尿病涉及发病过程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一级预防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工作投入要慎重,更不要引起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误解。

三、糖尿病二级预防

(一)Ⅱ型糖尿病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筛选和发现无症状的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IGT)者,找出早期干预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及减少糖尿病并发症。

大规模人群筛选Ⅱ型糖尿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不主张广泛开展,但良好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了解不同居民糖尿病及IGT患病率、发病率和自然病程,制定公共健康计划,有重要价值。

糖尿病中心及各省、市协作区,可先将少数和有条件的地区、大企业、机关单位和县、村医疗单位组成防治网,进行人群筛选、调查,继而有组织地进行防治。

1筛选的对象和方法:

(1)筛选的对象:

为25岁以上人群,反映率不少于85%。

特别是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中的肥胖者,有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巨大儿生育史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症者及50岁以上人群进行筛选,收益较大。

(2)筛选方法:

禁食10~12小时,于早晨空腹食入100g馒头或米饭(指100g面粉或米),并用200~300ml水协助于10分钟内吃完,餐后2小时用OneTouchⅡ型微量血糖计测指尖血糖,若血糖为61~138mmol/L(110~249mg/dl),均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若餐后2小时指尖血糖≥139mmol/L(250mg/dl),数天后用100g标准面粉或米做成的早餐代替75g葡萄糖的标准OGTT,测静脉血糖,若高于139mmol/L,则诊断糖尿病。

如果上述两部分人数不是调查人数的5%,则适当降低血糖水平,使做OGTT的人数达5%。

筛选用餐后2小时血糖而不用空腹血糖,是因为空腹血糖会遗漏不少糖尿病,特别是IGT患者。

2IGT干预治疗:

是二级预防的关键。

根据国外及国内大量研究,IGT的特点是肥胖、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的患病率较正常人显著增多。

虽然糖尿病的患病率国外较国内高,但大量研究发现,中国人IGT的发病率(每年约10%)较国外高(每年25%)。

对IGT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干预治疗,可使其年发病率减少30%~50%,抓紧IGT防治,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因此,IGT干预治疗是糖尿病二级预防的重点。

对通过人群调查诊断的IGT患者,进行有组织有分工的随访观察及干预治疗,以进一步研究IGT自然病程、IGT发展为糖尿病的规律,找出最大限度地减少IGT发展为糖尿病的干预治疗方法,努力使IGT者OGTT较为正常,不但可以预防糖尿病特有的微血管病变,而且可以减少高血压、冠心病、肥胖、脂代谢紊乱及脑血管病的发生。

对新发现的IGT患者,根据肥胖与否将其分为二组,即肥胖IGT组和非肥胖IGT组,前者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分别加运动、二甲双胍、拜糖平及中药治疗,后者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分别加上述药物治疗,与同组不治疗者作比较,观察IGT的转归情况。

要求5年随访率达90%以上,分别于1、3、5年进行标准的OGTT复查,对照组每年随访一次,饮食、运动治疗者每3~6个月随访一次,药物治疗者每月一次。

随防与检查内容包括:

时间、体重、血压、服药情况(是否按时、按量服药,副作用)、餐后2小时尿糖、运动和饮食变化等。

若餐后2小时尿糖?

斠?

上,查餐后2小时血糖,若≥111mmol/L(200mg/dl)又无应激情况,复查OGTT明确是否已发展为糖尿病,如确定,则按糖尿病治疗。

IGT者干预治疗措施:

(1)饮食控制及减肥。

(2)运动治疗。

(3)服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025g,每日3次。

(4)服用拜糖平,50mg每日3次。

(5)使用其他药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如有机铬制剂等。

(二)Ⅰ型糖尿病二级预防

Ⅰ型糖尿病二级预防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些筛选试验以发现临床前期和早期Ⅰ型糖尿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临床前期Ⅰ型糖尿病避免或延缓发展为临床期Ⅰ型糖尿病,或使早期Ⅰ型糖尿病缓解。

由于Ⅰ型糖尿病发病率很低,采用大规模筛查收益较小,故Ⅰ型糖尿病二级预防远不如Ⅱ型糖尿病二级预防意义重大。

1Ⅰ型糖尿病前期筛查:

Ⅰ型糖尿病二级预防,首先应进行临床前期Ⅰ型糖尿病筛查。

筛查试验有两类,一类是免疫学指标如ICA、IAA、抗GAD抗体(谷氨酸脱羟酶抗体)等,另一类是HLA基因分型。

其中,ICA是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可行性均较好的指标。

但多次筛选试验似乎更适合Ⅰ型糖尿病的预测,因为任何一种指标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均达不到100%。

ICA、IAA和抗GAD/64kd抗体反映了Ⅰ型糖尿病的不同方面,如果将它们联合检测,则对提高疾病的预测性更具有价值。

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学指标与HLA分型联合应用对Ⅰ型糖尿病的预测准确性更高。

2Ⅰ型糖尿病前期干预治疗:

目前用于Ⅰ型糖尿病前期治疗的药物有烟酰胺、免疫抑制剂、胰岛素、单克隆抗体以及光照射治疗等。

(1)烟酰胺:

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DNA分解是Ⅰ型糖尿病的病因。

由于DNA的破坏,用于DNA修复过程的多聚酶活性增加和NAD消耗增多,使用于胰岛素合成的NAD含量下降。

烟酰胺作为NAD前体,可以增加胰岛素合成,降低高血糖。

高浓度的烟酰胺可抑制多聚核糖合成酶(PAOPRP)活性,有利于DNA修复。

同时,烟酰胺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可减少胰岛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自由基对胰岛β细胞DNA的破坏损伤作用。

国外一些资料证实,烟酰胺对Ⅰ型糖尿病前期有预防作用。

有人对14名Ⅰ型糖尿病高危儿童口服烟酰胺(每日150~300mg/岁)治疗,另8名高危儿童作对照不予烟酰胺治疗。

随访2年后,对照组8例中7例发生糖尿病,平均发病时间17个月,而治疗组14例无1例发生糖尿病。

烟酰胺对早期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尚未肯定,有人报告烟酰胺可减少胰岛β细胞破坏,加强β细胞再生,增加胰岛素与C肽水平,延长缓解期,保护Ⅰ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的残存功能,使胰岛素平均治疗剂量明显减少。

烟酰胺治疗的剂量尚不一致。

一般认为应按25~50mg/kg·d分次口服,大多数病人对烟酰胺能够耐受,但部分人可出现面色潮红、头痛、转氨酶轻度升高、胃肠道反应等。

(2)免疫抑制剂:

如应用环孢霉素等,详见前文《糖尿病的治疗》一章。

(3)胰岛素:

动物实验证实,胰岛素治疗能够延迟胰岛炎的发生和发展。

对临床前期糖尿病鼠注射胰岛素,可抑制其β细胞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糖尿病的发生,外源性胰岛素还可阻断体内的自身免疫过程并使残存的β细胞休息。

因此,糖尿病前期给予胰岛素可延缓其自然病程,起到预防作用。

但持反对意见者认为,应用胰岛素可促使胰岛素抗体的产生,而诱发高胰岛素血症等。

(4)单克隆抗体:

激活T细胞介导β细胞免疫破坏的证据,支持抗T淋巴细胞治疗早期Ⅰ型糖尿病的潜在可能。

单克隆抗体(MoAb)已经用于新诊断的Ⅰ型和Ⅰ型糖尿病高危患者。

初步结果表明疗效不肯定。

(5)光照射治疗:

将患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用甲氧补骨脂素发出的紫外光照射4~5小时,然后再输入体内。

有人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年胰岛素用量和HbA1C稳定,然后恶化。

与氧自由基清除剂合用于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可能效果更理想。

目前,国外正在开展烟酰胺、胰岛素、单克隆抗体、光照射等对临床前期Ⅰ型糖尿病治疗的多中心、双盲或随机对照研究,我们希望有令人兴奋的结果出现!

四、糖尿病三级预防

(一)糖尿病三级预防目的

1预防急性并发症:

如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感染等。

2积极防治慢性并发症:

关键是对新发现的糖尿病及IGT患者尽早和定期检查,明确有无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供血不足、脑卒中、间歇性跛行、足坏疽等)及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肾病)。

措施是早期积极控制血糖至基本正常,因高血糖既是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也是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同时要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利因素,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合理,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及选择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

(二)糖尿病三级预防措施

糖尿病三级预防主要是严格控制糖尿病,目前主要有下述措施:

1综合治疗糖尿病:

主张按现代综合治疗的五大原则,积极控制糖尿病病情。

2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

心血管病的防治

一、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二、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与变革,心有朝霞,胸怀开阔。

三、积极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加健身运动,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减缓肌肉萎缩,防止肥胖,增强心脏功能。

以心率为例,如按70次/分,如果经过运动锻炼可以减到60次/分,表面看也许与以前没什么差别,只减少了10次心跳;可是在一年间,就减少了550万次心跳。

健身锻炼有益心脏健康,最有益的锻炼项目是大步行走。

身体的局部锻炼(如哑铃、拉簧)则对心脏无甚益处。

四、戒除不良嗜好与不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有个人的文化兴趣爱好。

五、坚持低脂膳食,改变高脂肪饮食习惯。

据某大城市对330万居民饮食习惯调查,近20年来,粮食、薯类、豆类食物从以往占三分之二,下降至占三分之一;而肉类和油脂食品上升近10倍,每人每天平均摄入食物油83克,远远超过了正常需要25~35克的水平。

六、饮食多样化,保持体内酸碱平衡。

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其pH值7.35~7.45,可保持血管柔软。

如果饮食中酸性食物过多,碱性食物太少,会破坏体内酸碱平衡。

食物的酸碱性与其口感味道截然不同。

食物在体内消化分解后,含钠、钾、钙元素多的食物称为碱性食物,如豆类、奶类、蛋清、水果、蔬菜、海带、茶叶等等;酸性食物,如面粉、大米、肉类、糖、禽、鱼虾等等。

七、每天喝奶,可以补钙。

牛奶中所含钙质最适宜吸收利用。

八、人们对盐的敏感性不同,有的人对盐敏感,吃得咸,血压升高;有的人对盐不敏感,即使吃得咸血压也不升高。

总的来看,还是吃得淡些有益心脏和血管。

九、每年做体格检查,得到健康指导,也利于早期发现病患。

多种慢性疾病,都是从健康向疾病的逐步转化发生的,难于早期自觉发现。

例如高血压,约70%的人是在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的。

体检中发现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心脏功能减弱等容易引发冠心病,采取个体化治疗,是可以恢复和控制的,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可以消退的。

对于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35岁以上的人,应提早预防。

十、接种适宜的疫苗,对于体弱者及老年人,还应接种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及国内外在研制中的感冒疫苗、SARS疫苗,增强免疫能力,预防多种感染,保护心脏和血管,减少心血管疾病危害。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

一旦得上这类疾病,自己很难生活自理,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病人自己也常常因为拖累了家人,心情不畅,反而影响了疾病的治疗。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

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

尤其是以下人群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立刻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机关干部、企事业领导、知识分子等。

由于他们每天压力过大,精神紧张,导致人体神经失调,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主要器官功能失去平衡,易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和脑血栓。

(2)烟酒过度、生活无规律者。

他们较易造成血管痉挛,血流不畅,往往过早患心脑血管疾病。

(3)肥胖及饮食不科学者。

他们往往营养过剩,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

(4)40岁以上者,尤其是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的中老年朋友。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食盐和心理平衡”等。

鱼油的诞生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得到了可靠的保证。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当养成如下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合理膳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但是有许多人的饮食并不科学,以为大鱼大肉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不然。

人的健康状况不同,饮食也应当有所不同。

建议心脑血管病人养成以下饮食习惯。

1、增加纤维膳食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

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

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2、多吃鱼和鱼油

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

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国际营养组织建议:

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

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

3、多吃豆制品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

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

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毫克—300毫克以下为宜。

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

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

(二)科学生活

1、加强体育运动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活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70与年龄之差,或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准,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2、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

3、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

中老年人不要长期打麻将、下棋,保持心平气和,尽量少生气。

(三)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

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

(四)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

(五)定期体检

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