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289588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 浙科版必修1.docx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浙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浙科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辨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4、概述光反应的过程及光系统的作用。

5、概述碳反应的过程。

6、区别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图。

7、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8、比较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异同。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光反应的过程及光系统的作用;碳反应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实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第五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含义

 

质膜的取材

 

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

 

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创设情景】俗话说:

“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4400亿吨有机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提问】太阳的光能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植物体内的?

【提问】光合作用的含义?

 

【提问】绿色植物是样获得各种营养物质的?

 

【提问】人和动物是怎样获得各种营养物质的?

 

【提问】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

1、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柳苗栽培实验

结论:

植物的物质积累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完全于水。

2、1771年,英,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结论: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1779年,荷,英根豪斯的实验

结论1:

只有在光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气。

结论2:

植物体的绿叶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4、1864年,德,萨克斯的实验

结论:

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淀粉。

5、1880年,美,恩吉尔曼的实验

结论:

氧是叶绿体所释放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6、20世纪30年代,美,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结论: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提问】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

 

【提问】色素的种类和主要吸收的可见光区域?

 

【提问】光合作用的过程?

【概述】光反应和碳反应相互联系。

【提问】光反应和碳反应的条件、产物和反应物分别是什么?

 

【概述】光反应过程由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组成。

【概述】光系统Ⅱ:

水的光解;ATP的合成;

光系统Ⅰ:

NADPH的合成

场所:

类囊体膜上

碳反应:

NADPH的合成

【小结】

光反应发生的变化

(1)水在光下裂解为H+、O2和电子

(2)光能被吸收并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3)水中的氢(H++e-)在光下将NADP+还原为NADPH

【提问】碳反应的过程?

【提问】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提问】什么是光合速率?

或称光合强度,是指一定量的植物(如一定的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多少光合作用(如释放多少氧气、消耗多少二氧化碳)。

影响因素:

光强度、温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1.温度:

主要是影响酶的活性

2.CO2浓度

a—b:

CO2太低,农作物消耗光合产物;

b—c:

随CO2的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c—d:

CO2浓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保持不变;

d—e:

CO2深度超过一定限度,将引起原生质体中毒或气孔关闭,抑制光合作用。

3.矿质营养

N:

光合酶及NADP+和ATP的重要组分

P:

NADP+和ATP的重要组分;维持叶绿体正常结构和功能

K:

促进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运输

Mg:

叶绿素的重要组分

4.水

水作为反应物能影响光合作用,但作为原料的

水仅占到了植物吸收水的1%~5%。

绝大部分

的水以蒸腾作用散失掉。

当蒸腾作用过强而使

水分缺乏时,可以使叶片上的气孔关闭,从而

影响CO2的进入,降低光合作用。

5.光照强度

 

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含量很低时,绿色植物不能制造有机物,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光合作用增强;当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而增强。

温度:

光合作用有一个最适温度,一般温带植物的最适温度常在25℃左右

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光合作用实际产O2量=实测O2释放量+呼吸作用耗O2量

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实测CO2消耗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光合作用C6H12O6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实际C6H12O6生产量-

  呼吸作用C6H12O6消耗量

【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自身合成的,

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

人和动物、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种类的细菌都是依靠摄取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获得各种营养物质。

异养生物

 

学生回答:

通过观察实验过程,思考、讨论。

 

叶绿体

叶绿体内有色素,可吸收光能。

色素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分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分光反应和碳反应。

光反应:

需要水与光,产物是O2、ATP、NADPH

碳反应:

需要CO2、ATP、NADPH,产物是糖

学生通过看书,讲述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CO2+核酮糖二磷酸

 

真正光合速率:

是指植物在光下实际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的量,即在单位时间、叶面积从外界吸收和自身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量。

表观光合速率:

不算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只算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即是在光下测定的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

 

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

 

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

 

七、板书: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五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

光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矿质元素、水

 

八、作业设计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1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学生运用高二已学到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叶绿体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示意图和相关资料,知道光能在叶绿体中如何转换成电能,进而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进一步了解NADP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转换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的过程。

   2.态度观念方面

   通过学生对示意图的观察、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认真探索知识的严谨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及热情。

   3.能力方面

   

(1)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转换的示意图,学会利用图文资料进一步理解和获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2)借助对示意图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3)学生通过示意图对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在叶绿体中转换的三个步骤的叙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学习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后,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几乎一切生物的存在、繁荣和发展的根本源泉,弄清其机理,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中进一步阐明能量的变化是由光能转换成电能,再由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是教学中的重点。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是一个非常复杂、抽象、快速的过程,并蕴含着许多物理、化学变化和原理,在教学中思考如何把这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以帮助学生理解,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为:

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手段

   大屏幕和实物投影,计算机课件(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动画课件;光合作用中形成NADPH和ATP的动画课件),光合作用中能量在叶绿体中转换全过程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设计内容——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瞬时发生的微观变化形象化、动态化,进行模拟展示。

教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材料(如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不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并归纳总结,从而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强化学生求知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影响以及我国耕地减少与人口数量大引发的粮食需求的突出矛盾;从提高粮食产量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引出进一步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从而导入本节的研究内容——光合作用。

   二、学生展示材料,教师引导发现问题

   

(一)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转换步骤是本课时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把这一抽象微观的变化转变成直观的现象,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进一步深入探索。

先引导学生从对一位中学生所作的生物科学小实验的现象的分析出发,从感性上认识和发现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变成电能的事实,进而总结出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能量转换的三个步骤,了解本课时需要探索的三个主题。

具体做法是:

由学生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绍本班生物兴趣小组在课下进行“调查媒体对生物科技发展的报道”的研究性学习中所搜集到的一份资料。

(一篇获得中学生物百项论文一等奖中的生物小实验。

具体内容是:

利用一台正负电荷检验器,贴近在室内生长的花卉以及在室外生长的植物的茎、叶后,检验结果发现有些植物带有负电荷,还有的植物未有此现象;经进一步检测在早、中、晚不同时段植物的带电情况,同时对室内花卉进行暗处理后做对照检测,结果发现:

一些茎叶宽大的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均带有负电荷,并且在一天当中以中午和下午3时左右带电最强,无光情况下所有的植物都不带电。

   这段资料把抽象化的能量转换变成了具体化的实验现象,学生在对资料简单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够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结论。

教师再启发学生回忆在高二学习中已知的能量转换过程,与新获得的结论结合思考,引导学生推导出光能在叶绿体中转换的三个步骤的发生部位及反应阶段。

并进入下面的三个研究主题。

   1.光能转换成电能。

   观察探索 围绕学生得出的结论“光能转换成电能”,教师提醒学生复习回忆叶绿体结构,特别是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有关的色素的种类、功能和位置以及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位置,在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色素内容的基础上,从色素的功能方面对各种色素进行分类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光能是如何转换成电能的”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索。

首先教师利用大屏幕多次展示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动画示意图,要求学生反复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分析、讨论,依次解决以下问题:

   

(1)A、B表示色素,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色素以及各自的作用。

   思考:

光能在色素分子之间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递?

   (提供资料:

光能在色素之间以诱导共振的方式进行传递。

   

(2)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的电子是怎样传递的,自身的氧化还原性质的前后变化情况怎样?

   (4)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最后传递给什么物质?

(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

   (5)失去电子的叶绿体a最终从什么物质中获得电子,而恢复稳定状态?

该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尝试写出物质变化的反应简式。

   (6)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照下连续不断失电子和得电子形成电子流,从物理学角度,表示能量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7)能量转换的场所?

(与高二知识内容衔接,提示:

叶绿体的囊状结构即类囊体。

   思维发散与开拓 学生自我探索解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后,教师要求学生分析回答氧气的来源和产生的原因,回忆氧气来自于水的光解的发现过程和方法。

并启发思考绿色植物这种独有的现象在不同领域特别是宇宙空间、国防现代化和能源发展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和研究前景。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光合作用,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有效环节。

   同时提出水的光解中电子的传递和氢离子的去路的问题,以此进入第二个研究主题,即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2.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在叶绿体的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发生的能量转换的两个步骤,由光能转换成电能,由电能进一步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是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光合作用中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是偶联的。

这一转换步骤可借助光合作用中形成NADPH和ATP的动画示意图和对教材中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分析。

   

(1)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电荷分离的根本原因。

   

(2)形成电子流的化学原理。

   (3)水的光解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最终传递给什么物质,并生成了什么物质?

反应需何条件?

尝试写出物质变化的反应式。

   (4)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形成了什么物质?

写出其反应式。

   (5)在物质形成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的变化情况。

   (6)电能转换成的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

   (7)能量转换的场所?

   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推理、讨论后得出结论。

   3.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在暗反应阶段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二阶段已经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思考回忆以下问题:

   

(1)ATP和NADPH在细胞中的含量?

属于光合作用的什么产物?

   

(2)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的什么过程的反应?

   (3)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的变化以及场所?

   使学生回忆ATP在细胞内数目不多并容易水解释放高能磷酸键所储存的能量的特点,同时介绍NADP+很容易与氢结合而被还原,在需要氢的反应中,有很容易与氢分离的特性。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与高二学习中的有区别的知识内容:

   

(1)一个被还原的物质再氧化时是吸收能量还是释放能量?

   

(2)ATP和NADPH在暗反应阶段CO2的还原中各自的作用。

   (3)ATP和NADPH在不同阶段自身不断氧化还原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联系中所起的作用。

   归纳总结 在分别学习探索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的三个步骤后,依据教材中图2-2,要求学生完整叙述在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比较,发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进行的关系,以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即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迁移深化 通过联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迁移,形成一个再认识的深化过程。

依据此原则,设计了具有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

   

(1)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内,分别喂养同样小鼠各一只,和长势良好的同样绿色植物各一盆。

与甲罩不同的是,乙罩内多了一杯氢氧化钙溶液。

两玻璃罩同在阳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甲、乙两个钟罩内的小鼠和植物各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教师需要特别指导分析乙罩内的小鼠死亡的原因和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的联系,深入体会和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突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利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如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电池、电线、碘液和风布等,设计一组实验证明光能、电能与有机物的生成之间的关系。

并在课下进行实际的操作。

要点提示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内容中,要点集中为能量转换中的光能转换成电能,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这两个能量转换步骤及相应的物质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